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冠囊肿的超声分型及病理对照

陈丽霞;吴琪;李慧敏;朱雪莲

关键词:卵巢冠囊肿, 超声分型, 声像图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冠囊肿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分型,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方法:对121例125个囊肿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冠囊肿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卵巢冠囊肿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并进行分型.结果:121例患者共125个囊肿,单侧117例,双侧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72%,根据囊肿内部回声不同分为单纯性囊肿84例(86个囊肿)、复杂性囊肿37例(39个囊肿),两者病理结果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冠囊肿超声分型对术前定性诊断及临床处理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709例头位难产病例的诊断及处理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头位难产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正确处理头位难产,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5年间709例头位难产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初步探讨头位难产的因素及处理方式,总结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母儿影响.结果:通过对709例头位难产孕妇早期诊断,对各种异常的胎方位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其中641例难产转化为顺产经阴道分娩,68例采用剖宫产结束分娩.结论:通过对头位难产的孕妇进行早期估计、早期诊断、严密观察,及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可明确降低围产期头位难产的发病率,对于减少母婴损伤,改善围产儿结局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殿红;陈秀俊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后产妇泌乳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剖宫产后产妇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月,92例剖宫产产妇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照组40例采用肌肉注射哌替啶,比较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及对泌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初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日哺乳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PCEA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镇痛效果良好,同时可以减少因疼痛引起的泌乳功能下降,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和新生儿母乳喂养.

    作者:胡永珍;黄永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口服雌激素、孕激素、避孕药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

    目的:比较口服雌激素、孕激素、避孕药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医院2006年1月~2010年8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51例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3组,即雌激素组(15例)、孕激素组(16例)及口服避孕药组(20例).对3组患者的快速控制出血率、快速完全止血率、完全止血成功率、控制出血时间及完全止血时间进行记录和评价.结果:在快速控制出血、快速完全止血及完全止血成功三方面比较,孕激素组及口服避孕药组明显高于雌激素组(P<0.05);孕激素组及口服避孕药组患者的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明显低于雌激素组(P<0.01).结论:在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方面,口服孕激素和口服避孕药的效果优于口服雌激素.

    作者:孙春玲;袁桂兰;章颖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2003~2008年白银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情况

    目的:了解和掌握白银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03~2008年白银市三县两区卫生主要指标年度报表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表进行整理分析.结果:6年累计新生儿死亡率为14.02%,婴儿死亡率为16.8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66%,各年龄段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6年中,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16‰,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9.61‰,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各年龄段各年度均高于城市.6年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幅度城市大于农村(P<0.01)e 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肺炎、先天畸形.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点是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加强孕产期保健,提高住院分娩率及产儿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加强肺炎防治,避免孕期接触致畸因子等.

    作者:曹文霞;赵晓霞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彩色超声与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评价彩色超声、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穿刺或手术得到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 201例,其中1 189例行彩色超声检查,1 175例行全视野数字化X线钼靶检查,575例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1201例乳腺癌患者共检出病灶1 260个,包括双乳癌51例,单乳双灶癌8例,所有病灶中有982个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278个病灶经粗针或细针活检证实.彩色超声、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分别漏误诊乳腺癌182例、170例、79例.彩色超声、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超声、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各有优缺点.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前提下,超声可以成为乳腺癌诊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韩敏;刘红;张晟;忻晓洁;王海玲;杜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614例重度子痛前期母儿妊娠结局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重度子痛前期临床特征、妊娠结局及围产儿死亡的预后因素,为提高围产期保健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14例重度子痛前期患者,并根据其发病孕周分为<32周组52例,32~<34周组52例,34~<37周组127例;≥37周组383例.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保健情况和妊娠结局,比较产妇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情况.结果:614例重度子痛前期患者中,孕妇死亡2例,子宫切除4例,围产儿总数579例,其中围产儿死亡18例.发病在<32周组和32~<34周组的HELLP综合征、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新生儿窒息的比例大于其他两组(P<0.05),而分娩孕周则低于其他两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围产儿死亡存在强相关:患者发病孕周<34周的OR值为38.09(1.72~842.86).结论:34周前发病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容易出现母儿不良预后,且发病越早,母儿预后越差.加强宣教,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和及时就诊意识,有利于重度子痛前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郭华;李建梅;王维;温瑞英;王尊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分析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内分泌环境发生改变,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并伴有情绪变化,常感烦躁、易怒[1].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种以糖脂代谢紊乱、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聚集一体的临床综合征[2],与多种环境、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本文重点研究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MS的患病现状,并探讨心理健康状况对MS的影响.

    作者:张勇;左慧敏;王培培;王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未通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患儿远期眼部异常的跟踪与随访分析

    目的:探讨未通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眼底筛查新生儿的眼底及远期眼部异常随访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合并ROP患儿的围产期病史及远期眼部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视网膜完全血管化的时间ROP轻度组为生后(63.3±24.5)天;阈值前病变组为(52.0±12.4)天;ROP重度组为(55.0)±16.9天;ROP轻度组胎龄、出生体重、平均吸氧时间(Fi02>45.0%)与阈值前病变组及ROP重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阈值前病变组与ROP重度组比较,胎龄、平均吸氧时间(Fi02 >45.0%)差异有显著性(P<0.05);6年后的随访早产儿的其他眼部异常的发生率与ROP的程度成正相关.结论:小胎龄、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为ROP的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阈值前病变及重度ROP早产儿远期其他眼部异常如屈光不正、弱视、斜视、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雍其军;杨代秀;徐巧岚;尹同进;叶巍岭;严国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孕妇的依恋类型与焦虑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孕妇的依恋类型、焦虑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间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以及状态-特质量表(STAI),对776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孕妇的依恋类型分布情况是:安全型(64.57%),轻视型(17.25%)、倾注型(14.44%)、害怕型(3.74%);2.在状态焦虑得分上,安全型孕妇(34.81±8.41)分,轻视型孕妇(39.49±9.35)分,倾注型孕妇(40.87±8.51)分,害怕型孕妇(44.39±9.26)分,安全型孕妇得分显著低于其他4种类型孕妇.在特质焦虑得分上,安全型显著低于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3.依恋回避与状态焦虑(r=0.409,P <0.01)及特质焦虑(r=0.383,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4.依恋焦虑与状态焦虑(r=0.223,P<0.01)及特质焦虑(r=0.306,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安全型孕妇焦虑水平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李同归;韩钦维;李聪捷;刘宁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孕产妇死亡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抚顺市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死亡原因、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动态分析方法,对1996~2008年该市47例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3年活产数169 576例,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27.71/10万.2000年前死亡率呈明显卜降趋势,之后5年起伏不定不再下降,2006~2007年出现反弹趋势,2008年死亡率有所控制.近5年来间接产科原因由以往的21.00%明显增到42.86%,死亡病因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疑难性等特点.前4死因顺位:羊水栓塞、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结论:该市孕产妇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的难度仍然巨大,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加强产科建设(尤其是基层建设),提高医疗保健人员的服务技能,加强健康教育,加强高危人群筛查及管理,加强计划外妊娠、流动人口管理,援助弱势群体,可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闫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十堰市2006~2009年幼儿园儿童意外损伤发生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幼儿园儿童意外损伤发生的原因,旨在加强安全教育,从而引起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而达到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方法:对市内6家大规模的幼儿园近3年来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班发生伤害比率高,其次是大班,后是小托班;②意外伤害的发生男童多于女童.结论:1.从中班开始即应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对大班儿童除加强认知能力外,还应传授幼儿自我防护、自救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加强安全防护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以及针对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等多种方式减少幼儿的意外伤害.

    作者:但艳苹;王勇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高危人流术后立即服用低剂量戊酸雌二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危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服用低剂量戊酸雌二醇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普通人工流产120例(A组)和高危人工流产360例术后均服用相同抗生素、益母草浸膏1周.将高危人工流产受术者随机分成3组各120例:B组加服低剂量戊酸雌二醇,C组加服高剂量戊酸雌二醇,D组不加服.比较各组术后3个月宫颈、宫腔粘连情况.结果:D组宫腔粘连发生率明显高于A,B,C组(P<0.05),A,B,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人流B,C,D组的宫颈粘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人流手术后不必要常规行人工周期,高危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服用低剂量戊酸雌二醇,对预防宫腔粘连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鑫焱;肖青;符星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氨甲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用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疗效

    目的:观察氨甲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用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0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患者21例,给予静脉滴注氨甲蝶呤50ug,隔日1次,1~8日为1个疗程,并同时给予口服米非司酮50ug,2次/日,共5日,每周测定血HCG值2次,B超检查1次,观察包块大小,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者均未行其他治疗而治愈,血HCG下降及包块缩小明显,无内外出血倾向.保守治疗成功率为90.48%,1周血HCG下降>50.00%6例,2周血HCG下降至正常时间为(17.46±3.89)天,包块消失时间为(29.58±5.79)天.21例中,发生恶心呕吐12例,腹痛5例,肝功损伤3例,血白细胞下降1例.结论:氨甲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用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疗效好,成功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保留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生育功能的可靠治疗方法.

    作者:杨瑞英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产后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选取2008~2009年在该院分娩的无产前抑郁症的120例初产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自编心理社会因素调查表对产妇产后的抑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8.33%,而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居住条件、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产后睡眠情况等的不同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心理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不容忽视.临床上,我们应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对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干预,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作者:王秀芬;林华娟;彭晓华;郭恩星;周日红;黄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萧山区425例孕妇膳食调查

    目的:了解孕妇膳食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孕妇进行营养指导,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保证孕妇合理营养,以利于母体和胎儿的健康.方法:以浙江省萧山区425例孕妇为调查对象,对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的膳食摄人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孕期妇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热能和钙、铁、锌、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人情况.结果:孕妇膳食产热营养素的热能供给比例基本合理,但钙、铁、锌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摄人量较低,低于或接近参考摄人量(RNI)的50%.结论:孕妇的膳食结构比较合理,但要增加钙、铁、锌及B族维生素的摄入,特别要增加孕早期的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孕中晚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及钙的摄人量,并且要重视叶酸的补充.

    作者:高国娟;吴斌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220例早期先兆流产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前瞻性评估妊娠早期先兆流产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方法:选择220例妊娠早期出现阴道流血的妇女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同时设立220例无症状年龄匹配的孕妇作为对照.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及孕妇妊娠和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确定研究组胎儿存活后随访,妊娠早期流产率为19.1%,与对照组相比,发生先兆流产的妇女更可能早产,比率分别为11.8%和5.0%,且早产孕周更易发生于34~37周,同样易于发生胎膜早破,两组发生率分别为6.8%和1.8%.其他产科并发症如胎盘粘连、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妊娠早期先兆流产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产前检查及治疗时应考虑到这点.

    作者:张崇移;章林燕;周秀萍;吴兵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金属预成冠修复儿童乳磨牙大面积缺损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金属预成冠在修复儿童乳磨牙大面积缺损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枣庄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7月~2009年1月口腔科收治的乳磨牙大面积缺损患儿57例61颗患牙的研究组以及同期收治的乳磨牙大面积缺损患儿51例57颗患牙作为对照组,对其分别应用金属预成冠及光固化树脂进行乳磨牙修复.结果:修复后3个月两组的修复成功率均为100%,6个月两组成功率分别为98.4%与96.4%,组间暂无统计学差异;但在12个月与24个月后,研究组使用金属预成冠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属预成冠修复乳磨牙大面积缺损,牙体制备所去除的组织较少且操作比较简单,同时利于有效恢复患牙正常的咬合关系,维持充填体的完整.应用在儿童乳磨牙大面积缺损的临床修复中其疗效优于光固化树脂修补等方式.

    作者:马莉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17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CSP)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7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氨甲蝶吟联合米非司酮治疗1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CSP是一种严重危害孕产妇及胎儿的并发症,早期应积极行超声及血β-HCG检查,防止误诊.一经诊断,应尽快实施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作者:赵颖;周思英;魏慧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血清孕酮联合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孕酮检测联合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 HCG)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临床诊断为异位妊娠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就诊的66例正常早孕患者作为对照1组及66例稽留流产患者作为对照2组.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对其进行血β-HCG和孕酮检测并分析.结果:血β-HCG与孕酮检测值对照1组比对照2组和研究组高(P<0.05),对照2组与研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研究组孕酮≤9.33 ng/ml作为临界值,对异位妊娠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与阴性预测价值进行诊断,分别为87.52%,78.91%、81.24%和71.33%.以研究组血清孕酮水平的第90百分位数9.33 ng/ml联合血β-HCG 2 916.12 mU/ml作为临界值,对异位妊娠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与阴性预测价值进行诊断,分别为93.76%,63.05%,89.93%和67.08%.结论: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血清孕酮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联合血β-HCG和孕酮检测可使异位妊娠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提高.

    作者:李永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贵州八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及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目的:调查了解贵州省8县内共82个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及服务现状,探寻改进的对策.方法:通过访谈、问卷、现场调查等方式对技术干预前后服务机构出生缺陷干预能力的比较,评价技术干预对增强技术服务能力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1]贵州8县计生服务机构规模偏小,服务人员数量少,学历不高,普遍缺乏出生缺陷干预知识;各服务站均开展健康宣传教育、遗传咨询和一些优生检测工作,但大部分机构由于缺乏技术力量和设备,未能广泛开展优生检测项目,总体服务能力不高,服务量较少;[2]在项目推动下,服务机构获得技术设备配置、技术指导及培训,其出生缺陷干预能力显著增强、工作状况明显改观.结论:通过科研项目开展循序推进新技术引人推广和实验室建设,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人员服务能力的培训,是当前有效提高和促进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有力措施和可行途径.

    作者:钟春?;周强;杨元;李蔚;喻芳;潘钦瑞;马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