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息肉高发率的研究

赵淑云

关键词:PCOS, EP
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子宫内膜息肉(EP)的发生率.方法:对2009年1月~ 2009年12月期间该院妇科门诊诊治的347例不孕患者进回顾性分析,按照病因分为3组,PCOS组132例,慢性盆腔炎组105例,正常盆腔组110例.慢性盆腔炎、正常盆腔为对照组.依据第7版《妇产科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诊断PCOS的标准: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改变:B超提示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 ~9 mm卵泡≥12个.3项中符合2项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病因.慢性盆腔炎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确诊,EP经宫腔镜检查后病理证实.对3组不孕症患者的EP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PCOS组发生EP40例(30.3%),慢性盆腔炎组发生EP6例(5.71%),正常盆腔组发生EP7例(6.36%),PCOS组E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明确诊断的PCOS患者,可先行阴道超声(TVS)检查排除宫腔占位,如发现宫腔占位,需行宫腔镜检查注意排除EP.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86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和临床治疗.结果: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子痫前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产科指征对分娩方式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对母婴没有明显的危害.而对于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血小板制剂进行对症治疗,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作者:李海倩;靳晴;余霞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LEEP术联合云南白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联合云南白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经细胞学、阴道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不同级别的CIN患者及宫颈原位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1例(CINⅡ14例,CINⅢ22例,ICC15例),LEEP后应用云南白药治疗;对照组49例(CINⅡ13例,CINⅢ22例,ICC14例),仅采用LEEP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缩短,临床自觉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宫颈粘连及宫颈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LEEP联合应用云南白药治疗CIN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小丽;屈秋慧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应用基因芯片筛选子痫前期信号转导差异表达基因

    目的:建立子痫前期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筛选子痫前期信号转导差异表达基因,探索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4例重度子痫前期和4例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获得子痫前期差异表达基因,了解子痫前期外周血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结果:在子痫前期所检测的21 000个基因中,出现2次重复一致差异表达的基因195个,其中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32个,表达上调基因20个,下调基因12个.结论:成功建立子痫前期外周血基因表达谱,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原因之一.

    作者:孙波;赵卫华;邱海燕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孕产妇宫缩乏力“死亡者”与“幸存者”相关因素对比研究

    目的:对产后宫缩乏力进行相关研究,从中寻找孕产妇幸运生存下来的宝贵经验,为可持续性地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58个“降消”项目县4年间在县乡级医院住院孕产妇,发生宫缩乏力死亡者42例与发生宫缩乏力严重者由于幸运和得到了良好的救治而存活的39例孕产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在产次、入院时病情、分娩地点、发生原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药物情况、处理方法、治疗抢救情况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幸存组宫缩乏力处理方法以按摩子宫配合宫缩剂及宫腔填纱布为主,占79.49%.死亡组宫缩素给药途径75%是肌注,幸存组是宫缩素静滴配合使用米索占82.05%.结论:正确使用宫缩剂是减少阴道流血的重要手段,早发现、早处理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是阻断死亡之路的关键.宫按摩法配合宫缩剂及宫腔填塞纱布应用可以明显减少产后出血量,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推广.

    作者:金正琴;雷后康;金真菊;何蕾;陈莹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妊娠期糖尿病与母婴结局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与母婴结局的关系及相关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GDM单胎孕产妇病案资料232例作为GDM组,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非GDM单胎孕产妇24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GDM组孕产妇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DM组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和新生儿转新生儿科治疗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发现GDM并对GDM孕妇进行合理治疗,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陈月梅;雪丽霜;葛圆;覃桂荣;刘素娥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河南省农村0~3岁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0~3小儿家庭教养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小儿家庭教养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南省农村0~3岁小儿家庭教养情况进行调查,对所得资料分析研究.结果: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知晓情况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该地区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知晓率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要提高我国小儿家庭教养的质量,有必要广泛开展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作者:张体华;袁爱梅;张玉霞;王明;王思谦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影响0~2岁婴幼儿微量元素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婴幼儿微量元素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 2008年6月3 516例0~2岁婴幼儿末梢血,采用BH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微量元素,按照季节就微量元素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0~2岁婴幼儿的微量元素存在季节性差异,婴幼儿血铁与锌元素的含量存在年龄差异、铜与镁元素不同性别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指导仍为儿童保健医生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尤其应注重个体化指导原则.

    作者:王颖;马扬;张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无锡市2005~2009年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无锡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无锡市2005 ~2009年孕产妇死亡个案表、调查报告和专家评审组的评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5年中无锡市孕产妇死亡22例,其中本地户籍人口(户籍人口)8例,流动人口14例.孕产妇死亡原因户籍人口前3位依次为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和其他;流动人口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其他.专家评审结果为可以避免死亡9例,占40.91%;创造条件可以避免4例,占18.18%;不可避免9例,占40.91%.结论:孕产妇死亡是由医学和社会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政府重视,社会多方面、多部门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鸣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TCT检查正常妇女HPV的消退规律及其与CIN的关系

    目的:探讨HR - HPV及LR - HPV的消退规律,为细胞学检查正常的HPV阳性人群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方法:对2007年1月~ 2008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妇科体检宫颈细胞学检查正常、HPV检测阳性的妇女进行定期随访,对6、12、18、24个月做TCT、HPV检测的31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至第6、12、18、24个月HR- HPV消除率分别为47.51%、58.37%、64.71%、73.30%,LR - HPV消除率分别为86.32%、92.63%、94.74%、97.89%.结论:HR - HPV感染后2年基本消退,LR - HPV感染后半年基本消退.HR - HPV持续阳性妇女易发生CINⅡ-Ⅲ,故宜严密随访.

    作者:王凤文;林杨;崔满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在MPP患儿急性期对心肌损害标志物进行检测,以观察其变化规律及探讨临床价值.方法:以MPP患儿为测量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在心肌酶谱、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 cTnI)、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GPBB)方面上的变化.结果:观察指标AST、LDH、a-HBDH、CK方面测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 - MB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测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量组与对照组在cTnl、GPBB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MPP急性期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对于判断疾病合并症及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重视研究.

    作者:刘丽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筛查卵巢癌患者血清特异性蛋白的研究

    目的: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筛选卵巢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差异性蛋白,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弱阳离子芯片(WCX2)及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 MS)检测3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30例卵巢癌患者(实验组)血清中蛋白质的含量,并作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2 000 ~30 000 Da间质荷比为3 812.556 Da与7 237.904 Da的2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LDI-TOF- MS技术对卵巢癌早期诊断和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的筛选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立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效果观察

    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多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完成手术,近年来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逐渐地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丙泊酚具有起效快、清除快、苏醒快速、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适用于人工流产术等短小手术等优点,但其镇痛效果往往较弱,常常需要加用镇痛药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来维持麻醉[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比较了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雅珍;袁彤;冯艳华;麻海春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儿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清中细胞炎症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8(IL -8)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急性期4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炎症反应过程,与肺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谢志才;周曙明;张院文;允国俊;吴俊填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2004~2008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大丰市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率.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对大丰市2004~2008年在所有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天的25 343例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共监测出生缺陷儿143例,出生缺陷率为5.64‰.前5位出生缺陷是:唇腭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肢体短缩、先天性心脏病.近两年,出生缺陷率呈大幅下降.结论: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加强产前筛查,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国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医院门急诊就诊意外伤害儿童临床特征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就诊儿童意外伤害的临床特征和分布,探讨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2009年7 ~10月来湖南省儿童医院门急诊就诊的意外伤害儿童,经筛选后收回资料完整问卷66份.结果:66例意外伤害儿童中,男童意外伤害发生构成比高于女童,比例为1.36:1;医院急诊就诊意外伤害儿童病因顺位前3位为跌落、碰撞/硬物击伤、气管异物;常见的部位是头面部(62.1%);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51.5%);意外伤害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其中心理负担重.结论:充分了解儿童意外伤害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优化医院急诊抢救措施,减少意外伤害后因抢救不力引起的致残、致死率.

    作者:彭利军;田艳珍;许景灿;熊琼;任小红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青海省30例孕产妇死亡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青海省“三网”监测点2006年10月1日~ 2008年9月30日发生的30例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2007年和2008年度青海省“三网”监测点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61.19/10万和52.26/10万;30例死亡孕产妇的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其中产科出血占孕产妇死亡的50%;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有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文化程度低、住院分娩率低、未接受围产保健服务、交通不便.结论:应进一步加强产科建设及基层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及偏远牧业区的住院分娩率.

    作者:李颖;李洁;李秀清;怡学英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高危儿神经精神发育临床评估及干预时间探讨

    目的:监测高危儿神经精神发育状况,积极探讨脑损伤早期干预佳时间.方法:对323例高危儿随访1年,异常者及时给予早期干预,定期评价神经精神发育水平.结果:大约73.2%脑损伤儿童在生后6个月以内出现神经精神发育异常表现,积极干预者83.8%的儿童在1岁时恢复到正常发育水平.结论:生后4~6个月是脑损伤早期康复训练的佳时间,干预效果确切,能显著减少脑瘫的发生.

    作者:高武红;邱久军;蔡素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早产儿贫血168例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发病率与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添加辅食的时间、生后是否添加铁剂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68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生后6、9个月及1岁时进行外周血Hb测定.结果: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随着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胎龄之间及不同出生体重之间的贫血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未添加铁剂的早产儿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生后6个月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铁剂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未添加铁剂其发生贫血的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应关注早产儿贫血的发生,并对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

    作者:董卫华;刘一凡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0~6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佝偻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 (OH) D]水平,探讨佝偻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血生化及左腕关节X线摄片结果将北京市亚北地区210例0~6岁儿童分为无佝偻病组(健康组)157例和佝偻病组53例.对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做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佝偻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佝偻病组与健康组儿童25- (OH)D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N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佝偻病与母孕期腿部抽筋史、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人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人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患有慢性腹泻等因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与佝偻病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佝偻病患儿血清25 - (OH)D水平明显降低,对疑似佝偻病患儿尽可能行血清25- (OH)D检测,避免过度诊断.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是佝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学梅;郭素梅;高华英;杨薇;黄燕;王秋月;任海涛 刊期: 2011年第35期

  •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清理创面局部换药敷白糖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42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积极清创2次缝合,实验组换药时在切口内撒入少许白砂糖,用蝶形胶布固定,2~3天换药1次.比较两种疗法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效果.结果:实验组腹部切口的愈合时间(9.85 ±2.38)天与对照组(14.22±2.47)天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甲级愈合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清创,在切口内撒入白砂糖,蝶形胶布固定,可以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

    作者:喻茂娟 刊期: 2011年第35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