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学龄前儿童超重的膳食因素回归分析

陈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超重, 膳食因素
摘要:目的:建立学龄前儿童超重的膳食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导致儿童超重的膳食因素.方法: 以广州市区3~7岁的学龄前儿童752例为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对其中122例超重和615例正常体重儿童进行膳食因素调查,建立超重膳食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超重儿童122例,发生率为16.5%,其中男69例(18.3%),女53例(15.6%);肥胖15例(2.1%),其中男8例(2.1%),女7例(2.2%),肥胖与超重比为1∶8.13;与超重有关的膳食因素有食欲、宵夜、在幼儿园能吃饱、嗜甜品等,能防止超重发生的膳食因素为蔬菜.结论: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膳食习惯和膳食结构有关,可以通过控制膳食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延期妊娠18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延期妊娠的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2月间我院收治的185例延期妊娠病例,分为自然临产组和引产组.结果:自然临产组剖宫产率低于引产组,且差异显著,胎儿窘迫率也低于引产组,但差异不显著,引产组宫颈评分越低,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越高,差异无显著.两组相比,新生儿窒息率无差别.引产时间越长,难产可能性越大.促宫颈成熟各种方法中以宫颈上小水囊联合催产素组剖宫产率和胎儿窘迫率低.结论:延期妊娠自然临产者,应加强监测,未自然临产者应结合宫颈条件和孕周决定是否立即引产.

    作者:张润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腹腔镜剥除宫颈肌瘤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剥除宫颈肌瘤手术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经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颈阴道上部壁间及浆膜下前、后、侧壁肌瘤的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肌瘤剥除术,主要步骤包括:辨认和游离膀胱、直肠、输尿管等结构,切开包膜,剥除肌瘤,止血,缝合创口,取出肌瘤.结果: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03 min,平均出血130 ml,肌瘤平均大小(以大直径计)4.7 cm.病理报告均为平滑肌瘤.1例术后并发输尿管狭窄,治愈.随访半年至6年,无复发.结论:腹腔镜剥除手术治疗宫颈肌瘤是可行的,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辨认和游离膀胱、直肠、输尿管及采取综合止血措施.

    作者:李明;梁家智;高竟;陈小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685例剖宫产术指征分析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方法.本文对我院685例剖宫产指征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住我院分娩2 116例,行剖宫产685例,占32.37%.年龄大40岁,小21岁,平均30.5岁.

    作者:林志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试剂盒进行检测,对580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阳性率44.96%,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占90.69%,人型支原体(MH)阳性占2.07%,UU-MH阳性占7.24%,对交沙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性较低,UU-MH混合感染耐药性增高,且有多重耐药性.结论:本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宜用交沙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治疗,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汤红峰;张玉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北京市石景山区10年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1996~2005年石景山区新生儿死亡情况,找出预防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采用纵向比较法对石景山区1996~2005年新生儿活产及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年石景山活产新生儿数为11 192例,新生儿死亡68例,死亡率为6.07‰,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62例,占全部新生儿死亡的91.18%.死亡序位第1位的先天异常35例,达51.47%,其中先天畸形24例,占68.57%.第2位为生后窒息15例,占22.06%.第3位为早产低体重10例,占14.71%.结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点是降低围产因素及先天畸形的死亡,加强围产保健、产前诊断及助产技术是今后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

    作者:武一萍;王桂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系连续自然流产≥2次,可作为不育症的一个同义词,发生率一般占生育年龄妇女的0.4%~0.8%[1].

    作者:武美丽;柳肃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围产期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围产期各种危险因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的影响,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150例HIE患儿母妊娠期病史及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146例同期出生无HIE新生儿作对照,分析HIE发病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中妊高征、胆汁淤积、脐带异常、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存在统计学差异,为HIE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及时处理妊娠并发症,及早发现和处理胎儿宫内窘迫,避免新生儿窒息,对预防和减少新生儿HIE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二种术式探讨

    目的:探讨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TCH)与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TLH)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方法:将65例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与45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比分析.结果:TCH组较TLH组平均手术时间短(P<0.01),平均出血量少(P<0.05),术后疼痛较轻,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前者手术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多数有子宫切除术指征的患者,均可选用TCH,而不必选用昂贵的TLH.在有盆腔粘连、手术史等TCH禁忌症时,选用TLH更安全.

    作者:罗小琴;邹辉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儿童锌缺乏症状分析

    儿童锌缺乏时常见味觉减退、厌食、异食癖,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乃至肺炎、腹泻以及消瘦、身高偏低等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也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皮肤溃疡、毛发枯黄无华、易脱等[1].本文将2005年1~11月在本所通过头发微量元素检测发现的203例锌缺乏儿童进行症状分类统计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柯昌明;吴殿;施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荧光定量PCR检测母脐血HBV-DNA与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孕妇乙肝病毒含量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及母乳喂养的临床指导.方法:对我院分娩的120例HBV感染产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分别检测其孕晚期的血清,产时的脐血及产后乳汁中HBV-DNA含量,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行脐血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脐血HBV-DNA含量与孕母血清HBV-DNA含量有相关性;乳汁中HBV-DNA含量与其血清中HBV-DNA含量相关,同时与血清HBeAg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孕妇血清HBV-DNA含量相关,孕晚期高病毒血症(>108 cp/ml)与宫内感染显著相关;产妇血清高HBV-DNA含量,乳汁HBV-DNA异常(>103 cp/ml)或HBeAg阳性者不适宜母乳喂养.

    作者:王小兰;胡美霞;周世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妇幼保健机构人才现状及需求调查

    目的:了解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人才结构和分布,分析人才需求及特点.方法:2004年9~12月,在北京、上海、长春、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珠海、深圳对19所妇幼保健机构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妇幼保健机构可分为三型:保健临床合一型、保健临床相互独立型、保健所型;②医生学历以本科为主,年龄以中年为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的构成比大致相等;③保健科室医生的学历层次明显低于临床科室医生;④临床科室的妇幼卫生专业毕业生比例明显低于保健科室;⑤妇幼保健机构主要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其中妇产科和妇女保健科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结论: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人才结构较为合理,但保健科室的人员学历逊于临床科室;今后妇幼保健机构将更需要高层次妇幼保健专业人才.

    作者:崔丹;张静;杜玉开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10年回顾

    目的:了解武汉市CH发病率及10 年筛查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指导今后筛查工作.方法:CH筛查方法为新生儿出生后72 h、采足跟末梢血制成干血滤纸片,用EIA法或ELISA法检测血片中TSH含量,将EIA法TSH值≥10 mIU/L或ELISA法≥20 mIU/L的新生儿判为筛查阳性,并召回确诊.结果:武汉市10年来,共筛查新生儿271 221例,确诊CH患儿125例,CH发病率为0.461‰,男、女之比为1∶1.23,10年CH发病率无显著上升或下降趋势;用ELISA法和用EIA法检测的CH发病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武汉市是CH高发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建设及管理,进一步提高筛查覆盖率;业务技术指导部门应加强标本采集和实验人员的培训;选择适当的筛查、实验方法,完善质控机制;降低CH患儿发生率,提高武汉市出生人口素质.

    作者:胡晞江;肖芳;索庆丽;陈琦;黄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郑州地区325例婴幼儿血液微量元素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郑州地区婴幼儿血液微量元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儿保门诊325名婴幼儿血液微量元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调查导致偏差的可能诱因.结果:铁、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有较高发病率,且与食物中肉类缺乏有较大关系;钙过高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铅中毒中近一半可能为消化道途径导致.结论:加强儿保门诊营养喂养知识的宣教,在婴幼儿食谱中适量添加动物性食物,纠正小儿不良的卫生习惯,扭转盲目补钙的行为,对减少血液微量元素偏差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春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主要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所至,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1980年日本学者Fujiwara﹑1985年Enhoring等人应用PS替代治疗RDS取得成功.随后PS的开展和应用在世界各地推广.近年来,我院产科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羊膜腔内注射或产后气管插管给药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其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肖贺丽;陈颖;郑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巨大胎儿53例临床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计划生育的开展,巨大儿的发生率逐渐提高,巨大儿分娩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加,现对我院近年来巨大胎儿相关因素、分娩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谭艳琴;姜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济南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济南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情况,加强保健工作规范化管理.方法:采用全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情况信函调查表方式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在制度落实、资源配置、儿童健康状况等方面济南城区、县市城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及村办幼儿园之间卫生保健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乡镇中心幼儿园与村办幼儿园是我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薄弱环节,要加强管理.

    作者:李玲;王广宇;赵冬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女职工卫生保健状况调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深化,女职工保健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解苏州市企事业单位女职工保健现状,2005年我们对企事业单位女职工卫生保健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窦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儿童血铅含量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利津县儿童血铅含量与年龄、身高及其他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电位溶出法对5 397名儿童进行血铅检测,并按不同的年龄、身高将其分为三组,A组为不同年龄段身高低于正常范围者,B组为身高在正常范围者,C组为身高高于正常范围者.结果:A组血铅超过正常范围者占55.07%,B组超过正常范围者占38.85%,C组超过正常范围者占59.63%,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52.62,P<0.005);A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3.00,P>0.05);B组与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36.78,P<0.005).结论:儿童血铅含量与其身高有一定关系,身高过高或身高过矮是造成儿童铅中毒的一个因素,建议对儿童进行必要的铅含量检测及相关医学干预.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配伍丙酸睾丸酮抗早孕及对β-HCG的影响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药物流产与米非司酮配伍丙酸睾丸酮及米索前列醇抗早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探讨提高药物流产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选择适合行药物流产的124例孕妇,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流产(对照组)及米非司酮配伍丙酸睾丸酮及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研究组),比较两组的药流成功率、孕囊排出时间、流产后出血时间、胚胎排出时出血量、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及用药前后血β-HCG的变化情况.结果:①药流成功率研究组为57/62(91.94%),对照组为49/62 (79.0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流产后的出血时间研究组为(7.25±1.42)天,对照组为(14.58±4.64)天,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胚胎排出时的出血量多于月经量者,研究组为4/62(6.45%),对照组为16/62(25.8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④研究组血β-HCG的上升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丙酸睾丸酮及米索前列醇抗早孕方案与传统的抗早孕方案相比,可进一步抑制绒毛分泌HCG,提高完全流产率,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及孕囊排出时间.

    作者:付丽君;苏雅琴;常美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妇科手术术式变迁十年分析

    目的:研究近10年来妇科手术术式变化趋势,探讨微创手术在妇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将1995~2004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妇科手术(包括开放手术即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阴式手术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前后各5年共两个阶段.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手术、阴式手术和宫腔镜手术.结果:10年来全部手术中开放手术的构成比为52.11%,微创手术为47.89%.各年手术中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阴式手术和宫腔镜手术的构成比分别由1995年的63.72%、17.29%、2.21%、16.78%变化为2004年的26.12%、42.41%、7.57%、23.91%.随着时间推移,各阶段总手术中微创手术的构成比上升,由前5年的32.83%升至后5年的57.17%.各阶段全部子宫切除术中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和阴式子宫切除术三者之和构成比由前5年的7.34%升至后5年的26.20%;在附件手术中,腹腔镜附件手术构成比相应由14.93%升至69.11%;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构成比相应由28.91%升至48.15%.在腔镜手术中,腹腔镜和宫腔镜手术作为诊断的构成比由前5年的79.17%降至后5年的41.42%,作为治疗的构成比相应升高.结论:近10年来,妇科开放手术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微创手术构成比不断上升,微创手术在妇科临床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作者:任霞;周应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