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鸽;孙丽萍
目的:探讨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在胎儿先天缺陷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孕15~20周妇女进行上述两项血清标志物检测,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重、既往妊娠史、有无糖尿病、吸烟等因素,通过产前筛查软件计算风险率;对高风险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及B超检查;每例受检孕妇追踪到新生儿出生.结果:36 947例孕妇中,发现唐氏综合征13例,18-三体综合征6例,染色体其他核型异常3例.结论:孕中期血清AFP、Free-βhCG两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作为筛查胎儿先天缺陷安全可行,能有效降低先天缺陷患儿出生率.
作者:陈文殊;吕杰强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改良皮内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尤其是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产妇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用4-0微桥线连缝皮下脂肪层,皮肤用同一条线折返皮内缝合;对照组60例,皮下脂肪作为一层,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4-0微桥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观察术后伤口淤血、伤口线结反应或硬结、排异现象、脂肪液化等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缝合时间短3 min,长7 min,平均3.5 min对照组缝合时间短6 min,长12 min,平均8 min.伤口淤血例数:研究组1例,对照组4例;伤口线结反应或硬结:研究组1例,对照组8例;排异现象:对照组1例;脂肪液化:对照组1例.两组术后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皮内缝合产科刮宫产手术横切口时伤口愈合佳,可明显减少伤口愈合不良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小梅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子宫肌瘤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患者的并发症随访和治疗经过.结果:所有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后平均随访21.3个月,共发生并发症23例,其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经局部处理血肿吸收;子宫动脉痉挛4例,使用解痉或更换导管有效;栓塞综合征以对症治疗为主;泌尿道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恢复;肌瘤脱落后及时取出,进行止血、抗炎治疗;对2例闭经者进行耐心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严重并发症少,术前严格选择适应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密切随访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洪澜;杨舒盈;陈旺生;朱根海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25例NRDS患儿采用SIMV模式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动脉血气、PaO2/PAO2、PaO2/FiO2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h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紫绀消失,吸气性三凹征明显减轻或消失,外周循环改善;治疗后动脉血气pH、PaO2、SaO2值逐渐上升,PaCO2、BE负值逐渐下降,治疗后8h的pH、PaCO2、BE负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h、8 h的PaO2、Sa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 h、8 h的PaO2/PAO2、PaO2/FiO2值高于治疗前,所需氧浓度低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例息儿中19例存活,3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治愈率76%,无1例出现气漏、肺出血等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结论:SIMV模式治疗NRDS能有效改善肺换气和通气功能,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陈建辉;漆明霞;郭辉;郭毅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RI基因的卵巢癌SKOV3细胞系,并观察外源基因对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方法:以脂质体为介导,将携有RI基因的重组载体pLNCX-ri转染SKOV3细胞,实验分3组,RI基因转染组(SKOV3/RI组)、空质粒转染组(SKOV3/Neo组)和空白对照组(SKOV3组).采用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系后,通过RT-PCR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各组细胞中RI基因的表达;通过MTT、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凋亡检测方法观察该基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外源性RI基因已整合于细胞基因组中,并获得稳定表达.转染RI基因后的细胞生长速度减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G1期细胞增至69.23%,S期细胞降至24.34%,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检测表明SKOV3/RI组细胞凋亡率为58.25%,与SKOV3组(17.97%)及SKOV3/Neo组(21.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脂质体介导,可以建立RI基因稳定表达的卵巢癌细胞系,且RI基因对SKOV3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邓燕杰;李娟;席勇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丹参与常规方法结合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①两组总体评价及孕周延长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围生儿比较:脐血流S/D比值:观察组治疗前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生物物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凝血结果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明显延长期待治疗时间,降低新生儿室息率,并不增加产后出血量,说明抗凝治疗与常规方法结合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安全有效.
作者:魏东红;朱信强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评价经腹脐带穿刺术在妊娠中晚期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312例有脐血检测指征的孕妇在B超引导下行经腹脐带穿刺术,并根据产前诊断需要行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成功穿刺脐血306例,成功率为98.08%,均培养成功.发现染色体异常12例,异常率为3.92%,其中21-三体4例、染色体多态性3例、常染色体易位2例、18-三体1例、性染色体异常1例、染色体倒位1例.结论:在B超引导下经腹脐带穿刺术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可以满足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特别是妊娠中晚期孕妇的要求,是一种比较安全和可靠的产前诊断方法.
作者:左伟;邓东锐;陈素华;曾万江;凌霞珍;周琴;赵捷;闻良珍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了解玉林市妇女病的分布特点,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144 266名已婚妇女采用常规的妇女病普查方法,普查内容包括:常规妇科检查、白带涂片查滴虫和霉菌、宫颈细胞学检查、乳腺检查、阴道镜检查.结果:2008年玉林市妇女健康普查患病41 219名,患病率28.57%,患病病种分布依次为阴道炎患病16 994名,患病率为11.78%;宫颈炎14 363名,患病率为9.96%;尖锐湿疣129名,患病率为0.09%;宫颈癌、乳腺癌和卵巢癌合计29名,患病率为2.01/万.结论:提高成年妇女健康普查率,可以降低妇女病的患病率,早期发现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保障妇女健康.
作者:李继慧;韦桂新;梁毅;黄向阳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调查高龄孕妇的抑郁心理状态,为孕期保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8年12月诊治的高龄孕妇98例为研究组,并以同期的98例正常适龄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均于入诊后分别采用发放问卷调查表和SCL-90测定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高龄孕妇的焦虑评分值和抑郁评分值均明显增高,分别为10.57和8.24,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高龄孕妇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4个分均明显增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孕妇较正常适龄孕妇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的分量增高,应针对其实际情况积极给予相关护理干预,有效改善高龄孕妇的抑郁心理状态.
作者:范成华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在官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42例行高危型HPV检测和TCT检查,同时行阴道镜定位活检并有病理结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2例患者中HPV阳性57例,阳性率40.14%.病理诊断为慢性官颈炎79例,HPV感染率为10.13%,CIN 63例,其中CIN Ⅰ 38例、CIN Ⅱ 14例、CIN Ⅲ 11例,HPV感染率分别为71.05%、85.71%、90.91%,随着官颈病变程度加重,HPV感染率随之上升,CIN I~Ⅲ与慢性宫颈炎的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T检测,异常涂片72例,其中ASC 37例,CIN Ⅱ检出3例(8.11%),无CIN Ⅲ检出;LSIL 23例,CIN Ⅱ、CIN Ⅲ检出共10例(43.47%);HSIL 12例,CIN Ⅱ、CIN Ⅲ检出共11例(91.67%),随着细胞学异常级别的升高,官颈高度病变(CINⅡ、CIN Ⅲ)检出率显著增加.病理学、细胞学、HPV检测同时比较,TCT和HPV均阴性的患者中,无1例CIN Ⅱ以上的病例.结论: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及CIN的发生有关,高危型HPV联合TCT检测,用于宫颈病变筛查漏诊率低,若再有针对性地行阴道镜检查、定位活检,可早期、准确诊断宫颈癌前病变.
作者:林苑;李卓华;卢冬青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观察GnRHa触发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 259个促排卵周期,随机分组,当直径≥16 mm卵泡>6个和/或卵巢直径≥6 cm,归入试验组,试验组曲普瑞林0.1 mg皮下注射,1次/日(n=736周期);对照组绒促性素10 000 U肌肉注射,1次/日(n=523周期).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内分泌情况、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排卵率、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OHSS发生率比较,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排卵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势卵泡个数分层比较,两组排卵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0.1 mg GnRHa诱发排卵的排卵率、妊娠率与HCG组相似,能有效的降低OHSS发生;但GnRHa诱发排卵组,排卵数多于HCG组,妊娠率及多胎妊娠数与HCG组相似,可能与GnRHa诱发排卵后的黄体缺陷有关.
作者:梁莹;亓蓉;周莉;吴晓茜;孙梅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孕早期胚胎官内生长受限存在的临床依据及其发病相关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孕早期月经龄与胚胎生长发育不相符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与间期随机抽取的1 956例正常孕妇作对照(对照组),对年龄、婚龄、不孕不育病史、不良孕史、宫内操作史、盆腔感染性疾病史,孕中、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娩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进行分析.产后随访1年,记录新生儿及婴儿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孕早期胚胎宫内生长受限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P<0.05)、婚龄(P<0.05)、不孕不育病史(P<0.01)、不良孕史(P<0.01)、宫内操作史(P<0.01)、盆腔感染性疾病史(P<0.01)、前置胎盘(P<0.01)、胎盘异常(P<0.01)、胎盘粘连及植入(P<0.01)、产后出血(P<0.05).结论:孕早期存在胚胎宫内生长受限,其发病相关因素有遗传、免疫因素;盆腔感染性疾病史;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
作者:赵海燕;彭丽群;杨志;沈红;沈婕;蔡叶萍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评价改良式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07年4月~2008年12月对经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诊断为盆腔脏器脱垂的18例患者进行改良式盆底重建术,应用自制聚丙烯网片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前盆底悬吊术+阴道顶端固定术+阴道后壁修补术,术后定期随访并观察疗效.结果:1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8 min,术中平均出血200 ml,住院时间7~10天,术后1、3、6、9、12月随访,18例患者因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引起的不良症状全部消失,其中1例出现左下肢轻度疼痛,给予局部热敷理疗治疗2周后疼痛消失,2例出现膀胱颈过度活动症,留置尿管1周后消失,其余未见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改良式盆底重建术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安全微创、经济可行、减少复发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短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纪丽伟;虞晴;刘明;许为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和环境污染因素及作用大小.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病例对照组相结合的方法,以2002~2004年无锡市孕产妇及其胎婴儿为抽样框,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病例组为2002~2004年在无锡市各医院住院分娩的、出生缺陷监测在孕28周到出生后7天内发现的出生缺陷胎婴儿;对照组为2002~2004年在无锡市各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以上无出生缺陷的活产儿.共抽取3个市(区)、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0个村(居)委会,终回收问卷2 060份,有效问卷2 014份,有效率为97.9%,病例组为407例,对照组为1 607例,通过横断面调查新发病例12例.对数据进行出生缺陷发生与环境和职业危险因素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在问卷中涉及的职业和环境危险因素中,丈夫孕前1年内是否接触有害物质;孕妇孕前1年内是否接触有害物质;本次孕前半年内居室内有无添置新家具;本次孕前半年内居室内有无装修过;工厂排出的废弃物是否污染饮水源;工厂排出的废气有无气味;工厂有无废气排出;距家1 000 m以内有无工厂8个危险因素分别与出生缺陷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P<0.05),其中孕前1年内夫妻是否接触有害物质与出生缺陷发生的关联性强(OR=7.58和OR=7.01).将上述8个因素引入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拟合,丈夫孕前1年内是否接触有害物质;孕妇孕前1年内是否接触有害物质;工厂有无废气排出;本次孕前半年内居室内有无添置新家具;本次孕前半年内居室内有无装修过5个因素与出生缺陷发生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孕前夫妻双方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居住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的改善以及孕前家中避免装修和添置家具都对抑制出生缺陷的发生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作者:丁杰;李成福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期待治疗的可行性与围生结局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适时终止妊娠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早发型重度子病前期病例68例,根据其发病孕周不同分为3组,即A组(孕28~30周)10例、B组(孕30+1~32周)25例、C组(孕32+1~33+6周)33例,比较各组期待治疗及围生儿结局.结果:①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例发病越早,围生儿死亡率越高(P<0.05).②3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期待治疗时间A组>B组>C组,3组间期待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围生儿预后差,严格选择病例,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护母体胎儿情况,短时间的期待治疗是可行的,时间为7~14天为宜.
作者:陈舟环;郑轶瑾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家长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以期探讨家长因素对患儿康复的影响.方法:以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69名HIE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在患儿确诊后的1个月内,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问卷调查其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同时在相同医院选取72名正常新生儿家长为对照.结果:69名HIE患儿家长焦虑、抑郁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家长(P<0.01).家庭收入是影响患儿家长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患儿家长的主观支持得分与正常新生儿家长无差异,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家长(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HIE初期患儿家长的情绪状态和社会支持状况,以制定缓解其压力、提高对患儿护理效果的措施.
作者:尹志勤;沈桂杰;苏建平;党照清;朱玉红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产妇群体进行实况调查,掌握产妇群体孕次、产次的状况,为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提供客观的数据,探索孕产妇保健新方法,努力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抽样现场实况调查方法对8 372例产妇进行调查.结果:孕次情况:第1孕2 547例,占30.42%;第2孕2 754例,占32.89%;第3孕1 757例,占20.98%;第4孕819例,占9.78%;第5孕313例,占3.74%;第6孕104例,占1.24%;第7孕43例,占0.51%;第8孕19例,占0.23%;第9孕11例,占0.13%;第10孕1例,占0.01%;第11孕2例,占0.02%;第12孕0例;第13孕1例,占0.01%;第14孕1例,占0.01%.产次情况:第1产4 876例,占58.24%;第2产3 025例,占36.13%;第3产398例,占4.75%;第4产55例,占0.66%;第5产12例,占0.14%;第6产1例,占0.01%;第7产2例,占0.02%;第8产1例,占0.01%;第9产2例,占0.02%.结论:当前我国多胎生育的情况客观存在,而且构成比还相当高,第1胎、第2胎、第3胎、第4胎、第5胎、第6胎、第7胎、第8胎、第9胎的构成比依次分别为:58.24%、36.13%、4.75%、0.66%、0.14%、0.01%、0.02%、0.01%、0.02%;当前我国妇女多次怀孕的情况客观存在;第1孕、第2孕、第3孕、第4孕、第5孕、第6孕、第7孕、第8孕、第9孕、第10孕、第11孕、第12孕、第13孕、第14孕的构成比依次分别为:30.42%、32.89%、20.98%、9.78%、3.74%、1.24%、0.51%、0.23%、0.13%、0.01%、0.02%、0、0.01%、0.01%.
作者:黄小云;刘惠龙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了解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其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影响,以便采取针对措施,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58例不同程度缺铁性贫血的孕期妇女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轻度贫血143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病率为0.00%;中度贫血96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病率为21.88%;重度贫血19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病率为89.47%.结论:纠正孕期妇女缺铁性贫血是孕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毕翠玲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97例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处理情况.结果:产后出血的病因依次为子官收缩乏力(52.58%)、胎盘因素(43.30%)、软产道裂伤(2.06%)、凝血功能障碍(1.03%).结论:进一步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杜明玉;何湛春 刊期: 2010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因素,并加以总结统计,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3月于该院进行生产,并发生产后大出血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较.结果:经统计发现,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因素中,以宫缩乏力、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占据前几位,其中年龄>35岁的高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35岁以下的产妇,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流产次数较多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无流产史的产妇,P<0.05,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所有患者紧张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产后出血者,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掌握了其病因,对于治疗及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王芬芬 刊期: 201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