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欧阳雪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基因发明的可专利性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其在一些主要国家均能获专利保护,然而,美国高法院于2013年对 Myriad案的判决改变了美国对于基因可专利这个议题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了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相关专利的审查标准,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 Myriad案始末,探讨该案对美国基因专利领域的深远影响,以期对我国拟进军美国相关市场的专利申请人提出建议。
作者:包宁疆;金武;王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即γ-L-谷氨酰-L-半胱氨酰甘氨酸,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生物活性三肽化合物。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使其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抗氧化[1]、解毒[2]和免疫调控[3]等。谷胱甘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行业。有关谷胱甘肽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开拓性研究是由 Meister和 Anderson[4]完成的,从而可实现其酶催化法或发酵法生产,随后日本科学家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了谷胱甘肽的商业化发酵生产。
作者:唐亮;周文龙;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基因克隆技术,又称重组 DNA技术,是将目的基因与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 DNA进行体外重组,获得新的重组 DNA后导入受体细胞中表达相应蛋白,以研究蛋白结构与功能及其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近,随着非编码 RNA的发现,这项技术也用于 RNA的研究。基因克隆技术从发明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经典的基因克隆技术的创建[1-2]。经典的基因克隆技术是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的克隆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不依赖连接酶的克隆方法的出现[3]。这种方法不需要连接酶的参与,不受限制性内切酶的限制,使得基因克隆更加灵活。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将重组酶运用到基因克隆中[4],使基因克隆更加强大,靶向性更强,操作更简便。本综述从基因克隆技术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入手,概述各项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方便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基因克隆方法。
作者:兰泓;张玉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肿瘤的发生是一种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多信号通路激活的复杂生物学过程[1]。当前主要影响肿瘤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在于肿瘤的个体化差异,对于不同的个体,癌细胞的侵袭性明显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亦有显著差别。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发现肿瘤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因性疾病,肿瘤的形成、转移及耐药性等均与肿瘤相关基因(tumor-related gene)的突变有关,这里所述的基因突变包括基因易位、重排、缺失、插入、拷贝数异常及核糖核酸(RNA)表达异常等[2]。
作者:何静云;李耀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人脂肪干细胞(hASCs)是一种丰富、易得的多能成体干细胞[1]。尽管我们可获取大量吸脂术后的脂肪,但是细胞治疗所需的大量未分化存活细胞仍需要通过高效的体外扩增方法才能得到。例如,在一项旨在改善肌肉萎缩症,并以小鼠为模型的治疗实验中,我们在每月一次注射106个细胞时得到了阳性结果[2]。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人体,一个体重60 kg的人每月大约需要3×109个干细胞。我们试验了多种体外扩增方案,采用康宁 HYPERFlask?细胞培养瓶,我们能够生产大量用于研究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开发出面向未来的细胞治疗手段。
作者:Vieira NM;Brandalise V;Zucconi E;Secco M;Zatz M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设计合成双二酮酸类化合物,并探讨此类化合物抑制 HIV-1整合酶活性的构效关系。方法以甲基取代苯乙酮为起始原料,经溴代后与羟基取代苯乙酮反应生成乙酰基苄氧苯乙酮,然后在氢化钠作用下,脱去α氢后进攻草酸二乙酯生成双二酮酸酯,水解脱去酯基生成双二酮酸;经1H-NMR、IR和 MS验证化合物结构。ELISA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 HIV-1整合酶的抑制活性;采用高通量荧光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 HIV-1整合酶3'加工过程的抑制活性;测定目标化合物对 HIV假病毒的细胞活性。结果合成了6个全新结构的二酮酸类化合物;体外整合酶活性评价结果表明,6个目标化合物对 HIV-1整合酶的活性 IC50≤20μg/ml,双二酮酸之间距离稍短的5a、5c、5d对3'加工过程有一定的活性,IC50约为40μg/ml。结论6个新化合物对 HIV-1的活性主要表现在链转移过程。
作者:武燕彬;金洁;王瑞贞;刘浚;王翀;陈晓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04年,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和总后勤部卫生部发布实施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近年来的监测显示,我国各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组成与耐药性发生了变化。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修订工作组,根据细菌耐药变化趋势和相关学科发展情况,经深入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对2004年印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现予以发布实施,要求贯彻执行,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同时废止。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乳腺癌是由乳房组织病变导致的癌症,常常伴有乳房肿块、乳房形状和皮肤改变等症状。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的黏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脱落。脱落下来形成的游离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散布周身,使乳腺癌发生转移,进而引发其他疾病。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查阅乳腺癌的相关文献,发现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新生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肿瘤血管生成的两种不同途径,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常以肿瘤生成的血管为靶点,通过抑制肿瘤生成的血管来抑制肿瘤的形成。肿瘤微环境具有低氧、低 pH的特点[1],现有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缺氧的微环境密切相关,缺氧或酸性内环境会使肿瘤细胞的相应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功能变化,终导致细胞发生突变,从而促进肿瘤发生[2]。在上述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s)对基因的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且 HIFs在肿瘤血管重塑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肿瘤必须构建自己的血管系统,通过新生血管提供氧气、养料并及时清除代谢产物才能够持续性生长和发展。如果没有血管系统提供氧气和养料,实体瘤的体积增长不会超过1 mm3[4]。因此,研究者希望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肿瘤血液、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5]。1999年,Maniotis 等[6]在做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微循环研究时首次发现一种不同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全新肿瘤供血方式--血管生成拟态(VM),其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VM 血管理论的提出不但丰富了肿瘤血管理论而且为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一块新领域。因此,本文将对乳腺癌血管生成的上述两种主要途径及其相关因子进行综述,阐明作用机制,为乳腺癌临床抗肿瘤药物的深入研究和寻找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秋雨;连增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为加强我国干细胞制剂和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根据《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共同组织制定了《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考察引入血红素合成关键基因对褐黄孢链霉菌生产纳他霉素的影响。方法运用 PCR方法扩增相关血红素合成基因hemA1、hemB、hemE,使用属间接合转移的方法转化入褐黄孢链霉菌 HCCB13086,获得引入血红素基因的工程菌株;通过摇瓶发酵考察突变菌株对载氧能力及纳他霉素产量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3个引入血红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菌株,3株菌在相对高氧条件下生长及产抗能力均与对照组相当,而在相对低氧条件下纳他霉素产量均较对照菌株提高,其中引入 hemA1血红素基因的菌株提高为显著,较对照组的纳他霉素产量提高64%,达到8.52 g/L。结论引入血红素合成基因可提高菌体对氧的利用,促进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增加。
作者:杨天;殷瑜;仲茜;戈梅;钱秀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protein 9,CARD9)属于 CARD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是 Bertin等[1]在研究 caspase募集结构域的蛋白时发现的一个重要衔接蛋白,高度表达于髓细胞,尤其是在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中。CARD9定位于染色体9q34.3,包含2108 bp的 cDNA,可以编码产生62.3 kD大小的蛋白质。CARD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区域:N末端区域和 C末端区域。其中前者具有胱天蛋白酶募集功能,后者具有寡聚化作用。CARD9分子能够高效整合多种固有免疫受体的识别信号,在机体的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两个功能末端能够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免疫蛋白 BCL10、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转运蛋白(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ransporters,MALT1)结合形成 CARD9-BCL10-MALT1(CBM)复合体。连接后的复合体作为信号通路中的一部分,在炎症等信号向下游的传递和扩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终促进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
作者:孙晓莉;徐婷;吴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CMNCs)对半乳糖卵巢早衰小鼠动情周期及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的影响,评价卵巢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将120只雌性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A(半乳糖卵巢早衰+ HCMNCs组)、B(半乳糖卵巢早衰组)、C(空白对照组)三组,每组40只。采用给昆明小鼠饲喂35%半乳糖建立半乳糖卵巢早衰小鼠动物模型,聚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 HCMNCs悬液。造模成功后,A组小鼠双侧卵巢内分别注入10μl HCMNCs悬液;B组小鼠双侧卵巢内注入等量 L-DMEM培养液;C组未行任何处理。移植后50 d,ELISA法测定昆明小鼠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激素(LH)变化情况。结果 HCMNCs移植前,A、B组与 C组比较,动情周期紊乱率升高、血清 E2降低、FSH及 LH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MNCs移植后,A组动情周期紊乱率下降、血清 E2升高,FSH及 LH降低,与移植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 C组移植后比较,动情周期紊乱率、E2、FSH及 LH无明显差异(P >0.05);A、C组与 B组移植后比较,动情周期紊乱率、E2、FSH及 LH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HCMNCs能促进半乳糖卵巢早衰小鼠卵巢功能的恢复。
作者:包秀芳;孙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干细胞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升温,不断带给人们惊喜。一些传统医疗手段束手无策的难治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因为干细胞技术的不断突破而重新燃起了希望。干细胞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孕育着商机,媒体纷纷报道未来20年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市场将超过万亿元规模。而与之相悖的是,众多宣称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干细胞创新成果却葬身于技术与产业间的“死亡之谷”。
作者:张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为了更好地联系会员,了解会员单位对协会的需求,李少丽副理事长、吴朝晖秘书长于2015年9月18日走访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北京市希波生物医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介绍协会2015年工作进展,希波公司表示将继续配合参与协会关于行业标准制订和规范行业行为的工作。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在1983年首次由 Weber[1]在增殖的癌细胞中发现,后续研究表明,IMPDH 在细胞增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催化细胞内次黄嘌呤核苷酸(IMP)氧化生成黄嘌呤核苷酸(XMP),是细胞内鸟嘌呤核苷酸(GMP)从头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图1)[2]。这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条思路:抑制细胞内 IMPDH的活性,就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效果[3-4]。当今,IMPDH的研究已经历了30年,这30年也产生了越来越多以 IMPDH为靶点的应用于抗肿瘤之外的新思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复制原料,而病毒复制的重要原料之一 GMP的从头合成途径依赖宿主细胞内的 IMPDH,因此,IMPDH抑制剂的使用会耗尽胞内 GMP,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5-7],依据此原理产生一类针对 IMPDH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本文将对 IMPDH的基本属性、其抑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胡金;王辉强;李玉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将现用鼠疫、布氏菌、炭疽活疫苗3套浓度测定参考品整合成一套通用参考品。方法确定通用参考品吸光度值,从3套鼠疫、布氏菌及炭疽疫苗浓度测定用参考品共9个浓度中选取代表性3个浓度参考品;利用现用3种活疫苗浓度测定用参考品的线性方程,计算通用参考品所代表各种疫苗的浓度;制备参考品并进行质量控制;观察参考品的长期稳定性;组织3个实验室进行协作验证。结果确定通用参考品吸光度值为0.350、0.494、0.665;确定通用参考品所代表各种疫苗浓度;完成通用参考品的制备,各项检定符合规定;对4℃冷藏保存参考品进行稳定性研究,变异系数小于2.0%;经3个实验室协作验证,各实验室使用2种参考品的测定结果误差均小于2.0%。结论在现有参考品的基础上整合成一套鼠疫、布氏菌、炭疽活疫苗分光光度法浓度测定通用参考品,并为以后建立分光光度法细菌浓度测定通用参考品奠定基础。
作者:魏东;尤明强;裴明玉;庄新海;翟雷;魏然;王国治;李恪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根据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生物样本库质量达标检查申请,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单位进行了组织样本库现场检查,经专家现场打分,该单位样本库基本符合《生物样本库质量达标检查手册》规定的要求。现场抽取的样品经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照《生物样本库质量达标检查手册》检验,符合质量标准。按协会相关规定,该单位已通过生物样本库质量达标检查,并取得生物样本库质量检查合格证书,证书编号2015S002,有效期自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止。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年,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在促进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逐步推进,医药企业实现由仿制向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变将成为大势所趋。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保护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果,申请专利是佳选择。为了帮助广大医药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医药及生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了解专利局的审查实践,更好地做好专利申请工作。我刊特邀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相关专家撰写了系列讲座,希望能够对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于莉;欧阳雪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