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血脂分析

丁晶;刘捷;曾超美

关键词:糖尿病母亲婴儿, 胆固醇,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母亲婴儿血脂情况.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63例糖尿病母亲婴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糖尿病母亲婴儿与正常新生儿血脂情况有无差异,并分析其血脂与出生体重、胎龄、性别及母亲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新生儿相比,糖尿病母亲婴儿血胆固醇[ (2.50±0.91)vs(1.76±0.47) mmol/L]、甘油三酯[(0.70±0.50) vs (0.38 ±0.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3 ±0.23) vs (0.51 ±0.1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1.23±0.62) vs (0.78±0.40) mmol/L]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与早产糖尿病母亲婴儿相比,足月产糖尿病母亲婴儿血甘油三酯[ (1.04±0.58) vs (0.48±0.34) mmol/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0.64 ±0.17) vs (0.78 ±0.24) mmol/L]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与适于胎龄糖尿病母亲婴儿相比,大于胎龄糖尿病母亲婴儿血脂无差异.与母亲血糖控制良好组相比,母亲血糖控制欠佳组婴儿血脂无显著差异.与糖尿病母亲男性婴儿相比,糖尿病母亲女性婴儿血脂亦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母亲婴儿血甘油三酯与出生体重、胎龄呈正相关,血高密度脂蛋白与出生体重、胎龄呈负相关,血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与出生体重、胎龄无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母亲婴儿的血脂水平较正常新生儿增高,其中足月者较早产者血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糖尿病母亲婴儿血甘油三酯与体重、胎龄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与体重、胎龄呈负相关.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西城区外地来京务工妇女性病艾滋病认知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西城区外地来京务工妇女对性病艾滋病的认知现状.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外来务工妇女进行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活状况、孕产状况、避孕节育状况、生殖健康服务状况、性病、艾滋病认知状况、宣传教育状况.结果:共调查1 125人,20.2%的妇女不清楚生殖器疱疹是否为性病;28.5%的妇女认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性病;59.4%的妇女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染艾滋病;只有54.9%的妇女认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艾滋病患者有区别.结论:来京务工妇女对性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应在来京务工妇女中加强性病/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与干预措施,改善来京务工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

    作者:秦宗霞;于建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究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身高、分娩前体重、腹围、宫高、产妇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妊娠期发生的疾病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等并对两组资料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巨大儿组平均孕龄、孕周、分娩前体重、产次、宫高、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中新生儿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明显增加,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巨大儿可增加母婴并发症,可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和健康.应积极讲行早期预防,采用恰当的分娩方式.

    作者:吴怡玲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0~6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佝偻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 (OH) D]水平,探讨佝偻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血生化及左腕关节X线摄片结果将北京市亚北地区210例0~6岁儿童分为无佝偻病组(健康组)157例和佝偻病组53例.对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做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佝偻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佝偻病组与健康组儿童25- (OH)D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N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佝偻病与母孕期腿部抽筋史、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人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人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患有慢性腹泻等因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与佝偻病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佝偻病患儿血清25 - (OH)D水平明显降低,对疑似佝偻病患儿尽可能行血清25- (OH)D检测,避免过度诊断.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是佝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学梅;郭素梅;高华英;杨薇;黄燕;王秋月;任海涛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71例早产儿两种营养支持策略的评价

    目的:探讨更积极和规范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的益处.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塘沽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2005年1月~ 2008年12月收治的71例早产儿的综合营养支持情况.结果:2007年1月以前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3例),2007年1月以后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氨基酸起始剂量大、达氨基酸大量时间短、喂养不耐受者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和第7天热卡摄入高、体重下降百分比低、恢复出生体重人数占本组总人数的比例高、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应用静脉营养的起始剂量要较以往增大,可以达到1~1.5 g· kg-1·d-1,每天增长速度可达1 g·kg-1 ·d-1,以尽快达到大量,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可以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作者:赵月霞;王书华;陈薇;张燕;宋建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32例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胎盘卒中的母儿预后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胎盘早剥致子宫胎盘卒中32例临床资料.结果:32例子宫胎盘卒中胎儿宫内窘迫8例,宫内死胎10例,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死亡2例,2例子宫次全切除,无1例孕产妇死亡.结论:子宫胎盘卒中严重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的生命,积极有效的救治,可以避免孕产妇死亡并保留子宫.

    作者:蔡敏;朱瑞丹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199例早产儿病例分析

    为探讨早产儿的发病诱因、病因及其生后并发症与转归,以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管理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本文对199例早产儿的诱因、并发症及转归进行了总结归纳.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2008年我院新生儿住院人数1 112例,早产儿199例,占17.90%.199例中,男108例,女91例,男:女=1.18:1.入院时年龄<24 h 186例,占93.48%;>24 h 13例,占6.53%.胎龄28~31+6周25例,32~34+6周99例,35 ~ 36+6周75例.出生体重1 000~1 500 g28例,1 501~2000g51例,2 001~2 500 g 104例,2501~2600 g16例.

    作者:张丽;樊安利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新生儿脐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进行病原学分析,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及病原学,并对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脱脐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等12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46例新生儿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肠道杆菌及耐药菌.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脱落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对脐部感染有影响(P<0.05).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贴卫生是脐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易发生脐部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脐带结扎位置距脐根<0.5 cm、脐带残端<0.5 cm、保持脐带贴卫生等可预防脐部感染.

    作者:侯明良;张聪;程慧;吕健;刘凤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与衰老关系的探讨

    目的:调查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水平变化和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衰老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酶动力学方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测定573例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 F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围绝经期妇女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前妇女(P<0.01).围绝经期妇女ALP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前妇女(P<0.05).SOD随增龄而逐渐下降.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水平与雌二醇/FSH呈明显负相关,与ALP和SOD相关性较好.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测定ALP能反映骨生成情况,测定血清雌二醇和SOD水平变化可反映组织老化及细胞生物膜的损伤变化过程,且与人类衰老关系密切.

    作者:金波;代雨荣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2005~2008年上海市黄浦区新生儿出生特征比较

    目的:分析上海市黄浦区户籍与流动人口的主要出生特征.方法:收集并整理2005~2008年上海市黄浦区出生及黄浦区户籍的相关数据.结果:①流动人口新生儿第一产比上海市黄浦区户籍第一产的低得多.②分娩方式中采用自然分娩方式上海市黄浦区户籍比流动人口比例低.③流动人口畸形发生率高于上海市黄浦区户籍.结论:出生前的筛查工作是有效防止和控制畸形发生率的重要途径,做好出生监测工作.

    作者:吴燕;邱晖;张金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2010年吉林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吉林市3~6岁儿童的营养状况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吉林市不同城区内7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饮食行为调查,调查均通过抚养人同意,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根据儿童体格检查结果,按照Kaup指数标准对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各年龄段的儿童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不同营养状态的儿童均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女童挑食偏食情况比男童严重(P<0.01);而且吃零食对正餐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为促进吉林市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是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作者:高凤祥;张艳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两种浓度缩宫素用于延期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与宫颈形态的变化

    目的:通过对延期妊娠孕妇静脉滴注0.2%缩宫素与0.5%缩宫素两种浓度,比较其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和超声下宫颈形态的变化.方法:对227例孕41 ~41+6周延期妊娠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各静脉滴注一种浓度缩宫素,比较两种浓度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结果: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两种浓度缩宫素提高宫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两种浓度缩宫素分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超声监测下宫颈形态变化呈一致性.结论:低浓度缩宫素能产生有效宫缩,促宫颈成熟引产安全有效.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0.2%缩宫素发生胎儿窘迫率低,可作为促宫颈成熟引产首选;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0.5%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引产催产效果好.

    作者:辛英;马天辉;孙丽英;王彦花;王秀平;常美英;翟云燕;彭青;苏雅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云南省大理市剖宫产动因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理市地区妇女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为制定卫生干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方便样本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云南省大理市10所医院调查了71位剖宫产术后妇女.结果:在接受了剖宫产术的产妇中,有78.3%的产妇孕期的意愿是选择自然分娩;有73.2%的产妇被医生告知患有妊娠、分娩异常情况;妇女在决定分娩方式时主要的是考虑安全性的问题,其次是考虑疼痛问题,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结论:医学指征不够规范,孕产妇对于剖宫产的认知有偏差等是影响剖宫产率上升迅速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莹娟;陈森;马丽洁;郜凯华;赵峰;李楠;高婷;李晓娟;王吉帅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34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10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排尿日记.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并追踪观察6月.结果:34例患者中,治愈14例(41.2%),有效15例(44.1%),无效5例(14.7%),有效率达85.3%,29例随访6个月,2例复发.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功能性膀胱容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的、治愈率较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洪枸;张洁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大连市部分育龄妇女叶酸知信行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大连市育龄妇女叶酸知信行现状,为在育龄妇女中进行叶酸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大连市327名育龄妇女叶酸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叶酸增补剂的态度及叶酸服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5.6%的调查对象听说过叶酸,仅34.6%基本了解叶酸知识,79.2%认为有必要增补叶酸,205名已孕育妇女中,有57.1%的人孕期服用过叶酸增补剂.结论:大连市育龄妇女叶酸知晓率仍需提高,对叶酸相关知识认识程度低,但增补态度积极,妇女孕期服用叶酸状况有待改善.

    作者:陶杉;宋桂荣;葛晓静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508例婴儿血铅水平与6种矿物质及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婴儿血铅水平与6种矿物质及骨碱性磷酸酶的关系.方法:采用北京博辉公司生产的BH2100及BH5100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测定分析,对开远市508例婴儿进行血铅、镉及血锌、铁、钙、镁、铜的测定;骨碱性磷酸酶(NBAP)测定采用ZS - isoA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结果进行等级相关检验分析(Spearman法).结果:508例婴儿中,血铅含量低值为10 μg/L,高值为223 μg/L,铅中毒检出率为13.78%.血铅水平与铁、钙、镁、铜和骨碱性磷酸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锌、镉呈正相关(P<0.05).结论:铅中毒会使锌、镉的代谢紊乱,导致婴儿锌、镉水平增加.

    作者:白致;钱会萍;段本跃;陈娟;吴欣洪;梁婧;李兰静;李丽琼;万艳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妊娠母亲血脂与脐血血脂相关性的探讨

    目的:探讨妊娠母亲分娩时脐血和妊娠母亲血脂水平.方法:测定172例妊娠母亲静脉血血清和脐血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 L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结果:妊娠母亲静脉血血清的TC、TG、LDL -C、LDL-C水平均高于脐血血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新生儿脐血TG和LDL -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无高血压家族史的新生儿),HDL -C水平低于对照组;但TC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脐血TG和LDL -C水平与母亲的相关血脂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新生儿脐血血脂水平与母亲血脂水平及高血压家族史相关.因此,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妊娠母亲应注意补充高蛋白和适度的低脂、低糖营养,以增强血管壁的保护作用.

    作者:全贞姬;全贞玉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男性不育患者230例,根据液化时间分为精液不液化组、液化不全组和液化正常组,观察精液液化状态与UU、CT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精液不液化组、液化不全组的UU、CT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液化正常组(P均<0.005、P均<0.05);而液化不全组和不液化组的UU、CT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UU、CT感染有关.

    作者:郜亮;阮衍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无锡市2005~2009年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无锡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无锡市2005 ~2009年孕产妇死亡个案表、调查报告和专家评审组的评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5年中无锡市孕产妇死亡22例,其中本地户籍人口(户籍人口)8例,流动人口14例.孕产妇死亡原因户籍人口前3位依次为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和其他;流动人口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其他.专家评审结果为可以避免死亡9例,占40.91%;创造条件可以避免4例,占18.18%;不可避免9例,占40.91%.结论:孕产妇死亡是由医学和社会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政府重视,社会多方面、多部门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鸣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2004~2008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大丰市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率.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对大丰市2004~2008年在所有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天的25 343例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共监测出生缺陷儿143例,出生缺陷率为5.64‰.前5位出生缺陷是:唇腭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肢体短缩、先天性心脏病.近两年,出生缺陷率呈大幅下降.结论: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加强产前筛查,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国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剖宫产术不同方式处理腹膜及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术后粘连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不同方式处理腹膜而引致的盆腹腔粘连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 2010年1月因剖宫产史再孕229例需二次剖宫产手术,按不同方式缝合腹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盆腹腔粘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1组轻度粘连4例,重度粘连7例;对照2组无粘连66例,轻度粘连51例,重度粘连39例;观察组无粘连36例,轻度粘连23例,重度粘连3例;术后3个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结论:改良缝合腹膜方式明显降低盆腹腔严重粘连率.

    作者:张亲凤;羊淑宇;林琼珊 刊期: 2011年第35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