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剖宫产Joel-Cohen的开腹方式探讨(附20例再次手术情况分析)

杨素丽;侯立文;麻长虹;陈树新;邓金新

关键词:改良新式剖宫产术, 二次手术, 粘连, 愈合
摘要:目的:分析新式剖宫产术引起各组织层次的愈合及粘连情况,以求改良术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间采用新式剖宫产及改良式剖宫产后第2次行腹部手术的20例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手术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华利康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良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拇指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的早期治疗

    目的:探讨婴幼儿拇指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的病因及早期治疗方法.方法:选择62例拇指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的婴幼儿患者,采用早期切开并切除部分狭窄腱鞘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62例患儿术后患指的屈伸度、力量和大小形态均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是婴幼儿特有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早期切开并切除部分狭窄的腱鞘是治疗婴幼儿拇指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确保患儿拇指正常发育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庆霖;李惠斌;刘俊志;张巨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独生子女孕妇孕期心理状态调查及心理健康指导

    目的:了解分析日渐庞大的独生子女孕妇孕期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拟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对62例独生女孕妇、120例非独生女孕妇就其心理状态采用一般情况调查、SAS、SDS自评量表值.结果:调查显示,她们在年龄、职业、妊娠月份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独生女孕妇与非独生女孕妇相比,文化程度要高一些.非独生女孕妇SAS、SDS值高于独生女孕妇.而孕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结论:面对独生女孕妇这一日益扩大的群体,医务工作者应有得放失地进行产前宣教、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作者:李霞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硫酸舒喘灵配伍杜仲颗粒用于转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硫酸舒喘灵配伍杜仲颗粒对臀位转胎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产前检查28~31周臀位的孕妇50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硫酸舒瑞灵及杜仲颗粒后胸膝卧位转胎,对照组单纯胸膝卧位转胎,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转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硫酸舒喘灵配伍杜仲颗粒用于臀位转胎,效果可靠,方法简单易行,对母婴无影响,可普及推广.

    作者:陈青文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耳针子宫穴协助无负荷试验的探讨

    实施胎儿监测,是降低孕妇与胎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1].随着电子胎心监护的普及,无负荷试验(NST)仍是产科临床普遍应用的判断胎儿宫内安危的重要方法.

    作者:左书娥;张清涛;张清秀;韩风梅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12周后不同促排卵方案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12周后的不同促排卵方案治疗效果.方法:测定48例PCOS患者基础内分泌、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等指标,经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后,应用不同促排卵方案诱发排卵,共76个周期,分为3组:克罗米芬(CC)24个周期,尿促性激素组(HMG)20个周期;克罗米芬联合尿促性腺组(CC+HMG)32个周期.观察排卵率、妊娠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情况.结果:48例PCOS患者经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后,血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LH/FSH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促卵泡生成素(FSH)、胰岛素抵抗(IR)及空腹胰岛素(FI)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及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促排卵结果:CC组排卵率为75.0%(18/24),妊娠率为12.5%(3/24),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LUFS)发生率为8.3%(2/24);HMG组排卵率为80.0%(16/20),妊娠率为20.0%(4/20),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发生率为5.0%(1/20),卵巢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为5.0%(1/20);CC+HMG组排卵率为81.2%(26/32),妊娠率为28.1/%(9/32),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发生率为6.3%(2/32).结论:CC+HMG联合应用对PCOS患者诱发排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武传叶;张丽君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口服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奥硝唑片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将滴虫性阴道炎患者120例分为口服奥硝唑片组和口服替硝唑组,对照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等.结果:口服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显著优于口服替硝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替硝唑组,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口服奥硝唑片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确切,且显著优于替硝唑片.

    作者:余晓;俎德学;叶玲荣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0~5岁儿童睡眠时间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成都市0~5岁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2个城区1 276例儿童,对其家长或看护人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市0~5岁儿童白天睡眠时间和总的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不同性别间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别;影响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喂养方式、入睡方式以及母亲年龄和睡眠总时间等.结论:目前成都市小年龄阶段儿童睡眠时间较少,需引起重视;对儿童睡眠时间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从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保证儿童充足睡眠的重要前提.

    作者:王红;冉域辰;李薇;曹丽;张亚果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正常临产孕妇与妊高征患者6项凝血及纤溶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通过对358例正常临产孕妇及26例妊高征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低产物(FDP)、D-二聚体6项指标的检测发现,这些指标对临产孕妇及妊高征患者的临床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伟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9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因素,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该院1997~2005年围产儿死亡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9.74‰,死胎占63.26%,死产占8.16%,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8.57%.结论:加强产前监护,早期干预孕期并发症,预防早产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马春秀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镇痛泵对剖宫产术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及术后疼痛情况.方法:选择该院2005年1~9月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痛泵的产妇124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剖宫手术后即拔管的产妇124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初次泌乳时间观察组明显提前,两组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4 h哺乳次数观察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术后应用镇痛泵疼痛减轻,全身情况明显改善,纯母乳喂养率增加.

    作者:王玉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峡部妊娠治疗中的应用(附20例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在子宫峡部妊娠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子宫峡部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子宫峡部妊娠患者行UAE均获成功,取得良好效果.2例大出血行UAE,另18例刮宫/再次刮宫前预防性栓塞,20例患者均未行子宫切除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UAE治疗子宫峡部妊娠具有疗效确切、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对子宫峡部妊娠可作为首选治疗.

    作者:钱志大;翁玥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高校已婚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效果分析

    目的: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降低妇科病患病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1~2006年某高校妇科病普查普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年来,每年妇科病普查率均在95%以上,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48.2%降至26.5%),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下降幅度较大,其次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附件囊肿.普查6年发现乳腺癌1例,子宫体癌1例.结论:妇科病普查普治可使各类妇科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患病率.

    作者:黄锦荣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102例妊娠期糖尿病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减少母婴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将102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为规范治疗组79例(组1)及不规范治疗组23例(组2),并以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组3),对比分析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组1的GDM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与正常妊娠无差异,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于组3;组2的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均明显高于组3.结论:通过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GDM,可以很好地控制母婴并发症的出现,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蔡庆华;赖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农村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与其个性的关系

    目的:了解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并探讨与其个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IPIP-NEO简约版修改形成的成人个性量表,对1 398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入户面访.结果:调查对象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44.99%.知识综合得分与外向性、协作性、谨慎性和开放性维度得分呈正相关,与神经质性得分呈负相关,各分类知识得分与个性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方向基本与总体保持一致.高年龄组的知识得分与个性各维度得分大多呈显著相关,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组知识得分与个性的相关关系不大.结论:个性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有重要影响,提示今后的防保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应将个性因素考虑在内.

    作者:王德斌;管建粉;洪倩;程静;王飞;丁瑞;潘淑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LEEP术后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环行电刀切除术(LEEP)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检诊断为宫颈炎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经LEEP治疗术后出血患者82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妇康片、云南白药及两者联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组对治疗LEEP术后出血的治愈率达87.5%,总有效率为100%,各组间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性.3组术后3个月宫颈创面光滑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LEEP术后出血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林;高洁;刘久英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影响供精人工授精成功率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AID)成功率的各种临床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121对夫妇行336个AID周期,其中6例行AID联合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以上未孕,遂改为供精IVF.结果:336个AID周期中共34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0.1%.自然周期192例,周期妊娠率为7.2%.自然周期行宫颈管内人工授精(ICI)102周期,周期妊娠率为6.8%(7/102);宫腔内人工授精(IUI)82周期,周期妊娠率为7.3%(6/82);输卵管内精液灌注(FSP)8例,周期妊娠率为12.5%(1/8).促排卵周期中,CC周期76例,HMG周期68例,妊娠率分别为7.8%和20.5%,两组相比较,HMG周期的妊娠率显著高于CC周期(P<0.05);CC周期和自然周期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CC和HMG促排卵周期中,均以FSP的妊娠率(16.6%和33.3%)高(P<0.005),而ICl的周期妊娠率(3.1%和12.5%)显著低于IUI(10.5%和20.5%)和FSP(P<0.01).6对夫妇行8个周期的供精IVF,周期妊娠率为50%(4/8).结论:手术方式和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与AID的成功率密切相关,改变手术方式和促排卵方案可提高AID的成功率.

    作者:钟兴明;许玉芳;邓英杰;陈爱萍;姜彦嘉;黄彩虹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2 342例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

    为了做好妇女保健工作,保障人口素质,我们定期进行妇女病普查工作,以便早发现和早治疗.

    作者:丛丽娟;周丽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胎儿脐带绕颈阴道试产100例临床分析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产科的广泛应用,脐带绕颈的检出率相应增高,孕妇因胎儿脐带绕颈要求剖宫产已成为剖宫产率日益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张俊峰;李颖;吴桂梅;徐晓义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急性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用于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seldinger技术对16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行经皮双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术,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明确出血部位,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结果:16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产后出血患者,经TAE治疗后一次性止血成功.全部病例均在1 h内完成栓塞治疗,术后24 h内全部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并发症.结论:TAE技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具有止血迅速、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杨晓菊;彭伟;杨宗利;徐金娥;闫晓青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经颅多谱勒超声监测小儿先心病脑血流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监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脑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先心患儿分为三组:青紫组(12例),活动后青紫组(38例),无青紫组(17例);正常对照组1组(20例).应用TCD仪,常规探查颅内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共11条动脉;探测参数有:脑动脉平均峰流速(Vm)、左右大脑半球血流速度对称性、频谱形态、血流声频、血管波动指数(PI);对异常的其中28例做动态TCD观察.结果:TCD异常表现为Vm增高或下降、左右半球血流速度不对称、涡流频谱、粗糙血流声频、PI下降等.青紫组12例均异常;活动后青紫组异常34例,正常4例;无青紫组异常2例,正常15例;正常对照组异常0例,正常20例.青紫组、活动后青紫组TCD异常率高于无青紫组和正常对照组(x2=30.13,P<0.01),而前两者间及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x2检验显示青紫组和活动后青紫组PI下降,Vm增高或下降、双半球血流速度差、涡流频谱、粗糙血流声频异常率均比活动后无青紫组和正常对照组高,P均<0.01;青紫组和活动后青紫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TCD简便、无创,有助于长期随访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情及监测及其脑血管早期功能性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为小儿先心外科择期手术创造佳时机.

    作者:布月青;董胜英;周阔;高宏伟 刊期: 2007年第2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