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林艳;方宝珍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转变产时服务模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人性化服务要求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模式.2007年开始,我院以自然分娩观念进行培训,对孕妇及家属开展特色化的产前健康教育,产时实行导乐陪伴分娩,加强沟通,促进了自然分娩,降低了剖宫产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汪苗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部分城市人群、农村人群、流动人群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状况及不同生活、卫生行为对下生殖道感染的影响.方法:于2005年3月~2006年9月由北京地区协作医院对当地农村人群、流动人群(批发市场商户)、城市人群女性进行下生殖道感染调查.所有对象填写调研表,并对其进行下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检查,比较3组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结果:①在所有研究对象中,HPV检出率高为15.7%,其他依次是衣原体13.4%、细菌性阴道病11.1%,外阴阴道念珠菌病6.1%和滴虫性阴道炎0.8%.②衣原体感染城市人群高,为15.8%,其次是农村人群(9.0%)和流动人群(8.8%);HPV感染农村人群(26.0%)高于流动(23.7%)和城市人群(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次调查未检出淋病、HIV和生殖道梅毒感染.③3组人群的洗浴方式、性伴侣数、教育程度、阴道冲洗习惯、经期清洗外阴和服用抗生素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女性不同人群间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可能与其生活习惯及卫生行为有关,应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习惯及卫生行为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及行为干预以降低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刘菲;张岱;刘朝晖;廖秦平;耿力;卢丹;徐晓萍;张爱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农村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河北省石家庄和保定2市4县农村随机抽取农村妇女1564人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播途径知晓率为55.2%,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18.8%,一般知识知晓率为14.3%,对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正确态度持有率13.6%,自我保护正确态度持有率39.1%.经多因素分析,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接受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情况等对农村妇女的相关知识、态度产生影响.结论:农村妇女关于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知识水平,开展行之有效地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是在农村预防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作者:宋慧军;米光明;李克宁;孙建平;靳秀生;张红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官腔镜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2年7月~2006年9月的5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官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人出血原因经过病理切片确诊,原因分别为:子宫内膜萎缩出血及子宫内膜炎共29例(29/56,51.79%),子宫内膜增殖症4例(4/56,7.14%),子宫内膜息肉11例(11/56,19.64%),子宫内膜癌6例(6/56,10.71%),黏膜下子宫肌瘤3例(3/56,5.36%).结论:官腔镜直接观察子宫腔病变,优于单纯诊断性刮宫和B超等影像学诊断,是目前妇科诊治宫内病变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迅速、镇痛确切且对新生儿无抑制的急诊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300例急诊剖宫产术,ASAI-Ⅱ级,年龄22-37岁,随机分为超前镇痛(实验)组(A组,n=150)和对照组(B组,n=150).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选腰L1~2为硬膜外穿刺点,头向置管3.5 cm,A组注入2%利多卡因4 ml+氯胺酮0.8 mg/kg,B组仅注入2%利多卡因4 ml,两组均观察5 min无脊麻征象后,术中局麻药均为1.5%利多卡因和0.25%丁卡因混合液,根据麻醉平面分两次注入局麻药7~10 ml,术后均连接PC%A装置.术中观察镇痛效果、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起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2、4、8、12、24、48 h镇痛效果.结果:A组镇痛效果优良率达100.00%,B组达88.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从注药至切皮平均时间为(8.2±2.1)min,B组为(14.4±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VAS在术后2、4、8、12、24 h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给予氯胺酮、利多卡因和丁卡因混合液应用于急诊剖宫产术具有起效快、镇痛完善、可提供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对母婴无不良影响等优点.
作者:许乃福;赵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超前镇痛作用对血浆P物质的影响.方法:6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次全切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在硬膜外穿刺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B组在手术关腹时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C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术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P物质浓度及术后镇痛药的应用和恶心、呕吐情况.结果:术后4、6、8、12h疼痛的VAS,A组要低于B组和C组(P<0.05);术前3组血浆P物质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和术后各组的P物质浓度均比术前明显升高(P<0.01),且在术后12 h血浆P物质的浓度达高峰;术中和术后A组血浆P物质升高的幅度要小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穿刺前静脉应用氯诺昔康在子宫次全切术中具有超前镇痛的作用,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而间接抑制血浆P物质来减轻术后疼痛.
作者:聂玉艳;李季;韩伟;赵恒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孕双胎的产科并发症和围生儿发病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1998年1月~2005年5月43例IVF-ET受孕双胎和75例自然受孕双胎的产科并发症和围生儿结局.结果:IVF-ET受孕双胎组的母亲年龄为(30.81±4.36)岁,自然受孕双胎组母亲年龄为(27.26±3.40)岁,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IVF-ET受孕双胎组孕34~37周间早产率显著高于自然受孕组(46.51%、vs 20.00%,P<0.01),OR值为3.478,OR值95%的可信区间为1.52~7.93;IVF-ET受孕双胎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自然受孕双胎组(88.23% vs 67.86%,P<0.05),OR 值为2.247,OR值95%的可信区间为1.017~4.965;IVF-ET受孕双胎组单卵双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4.60% vs 22.66%);两组其他产前、产时并发症和围生儿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VF-ET受孕双胎组母亲年龄较大,早产发生率较高,单卵双胎比例较低,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其他产科并发症与围生儿并发症与自然受孕双胎组相似.
作者:张莉英;余艳红;陈惠英;苏桂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胎儿生长受限(FGR)与孕妇叶酸缺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对经腹部B超诊断为胎儿生长受限的不同孕期的孕妇225例(FGR组)以及同期正常孕妇225例(对照组)进行静脉血红细胞叶酸含量测定.对研究对象中所有孕晚期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共150例进行红细胞脐血红细胞叶酸含量测定.结果:①孕妇红细胞叶酸水平随孕龄增大而明显下降,尤其是中、晚孕期(P<0.05).FGR组各孕期红细胞叶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孕中、晚期与孕早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母血红细胞叶酸水平均高于所分娩的新生儿脐血(P<0.05).③新生儿脐血叶酸水平与孕妇红细胞叶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④新生儿体重与体内红细胞叶酸水平呈正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母血红细胞叶酸水平密切相关(P<0.05).结论:胎儿生长受限与孕妇叶酸缺乏有相关性.在妊娠期测定孕妇红细胞叶酸含量,可判断孕妇是否存在叶酸缺乏,并可了解胎儿营养、生长状况,尽早对FGR做出诊断,尽早干预治疗.
作者:蔡卫华;张国华;岑赛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官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疗效、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官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550例.其中子宫肌瘤切除术190例,子宫内膜去除术90例,肌瘤同时内膜去除术10例,息肉切除术257例,息肉及内膜去除术12例,子宫纵隔切除术8例,官腔粘连分离术5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 min,术中平均出血35 ml,平均住院天数3.5天,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宫腔镜电切术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疗效高、住院时间短以及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值得广泛开展.
作者:郑冬梅;贺彩军;周魏军;杨雪松;黄彩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的优点、手术要点及适应症.方法:对2004年10月~2006年9月十堰市妇幼保健院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TVH)80例,与同期指征相近的经腹部子宫切除术(TAH)82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TVH组除一例因严重的盆腔粘连而中转开腹外,其余79例均成功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伤口疼痛程度均小于TAH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TVH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深受患者的欢迎.
作者:黎秀娥;金琳;肖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一般指标的内分泌变化,及随后促排卵效果.方法:对40例PCOS患者的一般指标,基础内分泌指标测定,并与20例非PCOS不育患者比较.观察组对20例PCOS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后复查一般指标及内分泌指标,停药后给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对照组为未经上述药物治疗的20例PCOS患者直接促排卵治疗.比较各组排卵及妊娠情况.结果:40例PCOS患者基础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高于非PcOs不育患者(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LH、T及E2水平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腰臀围比值(WHR)、体重指数(BM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促排卵结果:排卵率72.73%,妊娠率3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PCOS患者,可有效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紊乱,增强对排卵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是治疗PCOS不育症的良好方法.
作者:刘艳红;王霞;王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陈旧性宫外孕在经腹部超声(TAS)与经阴道超声(TVS)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血流频谱表现,提高陈旧性宫外孕的超声诊断率.方法:运用TAS及TVS对21例陈旧性宫外孕的声像图及血流频谱进行分析对比.结果:TVS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90.48%(19/21),TAS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42.86%(9/21).结论:在陈旧性宫外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TVS明显优于TAS.
作者:李锦;夏明银;杨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5例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凯妮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治愈率为82.5%,对照组总治愈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显著.
作者:张秋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IR)关系.方法:选取40例PCOS患者和40例对照,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IL-18水平.结果:PCOS组血清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内IL-18水平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INS、Homa-IR显著正相关.结论:IL-18与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有关.
作者:曾玖芝;周丰宁;沈宗姬;邱惠麒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建立宫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豚鼠模型,研究CMV宫内感染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无CMV感染史的孕早期豚鼠,腹腔接种GPCMV,分娩24 h内处死,运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地高辛标记的CMV晚期mRNA三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探究GPCMV宫内感染及其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结果:感染的孕鼠出现病毒血症征象,其子代出现流产、死胎等异常结局.N-PCR检测孕鼠及其子代GPCMV感染率分别为100.00%和94.57%.且感染脏器均出现非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变化.杂交阳性信号位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子宫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结论:孕早期GPCMV感染对妊娠结局影响严重.中性粒细胞可将CMV携带到子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胎盘感染和绒毛退行性变,这可能是进而引发子代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
作者:邓东锐;陈素华;熊锦文;王昕荣;刘海志;乔福元;凌霞珍;闻良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医院妇科病人阴道毛滴虫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2004年1~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妇科1586例门诊病人的阴道分泌物,了解阴道毛滴虫感染情况,对检查结果通过x2检验进行不同年龄组间及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组间感染率的差异分析.结果:阴道毛滴虫感染率为7.44%(118/1586);35~岁年龄组感染率(11.35%,26/229)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40~岁年龄组次之(10.07%,14/135);春季感染率(10.30%)稍高于夏、秋、冬季.结论:被调查病人阴道毛滴虫感染率高于全球女性感染率(3.1%),低于国内以往同类调查水平;35~45岁为滴虫感染高发期,季节对滴虫感染无显著性影响.
作者:李淑红;蒋子光;霍威;范金花;崔黎明;韩淑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近年来房山区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很多人孕期、产期也在本区渡过.为了了解房山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基本状况,我们对2004~2006年房山区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翠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脐血与母亲血维生素C营养水平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在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78例正常新生儿和68例母亲为调查对象,测定脐血与母亲血维生素C水平,并对孕妇的膳食营养摄人、生活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脐血与母亲血维生素C水平均值分别为16.49 μmol/L和9.06μmol/L,分别有40.45%和55.9%低于正常水平.结论:本地孕妇维生素C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孕妇维生素C营养状况与胎儿的营养状况相关,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应重视母孕期营养指导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方法.
作者:陈萍;张士琼;何彩凤;昌贵平;金爱枝;匡红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及客观评价农村更年期妇女生活、健康状况,探索农村更年期妇女保健体系模式.方法:对贵阳农村地区400例40~60岁妇女,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标准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自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及相关体检进行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分析.结果:①随着年龄增加,Kupperman分值越高,50~54岁及55~60岁的Kupperman分值明显高于40~44岁,P值均<0.05.②自觉症状发生率高的前3位症状依次为腰背疼痛、头痛、记忆力减退.③RRT使用率为0%,近一年就医率仅为7.75%,喝牛奶人数仅占3.5%,无一人补钙.④生存质量测评:健康状况自评、心理领域方面农村更年期妇女得分高于城市更年期妇女(P<0.05);而环境领域方面生存质量总分农村更年期妇女得分低于城市更年期妇女(P<0.05);在生存状况自评方面、生理领域、社会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及保健服务急待提高.
作者:孙袁;马福兰;骆艳;刘菁;周植风;周翠萍;范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阻断儿童反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方法:对12个月内患支原体感染(临床有呼吸道症状、血Mp-IgM滴度在1:40以上)3次以上,或6个月内感染2次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后者Mp-IgM滴度在1:40以上)前瞻性给予阻断治疗:即对治疗组患儿及密切接触者同时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对照组仅对患儿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治疗.结果:7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经过2年随访观察发现: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患儿复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反复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密切接触者也实施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支原体复感率.
作者:王福文;陈乐明;叶茂松;李里力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