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服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余晓;俎德学;叶玲荣

关键词:阴道炎, 滴虫, 奥硝唑, 替硝唑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奥硝唑片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将滴虫性阴道炎患者120例分为口服奥硝唑片组和口服替硝唑组,对照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等.结果:口服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显著优于口服替硝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替硝唑组,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口服奥硝唑片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确切,且显著优于替硝唑片.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方法知情选择调查

    目的:调查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接受避孕方法咨询服务及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晓率,分析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服务的前景及必要性.方法:对湖北省潜江市1 479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接受过避孕方法咨询服务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咨询服务的比例很低,并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多数调查对象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服务持肯定态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育龄妇女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知晓程度与妇女接受避孕咨询的状况、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所持的态度及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直接相关.结论:避孕节育咨询服务在农村有很大的空间,对提高农村育龄妇女自愿、自主选择合理有效的避孕方法及积极配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苏萍;任宁;陈莉;周洁玲;沈继云;熊承良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急性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用于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seldinger技术对16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行经皮双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术,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明确出血部位,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结果:16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产后出血患者,经TAE治疗后一次性止血成功.全部病例均在1 h内完成栓塞治疗,术后24 h内全部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并发症.结论:TAE技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具有止血迅速、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杨晓菊;彭伟;杨宗利;徐金娥;闫晓青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城区托幼机构儿童体格发育及卫生保健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玉溪市城区公办及个体办托幼机构集体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及落实《云南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情况.方法:对托幼机构儿童按体检常规准确测量身高、体重,采用WHO推荐的《0~7岁儿童年龄别体重、身高评价标准》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情况;血红蛋白测定采用铁氰方法;龋齿按全国牙防组制定的龋齿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为自行设计方案和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公办托幼机构儿童的体格发育较个体办托幼机构儿童好,男女童的身长、体重中除男童身长差异无显著性外,男童体重、女童身长及体重均有显著性差异;营养不良患病率分别为4.36%、8.97%,差异有显著性(P<0.000 1);龋齿患病率分别为65.34%、51.70%,差异有显著性(P<0.000 1);趋于肥胖率分别为2.14%、1.02%,差异有显著性(P<0.008).公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与儿童比1=275,个体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与儿童比例1=1 691.5.结论:有计划的体格锻炼、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均对小儿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托幼机构保障集体儿童的合理膳食才能保证幼儿获得充足营养,确保儿童的生长发育;今后要重点抓好个体办托幼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加强个体办托幼机构科学喂养指导,规范卫生保健制度,使儿童身体素质逐步提高.

    作者:赵玉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正常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研究它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12例单纯子宫内膜增殖、13例复杂子宫内膜增殖、20例不典型增生和7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评价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抑癌基因PTEN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子宫内膜增殖、复杂子宫内膜增殖、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和单纯子宫内膜增生组(P<0.01).癌组中PTEN阳性表达的缺失与组织学分级与临床手术分期及生存率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抑癌基因PTEN表达减少与子宫内膜病变的过程密切相关,PTE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有关,对判断子宫内膜腺癌预后有意义.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是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杨雪;李凤山;韩素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高校已婚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效果分析

    目的: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降低妇科病患病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1~2006年某高校妇科病普查普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年来,每年妇科病普查率均在95%以上,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48.2%降至26.5%),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下降幅度较大,其次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附件囊肿.普查6年发现乳腺癌1例,子宫体癌1例.结论:妇科病普查普治可使各类妇科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患病率.

    作者:黄锦荣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降调节后激素预测体外受精周期中卵巢反应性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周期中进行垂体降调节后的血清激素水平,预测不孕症患者卵巢的反应性,为选择佳的超促排卵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69例不孕症患者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进行垂体降调节前后月经第3天的血清卵泡刺激素和雌二醇水平,按卵巢反应性指标-获卵数及刺激程度,分为低反应组,正常反应组及过度刺激组,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降调后月经第3天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与获卵数呈显著负相关(r=-0.436,P=0.001).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与获卵数呈显著负相关(r=-0.334,P=0.005).3组比较,年龄无差异性,获卵数、受精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促性腺激素总用量,低反应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正常反应组与过度刺激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降调后3组的妊娠结局无差异,P>0.05.结论:降调后月经第3天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能较敏感地预测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反应性,优于基础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的预测作用.

    作者:陈小芳;杨彦;刘云;赵捷;沈亚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系统化健康教育在住院孕产妇中的实施效果

    随着围产保健医学的发展,围产期健康教育覆盖率成为衡量妊娠、分娩安全的过程指标[1].在帮助孕产妇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保障产妇、婴儿在分娩全过程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方面,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发展为健康教育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

    作者:赵迅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瘦素、皮质醇与胎儿生长受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阐明瘦素(1eptin)、皮质醇(cortisol)与胎儿生长受限(FGR)的相关性,以及瘦素和皮质醇对胎儿生长发育的调节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3例FGR组及25例适于胎龄儿组(AGA组)产妇血清及脐血中瘦素及皮质醇的水平,分析它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BW)、胎盘重量的关系以及这两者间的关系.结果:两组产妇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脐血瘦素水平,其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胎盘重量无相关性;两组间脐血瘦素水平比较,FGR组明显低于AGA组,差异有极显著性,并与BW和胎盘重量间均呈正相关.母血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脐血皮质醇的水平,差异显著,与BW、胎盘重量呈负相关;FGR组脐血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AGA组,两组脐血皮质醇水平与BW和胎盘重量均呈负相关.脐血瘦素、皮质醇之间呈负相关.结论:脐血瘦素和皮质醇与胎儿的生长发育紧密相关,可预测胎儿体重,作为评价胎儿生长发育的临床指标;脐血瘦素和皮质醇在调节胎儿的宫内生长发育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可能存在内在联系.

    作者:王义;甄学慧;杨东梅;徐鑫;郑桂英;范艳艳;王婵丽;李万斌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深圳市1997~2006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趋势和死因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现状与特点.方法:收集1997年~2006年深圳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资料,采用SAS 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意外死亡是1~4岁儿童的第1位死因.婴儿期主要意外死亡原因为意外窒息,1~4岁儿童主要意外死亡原因为溺水.结论:意外死亡是儿童期可避免的死亡指标,重视儿童意外死亡,加强对意外死亡的管理,大限度地降低儿童因意外造成的死亡,提高儿童的生存水平.

    作者:林艳;刘筱娴;王虹;赵光临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Jacobs综合征导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的分析

    47,XXX综合征(也称为Jacobs综合征或超X综合征),1959年由Jacobs等首先报道1例继发性闭经伴性幼稚的妇女,其核型为47,XXX,又名超雌(super female),第二年又报道1例,47,XXX/45,X嵌合体.

    作者:王军荣;刘志婷;续薇;关宝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2 342例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

    为了做好妇女保健工作,保障人口素质,我们定期进行妇女病普查工作,以便早发现和早治疗.

    作者:丛丽娟;周丽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LEEP术后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环行电刀切除术(LEEP)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检诊断为宫颈炎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经LEEP治疗术后出血患者82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妇康片、云南白药及两者联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组对治疗LEEP术后出血的治愈率达87.5%,总有效率为100%,各组间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性.3组术后3个月宫颈创面光滑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LEEP术后出血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林;高洁;刘久英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对早期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阴道镜下定位活组织检查(活检)对早期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8月~2006年10月应用LEICA阴道镜检查慢性宫颈炎患者210例,并对有异型上皮及血管的病例90例在阴道镜下做定位活检,并进行病理学检查.设同期常规四点活检病例78例为对照组.将两组病例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阴道镜下定位活检与常规四点活检相比对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对早期宫颈癌筛查、诊断、预防及追踪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丁丽;张永善;葛彦欣;尹德娥;刘辉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状况、死因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1996~2004年全区71例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资料从死亡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和产前检查情况、分娩地点和死亡地点、分娩时接生者和分娩方式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孕产妇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妊高征、妊娠合并内科病.90.14%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结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占94.37%,自我保健意识差,没有正规产前检查占88.74%,孕产妇死亡以经产妇、院外分娩、计划外生育者为多.提高经济、文化水平,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产前检查,降低超生率,坚决取缔非法接生,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流动人口孕妇住院分娩率,消灭院外分娩是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作者:于寿伦;刘晓吉;刘贵敏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3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手术方法及其止血效果.结果:3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均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止血效果满意,无术后并发症,子宫复旧良好,月经按期复潮,不影响再次妊娠及分娩.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应用于剖宫产术中止血,操作简便、止血有效、迅速,无并发症,是一种积极有效控制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措施.

    作者:李侠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9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因素,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该院1997~2005年围产儿死亡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9.74‰,死胎占63.26%,死产占8.16%,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8.57%.结论:加强产前监护,早期干预孕期并发症,预防早产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马春秀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2例重症黄疸患儿采用末梢动、静脉留置针穿刺,形成换入换出同步回路及另一肝素生理盐水液旁路,分别由三输液泵(A、B、C)控制速度(均在封闭监护状态下自动进行).结果:换血过程顺利,平均换血时间2 h 40 min,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6.0%;换血过程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无明显波动.结论: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实用易行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黄辉文;宋超帮;邓玉英;王道红;黄荣旦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影响供精人工授精成功率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AID)成功率的各种临床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121对夫妇行336个AID周期,其中6例行AID联合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以上未孕,遂改为供精IVF.结果:336个AID周期中共34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0.1%.自然周期192例,周期妊娠率为7.2%.自然周期行宫颈管内人工授精(ICI)102周期,周期妊娠率为6.8%(7/102);宫腔内人工授精(IUI)82周期,周期妊娠率为7.3%(6/82);输卵管内精液灌注(FSP)8例,周期妊娠率为12.5%(1/8).促排卵周期中,CC周期76例,HMG周期68例,妊娠率分别为7.8%和20.5%,两组相比较,HMG周期的妊娠率显著高于CC周期(P<0.05);CC周期和自然周期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CC和HMG促排卵周期中,均以FSP的妊娠率(16.6%和33.3%)高(P<0.005),而ICl的周期妊娠率(3.1%和12.5%)显著低于IUI(10.5%和20.5%)和FSP(P<0.01).6对夫妇行8个周期的供精IVF,周期妊娠率为50%(4/8).结论:手术方式和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与AID的成功率密切相关,改变手术方式和促排卵方案可提高AID的成功率.

    作者:钟兴明;许玉芳;邓英杰;陈爱萍;姜彦嘉;黄彩虹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因素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9月门诊产前检查诊断的糖代谢异常孕妇593例[其中GDM 260例(汉族172例,维吾尔族88例)、GIGT 333例(汉族265例,维吾尔族68例)],(OGTT+组)和糖代谢正常孕妇1 425例(汉族1 135例,维吾尔族29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各因素对维吾尔族和汉族GDM和GIGT发病的影响.结果:①糖筛异常发生率,汉族(37.10%)低于维吾尔族(44.34%)(P<0.005).糖耐量阳性率,维吾尔族(15.58%)高于汉族(10.30%)(P<0.005).维吾尔族GDM发生率(8.73%)明显高于汉族(4.06%)(P<0.005),而GIGT发生率(6.75%)和汉族(6.26%)相当(P>0.05).②维吾尔族孕妇年龄≥35岁、孕妇孕期增重>18 kg发生率,汉族VVC、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率,均为GDM组高于GIGT组(P<0.05);而孕妇BMI≥25、不良孕产史发生率,在维吾尔族和汉族中均为GDM组高于GIGT组(P<0.05).在GDM组中,孕妇BMI≥25、VVC发生率为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5),孕妇孕期增重>18 kg发生率为汉族高于维吾尔族(P<0.05);在GIGT组中,VVC、糖尿病家族史的发生率,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05),而孕妇年龄≥35岁发生率为汉族高于维吾尔族(P<0.05).结论:①维吾尔族糖筛查异常、糖耐量试验异常以及GDM发生率均高于汉族.②≥35岁和增重>18 kg的维吾尔族孕妇、VVC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汉族更易发展为GDM,而肥胖、不良孕产史是两民族共同的GDM高危因素.维吾尔族肥胖、VVC,汉族增重>18 kg,更易使GIGT向GDM转化,特别是维吾尔族VVC更应引起重视.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对维吾尔族、孕妇年龄≥35岁对汉族GDM发病亦有一定影响.

    作者:刘宁;牟跃峰;奥英;郭卫红;路静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乳腺增生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分析

    目的:了解乳腺增生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对乳腺增生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94名乳腺增生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乳腺增生患者缺乏自我保健知识,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有关.结论: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保健等相关知识为重点,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

    作者:王桂杰;王桂贤;杨秀娟 刊期: 2007年第2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