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的探讨

冯芳;刘社廷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摘除术, 卧床时间, 腰腿痛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卧床时间与下床再次产生腰腿痛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90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患者,分成A、B、C 3组(n=30),A组为术后7~10d内下床,B组为术后11~15d内下床,C组为术后16~21d下床.比较3组患者腰腿痛发生情况.结果 在腰椎间盘摘除术10d内下床活动的患者有43%可能再次出现腰腿痛.而在手术后11~15d与术后16~21d下床活动者,再次发生腰腿痛者较A组明显减少,其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生率分别为10%和6.7%(p<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应绝对卧床3周以上.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

    导尿是一种基本的诊疗手段之一,广大医护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对导尿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改进,如在导尿管的改良、导尿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相关问题已引起广大护理同仁及有关学科的重视.

    作者:李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总结了49例食管带膜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循证护理方法 ,包括针对术后存在的问题,查阅文献,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 ,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认为循证护理运用可利用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愿望,对支架置入术患者采取佳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支架置入的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学习,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刘芬;艾俊梅;丁月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产后家庭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产后家庭访视对产妇及婴儿的影响.方法 将388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0例)在产妇出院后第3天,产后第10~14天,产后第28天对产妇及婴儿进行3次产后访视.对照组(188例)仅在产妇出院后第3天进行1次产后访视.结果 实验组母婴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婴儿进奶量及体重的增加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产后访视有利于降低母婴患病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作者:彭年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对骨科长期卧床便秘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对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 将骨科手术1周后发生便秘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口服果导片剂,观察组实施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比较2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及伴随症状.结果 2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1月内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及伴随症状观察组患者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能有效解除骨科长期卧床患者的便秘,改善人体胃肠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患者体质.

    作者:张弢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9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给予糖尿病足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2组患者情绪变化,同时观察皮肤皲裂、麻木感、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足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但对照组干预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干预组干预后足部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糖尿病足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血糖控制,改善足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卢宜芳;余小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护理干预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伴焦虑患者血压及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并测量、记录血压水平.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护理措施,实验组在采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情绪心理、认知行为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护理干预,出院时再次评估2组焦虑及血压水平.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低(p<0.05)、焦虑评分低(p<0.01)、焦虑发生率低(p<0.0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并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态.

    作者:赵婉丽;王婷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病人服的改良与应用

    病人服是病人的外在标志,与病人的种种不便及繁多的治疗护理相比,就显得过于简单呆板而缺乏与各项医疗操作相匹配的灵活性与功能性,常导致病人和医务人员的不便与尴尬.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1],我们在促使病人生理疾病康复的同时,更应注重其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整[2],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过多暴露病人身体,尊重其隐私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作者:石艳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营养治疗的护理

    总结78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营养治疗中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能量的供给及营养治疗途径,根据评估资料选择恰当的营养治疗方式方法 ,做好胃肠内及胃肠外两种营养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护理.认为加强营养治疗可以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机会,而正确的护理配合为这一方法 提供了有力保证.

    作者:黄鹏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中专卫校药理实验课的合理安排

    总结了药理实验室的安排经验.包括合理安排实验动物、实验时间、实验项目等.认为根据药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合理安排卫校各专业药理实验课,既能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培养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冒爱红;隆更初;朱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围手术期全麻患者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生协会麻醉评估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测定麻醉开始时、麻醉后30min、60min、90min、120min、手术结束时的肛温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中体温未降低,对照组体温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使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增多,术中监测体温,实施患者保温措施,维持术中体温的恒定,能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作者:汤寿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配合

    总结40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配合.包括术前、术中、术后配合,病情,见察及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认为进行术前访视,做好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密切观察病情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严丽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健康教育在截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实施和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截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实施和效果.方法 将142例截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健康教育组,健康教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根据手术后天数和康复疗效进行比较,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教育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住院日期明显缩短,p<0.05;康复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在截瘫患者的早期康复中起关键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应该积极应用.

    作者:王卫星;谭晓菊;王金文;蒋河清;刘亚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245例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总结了245例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的护理问题,主要包括新生儿环境的改变、体温的改变、哺乳方式的改变、皮肤损伤的危险、体液不足及对光疗知识缺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认为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观察和巡视,满足新生儿的需要,做好皮肤护理,合理喂养等措施,能有效地防止护理并发症发生,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黄瑾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5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总结了5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认为做好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护理是促进其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胡林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恢复操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恢复操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恢复操锻炼,比较2组肠呜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便秘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便秘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恢复操能有效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张元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Virchow 1856年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淤滞、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有所增加、尤其是手术后发病率很高,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引发肺栓塞死亡是其主要原因[2].

    作者:孙福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高血压人群的社区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社区健康干预对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高血压病治疗费用的效果.方法 对2个社区45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健康普查,检出的287名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中一个社区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结果 经过社区医疗干预,2年内患者血压控制率显著升高(P<0.01),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患者用于高血压病药物治疗的年平均费用降低(p<0.01).结论 社区健康干预能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降低医药费用.

    作者:张丽芳;李燕;冯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结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的护理体会.包括重点做好在预防感染、防止导管脱落与移位等方面的精心护理.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PICC可确保住院期间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强化干预对胆囊切除患者术前应激反应和焦虑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化干预对胆囊切除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前应激反应和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5月~2007年3月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术前11日均给予常规术前指导,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术前指导外,再给予强化指导,比较2组患者术前晚上睡眠时间长短、焦虑程度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糖水平.结果 干预组较对照组术前晚上睡眠时间和焦虑程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组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强化干预可明显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作者:范翠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骨科患者外出检查中的安全管理

    总结25008人次骨科患者外出检查时的安全管理对策.包括注重陪同检查人员素质培训,合理选择和使用运输工具,及时启动陪同检查程序,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实,动态掌握病情变化,准确搬运与救治.认为加强骨科患者外出检查中的安全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是确保骨科患者安全的关键.

    作者:彭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