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芬
目的:观察GnRHa触发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 259个促排卵周期,随机分组,当直径≥16 mm卵泡>6个和/或卵巢直径≥6 cm,归入试验组,试验组曲普瑞林0.1 mg皮下注射,1次/日(n=736周期);对照组绒促性素10 000 U肌肉注射,1次/日(n=523周期).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内分泌情况、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排卵率、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OHSS发生率比较,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排卵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势卵泡个数分层比较,两组排卵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0.1 mg GnRHa诱发排卵的排卵率、妊娠率与HCG组相似,能有效的降低OHSS发生;但GnRHa诱发排卵组,排卵数多于HCG组,妊娠率及多胎妊娠数与HCG组相似,可能与GnRHa诱发排卵后的黄体缺陷有关.
作者:梁莹;亓蓉;周莉;吴晓茜;孙梅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90例患者每晚睡前口服米非司酮12.5 mg6个月;对照组91例患者于诊断性刮宫术后第10天每晚睡前口服安宫黄体酮10 mg治疗,连用14天停药,待撤退性出血第15天口服安宫黄体酮10 mg/日,连用10天,重复用药5个月停药.所有病人用药前及服药期间每3个月测定肝肾功能、血常规、性激素,观察月经情况,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停药后行诊断性刮宫.结果:治疗组有84例服药后有效止血,用药期间均出现暂时性闭经,6例无效改其他方法,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安全、方便、有效.
作者:王丽鸽;孙丽萍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了解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其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影响,以便采取针对措施,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58例不同程度缺铁性贫血的孕期妇女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轻度贫血143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病率为0.00%;中度贫血96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病率为21.88%;重度贫血19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病率为89.47%.结论:纠正孕期妇女缺铁性贫血是孕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毕翠玲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因素,并加以总结统计,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3月于该院进行生产,并发生产后大出血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较.结果:经统计发现,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因素中,以宫缩乏力、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占据前几位,其中年龄>35岁的高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35岁以下的产妇,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流产次数较多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无流产史的产妇,P<0.05,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所有患者紧张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产后出血者,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掌握了其病因,对于治疗及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王芬芬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评价经腹脐带穿刺术在妊娠中晚期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312例有脐血检测指征的孕妇在B超引导下行经腹脐带穿刺术,并根据产前诊断需要行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成功穿刺脐血306例,成功率为98.08%,均培养成功.发现染色体异常12例,异常率为3.92%,其中21-三体4例、染色体多态性3例、常染色体易位2例、18-三体1例、性染色体异常1例、染色体倒位1例.结论:在B超引导下经腹脐带穿刺术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可以满足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特别是妊娠中晚期孕妇的要求,是一种比较安全和可靠的产前诊断方法.
作者:左伟;邓东锐;陈素华;曾万江;凌霞珍;周琴;赵捷;闻良珍 刊期: 2010年第16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孕期营养的加强巨大儿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母婴并发症也相应增多.本文对我院280例巨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如何预测胎儿体重,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王彩芳;杜舜兰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开腹、阴式、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300例,其中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LAVH)101例,阴式子宫全切术(TVH)106例,开腹子宫全切术(TAH)93例,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病率,肛门排气时间,镇痛数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TAH、TVH和LAVH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H与TVH组出血量、术后病率及镇痛数均明显优于TA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AVH组术后病率显著优于TVH组(P<0.05).LAVH与TVH组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TAH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出血量、镇痛数、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TV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VH及TVH临床疗效优于TAH,并且LAVH降低了TVH手术难度,扩大了TVH手术范围,较TVH优势明显.
作者:韩珺;李丽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了解武汉市0~7岁流动儿童保健服务现状与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流动儿童的保健及管理,提高其健康水平.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两个区589名7岁以下流动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经济收入偏低;流动儿童家庭的独生子女率为76.06%;0~6月龄母乳喂养率为79.90%.流动儿童未能入幼儿园的占18.49%,入普通幼儿园的占54.34%,入私立幼儿园的占27.67%.有23.83%的流动儿童从未接受过体检,儿童建卡率为89.79%,82.89%的父母认为有必要了解儿保知识.结论:武汉市流动儿童各项儿童保健服务有待改进,应在流动人口中大力普及儿童保健知识,针对需求提供经济、实用的适宜服务项目.
作者:倪泽敏;韩仁锋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孕早期胚胎官内生长受限存在的临床依据及其发病相关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孕早期月经龄与胚胎生长发育不相符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与间期随机抽取的1 956例正常孕妇作对照(对照组),对年龄、婚龄、不孕不育病史、不良孕史、宫内操作史、盆腔感染性疾病史,孕中、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娩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进行分析.产后随访1年,记录新生儿及婴儿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孕早期胚胎宫内生长受限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P<0.05)、婚龄(P<0.05)、不孕不育病史(P<0.01)、不良孕史(P<0.01)、宫内操作史(P<0.01)、盆腔感染性疾病史(P<0.01)、前置胎盘(P<0.01)、胎盘异常(P<0.01)、胎盘粘连及植入(P<0.01)、产后出血(P<0.05).结论:孕早期存在胚胎宫内生长受限,其发病相关因素有遗传、免疫因素;盆腔感染性疾病史;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
作者:赵海燕;彭丽群;杨志;沈红;沈婕;蔡叶萍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改良全盆底悬吊术治疗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28例根据POPQ分度法达Ⅲ度及Ⅲ度以上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女性患者行改良全盆底悬吊术,应用自制聚丙烯网片对子宫主韧带、骶韧带、阴道前后壁、膀胱宫颈韧带进行全盆底悬吊,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改良TVT-O术).结果:28例患者手术全部完成,平均手术时间(92.5±10.4)min,术中平均出血(120.7±45.5)ml,平均住院时间(3.5±2.8)d,术后随访平均为8个月.根据POPQ分度法及问卷评价手术效果,28例患者手术后盆腔器官脱垂症状全部得以纠正,盆底结构基本正常,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上述改良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手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手术方法安全、微创.
作者:武传中;胡书芳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周期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月经周期的第5~6天因B超示子宫内膜厚度≥7 mm或回声不均匀的IVF-ET助孕治疗的患者77例纳入研究对象,于月经周期的第5~6天搔刮修整子宫内膜,刮出的内膜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77例中送病理检查者49例,因刮出组织少无法送病检者28例.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息肉17例,内膜发育不同步13例,子宫内膜增殖期12例,简单型增生过长2例,子宫内膜炎症3例,2例复杂型增生过长放弃新鲜胚胎移植,其余均行胚胎移植.子宫内膜息肉妊娠率41.18%,内膜发育不同步妊娠率46.15%,子宫内膜增殖期妊娠率58.33%,简单型增生过长妊娠率50.00%,3例子宫内膜炎无1例妊娠.未送病理检查者妊娠率17.86%.结论:除子官内膜炎外,子宫内膜的不同病理组织学改变不影响临床妊娠率;子宫内膜未得到修整者妊娠率显著下降.
作者:黄晓卉;胡玥玥;江成龙;江胜芳;张颖;张昌军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钙(Ca)浓度与成人型骨碱性磷酸酶(ABAP)活性测定在评价孕妇钙营养状况中的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6~12月正常孕检的孕妇,按不同孕周随机抽取523例,同时进行血钙浓度与骨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并对结果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孕晚期血钙浓度明显降低,与早期、中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增加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显著,组间阳性率比较均差异明显(P<0.01).结论:骨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血钙浓度测定相比更具有早期诊断率高、特异强、敏感性高的特点,二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早期、客观、科学的评价孕妇体内钙营养状况.
作者:刘颖;冯宁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子宫肌瘤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患者的并发症随访和治疗经过.结果:所有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后平均随访21.3个月,共发生并发症23例,其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经局部处理血肿吸收;子宫动脉痉挛4例,使用解痉或更换导管有效;栓塞综合征以对症治疗为主;泌尿道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恢复;肌瘤脱落后及时取出,进行止血、抗炎治疗;对2例闭经者进行耐心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严重并发症少,术前严格选择适应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密切随访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洪澜;杨舒盈;陈旺生;朱根海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阴道镜检查的临床意义,了解阴道镜对AS-CU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例AS-CUS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及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并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6例患者中,慢性宫颈炎67例,占53.17%,官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20例,占15.87%,CIN I 10例,占7.94%,CIN I合并HPV感染8例,占6.35%,CINⅡ~Ⅲ16例,占12.70%,宫颈原位癌5例,占3.97%.结论:AS-CUS患者中潜存着宫颈高级别病变及原位癌,阴道镜检查及定位活检准确性高,可避免漏诊.
作者:高智达;张艳琴;包生武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产后4~6个月官颈疾病患病率与发病相关因素,为做好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09年对1 371例产后4~6个月的妇女进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联合检测.结果:发现TCT阳性24例,阳性率为1.75%,其中鳞状细胞癌(SCC)2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例、不典型鳞状细胞(ASC)包括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17例和未能除外的高度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3例.HPV型检测HPV(18、16型)阳性166人,阳性率为12.1%.结论:FCT、HPV联合检测用于宫颈癌病变筛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前期信息,及早进行干预.
作者:马文云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改良皮内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尤其是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产妇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用4-0微桥线连缝皮下脂肪层,皮肤用同一条线折返皮内缝合;对照组60例,皮下脂肪作为一层,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4-0微桥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观察术后伤口淤血、伤口线结反应或硬结、排异现象、脂肪液化等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缝合时间短3 min,长7 min,平均3.5 min对照组缝合时间短6 min,长12 min,平均8 min.伤口淤血例数:研究组1例,对照组4例;伤口线结反应或硬结:研究组1例,对照组8例;排异现象:对照组1例;脂肪液化:对照组1例.两组术后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皮内缝合产科刮宫产手术横切口时伤口愈合佳,可明显减少伤口愈合不良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小梅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学龄前肥胖儿童血浆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s)水平及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活性的变化,探讨其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3~6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并按性别、年龄1:1配对的36例正常儿童.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其血浆脂肪酸组成,以棕榈油酸/棕榈酸(C16:1n-7/C16:0)比值代表SCD活性.结果:肥胖儿童血浆棕榈油酸、油酸(C18:1 n-9)、MUFA总量及SCD活性较正常儿童均显著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肥胖儿童SCD活性与BM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SCD活性及MUFAs水平升高在肥胖发生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具体情况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郑东旖;樊超楠;刘兆秋;张继翠;齐可民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在胎儿先天缺陷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孕15~20周妇女进行上述两项血清标志物检测,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重、既往妊娠史、有无糖尿病、吸烟等因素,通过产前筛查软件计算风险率;对高风险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及B超检查;每例受检孕妇追踪到新生儿出生.结果:36 947例孕妇中,发现唐氏综合征13例,18-三体综合征6例,染色体其他核型异常3例.结论:孕中期血清AFP、Free-βhCG两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作为筛查胎儿先天缺陷安全可行,能有效降低先天缺陷患儿出生率.
作者:陈文殊;吕杰强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为今后妇女常见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同时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方法:对5 445例市直部分企事业单位女职工进行妇科常规检查、白带常规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刮片(巴氏法)检查度乳腺检查,对发现的疾病及时治疗并跟踪随访.结果:5 445例妇女的患病率为57.4%,前5位疾病依次为宫颈疾病、阴道炎、乳腺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结论:应加强各层面沟通与合作,普及妇女保健知识,增强妇女保健意识,群防群治,努力降低妇女常见病发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作者:顾晓芳;罗乃梅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97例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处理情况.结果:产后出血的病因依次为子官收缩乏力(52.58%)、胎盘因素(43.30%)、软产道裂伤(2.06%)、凝血功能障碍(1.03%).结论:进一步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杜明玉;何湛春 刊期: 201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