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青海省“三网”监测点2006年10月1日~ 2008年9月30日发生的30例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2007年和2008年度青海省“三网”监测点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61.19/10万和52.26/10万;30例死亡孕产妇的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其中产科出血占孕产妇死亡的50%;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有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文化程度低、住院分娩率低、未接受围产保健服务、交通不便.结论:应进一步加强产科建设及基层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及偏远牧业区的住院分娩率.
作者:李颖;李洁;李秀清;怡学英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无锡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无锡市2005 ~2009年孕产妇死亡个案表、调查报告和专家评审组的评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5年中无锡市孕产妇死亡22例,其中本地户籍人口(户籍人口)8例,流动人口14例.孕产妇死亡原因户籍人口前3位依次为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和其他;流动人口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其他.专家评审结果为可以避免死亡9例,占40.91%;创造条件可以避免4例,占18.18%;不可避免9例,占40.91%.结论:孕产妇死亡是由医学和社会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政府重视,社会多方面、多部门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鸣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妊娠母亲分娩时脐血和妊娠母亲血脂水平.方法:测定172例妊娠母亲静脉血血清和脐血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 L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结果:妊娠母亲静脉血血清的TC、TG、LDL -C、LDL-C水平均高于脐血血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新生儿脐血TG和LDL -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无高血压家族史的新生儿),HDL -C水平低于对照组;但TC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脐血TG和LDL -C水平与母亲的相关血脂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新生儿脐血血脂水平与母亲血脂水平及高血压家族史相关.因此,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妊娠母亲应注意补充高蛋白和适度的低脂、低糖营养,以增强血管壁的保护作用.
作者:全贞姬;全贞玉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索适合西部农村地区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为该区乃至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简便、价廉、易行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该区30个乡镇符合条件的农村妇女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基本情况问卷调查,用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及碘染色肉眼观察进行宫颈检查,结果异常者上转该院行阴道镜检查,并得出终病理结果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碘染色肉眼观察诊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筛查53 039例35~59岁的人群中,4 068例结果异常上转该院行阴道镜检查,1 610例做病理组织学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以上患者86例,患病率1.62% (86/53 039),5%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6%、99.1%(醋酸肉眼观察);81.1%、99.1%(碘染色肉眼观察).结论:在中国经济落后、技术受限的地区,进行简单、快捷、经济的肉眼观察法做宫颈癌筛查具有可行性.
作者:蔡和伶;彭晓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HR - HPV及LR - HPV的消退规律,为细胞学检查正常的HPV阳性人群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方法:对2007年1月~ 2008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妇科体检宫颈细胞学检查正常、HPV检测阳性的妇女进行定期随访,对6、12、18、24个月做TCT、HPV检测的31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至第6、12、18、24个月HR- HPV消除率分别为47.51%、58.37%、64.71%、73.30%,LR - HPV消除率分别为86.32%、92.63%、94.74%、97.89%.结论:HR - HPV感染后2年基本消退,LR - HPV感染后半年基本消退.HR - HPV持续阳性妇女易发生CINⅡ-Ⅲ,故宜严密随访.
作者:王凤文;林杨;崔满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子宫内膜息肉(EP)的发生率.方法:对2009年1月~ 2009年12月期间该院妇科门诊诊治的347例不孕患者进回顾性分析,按照病因分为3组,PCOS组132例,慢性盆腔炎组105例,正常盆腔组110例.慢性盆腔炎、正常盆腔为对照组.依据第7版《妇产科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诊断PCOS的标准: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改变:B超提示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 ~9 mm卵泡≥12个.3项中符合2项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病因.慢性盆腔炎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确诊,EP经宫腔镜检查后病理证实.对3组不孕症患者的EP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PCOS组发生EP40例(30.3%),慢性盆腔炎组发生EP6例(5.71%),正常盆腔组发生EP7例(6.36%),PCOS组E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明确诊断的PCOS患者,可先行阴道超声(TVS)检查排除宫腔占位,如发现宫腔占位,需行宫腔镜检查注意排除EP.
作者:赵淑云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调查产后母乳不足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关对策.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母乳量的实际情况.结果:调查了520例产妇,其中母乳优秀的287例(55.2%),母乳良好的110例(21.2%),母乳一般的83例(16.0%),母乳较差的40例(7.7%).结论:提倡自然分娩,爱护关心产妇,从生理和心理上帮助产妇,促进母乳喂养,是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月丽;王萍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与母婴结局的关系及相关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GDM单胎孕产妇病案资料232例作为GDM组,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非GDM单胎孕产妇24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GDM组孕产妇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DM组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和新生儿转新生儿科治疗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发现GDM并对GDM孕妇进行合理治疗,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陈月梅;雪丽霜;葛圆;覃桂荣;刘素娥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医学营养治疗方法(medicine nutrition treatment,MNT)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2~7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单胎孕妇20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0例)和对照组(97例),两组孕妇均由产科医师定期随诊,实验组孕妇采用固定营养食谱比例增减法,进行医学营养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对产妇进行口头营养指导.结果:治疗前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孕妇孕期体重总增加量和体重指数( BMI)的增长间差别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28例(13.5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孕妇孕期血糖控制良好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孕妇羊水过多发生率为6.8%,低于对照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营养食谱比例增减法,可较好的控制孕妇孕期血糖和孕期体重的增加,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围生期结局.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巨大儿分娩前的预测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以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8月分娩的339例巨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分娩前临床估计胎儿体重是否达到4 000 g为标准进行分组:产前预测达到4 000 g者为预测组(212例),产前预测<4 000 g者为忽略组(127例),比较两组分娩方式、母儿常见并发症.结果:剖宫产、选择性剖宫产预测组显著高于忽略组(P<0.01),阴道分娩、产钳助产预测组显著低于忽略组(P<0.05),两组阴道试产失败率无差别,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肩难产、产后出血预测组低于忽略组.结论:巨大儿不是剖宫产绝对指征,重视巨大儿产前预测诊断,加强分娩过程监护,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阴道助产,能有效降低母儿并发症.
作者:周丽华;温兰玲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究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身高、分娩前体重、腹围、宫高、产妇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妊娠期发生的疾病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等并对两组资料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巨大儿组平均孕龄、孕周、分娩前体重、产次、宫高、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中新生儿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明显增加,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巨大儿可增加母婴并发症,可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和健康.应积极讲行早期预防,采用恰当的分娩方式.
作者:吴怡玲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发病率与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添加辅食的时间、生后是否添加铁剂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68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生后6、9个月及1岁时进行外周血Hb测定.结果: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随着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胎龄之间及不同出生体重之间的贫血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未添加铁剂的早产儿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生后6个月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铁剂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未添加铁剂其发生贫血的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应关注早产儿贫血的发生,并对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
作者:董卫华;刘一凡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在MPP患儿急性期对心肌损害标志物进行检测,以观察其变化规律及探讨临床价值.方法:以MPP患儿为测量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在心肌酶谱、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 cTnI)、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GPBB)方面上的变化.结果:观察指标AST、LDH、a-HBDH、CK方面测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 - MB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测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量组与对照组在cTnl、GPBB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MPP急性期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对于判断疾病合并症及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重视研究.
作者:刘丽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甲胎蛋白值持续增高与胎儿宫内缺氧及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7月~ 2010年6月门诊建立孕妇保健手册、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值持续增高的76例孕妇作为观察对象(监测组),随机抽取同期建卡的孕妇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结果:监测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剖宫产率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妇甲胎蛋白持续增高提示胎儿存在宫内缺氧,需及时予以改善宫腔内环境及缺氧状态,临产时应放宽手术指征,尽快结束妊娠并对新生儿及时进行治疗,以减少围产儿不良结局.
作者:牛英慧;张东红;李春燕;贺杰;李莉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镇江市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的筛查结果,分析其发病率和治疗情况,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分别测定干血片苯丙氨酸(Phe)浓度和促甲状腺素( TSH)浓度.结果:2002年5月~ 2008年12月共筛查新生儿101 827例,CH发病率为1/4 628,治疗率90.91%;PKU发病率为1/25 457,治疗率100.00%.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预防CH和PKU患儿智力和体格发育落后的关键,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莺;赵春辉;王晨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母亲婴儿血脂情况.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63例糖尿病母亲婴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糖尿病母亲婴儿与正常新生儿血脂情况有无差异,并分析其血脂与出生体重、胎龄、性别及母亲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新生儿相比,糖尿病母亲婴儿血胆固醇[ (2.50±0.91)vs(1.76±0.47) mmol/L]、甘油三酯[(0.70±0.50) vs (0.38 ±0.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3 ±0.23) vs (0.51 ±0.1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1.23±0.62) vs (0.78±0.40) mmol/L]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与早产糖尿病母亲婴儿相比,足月产糖尿病母亲婴儿血甘油三酯[ (1.04±0.58) vs (0.48±0.34) mmol/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0.64 ±0.17) vs (0.78 ±0.24) mmol/L]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与适于胎龄糖尿病母亲婴儿相比,大于胎龄糖尿病母亲婴儿血脂无差异.与母亲血糖控制良好组相比,母亲血糖控制欠佳组婴儿血脂无显著差异.与糖尿病母亲男性婴儿相比,糖尿病母亲女性婴儿血脂亦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母亲婴儿血甘油三酯与出生体重、胎龄呈正相关,血高密度脂蛋白与出生体重、胎龄呈负相关,血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与出生体重、胎龄无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母亲婴儿的血脂水平较正常新生儿增高,其中足月者较早产者血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糖尿病母亲婴儿血甘油三酯与体重、胎龄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与体重、胎龄呈负相关.
作者:丁晶;刘捷;曾超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影响婴幼儿微量元素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 2008年6月3 516例0~2岁婴幼儿末梢血,采用BH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微量元素,按照季节就微量元素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0~2岁婴幼儿的微量元素存在季节性差异,婴幼儿血铁与锌元素的含量存在年龄差异、铜与镁元素不同性别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指导仍为儿童保健医生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尤其应注重个体化指导原则.
作者:王颖;马扬;张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9年2月~ 2010年1月引产的138例出生缺陷儿进行致畸相关因素分析,包括感染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其他因素.结果:138例出生缺陷儿中,孕期感染79例(57.25%),化学因素75例(54.35%),物理因素40例(28.99%),其他因素7例(5.07%).孕期保胎治疗50例(36.23%).结论:出生缺陷儿的发生主要与感染因素、化学因素及物理因素等有关.出生缺陷儿的预防要从源头抓起,孕前、孕期尽可能去除致畸因素,避免强行保胎,可采用B超和生化检查早期筛查畸形儿,早期处理.
作者:王怡芳;杨桂兰;许逸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进行病原学分析,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及病原学,并对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脱脐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等12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46例新生儿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肠道杆菌及耐药菌.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脱落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对脐部感染有影响(P<0.05).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贴卫生是脐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易发生脐部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脐带结扎位置距脐根<0.5 cm、脐带残端<0.5 cm、保持脐带贴卫生等可预防脐部感染.
作者:侯明良;张聪;程慧;吕健;刘凤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8(IL -8)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急性期4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炎症反应过程,与肺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谢志才;周曙明;张院文;允国俊;吴俊填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婴儿血铅水平与6种矿物质及骨碱性磷酸酶的关系.方法:采用北京博辉公司生产的BH2100及BH5100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测定分析,对开远市508例婴儿进行血铅、镉及血锌、铁、钙、镁、铜的测定;骨碱性磷酸酶(NBAP)测定采用ZS - isoA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结果进行等级相关检验分析(Spearman法).结果:508例婴儿中,血铅含量低值为10 μg/L,高值为223 μg/L,铅中毒检出率为13.78%.血铅水平与铁、钙、镁、铜和骨碱性磷酸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锌、镉呈正相关(P<0.05).结论:铅中毒会使锌、镉的代谢紊乱,导致婴儿锌、镉水平增加.
作者:白致;钱会萍;段本跃;陈娟;吴欣洪;梁婧;李兰静;李丽琼;万艳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联合Kegel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足月、初产、头位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以产后42天评价两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及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张力强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中药口服联合Kegel训练可以有效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洪静娟;吴霍曼;向丽娟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通过对延期妊娠孕妇静脉滴注0.2%缩宫素与0.5%缩宫素两种浓度,比较其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和超声下宫颈形态的变化.方法:对227例孕41 ~41+6周延期妊娠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各静脉滴注一种浓度缩宫素,比较两种浓度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结果: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两种浓度缩宫素提高宫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两种浓度缩宫素分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超声监测下宫颈形态变化呈一致性.结论:低浓度缩宫素能产生有效宫缩,促宫颈成熟引产安全有效.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0.2%缩宫素发生胎儿窘迫率低,可作为促宫颈成熟引产首选;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0.5%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引产催产效果好.
作者:辛英;马天辉;孙丽英;王彦花;王秀平;常美英;翟云燕;彭青;苏雅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妊娠情况,并探讨盆腔粘连程度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0年4月曾经在半年内做过子宫输卵管造影提示输卵管阻塞(除外输卵管间质部阻塞者),而后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诊治的输卵管阻塞伴盆腔粘连性不孕症患者112例,根据术中所见将盆腔粘连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进行相应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112例患者术后妊娠49例,妊娠率为43.75%,异位妊娠率为10.20%,输卵管不通伴轻度粘连的术后妊娠率为68.42%,明显高于输卵管不通伴中度粘连者(48.83%)和重度粘连者(6.45%).结论:腹腔镜治疗输卵管阻塞伴盆腔粘连性不孕症的术后妊娠率受输卵管通畅程度及盆腔粘连程度的影响,重度盆腔粘连者应在双侧输卵管结扎后行试管婴儿辅助生育.
作者:张龙月;李静;杜明帧;宋丽丽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34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10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排尿日记.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并追踪观察6月.结果:34例患者中,治愈14例(41.2%),有效15例(44.1%),无效5例(14.7%),有效率达85.3%,29例随访6个月,2例复发.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功能性膀胱容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的、治愈率较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洪枸;张洁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筛选卵巢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差异性蛋白,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弱阳离子芯片(WCX2)及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 MS)检测3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30例卵巢癌患者(实验组)血清中蛋白质的含量,并作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2 000 ~30 000 Da间质荷比为3 812.556 Da与7 237.904 Da的2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LDI-TOF- MS技术对卵巢癌早期诊断和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的筛选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立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胎儿大脑中动脉(MCA)和脐动脉(UA)血流频谱的收缩期速度峰值与舒张末期流速之比(S/D)、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值(MN),对产前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7例不同孕周的正常妊娠及31例高危妊娠的胎儿,应用彩色普勒超声仪检测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的S/D、RI及MN值.结果:正常妊娠胎儿MCA和UA的S/D及RI值随孕周的增长而降低,并且MCA的S/D值与UA的S/D值之比>1,MCA的MN随孕周的增长而升高,在正常妊娠时,脉动RI值总是<1.高危妊娠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S/D、RI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在胎儿宫内缺氧时,脐动脉S/D值增高,RI值随缺氧程度的不同可以≥1.大脑中动脉在缺氧时S/D值降低,在严重缺氧时MCA的S/D值与UA的S/D值之比则<1.结论:UA和MCA血流参数值的检测能反映胎盘及胎儿颅脑血循环状况,高危妊娠时检测胎儿MCA和UA血流频谱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丽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分析平均乘积法、单一区域二维乘积法预测羊水过少的价值.方法:平均乘积法、单一区域二维乘积法两种方法测量羊水,实际羊水量少于300ml确诊为羊水过少,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平均乘积法预测羊水过少敏感性(82.7%/70.4%)和特异性(74.5%/65.7%)均高于单一区域乘积法(P<0.01).结论:平均乘积法预测羊水过少优于单一区域二维乘积法,绘制ROC曲线是确定试验临界值和评价试验效果的有效方法.
作者:蒋健穗;陈争春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观察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联合云南白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经细胞学、阴道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不同级别的CIN患者及宫颈原位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1例(CINⅡ14例,CINⅢ22例,ICC15例),LEEP后应用云南白药治疗;对照组49例(CINⅡ13例,CINⅢ22例,ICC14例),仅采用LEEP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缩短,临床自觉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宫颈粘连及宫颈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LEEP联合应用云南白药治疗CIN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小丽;屈秋慧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观察孕妇血清锌浓度在孕早期的变化情况,探讨血锌干预对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6月~2008年6月78例早期先兆流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除常规安胎治疗外,采用原子光谱吸收法检测血清锌浓度,对血锌低者予补锌治疗;B组仅予常规安胎治疗.追踪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先兆流产孕妇低血锌者占55.8%,A组孕妇终流产率低于B组(P<0.05).结论:血清锌对维持正常妊娠有重要作用,血锌低可能会导致早期流产.血锌干预可改善先兆流产孕妇的妊娠结局.
作者:容春凤;吴钦兰;朱小宁;刘琼芬;刘和录 刊期: 2011年第35期
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多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完成手术,近年来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逐渐地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丙泊酚具有起效快、清除快、苏醒快速、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适用于人工流产术等短小手术等优点,但其镇痛效果往往较弱,常常需要加用镇痛药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来维持麻醉[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比较了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雅珍;袁彤;冯艳华;麻海春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子宫切除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子宫肌瘤患者术前未用激素治疗,术后自愿接受二次生殖内分泌检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B组行子宫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较A组高(P<0.05).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大,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是尽可能维持女性卵巢内分泌机能的一种手术方式.
作者:柴芝红;蔡仙丽;陈勇;牟思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更积极和规范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的益处.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塘沽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2005年1月~ 2008年12月收治的71例早产儿的综合营养支持情况.结果:2007年1月以前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3例),2007年1月以后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氨基酸起始剂量大、达氨基酸大量时间短、喂养不耐受者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和第7天热卡摄入高、体重下降百分比低、恢复出生体重人数占本组总人数的比例高、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应用静脉营养的起始剂量要较以往增大,可以达到1~1.5 g· kg-1·d-1,每天增长速度可达1 g·kg-1 ·d-1,以尽快达到大量,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可以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作者:赵月霞;王书华;陈薇;张燕;宋建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0~3小儿家庭教养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小儿家庭教养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南省农村0~3岁小儿家庭教养情况进行调查,对所得资料分析研究.结果: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知晓情况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该地区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知晓率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要提高我国小儿家庭教养的质量,有必要广泛开展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作者:张体华;袁爱梅;张玉霞;王明;王思谦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 (OH) D]水平,探讨佝偻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血生化及左腕关节X线摄片结果将北京市亚北地区210例0~6岁儿童分为无佝偻病组(健康组)157例和佝偻病组53例.对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做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佝偻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佝偻病组与健康组儿童25- (OH)D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N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佝偻病与母孕期腿部抽筋史、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人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人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患有慢性腹泻等因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与佝偻病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佝偻病患儿血清25 - (OH)D水平明显降低,对疑似佝偻病患儿尽可能行血清25- (OH)D检测,避免过度诊断.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是佝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学梅;郭素梅;高华英;杨薇;黄燕;王秋月;任海涛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大丰市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率.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对大丰市2004~2008年在所有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天的25 343例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共监测出生缺陷儿143例,出生缺陷率为5.64‰.前5位出生缺陷是:唇腭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肢体短缩、先天性心脏病.近两年,出生缺陷率呈大幅下降.结论: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加强产前筛查,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国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对产后宫缩乏力进行相关研究,从中寻找孕产妇幸运生存下来的宝贵经验,为可持续性地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58个“降消”项目县4年间在县乡级医院住院孕产妇,发生宫缩乏力死亡者42例与发生宫缩乏力严重者由于幸运和得到了良好的救治而存活的39例孕产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在产次、入院时病情、分娩地点、发生原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药物情况、处理方法、治疗抢救情况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幸存组宫缩乏力处理方法以按摩子宫配合宫缩剂及宫腔填纱布为主,占79.49%.死亡组宫缩素给药途径75%是肌注,幸存组是宫缩素静滴配合使用米索占82.05%.结论:正确使用宫缩剂是减少阴道流血的重要手段,早发现、早处理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是阻断死亡之路的关键.宫按摩法配合宫缩剂及宫腔填塞纱布应用可以明显减少产后出血量,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推广.
作者:金正琴;雷后康;金真菊;何蕾;陈莹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大连市育龄妇女叶酸知信行现状,为在育龄妇女中进行叶酸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大连市327名育龄妇女叶酸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叶酸增补剂的态度及叶酸服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5.6%的调查对象听说过叶酸,仅34.6%基本了解叶酸知识,79.2%认为有必要增补叶酸,205名已孕育妇女中,有57.1%的人孕期服用过叶酸增补剂.结论:大连市育龄妇女叶酸知晓率仍需提高,对叶酸相关知识认识程度低,但增补态度积极,妇女孕期服用叶酸状况有待改善.
作者:陶杉;宋桂荣;葛晓静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西城区外地来京务工妇女对性病艾滋病的认知现状.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外来务工妇女进行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活状况、孕产状况、避孕节育状况、生殖健康服务状况、性病、艾滋病认知状况、宣传教育状况.结果:共调查1 125人,20.2%的妇女不清楚生殖器疱疹是否为性病;28.5%的妇女认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性病;59.4%的妇女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染艾滋病;只有54.9%的妇女认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艾滋病患者有区别.结论:来京务工妇女对性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应在来京务工妇女中加强性病/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与干预措施,改善来京务工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
作者:秦宗霞;于建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吉林市3~6岁儿童的营养状况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吉林市不同城区内7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饮食行为调查,调查均通过抚养人同意,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根据儿童体格检查结果,按照Kaup指数标准对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各年龄段的儿童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不同营养状态的儿童均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女童挑食偏食情况比男童严重(P<0.01);而且吃零食对正餐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为促进吉林市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是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作者:高凤祥;张艳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分析上海市黄浦区户籍与流动人口的主要出生特征.方法:收集并整理2005~2008年上海市黄浦区出生及黄浦区户籍的相关数据.结果:①流动人口新生儿第一产比上海市黄浦区户籍第一产的低得多.②分娩方式中采用自然分娩方式上海市黄浦区户籍比流动人口比例低.③流动人口畸形发生率高于上海市黄浦区户籍.结论:出生前的筛查工作是有效防止和控制畸形发生率的重要途径,做好出生监测工作.
作者:吴燕;邱晖;张金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理市地区妇女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为制定卫生干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方便样本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云南省大理市10所医院调查了71位剖宫产术后妇女.结果:在接受了剖宫产术的产妇中,有78.3%的产妇孕期的意愿是选择自然分娩;有73.2%的产妇被医生告知患有妊娠、分娩异常情况;妇女在决定分娩方式时主要的是考虑安全性的问题,其次是考虑疼痛问题,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结论:医学指征不够规范,孕产妇对于剖宫产的认知有偏差等是影响剖宫产率上升迅速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莹娟;陈森;马丽洁;郜凯华;赵峰;李楠;高婷;李晓娟;王吉帅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就诊儿童意外伤害的临床特征和分布,探讨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2009年7 ~10月来湖南省儿童医院门急诊就诊的意外伤害儿童,经筛选后收回资料完整问卷66份.结果:66例意外伤害儿童中,男童意外伤害发生构成比高于女童,比例为1.36:1;医院急诊就诊意外伤害儿童病因顺位前3位为跌落、碰撞/硬物击伤、气管异物;常见的部位是头面部(62.1%);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51.5%);意外伤害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其中心理负担重.结论:充分了解儿童意外伤害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优化医院急诊抢救措施,减少意外伤害后因抢救不力引起的致残、致死率.
作者:彭利军;田艳珍;许景灿;熊琼;任小红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相对离心力对精子形态的影响.方法:对60例精液常规正常的患者分别以0 g、300 g和800 g相对离心力离心10 min制备精子形态学标本,比较其正常形态精子及畸形精子.结果:0 g、300 g、800 g组离心比较,形态正常精子和各种形态异常精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形态异常组0g、800 g两组离心比较,800 g组空泡样头精子显著增多,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相对离心力影响头部空泡畸形,形态异常组头部空泡增加较形态正常组更明显,可能与活性氧增加有关.
作者:蒋彦;孟繁玉;郭燕红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不孕症手术中使用单、双极电凝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因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症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输卵管的修复整形手术,使用不同的止血方法随机分为单极电凝组50例、双极电凝组5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个月抽血检测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月经第11天开始B超监测排卵情况,术后随访1年.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3个月较术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FSH、LH增高和E2下降,单极电凝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电凝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不孕症手术中使用单、双极电凝止血会引起对卵巢功能的损害,而使用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损害较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大.单极电凝组术后发生月经改变明显多于双极电凝组(P<0.05).双极电凝组术后妊娠率较单极电凝组高.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研究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男性不育患者230例,根据液化时间分为精液不液化组、液化不全组和液化正常组,观察精液液化状态与UU、CT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精液不液化组、液化不全组的UU、CT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液化正常组(P均<0.005、P均<0.05);而液化不全组和不液化组的UU、CT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UU、CT感染有关.
作者:郜亮;阮衍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评价5种免疫与感染相关抗体联合检测在稽留流产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77例稽留流产患者和156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的5种抗体水平(抗心磷脂抗体、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Torch IgM抗体和Torch IgG抗体),对单一和联合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后进行评价并确定佳抗体组合.结果:每种抗体水平在稽留流产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一抗体检测的灵敏度较低,在10.2% ~ 48.0%之间,约登指数也较低,在0.089 ~0.416之间;抗体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抗体检测,其中5种抗体组合联合检测为佳组合,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85.3%,约登指数为0.746,一致率为87.4%,阳性似然比为6.07,阴性似然比为0.125,阳性预测值为87.3%,阴性预测值为87.5%.结论:联合检测5种免疫与感染相关抗体对稽留流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高稽留流产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陆永清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建立子痫前期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筛选子痫前期信号转导差异表达基因,探索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4例重度子痫前期和4例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获得子痫前期差异表达基因,了解子痫前期外周血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结果:在子痫前期所检测的21 000个基因中,出现2次重复一致差异表达的基因195个,其中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32个,表达上调基因20个,下调基因12个.结论:成功建立子痫前期外周血基因表达谱,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原因之一.
作者:孙波;赵卫华;邱海燕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Mirk/Dryk1b (Minibrain - related kinase/Dual specificity tyrosine - phosphorylation - regulated kinase 1B)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irk/Dyrk1b在30例上皮性卵巢癌、20例上皮性卵巢囊腺瘤、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Dyrk1b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上皮性卵巢囊腺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5),而其在正常的卵巢组织中几乎不表达;Dyrk1b的阳性率与卵巢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转移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yrk1b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有望成为临床早期诊断的肿瘤标志物和新的卵巢癌治疗的靶基因.
作者:杨湘军;高景春;殷平;胡文峰;廖洪锋;缪智辉;潘超;李娜 刊期: 2011年第35期
为探讨早产儿的发病诱因、病因及其生后并发症与转归,以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管理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本文对199例早产儿的诱因、并发症及转归进行了总结归纳.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2008年我院新生儿住院人数1 112例,早产儿199例,占17.90%.199例中,男108例,女91例,男:女=1.18:1.入院时年龄<24 h 186例,占93.48%;>24 h 13例,占6.53%.胎龄28~31+6周25例,32~34+6周99例,35 ~ 36+6周75例.出生体重1 000~1 500 g28例,1 501~2000g51例,2 001~2 500 g 104例,2501~2600 g16例.
作者:张丽;樊安利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不同方式处理腹膜而引致的盆腹腔粘连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 2010年1月因剖宫产史再孕229例需二次剖宫产手术,按不同方式缝合腹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盆腹腔粘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1组轻度粘连4例,重度粘连7例;对照2组无粘连66例,轻度粘连51例,重度粘连39例;观察组无粘连36例,轻度粘连23例,重度粘连3例;术后3个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结论:改良缝合腹膜方式明显降低盆腹腔严重粘连率.
作者:张亲凤;羊淑宇;林琼珊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小儿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的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 FT3、FT4)、促甲状腺素(sTSH)的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FT3、F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伴有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是疾病程度判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吴善姬;孙玉文;于彩春 刊期: 2011年第35期
该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krukenberg瘤1例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体检发现盆腔肿物半年于2011年3月29号入住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入院症状:近半年月经明显减少,偶有下腹坠胀,行走后加重.彩色超声及CT显示双侧附件区囊实性肿物,盆腔积液.考虑双侧卵巢肿瘤于201 1年3月30号行腹腔镜下双附件切除术加粘连分解术,术中探查肝、胆、胰、腺、胃、小肠、结肠、阑尾、大网膜外观无显著变化,行双附件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为双侧卵巢Krukenberg瘤.2011年3月31号行乳腺超声显示:右乳腺外上象限低回声区,建议进一步检查,双侧腋窝多发低回声淋巴结,考虑Meta.请乳腺外科会诊行CNB手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7分;IHC:CK7+,CK20 -,ER-,PR-,HER2+,CK516 -,P63-,P53-,Ki67 60%.双侧卵巢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双侧卵巢组织中见低分化癌团巢状散在广泛浸润,部分呈印戒细胞样,部分可见腺样排列.IHC:CK7+++,CK20+++,CK( AE1/AE3) +++,ER-,PR-,HER2,P170膜+,MGB -,PAS+,结合术中冰冻符合卵巢Krukenberg瘤,结合乳腺CNB病理及免疫组化倾向肿瘤来源于乳腺.
作者:吕炳涛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和临床治疗.结果: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子痫前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产科指征对分娩方式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对母婴没有明显的危害.而对于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血小板制剂进行对症治疗,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作者:李海倩;靳晴;余霞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子宫胎盘卒中的母儿预后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胎盘早剥致子宫胎盘卒中32例临床资料.结果:32例子宫胎盘卒中胎儿宫内窘迫8例,宫内死胎10例,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死亡2例,2例子宫次全切除,无1例孕产妇死亡.结论:子宫胎盘卒中严重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的生命,积极有效的救治,可以避免孕产妇死亡并保留子宫.
作者:蔡敏;朱瑞丹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胎粪吸人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1年3月足月胎粪吸人性肺炎15例,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结果:胎粪吸人性肺炎治疗天数明显缩短,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失为治疗胎粪吸人性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付洪涛;杨国颖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妊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互影响.方法:对2002年1月~2009年12月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发热5例,关节炎2例,尿常规异常10例,抗核抗体阳性20例,抗Ds - DNA抗体阳性12例,浆膜炎2例,贫血1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例,肾功能损害2例.25例患者中,处于缓解期9例,均未发现SLE活动指标;处于控制期11例,孕期均未出现病情恶化;活动期患者3例.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恶化率及不良妊娠结局与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和缓解有关.结论: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易加重,且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余筱琳;刘小萍;石玉发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观察386例儿童血液里微量元素含量及钙、锌缺乏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析386例儿童饮食结构及身体检查和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386例儿童中,85%的儿童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现象,其中钙缺乏达到30%,锌缺乏达到14%,同时缺乏两种元素的儿童达到42%.这部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迟缓,有多汗、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结论:对儿童补钙补锌应定期做身体检查,注意平时补充,不宜急于求成,应尽早发现积极治疗,减少儿童缺钙缺锌及微量元素的现象发生.
作者:张喜军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监测高危儿神经精神发育状况,积极探讨脑损伤早期干预佳时间.方法:对323例高危儿随访1年,异常者及时给予早期干预,定期评价神经精神发育水平.结果:大约73.2%脑损伤儿童在生后6个月以内出现神经精神发育异常表现,积极干预者83.8%的儿童在1岁时恢复到正常发育水平.结论:生后4~6个月是脑损伤早期康复训练的佳时间,干预效果确切,能显著减少脑瘫的发生.
作者:高武红;邱久军;蔡素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清理创面局部换药敷白糖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42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积极清创2次缝合,实验组换药时在切口内撒入少许白砂糖,用蝶形胶布固定,2~3天换药1次.比较两种疗法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效果.结果:实验组腹部切口的愈合时间(9.85 ±2.38)天与对照组(14.22±2.47)天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甲级愈合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清创,在切口内撒入白砂糖,蝶形胶布固定,可以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
作者:喻茂娟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观察宫血宁用于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后减少并发症及促进愈合的情况.方法:将140例因宫颈病变行LEEP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两组均常规口服左氧氟沙星片,治疗组术后当日即口服宫血宁胶囊,0.26g/次,每日3次,连服15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减少术后阴道出血、感染及促进上皮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血宁可明显减少LEEP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缩短宫颈上皮愈合时间.
作者:李璐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对1例MYH9 - RD孕妇患者进行诊断及临床特点分析以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对此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体征筛查,包括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异常出血、肾损害等检查及其他并发症调查等和实验室检查;分别采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数量,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进行细胞学诊断,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包涵体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和超微结构特点,同时临床体征和实验室评估等.结果:患者具有典型的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和粒细胞包涵体三联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患者机数血小板数明显低于镜数血小板数(P<0.01),电镜下可见清晰的巨大血小板和包涵体的超微结构.此外,正常对照者血小板数量、形态和结构均正常,而且中性粒细胞中未见包涵体.临床表型高度复杂,伴有青光眼、转氨酶升高、血脂升高、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结论: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分析,该患者MYH9 - RD诊断成立,且临床表型复杂多样.此外,为了正确反映巨大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应使用人工计数法而不是细胞自动计数仪法来计数血小板的数量.
作者:张淑芳;王顺兰;张应爱;肖敬川;黄邓高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对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不良妊娠结局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为再次妊娠提供遗传咨询.方法:对1 169对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采集静脉血,经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中期分裂像,低渗、固定、制片、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在1 169对2 338例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95例,50例为女性,45例为男性,异常率为4.06%.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异常率为0.13%;结构异常92例,异常率为3.93%,其中平衡易位34例、罗伯逊易位10例、倒位27例、部分重复2例、染色体多态性变异18例、双着丝粒染色体1例,不同流产次数及性别之间染色体核型异常率无差异.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不同流产次数及性别之间,染色体异常率无差异,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应进行双方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夫妇再次妊娠应进行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以降低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率.
作者:董动丽;任晨春;张海霞;梁玥宏;王文靖;孙丰涛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调查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水平变化和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衰老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酶动力学方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测定573例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 F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围绝经期妇女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前妇女(P<0.01).围绝经期妇女ALP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前妇女(P<0.05).SOD随增龄而逐渐下降.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水平与雌二醇/FSH呈明显负相关,与ALP和SOD相关性较好.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测定ALP能反映骨生成情况,测定血清雌二醇和SOD水平变化可反映组织老化及细胞生物膜的损伤变化过程,且与人类衰老关系密切.
作者:金波;代雨荣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对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心理干预对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临床70名45 ~ 54岁经Kuppperman评分确定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护士进行调查,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测评心理状态,了解心理健康状况.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人,研究组采取药物和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12周后再次进行SCL - 90测定评分.结果:通过心理干预,研究组心理健康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更年期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更年期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人群低,在药物治疗改善更年期症状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
作者:孟海波;王敏;李敏惠 刊期: 2011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