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 342例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

丛丽娟;周丽华

关键词:妇女病普查, 人口素质, 保健工作, 早治疗
摘要:为了做好妇女保健工作,保障人口素质,我们定期进行妇女病普查工作,以便早发现和早治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经颅多谱勒超声监测小儿先心病脑血流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监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脑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先心患儿分为三组:青紫组(12例),活动后青紫组(38例),无青紫组(17例);正常对照组1组(20例).应用TCD仪,常规探查颅内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共11条动脉;探测参数有:脑动脉平均峰流速(Vm)、左右大脑半球血流速度对称性、频谱形态、血流声频、血管波动指数(PI);对异常的其中28例做动态TCD观察.结果:TCD异常表现为Vm增高或下降、左右半球血流速度不对称、涡流频谱、粗糙血流声频、PI下降等.青紫组12例均异常;活动后青紫组异常34例,正常4例;无青紫组异常2例,正常15例;正常对照组异常0例,正常20例.青紫组、活动后青紫组TCD异常率高于无青紫组和正常对照组(x2=30.13,P<0.01),而前两者间及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x2检验显示青紫组和活动后青紫组PI下降,Vm增高或下降、双半球血流速度差、涡流频谱、粗糙血流声频异常率均比活动后无青紫组和正常对照组高,P均<0.01;青紫组和活动后青紫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TCD简便、无创,有助于长期随访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情及监测及其脑血管早期功能性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为小儿先心外科择期手术创造佳时机.

    作者:布月青;董胜英;周阔;高宏伟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因素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9月门诊产前检查诊断的糖代谢异常孕妇593例[其中GDM 260例(汉族172例,维吾尔族88例)、GIGT 333例(汉族265例,维吾尔族68例)],(OGTT+组)和糖代谢正常孕妇1 425例(汉族1 135例,维吾尔族29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各因素对维吾尔族和汉族GDM和GIGT发病的影响.结果:①糖筛异常发生率,汉族(37.10%)低于维吾尔族(44.34%)(P<0.005).糖耐量阳性率,维吾尔族(15.58%)高于汉族(10.30%)(P<0.005).维吾尔族GDM发生率(8.73%)明显高于汉族(4.06%)(P<0.005),而GIGT发生率(6.75%)和汉族(6.26%)相当(P>0.05).②维吾尔族孕妇年龄≥35岁、孕妇孕期增重>18 kg发生率,汉族VVC、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率,均为GDM组高于GIGT组(P<0.05);而孕妇BMI≥25、不良孕产史发生率,在维吾尔族和汉族中均为GDM组高于GIGT组(P<0.05).在GDM组中,孕妇BMI≥25、VVC发生率为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5),孕妇孕期增重>18 kg发生率为汉族高于维吾尔族(P<0.05);在GIGT组中,VVC、糖尿病家族史的发生率,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05),而孕妇年龄≥35岁发生率为汉族高于维吾尔族(P<0.05).结论:①维吾尔族糖筛查异常、糖耐量试验异常以及GDM发生率均高于汉族.②≥35岁和增重>18 kg的维吾尔族孕妇、VVC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汉族更易发展为GDM,而肥胖、不良孕产史是两民族共同的GDM高危因素.维吾尔族肥胖、VVC,汉族增重>18 kg,更易使GIGT向GDM转化,特别是维吾尔族VVC更应引起重视.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对维吾尔族、孕妇年龄≥35岁对汉族GDM发病亦有一定影响.

    作者:刘宁;牟跃峰;奥英;郭卫红;路静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状况、死因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1996~2004年全区71例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资料从死亡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和产前检查情况、分娩地点和死亡地点、分娩时接生者和分娩方式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孕产妇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妊高征、妊娠合并内科病.90.14%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结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占94.37%,自我保健意识差,没有正规产前检查占88.74%,孕产妇死亡以经产妇、院外分娩、计划外生育者为多.提高经济、文化水平,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产前检查,降低超生率,坚决取缔非法接生,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流动人口孕妇住院分娩率,消灭院外分娩是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作者:于寿伦;刘晓吉;刘贵敏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镇痛泵对剖宫产术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及术后疼痛情况.方法:选择该院2005年1~9月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痛泵的产妇124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剖宫手术后即拔管的产妇124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初次泌乳时间观察组明显提前,两组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4 h哺乳次数观察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术后应用镇痛泵疼痛减轻,全身情况明显改善,纯母乳喂养率增加.

    作者:王玉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2例重症黄疸患儿采用末梢动、静脉留置针穿刺,形成换入换出同步回路及另一肝素生理盐水液旁路,分别由三输液泵(A、B、C)控制速度(均在封闭监护状态下自动进行).结果:换血过程顺利,平均换血时间2 h 40 min,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6.0%;换血过程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无明显波动.结论: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实用易行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黄辉文;宋超帮;邓玉英;王道红;黄荣旦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方法知情选择调查

    目的:调查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接受避孕方法咨询服务及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晓率,分析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服务的前景及必要性.方法:对湖北省潜江市1 479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接受过避孕方法咨询服务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咨询服务的比例很低,并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多数调查对象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服务持肯定态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育龄妇女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知晓程度与妇女接受避孕咨询的状况、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所持的态度及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直接相关.结论:避孕节育咨询服务在农村有很大的空间,对提高农村育龄妇女自愿、自主选择合理有效的避孕方法及积极配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苏萍;任宁;陈莉;周洁玲;沈继云;熊承良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深圳市1997~2006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趋势和死因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现状与特点.方法:收集1997年~2006年深圳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资料,采用SAS 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意外死亡是1~4岁儿童的第1位死因.婴儿期主要意外死亡原因为意外窒息,1~4岁儿童主要意外死亡原因为溺水.结论:意外死亡是儿童期可避免的死亡指标,重视儿童意外死亡,加强对意外死亡的管理,大限度地降低儿童因意外造成的死亡,提高儿童的生存水平.

    作者:林艳;刘筱娴;王虹;赵光临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正常临产孕妇与妊高征患者6项凝血及纤溶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通过对358例正常临产孕妇及26例妊高征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低产物(FDP)、D-二聚体6项指标的检测发现,这些指标对临产孕妇及妊高征患者的临床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伟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对产后母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妇携带乙肝病毒(HBV)在产后母乳、新生儿血内HBV的携带情况.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61例HBV携带的孕妇,分为两组.在妊娠28周、32周、36周各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C)200个国际单位,孕期接受治疗的31例产妇为研究组.未接受治疗的30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监测产后72 h内母乳、新生儿血内HBV携带情况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携带HBV61例中,研究组31例注射HBIC检测母乳HBV-DNA阳性的14例占45.16%(14/31),检测新生儿血HBV-DNA阴性,产生抗-HBsAg 16例占51.61%(16/31);对照组30例未注射HBlC检测母乳HBVDNA阳性的24例占(24/30),检测新生儿血HBV-DNA阴性,产生抗-HBsAg7例占23.33%(7/30);另有携带HBsAg2例占3.28%(2/30).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HBV携带与母乳HBV携带关系密切.证明在孕期注射HBIC可以增加新生儿对HBV的免疫力,同时降低母乳、新生儿血中HBV含量.孕期没有进行HBIC治疗的新生儿对HBV免疫力较差.在孕期进行HBIC治疗是预防HBV母儿传播的有效措施.

    作者:韩丽华;牟莹莹;李忠祥;高鹏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3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手术方法及其止血效果.结果:3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均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止血效果满意,无术后并发症,子宫复旧良好,月经按期复潮,不影响再次妊娠及分娩.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应用于剖宫产术中止血,操作简便、止血有效、迅速,无并发症,是一种积极有效控制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措施.

    作者:李侠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肺炎支原体诊断试剂盒在诊断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价值

    目的:了解住院患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疾病种类及其分布,探讨Serodia-MycoⅡ(简称MycoⅡ)试剂盒检测MP-IgM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MycoⅡ做微粒凝集试验,对疑诊MP感染的患儿尤其呼吸道MP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IgM检测.结果:353例MP-IgM阳性者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诉的334例(94.62%),占同期住院呼吸道感染的20.07%.10例于起病早期MP-IgM阴性,1周后动态检测转阳性.呼吸道MP感染的疾病种类和构成比依次为急性支气管炎58.98%、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30.84%、支气管肺炎6.59%、支气管哮喘3.59%,上述病种占同期住院患儿同病种的比例分别为29.62%、14.39%、15.07%、8.76%.结论:小儿呼吸道MP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发生率较高,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多见;MycoⅡ试剂盒检测血清MP-IgM简便快捷,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对于高度疑诊MP感染的患儿可动态检测MP-IgM,抽血检测时间好在起病1周后,必要时可提前至起病4~6天,以提高阳性率.

    作者:何克茜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药物流产残留的刮宫指征探讨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组织物残留的刮宫指征,以期更好地掌握刮宫适应症,降低药物流产并发症.方法:对800例药物流产病人进行追踪随访、B超影像学检查、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诊刮后病理学检查,并将资料作前瞻性分析.结果:800例中因药物流产出血行刮宫者共75例(占9.37%),病理报告为幼胎盘组织共63例(占64.00%),实际药流不全率为7.87%.保守治疗者经雌、孕激素药物性刮宫治疗后,待月经复潮后B超检查恢复正常者可达85%以上.结论:药物流产后出血观察时限以21天为宜,根据相关指征进行相应的保守处理或刮宫处理,可明显降低药流不全率及刮宫率.

    作者:陈建平;梁(王争);孙惠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口服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奥硝唑片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将滴虫性阴道炎患者120例分为口服奥硝唑片组和口服替硝唑组,对照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等.结果:口服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显著优于口服替硝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替硝唑组,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口服奥硝唑片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确切,且显著优于替硝唑片.

    作者:余晓;俎德学;叶玲荣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系统化健康教育在住院孕产妇中的实施效果

    随着围产保健医学的发展,围产期健康教育覆盖率成为衡量妊娠、分娩安全的过程指标[1].在帮助孕产妇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保障产妇、婴儿在分娩全过程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方面,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发展为健康教育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

    作者:赵迅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0~5岁儿童睡眠时间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成都市0~5岁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2个城区1 276例儿童,对其家长或看护人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市0~5岁儿童白天睡眠时间和总的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不同性别间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别;影响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喂养方式、入睡方式以及母亲年龄和睡眠总时间等.结论:目前成都市小年龄阶段儿童睡眠时间较少,需引起重视;对儿童睡眠时间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从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保证儿童充足睡眠的重要前提.

    作者:王红;冉域辰;李薇;曹丽;张亚果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女性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妇女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现状,掌握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对就诊的妇科病人阴道分泌物异常者分泌物涂片、染色,在油镜下观察结果;结果:就诊的1 569例妇科病人阴道炎60.4%系单一病因所致;39.6%系混合感染所致;异常分泌物患者59.0%分别在滴虫、霉菌感染时,伴有条件致病菌造成的细菌感染,霉菌感染伴有细菌感染的病例占32.5%,滴虫感染者伴有细菌感染的占26.3%;37.2%的分泌物涂片中检出由条件致病菌所致的线索细胞.结论:在妇科诊断和治疗女性阴道炎时,病源学检测很重要.白带涂片染色技术快捷、方便、易操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生殖道感染的病征处理,对临床医师分析病因、明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减轻混合感染反复取材的痛苦.

    作者:李晶;苗志峰;王东芳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改良剖宫产Joel-Cohen的开腹方式探讨(附20例再次手术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新式剖宫产术引起各组织层次的愈合及粘连情况,以求改良术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间采用新式剖宫产及改良式剖宫产后第2次行腹部手术的20例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手术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华利康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良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素丽;侯立文;麻长虹;陈树新;邓金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耳针子宫穴协助无负荷试验的探讨

    实施胎儿监测,是降低孕妇与胎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1].随着电子胎心监护的普及,无负荷试验(NST)仍是产科临床普遍应用的判断胎儿宫内安危的重要方法.

    作者:左书娥;张清涛;张清秀;韩风梅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102例妊娠期糖尿病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减少母婴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将102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为规范治疗组79例(组1)及不规范治疗组23例(组2),并以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组3),对比分析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组1的GDM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与正常妊娠无差异,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于组3;组2的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均明显高于组3.结论:通过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GDM,可以很好地控制母婴并发症的出现,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蔡庆华;赖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新法复苏推广后对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病率及发病情况的影响

    目的:了解新法复苏推广后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影响.方法:调查2005年该院产科活产新生儿中MAS的发病率,分析2001~2005年住入新生儿病房MAS病儿的临床特点.结果:2005年该院高危新生儿中MAS发病率为0.87%,MAS的病情较轻,治愈率82.3%,合并症减少.结论:新法复苏推广后降低了MAS的发病率,由于病情减轻,提高了MAS的治愈率.

    作者:张胜;杨冰岩;陈宇明;韩玉昆 刊期: 2007年第2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