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清
目的:探讨胎儿胃泡超声形态学改变与先天性消化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高度怀疑消化道异常胎儿,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胎儿胃泡超声形态学表现,并与分娩后新生儿科检查或胎儿尸体解剖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与不同类型消化道异常的相关性.结果:胎儿胃泡超声形态学改变中,胃泡移位、幽门窦部蠕动浅缓与先天性隔疝呈正相关(P<0.01).胃泡长、宽径增加及节律性幽门管显示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呈正相关(P<0.05).幽门扩张与十二指肠闭锁、空回肠闭锁呈正相关(P<0.01).胎儿胃泡形态学改变与先天性直肠肛门闭锁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胎儿胃泡形态学改变,在消化道异常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严剑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明确其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分级Ⅰ~Ⅲ级)中TGF-β1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作定量比较.结果:①正常宫颈组织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TGF-β1表达位于上皮细胞的胞浆内,两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鳞状细胞癌中TGF-β1表达位于癌细胞的胞浆内.②宫颈鳞状细胞癌中TGF-β1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与正常宫颈组织及慢性宫颈炎组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③随着宫颈癌病理分级的增加,TGF-β1表达水平逐步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TGF-β1的高表达有关.
作者:何群双;杨云;赵敏;包磊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综合治疗的方案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宫颈鳞癌临床采用新辅助化疗(NACT)即(紫杉醇+顺铂)+手术或NACT+手术+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和疗效.结果:27例病人中综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2.59%,完全缓解率7.41%.结论:NACT对宫颈鳞癌有效,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尤其对需要保留功能的年轻患者,综合治疗更有价值.
作者:罗小平;王静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03年3月~2004年3月该院卵巢巧克力囊肿腹腔镜手术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腹腔镜手术联合避孕药妈富隆)30例,治疗组B组(腹腔镜手术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片10 mg/片).所有患者均随访6~12月.结果:A组显效率76.67%,B组显效率85.71%,B组明显高于A组(P<0.01);短期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服药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疗效优于手术后联合避孕药组,可有效控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症状;具有副作用小,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首选方案之一.
作者:李灵洁;曾英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减少糖尿病产妇胰岛素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产妇37例和需要在妊娠期应用胰岛素(RI)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10例,对她们在孕前、妊娠期、产后哺乳期和目前RI用量,分母乳喂养组和退奶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IDDM产妇母乳喂养组和退奶组在孕前、妊娠期和目前RI用量无差别,唯有产后哺乳期RI需要量母乳喂养组明显少于退奶组,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10例GDM孕妇妊娠期需RI治疗,退奶组3例产妇产后继续需要RI治疗4~7天,而母乳喂养组则不需要RI治疗,血糖均在正常水平.结论:哺乳可以减少糖尿病产妇产后RI的用量,因此应鼓励糖尿病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作者:刘娟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异位妊娠的超声表现.方法:收集158例不典型异位妊娠的超声检查及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超声表现.结果:对超声显示附件区包块合并盆腔积液、子宫直肠窝少量积血及卵巢稍大、单侧卵巢增大、尿HCG阳性者高度提示异位妊娠,尿HCG阴性也应高度怀疑,如穿刺抽出不凝血,则高度提示异位妊娠可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不典型异位妊娠的检查具有快捷、诊断率高的特点.
作者:杨海军;王亚;安泉;崔晋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45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45例中有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32例(71.1%),窦速明显高于其他异常心电图,其次为左心室高电压.结论:妊娠期间必须加强心功能监护,积极治疗,对减少甲亢患者心脏损害对孕产妇及其胎儿和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韦振东;赵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非常见模式妇女阴道清洁度的判断.方法:分析3 942例妇科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对各种常见和非常见模式患者进行清洁度判定.结果:除4种常见清洁度模式(占妇科病人的19.4%)外,主要为其它7种非常见的清洁度模式(占80.6%),且都与假丝酵母菌孢子、假菌丝、阴道毛滴虫、线索细胞及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密切相关.结论:常见的4种清洁度模式不能全面反映阴道清洁度的判断,需要对更多模式进行探讨,并清楚界定各种模式下阴道的清洁度.
作者:胡正强;杜泽丽;江咏梅;邹盛杰;王泓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发生和分娩前预测的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1月~12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分娩的巨大儿219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正常体重婴儿2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产次无相关性,而与孕妇身高及孕妇体重增加有相关性.结论:体重、BMI监测有利于预防巨大儿的发生,监测双顶径及股骨长可预测巨大儿的发生.
作者:陈玉宝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超重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了解与儿童超重有关的家庭、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了解家庭成员对待儿童超重的看法,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儿童超重提供依据.方法:设计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所幼儿园3~5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家庭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家长相关知识与态度等,同时由专人对被调查儿童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儿童超重标准为体重超过WHO身高标准体重的10%以上,家长超重标准为体块指数(BMI)≥24.结果:被调查的243名儿童中,超重发生率为15.6%.父亲体重超重在超重儿童中的比例(68.4%)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童(44.4%),x2检验差异显著,P=0.005;母亲超重在超重儿童中的比例也略高于正常体重儿童(21.1%和10.2%),x2检验,P=0.059.在所有超重的儿童家庭中,80.6%的父亲和76.3%的母亲认为孩子的体重合适,并有32.2%的祖辈认为孩子胖是健康的象征.用食物奖励孩子、较高的快餐频率和看电视及玩电脑游戏时间长是与儿童超重相关的因素.在对待与儿童肥胖有关的问题上,家庭中父母与祖辈间观点和意见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超重发生率在被调查儿童中呈较高水平,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相应的干预.
作者:刘松华;许立;杨友春;蒋竞雄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了解泸州地区门诊女性STD患者生殖道感染EB病毒的现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86例门诊女性STD患者生殖道EB病毒.结果:在386例患者中,有91例被检出感染了EB病毒,其阳性检出率为23.58%(91/386);其中单纯感染EB病毒者15例,在EB病毒感染者中阳性率为16.48%(15/91);混合感染者76例,阳性率为83.52%(76/91).结论:女性STD患者对EB病毒具有易感性,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特异性高的特点,检测的结果可作为诊断生殖道感染EB病毒的依据.
作者:颜丹;李燎;颜海婴;赵家兰;卿晟;黄文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评价影视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影视阴道镜检查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患者,对阴道镜检查满意患者532例行阴道镜下定位多点活检明确组织学诊断.结果:影视阴道镜诊断宫颈病变的敏感性96.28%;特异性75.85%;阳性预测值83.33%.结论:影视阴道镜诊断宫颈病变准确、可靠,是诊断宫颈病变的必要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冬梅;靳艳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比较孕中期唐氏筛查超声、单独血清唐氏筛查及二者联合筛查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由经过培训的专业超声医生对孕10~14周孕妇的胎儿进行颈部皮肤透明层厚度的测量,结合孕妇的年龄与孕周计算风险值,切割值为1:250,阳性者建议做下一阶段的血清筛查后羊水细胞培养;孕15~18周孕妇抽取外周静脉血,测量血清中AFP和β-HCG数值,计算唐氏综合征风险切割值为1:250,如果血清筛查为阳性,则抽取羊水进行产前诊断,对结果阴性者进行随访.结果:超声筛查3 839例,阳性39例;血清筛查2 653例,阳性71例;两项筛查均参加者为2 544例,二者联合筛查阳性28例,有一项阳性者均参加羊水检查,共140人抽取羊水检测,3人确诊为21-三体.NTD筛查阳性20例经超声确诊神经脊柱发育异常7例(已引产证实),其他胎儿发育异常4例.结论:超声血清联合筛查的准确性高于传统血清学筛查,既可降低假阳性率,又可降低介入性检查的损伤率.但是对于NTD等疾病意义不大,应以血清学筛查为筛查标准,终以超声确诊.
作者:宋语涛;温延丽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宫颈妊娠是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宫颈管内的异位妊娠,其发生极罕见,在异位妊娠中占不到1%,在妊娠中的发病率为1:1 000至1:18 000[1],近年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大量应用,宫颈妊娠的发生率有所提高.
作者:盛洁;张亚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抚触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方法:将6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分为抚触组与对照组,对60例新生儿进行正规的抚触活动,观察两组在不同时间身高、体重变化.结果:抚触后的新生儿身高、体重明显增加.结论:抚触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医疗技术,是促进新生儿健康生长发育的良好方法之一.
作者:王丽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加强儿童预防保健,了解学龄前儿童中耳鼻咽喉疾病患病情况.方法:详细询问病史,耳鼻喉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发现耳鼻咽喉疾病714例,占38.16%.结论: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作者:张东红;刘志建;王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的效果,寻求有效的可行的早期干预方法.方法:把高危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计划采用一对一智能发育评估及训练指导,个体化早教方案的制定、亲子活动、健康教育等综合方法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按儿保常规进行系统管理,1岁时对两组小儿进行智力发育评估、体格发育测量和评价.结果:实验组小儿的体重、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发育商和总发育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大动作、语言发育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的生长发育,本研究设计的早期干预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彭晓珊;郑淑卿;宋丽霞;王英翔;张淑琨;陆珊珊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安徽省农村育龄妇女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安徽省农村育龄妇女1962~2001年间自然流产率达4.8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0%.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过高或过低、产前无检查、孕周检查过迟、多胎次、避孕失败、孕前吸烟或吃药、孕期吸烟或吃药均增加自然流产的危险性.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高胎次(第2胎起)、服药避孕失败而怀孕、孕期吸烟、怀孕前近期吃药均增加自然流产的危险性.结论:该省农村妊娠妇女中并不存在特别的自然流产职业性危险因素,但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杜绝多胎生育、加强孕期保健等对降低自然流产率和促进妇女生殖健康是有利的.
作者:王琦;洪倩;秦侠;胡志;叶郁辉;白雪;李光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疾病及外阴部赘生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门诊患者经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宫颈糜烂(Ⅱ~Ⅲ度)、CIN Ⅰ~Ⅱ、宫颈赘生物等宫颈疾病的642例及外阴部赘生物30例采用LEEP手术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疗效.结果:LEEP手术治疗宫颈疾病一次性成功率为99.6%(640/642),平均手术时间5 min,平均出血量2.5 ml占90.6%,无继发性出血,无颈管粘连.手术标本能够提供整个宫颈上皮移行带的病理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早发现恶性病变.外阴部赘生物切除方便且出血极少,不需缝合,术后瘢痕小.结论:LEEP术治疗宫颈疾病以及外阴部赘生物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愈合期短、不影响病理结果.
作者:李莎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不同水平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用PVA微粒或平阳霉素加碘油乳剂栓塞子宫肌瘤87例,其中插管至子宫动脉栓塞主干52例,35例有卵巢支、输卵管支显影者则使用微导管栓塞子宫动脉分支末梢.结果:病人症状缓解率为93.5%,月经过多,痛经,尿频、尿急,贫血等3个月内恢复正常.副作用:除栓塞综合征外,可见阴道不规则流血,腰腿痛,可自行恢复.治疗后6~24个月肌瘤缩小率在53.5%~81.0%之间.中短期疗效较稳定,未见复发.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操作简单,疗效确切.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栓塞其分支末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汉威;黄益;汤日杰 刊期: 200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