学术投稿

正常老年男性外周血细胞免疫表型的特点

王亚哲;常艳;卢丹;石红霞;黄晓军;刘艳荣

关键词:免疫表型, 外周血细胞, 老年男性
摘要:本研究通过识别老年男性外周血中各细胞亚群的抗原表达特点及比例,鉴别异常细胞并辅助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收集88例正常老年[中位年龄82岁(70-98岁)]男性外周血,,同时标记7色荧光素抗体,采用7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幼稚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和浆细胞的抗原表达.按照年龄、地域和有无基础疾病分组,检验不同亚群细胞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老年男性外周血CD34+幼稚细胞的比例为0.017%(0.015%-0.020%),高表达HLA-DR、CD33、CD13和CD117,低表达髓系分化抗原CD15、CD11b和CD16,极少表达淋系抗原CD7、CD19和CD56;弱表达CD38,其中CD38dim+/-细胞在幼稚细胞中占(61.36±18.26)%.CD16-、CD13+ CD16int+和CD16str+CD13+粒细胞在有核细胞中的中位比例分别为0.04%、0.30%和61.30%,代表了粒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由不完全成熟至完全成熟.外周血中CD64+ CD14-和HLA-DR+CD11b-单核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00%-0.10%)和(0.07%-0.68%),为不完全成熟单核细胞.不同组中各细胞亚群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进一步认识了正常老年男性外周血中CD34+幼稚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建立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范围,为鉴别异常细胞提供参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SOC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实时定量PCR和直接测序法等方法,在100例MPN患者中分别检测SOCS1、SOCS2、SOCS3基因突变和SNP发生情况.结果表明,SOCS3 15号外显子第63位核苷酸的A→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21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1779位核苷酸的A→C多态性18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2249位核苷酸的A→G多态性(SNP库无报道)49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2366位核苷酸的T→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39例;SOCS2 15号外显子第2016位核苷酸的T-→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9例.4组SOCS3 SNP患者平均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水平均高于野生型患者,87.65% SNP均存于JAK2突变.结论:SOCS可能是抗癌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SOCS SNP可能参与MPN的发病机制.

    作者:秦伟;陈涛;杨建和;章艳;肖容;陆静涛;王婷;周民;何金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TD-mFoxp3融合蛋白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静脉输注PTD-mFoxp3融合蛋白对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10周龄C57BL/6小鼠为受体并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移植当天(第0天)接受直线加速器X射线6.0Gy全身照射,4-6h内输注供体BALB/c鼠全骨髓细胞3×107+脾细胞1.5×10 7个.A组于移植前2d和移植后0、1、3、5、7、9、11、13 d间断多次输入生理盐水,B组输入mFoxp3蛋白,C组输注等量PTD-mFoxp3融合蛋白.移植后每天观察受体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表现;取受体肝脏、空肠上端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判断组织损伤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用ELISA法检测受体外周血中炎性因子IL-2及INF-γ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长期存活受体外周血供体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照射后60 d内A、B和C组受体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2.95±5.48)d、(38.00±5.45)d和(55.30±3.15)d;病理组织学观察示,A组和B组的小肠及肝脏发生明显的损伤,符合GVHD的表现,C组的病理损伤较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表明,C组IL-2及IFN-γ浓度明显低于A和B组;长期存活的受体形成了稳定的嵌合体状态,移植后60dA、B、C组活存动物供体细胞比例分别为(79.46±1.80)%、(79.13±2.23)%和(85.92±2.82)%.结论:PTD-mFoxp3融合蛋白可有效降低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并减轻其临床表现,降低死亡率.

    作者:徐三荣;李伟;周庆;韩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回输造血干细胞的量和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与疾病预后关系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造血干细胞的回输量和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与疾病预后关系.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分为粒细胞缺乏组和非粒细胞缺乏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复发及死亡的发生情况;按照回输的单个核细胞数(MNC)及CD34阳性细胞数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比较不同剂量组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GVHD、移植后复发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回输时受者为非粒细胞缺乏者造血重建快于粒细胞缺乏者;高剂量MNC组造血重建快于低剂量MNC组;CD34阳性细胞计数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造血重建无统计学显著差异.高剂量MNC组和非粒细胞缺乏组GVHD发生率高(P<0.05).不同回输造血干细胞量及回输时白细胞数组间复发及死亡率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MNC计数和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与造血重建相关;高剂量MNC组和非粒细胞缺乏组GVHD发生率高;回输造血干细胞的量与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与疾病的复发及死亡无显著关系.

    作者:王晓宁;张梅;贺鹏程;刘心;习杰英;王梦昌;陈丽梅;李静;刘华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液恶性肿瘤细胞系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血液恶性肿瘤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构建几种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并能够编码不同白血病/淋巴瘤相关融合蛋白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如:TEL-PDGFR,Rabaptin5-PDGFR,p210BCR-ABL,AML1-ETO,NPM-ALK);将病毒载体导入小鼠的原始骨髓细胞,转导的骨髓细胞随后培养在含有10% FCS的IMDM中.将细胞分为:无生长因子组和含有不同生长因子的各种组合组:①c-kit联合flt3(KL+ FL)组,②IL-3+ TPO+G-CSF+ Hyper-IL-6 (3/T/G/H6)组,③KL+ FL+ 3/T/G/H6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融合蛋白联合各种生长因子支持骨髓转导细胞的自我更新、扩增生长的能力.结果表明,转导的细胞能够持续对数级的生长扩增.KL联合FL能够支持转导编码TEL-PDGFR、Rabaptin5-PDGFR、AML1-ETO、NPM-ALK病毒载体的骨髓细胞自我更新、生长扩增;而转导p210 BCR-ABL病毒载体的骨髓细胞除需要KL和FL外,还需要IL-3的参与.扩增培养的细胞形态与所对应的肿瘤基因相关的血液肿瘤细胞相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套体外模型培养体系,提供了一种研究血液恶性肿瘤的方法,可用于筛选血液肿瘤的治疗性药物.

    作者:赵声明;王建祥;刘辉;彭明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核型正常的NPM1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本研究在形态学亚型构成比例相似情况下比较具有正常核型的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AML(NPM1m+AML)与突变阴性的AML(NPM1m-AML)非特指型(NOS)间的免疫表型、临床、细胞遗传学和基因表达特征.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检测;定量PCR方法检测NPM1基因A、B、D型突变及多种基因;正常核型的NPM1m+ AML并进行免疫分型患者共77例,AML NOS患者55例.结果表明:NPM1m+ AML患者以女性为主,WBC和血小板计数、WT1表达水平、FLT3-ITD突变阳性率和第一疗程诱导缓解率明显高于NPM1 m-AML(P<0.05).在免疫表型方面共有10个抗原显著不同,主要为早期分化标志CD34、HLA-DR、CD117、CD38和淋系标志CD4、CD7、CD19、CD2的低表达及CD123、CD33的高表达.进一步分析NPM1m+AML中M1/2和M4/5患者的结果显示,M1/2患者保留了女性为主及WBC数和W1表达较高的特点(P<0.05),免疫表型共有9个抗原的阳性细胞数明显不同(P<0.05),主要为包括HLA-DR内的单核细胞标志及CD7在M4/5中高表达及CD117的低表达.结论:在形态学亚型构成比例相似及正常核型情况下,NPM1m+AML高表达WT1,且具有较高的CR率,免疫表型主要表现为早期祖细胞标志、淋系标志的低表达和CD33、CD123的高表达.在NPM1m+AML中只有M4/5患者高表达单核细胞相关标志.

    作者:刘艳荣;赖悦云;常艳;阮国瑞;秦亚溱;王亚哲;主鸿鹄;石红霞;江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血液病.目前,儿童ALL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个体化治疗.对于标危ALL,降低了化疗强度从而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只有对真正属于高危型的ALL才进一步加强化疗,且应根据其不同的生物学特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复发型ALL,即使加强化疗或换用新药,其预后仍旧较差,可采取分子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近年来微小残留病检测技术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评价化疗药物敏感性并判断预后,也为ALL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本文就目前儿童ALL个体化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在人-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提高人红细胞产生效率条件的优化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建立人-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提高人红细胞产生效率的条件.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条件优化:①受体免疫缺陷小鼠品系选择,分别对NOD/SCID和NOD/SCID/IL2rγnul两种小鼠品系进行移植,考察移植后不同品系小鼠嵌合率和人红细胞发育情况;②考察照射剂量和照射方法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③优化人造血干细胞培养条件及感染方法,检测重建率及红细胞产生率.结果表明,移植后4周检测小鼠骨髓细胞显示,NOD/SCID/IL2rγnu1l小鼠人CD45比例可达(51.4±13.9)%,并能检测到人红细胞(5.98±3.46)%;利用X射线分2次对小鼠进行总剂量2.5 Gy的照射,照射后小鼠生存率可以达到100%;利用新鲜脐带血分离的CD34+细胞,不经过冻融和分选过程,在分离后72 h内完成转染和移植过程,移植后嵌合率可达(51.4±13.9)%,并且人红细胞产生的效率为(5.98±3.46)%.结论:利用X射线分两次照射NOD/SCID/IL2rγnull小鼠后通过尾静脉注射2×105个细胞,新鲜分离的人脐带血CD34+细胞在移植前缩短体外培养时间(≤72 h),有利于提高免疫缺陷小鼠体内人红细胞产生效率.

    作者:郑巍薇;徐菲菲;尹荣华;詹轶群;杨晓明;李长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异基因骨髓移植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

    本研究探讨小鼠经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时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分别以C57BL/6和BALB/c小鼠为供受鼠,受鼠经致死剂量全身照射后输注供鼠骨髓和脾淋巴细胞悬液,建立GVHD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normal)、单纯照射组(TBI)、骨髓移植组(BMT)和骨髓联合脾细胞诱导GVHD组(BS).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IL-22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IL-22的细胞来源及所属亚群情况.结果表明,BS组小鼠血浆中IL-22水平高,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组小鼠脾、淋巴结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均可产生IL-22,且IL-22+ CD4+T细胞百分率高于IL-22+CD8+T细胞;除Th22细胞外,Th1细胞和Th17细胞也是GVHD小鼠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但以Th22细胞分泌IL-22为主.结论:GVHD小鼠体内可产生高水平的IL-22,其主要来源于IFN-γ-IL-17-IL-22+的Th22细胞.

    作者:赵恺;黄栋;赵冬梅;陈翀;吴庆运;潘彬;曾令宇;李振宇;徐开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进展

    随着FLAER高灵敏度流式细胞仪诊断技术和补体C5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许多学者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源型抗C5单克隆抗体的治疗能改变PNH的自然病史,能从根本上减少血栓栓塞、控制血管内溶血、减少或消除输血的需求,减少了疾病相关的死亡率.本文对PNH和骨髓衰竭症之间的关系、抗C5单克隆抗体治疗PNH的长期疗效、控制PNH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新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龚亚文;何广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慢病毒介导RNAi干扰β-catenin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构建β-连环蛋白(β-catenin)特异的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3对针对β-catenin mRNA不同位点的shRNA编码序列,分别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LB中,构建PLB-β-catenin/shRNA1,PLB-β-catenin/shRNA2和PLB-β-catenin/shR-NA3;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及包膜蛋白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收获病毒颗粒,浓缩后测定病毒滴度,感染MSC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GFP阳性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验证其对细胞内β-catenin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筛选干扰效率高质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7-AAD法检测干扰后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SC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构建的特异性慢病毒siRNA干扰组(PLB-β-catenin/shRNA2)能有效抑制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而空载体对照组(PLB group)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采用血清饥饿法处理后,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但两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MSC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构建的特异RNAi慢病毒能够有效抑制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内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的水平,从而对MSC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付成娟;李振宇;李德鹏;闫志凌;陈伟;陈翀;吴庆运;潘秀英;徐开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阻滞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本研究探讨As2O3对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为As2O3临床应用于Burkitt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依据.以人Burkitt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为模型,用不同浓度As2O3作用不同时间,以MTT法、流式细胞术、RQ-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As2 O3对细胞增殖、增殖周期和凋亡发生及细胞周期重要调节基因CyclinE、CDK2和P2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s2O3显著抑制Namalwa细胞的生长增殖,并显示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As2O3明显阻滞Namalwa细胞于G1期,并显示明显的量效关系;As2O3诱导Namalwa细胞凋亡,呈现明显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As2O3明显下调Namalwa细胞CyclinE、CDK2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CDK抑制蛋白P21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结论:As2O3明显抑制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Namalwa的生长增殖,此作用与As2O3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而As2O3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与其下调细胞周期的重要驱动基因CyclinE和CDK2的表达、上调CDK抑制因子P21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陈亚娟;李惠民;陆维;卿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30例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疗效及预后分析

    本研究探讨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对2003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血液科收治的30例老年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化疗方案选择及临床反应,并运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相关预后因素(包括年龄、IPI评分、B组症状、Ann-Arbor分期和LDH水平)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30例患者中位年龄82.5岁;所有患者均有合并症,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常见,少数(8/30)合并第二肿瘤;出现B组症状的占63% (19/30);病理分型中仅2例为T细胞淋巴瘤,其余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所有B细胞淋巴瘤的57% (17/28);Ann-Arbor分期Ⅰ-Ⅱ期占37% (11/30),Ⅲ-Ⅳ期占63%(19/30);IPI评分2分以下10例,3分4例,4-5分16例,3-5分的患者占67% (20/30);初诊时有43% (13/30)患者的LDH高于正常.全组病例均采用改良R-CHOP为基础的个体化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CR 14例,PR 13例,PD 2例,SD 1例,治疗总反应率为90%;全组病例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3%、43.3%;半年、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2%、54.9%;COX回归多变量分析显示,B组症状和Ann-Arbor分期是影响老年NHL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4、0.039;RR=6.678、4.939).结论:老年NHL患者症状不典型,初诊时分期较晚,合并基础疾病多,由于个体差异大,应根据不同预后采取个体化治疗;以脂质体阿霉素为基础的CHOP方案对心脏的毒性低,对老年NHL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老年NHL患者无B组症状和Ann-Arbor分期≤Ⅱ期是老年NHL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

    作者:汪海涛;杨波;蔡力力;冉海红;张文英;朱宏丽;杨洋;李素霞;范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TNF-α通过ERK信号通路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VCAM-1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TNF-α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VCAM-1)表达的影响及与ERK信号通路的关系.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人BMMSC,并对其进行表面抗原表达及诱导分化鉴定.用不同浓度的TNF-α刺激BMMS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VCAM-1表达及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对BMMSC VCAM-1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ERK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6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5;BMMSC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BMMSC膜上的VCAM-1表达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经U0126预处理后TNF-α刺激的BMMSC膜上的VCAM-1表达减少;TNF-α增加BMMSC ERK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U0126抑制TNF-α对ERK活性的作用.结论:TNF-α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刺激MSC表 达VCAM-1.

    作者:陆紫媛;肖扬;李力;王耀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ITP患者外周血Breg与CD4+T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reg亚群与CD4+T细胞数量、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35例C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17、Th22以及Breg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PBMNC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17、IL-22以及IL-10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C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P<0.05),调节性B细胞(Breg)的比例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TP患者治疗前PBMNC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7、IL-22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与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9,P<0.05),Breg细胞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变化呈负相关性,IL-10水平与IFN-γ、IL-17、IL-22水平也呈负相关性.结论:调节性B细胞比例及IL-10的水平下调可能参与CITP患者的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机制,可为其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新思路.

    作者:伍昌林;王前;郑磊;顾大勇;何建安;邵超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白血病干细胞的新型标志蛋白IL1RAP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及其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检测

    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IL1 RA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用重组人IL1 RAP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常规杂交瘤技术将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经PEG融合,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对杂交瘤细胞上清中分泌抗体进行抗体类型、滴度和敏感性检测.分离人外周单个核细胞,检测所得抗体对细胞内源性抗原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获得了8株可稳定分泌IL1 R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3H6E10、4B6A6、8G11B5、9E9F2、10D8A7、1 C7 H7、1D7G11和2D3D3;抗体类型鉴定为IgG1/κ型;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单个核细胞表达的IL1 RAP.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可稳定分泌IL1 R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及其特异性的IL1 RAP单克隆抗体,为将来有效清除体内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赵恺;尹玲玲;赵冬梅;吴庆运;陈翀;潘彬;曾令宇;姚瑶;徐开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激素耐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探讨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防治中的作用.对2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的患者于第1、4、8d给予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l mg/(kg·d)静脉输注,未达到疗效的病人间隔1周后重复本治疗.结果表明,所有患者中完全有效13例(61.9%),其中4例无病生存,8例生存伴轻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1例死于白血病髓外复发;6例部分有效(28.57%),其中3例生存伴轻度cGVHD,3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无效(9.52%)死亡;总有效率90.5%,总生存率71.48%,尤其在单倍体造血衰竭性疾病的6例患者中,有效率高达100%.该药应用安全,未发现输注相关的毒副作用.结论: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的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有较好的疗效,且应用安全.

    作者:李晓红;高春记;达万明;曹永彬;徐丽昕;吴亚妹;刘蓓;刘周阳;闫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2疗程化疗后,均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原发部位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随后分为临床观察组(34例)和移植组(31例);移植组患者经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应用TBI联合VEMAC方案实施预处理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时间为3-5年.结果表明:序贯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轻度局部黏膜损伤,移植组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4-6d中性粒细胞均降至0,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1-17)d,白细胞≥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0)d,血小板≥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3-28)d,移植后16-21 d时骨髓呈恢复期骨髓象,无特殊并发症出现;放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1.2%,移植组总有效率90.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观察组总有效率76.5%,移植组总有效率96.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61.3%,移植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87.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43.5%,移植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81.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咪达唑仑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JeKo-1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研究探讨咪达唑仑(midazolam)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JeKo-1的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CCK8法观察咪达唑仑对JeKo-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咪达唑仑对JeKo-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咪达唑仑对JeKo-1细胞BCL-2、细胞色素C(Cyto-C)、pro-caspase-9、pro-caspase-8、pro-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咪达唑仑能明显抑制JeKo-1细胞增殖,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40 μmol/L;不同浓度咪达唑仑处理48 h后JeKo-1细胞出现凋亡,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JeKo-1细胞内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Cyto-C蛋白表达呈相应增加,而pro-caspase-8蛋白表达则未发生变化.结论:咪达唑仑可能通过下调JeKo-1细胞BCL-2的表达,触发线粒体凋亡途径,但不活化死亡受体途径,导致线粒体Cyto-C的释放,并引发caspase-9、caspase-3的活化,启动了caspase级联反应,终导致了JeKo-1细胞的凋亡.

    作者:洪金全;吴珊瑚;陈志远;庄伟煌;高宏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59例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1∶1.36;64.4%患者有结外累及,其中骨髓受累常见,占28.8%,消化道及骨骼累及次之.BCL-2/J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为30.3%,起病时Ⅲ-Ⅳ期为71.2%,在可追踪的56例患者的OR和CR率分别为96.4%和80.3%,5和10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4.1%,复发率33.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受累淋巴结大直径、消化道受累、LDH、ECOG、IPI、aaIPI、FLIPI、FLIPI2危险分层及初治是否达到CR是F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示:消化道受累、IPI、aaIPI和初治是否达到CR是影响F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初治未达CR者的死亡风险约是达CR者的70倍.结论:本研究中初治滤泡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骨髓受累常见,BCL-2/JH基因重排发生率较低,就诊时多为Ⅲ-Ⅳ期,复发率高,但生存期较长.消化道受累、IPI、aaIPI及初治是否达CR是F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张巍;王晶;万伟;万文丽;王继军;胡凯;克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长期体外扩增降低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本研究主要探讨长期体外培养的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各项生物学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显微镜检观察比较第3代和第9代胎盘绒毛膜的形态,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免疫表型.把第3代和第9代CV-MSC与PHA活化的PBMNC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其IFN-γ的分泌水平.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CV-MSC细胞中COX-2,HGF和HLA-G的表达.结果显示:经过长期传代后,虽然CV-MSC的基本细胞形态和大部分表面标记如CD31,CD34,CD44,CD45,CD62L,CD73,CD90,CD105,CD117,CD151,CD235a,CD271和HLA-DR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其表面CD49d表达明显上调,长期传代后其免疫调节功能明显下降,免疫调节相关的分子COX-2和HGF的表达也略有下调,而HLA-G表达并未明显的变化.结论:长期体外扩增改变CV-MSC的CD49d的表达,并降低CV-MSC的免疫调节功能.

    作者:杨舟鑫;及月茹;韩之波;王有为;孟磊;韩忠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