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卫华;刘一凡
目的:探讨不同的子宫切除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子宫肌瘤患者术前未用激素治疗,术后自愿接受二次生殖内分泌检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B组行子宫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较A组高(P<0.05).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大,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是尽可能维持女性卵巢内分泌机能的一种手术方式.
作者:柴芝红;蔡仙丽;陈勇;牟思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婴儿血铅水平与6种矿物质及骨碱性磷酸酶的关系.方法:采用北京博辉公司生产的BH2100及BH5100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测定分析,对开远市508例婴儿进行血铅、镉及血锌、铁、钙、镁、铜的测定;骨碱性磷酸酶(NBAP)测定采用ZS - isoA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结果进行等级相关检验分析(Spearman法).结果:508例婴儿中,血铅含量低值为10 μg/L,高值为223 μg/L,铅中毒检出率为13.78%.血铅水平与铁、钙、镁、铜和骨碱性磷酸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锌、镉呈正相关(P<0.05).结论:铅中毒会使锌、镉的代谢紊乱,导致婴儿锌、镉水平增加.
作者:白致;钱会萍;段本跃;陈娟;吴欣洪;梁婧;李兰静;李丽琼;万艳艳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34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10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排尿日记.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并追踪观察6月.结果:34例患者中,治愈14例(41.2%),有效15例(44.1%),无效5例(14.7%),有效率达85.3%,29例随访6个月,2例复发.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功能性膀胱容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的、治愈率较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洪枸;张洁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妊娠母亲分娩时脐血和妊娠母亲血脂水平.方法:测定172例妊娠母亲静脉血血清和脐血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 L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结果:妊娠母亲静脉血血清的TC、TG、LDL -C、LDL-C水平均高于脐血血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新生儿脐血TG和LDL -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无高血压家族史的新生儿),HDL -C水平低于对照组;但TC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脐血TG和LDL -C水平与母亲的相关血脂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新生儿脐血血脂水平与母亲血脂水平及高血压家族史相关.因此,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妊娠母亲应注意补充高蛋白和适度的低脂、低糖营养,以增强血管壁的保护作用.
作者:全贞姬;全贞玉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0~3小儿家庭教养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小儿家庭教养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南省农村0~3岁小儿家庭教养情况进行调查,对所得资料分析研究.结果: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知晓情况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该地区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知晓率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要提高我国小儿家庭教养的质量,有必要广泛开展小儿家庭教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作者:张体华;袁爱梅;张玉霞;王明;王思谦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发病率与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添加辅食的时间、生后是否添加铁剂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68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生后6、9个月及1岁时进行外周血Hb测定.结果: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随着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胎龄之间及不同出生体重之间的贫血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未添加铁剂的早产儿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生后6个月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铁剂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未添加铁剂其发生贫血的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应关注早产儿贫血的发生,并对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
作者:董卫华;刘一凡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观察386例儿童血液里微量元素含量及钙、锌缺乏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析386例儿童饮食结构及身体检查和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386例儿童中,85%的儿童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现象,其中钙缺乏达到30%,锌缺乏达到14%,同时缺乏两种元素的儿童达到42%.这部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迟缓,有多汗、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结论:对儿童补钙补锌应定期做身体检查,注意平时补充,不宜急于求成,应尽早发现积极治疗,减少儿童缺钙缺锌及微量元素的现象发生.
作者:张喜军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妊娠情况,并探讨盆腔粘连程度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0年4月曾经在半年内做过子宫输卵管造影提示输卵管阻塞(除外输卵管间质部阻塞者),而后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诊治的输卵管阻塞伴盆腔粘连性不孕症患者112例,根据术中所见将盆腔粘连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进行相应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112例患者术后妊娠49例,妊娠率为43.75%,异位妊娠率为10.20%,输卵管不通伴轻度粘连的术后妊娠率为68.42%,明显高于输卵管不通伴中度粘连者(48.83%)和重度粘连者(6.45%).结论:腹腔镜治疗输卵管阻塞伴盆腔粘连性不孕症的术后妊娠率受输卵管通畅程度及盆腔粘连程度的影响,重度盆腔粘连者应在双侧输卵管结扎后行试管婴儿辅助生育.
作者:张龙月;李静;杜明帧;宋丽丽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无锡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无锡市2005 ~2009年孕产妇死亡个案表、调查报告和专家评审组的评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5年中无锡市孕产妇死亡22例,其中本地户籍人口(户籍人口)8例,流动人口14例.孕产妇死亡原因户籍人口前3位依次为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和其他;流动人口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其他.专家评审结果为可以避免死亡9例,占40.91%;创造条件可以避免4例,占18.18%;不可避免9例,占40.91%.结论:孕产妇死亡是由医学和社会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政府重视,社会多方面、多部门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鸣华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医学营养治疗方法(medicine nutrition treatment,MNT)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2~7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单胎孕妇20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0例)和对照组(97例),两组孕妇均由产科医师定期随诊,实验组孕妇采用固定营养食谱比例增减法,进行医学营养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对产妇进行口头营养指导.结果:治疗前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孕妇孕期体重总增加量和体重指数( BMI)的增长间差别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28例(13.5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孕妇孕期血糖控制良好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孕妇羊水过多发生率为6.8%,低于对照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营养食谱比例增减法,可较好的控制孕妇孕期血糖和孕期体重的增加,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围生期结局.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研究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男性不育患者230例,根据液化时间分为精液不液化组、液化不全组和液化正常组,观察精液液化状态与UU、CT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精液不液化组、液化不全组的UU、CT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液化正常组(P均<0.005、P均<0.05);而液化不全组和不液化组的UU、CT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液液化异常与生殖道UU、CT感染有关.
作者:郜亮;阮衍泰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清理创面局部换药敷白糖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42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积极清创2次缝合,实验组换药时在切口内撒入少许白砂糖,用蝶形胶布固定,2~3天换药1次.比较两种疗法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效果.结果:实验组腹部切口的愈合时间(9.85 ±2.38)天与对照组(14.22±2.47)天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甲级愈合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清创,在切口内撒入白砂糖,蝶形胶布固定,可以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
作者:喻茂娟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对产后宫缩乏力进行相关研究,从中寻找孕产妇幸运生存下来的宝贵经验,为可持续性地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58个“降消”项目县4年间在县乡级医院住院孕产妇,发生宫缩乏力死亡者42例与发生宫缩乏力严重者由于幸运和得到了良好的救治而存活的39例孕产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在产次、入院时病情、分娩地点、发生原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药物情况、处理方法、治疗抢救情况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幸存组宫缩乏力处理方法以按摩子宫配合宫缩剂及宫腔填纱布为主,占79.49%.死亡组宫缩素给药途径75%是肌注,幸存组是宫缩素静滴配合使用米索占82.05%.结论:正确使用宫缩剂是减少阴道流血的重要手段,早发现、早处理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是阻断死亡之路的关键.宫按摩法配合宫缩剂及宫腔填塞纱布应用可以明显减少产后出血量,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推广.
作者:金正琴;雷后康;金真菊;何蕾;陈莹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究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身高、分娩前体重、腹围、宫高、产妇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妊娠期发生的疾病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等并对两组资料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巨大儿组平均孕龄、孕周、分娩前体重、产次、宫高、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中新生儿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明显增加,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巨大儿可增加母婴并发症,可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和健康.应积极讲行早期预防,采用恰当的分娩方式.
作者:吴怡玲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对1例MYH9 - RD孕妇患者进行诊断及临床特点分析以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对此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体征筛查,包括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异常出血、肾损害等检查及其他并发症调查等和实验室检查;分别采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数量,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进行细胞学诊断,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包涵体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和超微结构特点,同时临床体征和实验室评估等.结果:患者具有典型的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和粒细胞包涵体三联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患者机数血小板数明显低于镜数血小板数(P<0.01),电镜下可见清晰的巨大血小板和包涵体的超微结构.此外,正常对照者血小板数量、形态和结构均正常,而且中性粒细胞中未见包涵体.临床表型高度复杂,伴有青光眼、转氨酶升高、血脂升高、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结论: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分析,该患者MYH9 - RD诊断成立,且临床表型复杂多样.此外,为了正确反映巨大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应使用人工计数法而不是细胞自动计数仪法来计数血小板的数量.
作者:张淑芳;王顺兰;张应爱;肖敬川;黄邓高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通过对延期妊娠孕妇静脉滴注0.2%缩宫素与0.5%缩宫素两种浓度,比较其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和超声下宫颈形态的变化.方法:对227例孕41 ~41+6周延期妊娠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各静脉滴注一种浓度缩宫素,比较两种浓度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结果: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两种浓度缩宫素提高宫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两种浓度缩宫素分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超声监测下宫颈形态变化呈一致性.结论:低浓度缩宫素能产生有效宫缩,促宫颈成熟引产安全有效.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0.2%缩宫素发生胎儿窘迫率低,可作为促宫颈成熟引产首选;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0.5%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引产催产效果好.
作者:辛英;马天辉;孙丽英;王彦花;王秀平;常美英;翟云燕;彭青;苏雅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分析平均乘积法、单一区域二维乘积法预测羊水过少的价值.方法:平均乘积法、单一区域二维乘积法两种方法测量羊水,实际羊水量少于300ml确诊为羊水过少,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平均乘积法预测羊水过少敏感性(82.7%/70.4%)和特异性(74.5%/65.7%)均高于单一区域乘积法(P<0.01).结论:平均乘积法预测羊水过少优于单一区域二维乘积法,绘制ROC曲线是确定试验临界值和评价试验效果的有效方法.
作者:蒋健穗;陈争春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小儿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的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 FT3、FT4)、促甲状腺素(sTSH)的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FT3、F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伴有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是疾病程度判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吴善姬;孙玉文;于彩春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联合Kegel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足月、初产、头位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以产后42天评价两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及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张力强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中药口服联合Kegel训练可以有效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洪静娟;吴霍曼;向丽娟 刊期: 2011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进行病原学分析,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及病原学,并对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脱脐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等12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46例新生儿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肠道杆菌及耐药菌.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脱落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对脐部感染有影响(P<0.05).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贴卫生是脐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易发生脐部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脐带结扎位置距脐根<0.5 cm、脐带残端<0.5 cm、保持脐带贴卫生等可预防脐部感染.
作者:侯明良;张聪;程慧;吕健;刘凤琴 刊期: 2011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