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传叶;张丽君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12周后的不同促排卵方案治疗效果.方法:测定48例PCOS患者基础内分泌、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等指标,经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后,应用不同促排卵方案诱发排卵,共76个周期,分为3组:克罗米芬(CC)24个周期,尿促性激素组(HMG)20个周期;克罗米芬联合尿促性腺组(CC+HMG)32个周期.观察排卵率、妊娠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情况.结果:48例PCOS患者经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后,血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LH/FSH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促卵泡生成素(FSH)、胰岛素抵抗(IR)及空腹胰岛素(FI)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及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促排卵结果:CC组排卵率为75.0%(18/24),妊娠率为12.5%(3/24),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LUFS)发生率为8.3%(2/24);HMG组排卵率为80.0%(16/20),妊娠率为20.0%(4/20),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发生率为5.0%(1/20),卵巢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为5.0%(1/20);CC+HMG组排卵率为81.2%(26/32),妊娠率为28.1/%(9/32),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发生率为6.3%(2/32).结论:CC+HMG联合应用对PCOS患者诱发排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武传叶;张丽君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及术后疼痛情况.方法:选择该院2005年1~9月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痛泵的产妇124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剖宫手术后即拔管的产妇124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初次泌乳时间观察组明显提前,两组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4 h哺乳次数观察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术后应用镇痛泵疼痛减轻,全身情况明显改善,纯母乳喂养率增加.
作者:王玉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3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手术方法及其止血效果.结果:3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均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止血效果满意,无术后并发症,子宫复旧良好,月经按期复潮,不影响再次妊娠及分娩.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应用于剖宫产术中止血,操作简便、止血有效、迅速,无并发症,是一种积极有效控制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措施.
作者:李侠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AID)成功率的各种临床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121对夫妇行336个AID周期,其中6例行AID联合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以上未孕,遂改为供精IVF.结果:336个AID周期中共34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0.1%.自然周期192例,周期妊娠率为7.2%.自然周期行宫颈管内人工授精(ICI)102周期,周期妊娠率为6.8%(7/102);宫腔内人工授精(IUI)82周期,周期妊娠率为7.3%(6/82);输卵管内精液灌注(FSP)8例,周期妊娠率为12.5%(1/8).促排卵周期中,CC周期76例,HMG周期68例,妊娠率分别为7.8%和20.5%,两组相比较,HMG周期的妊娠率显著高于CC周期(P<0.05);CC周期和自然周期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CC和HMG促排卵周期中,均以FSP的妊娠率(16.6%和33.3%)高(P<0.005),而ICl的周期妊娠率(3.1%和12.5%)显著低于IUI(10.5%和20.5%)和FSP(P<0.01).6对夫妇行8个周期的供精IVF,周期妊娠率为50%(4/8).结论:手术方式和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与AID的成功率密切相关,改变手术方式和促排卵方案可提高AID的成功率.
作者:钟兴明;许玉芳;邓英杰;陈爱萍;姜彦嘉;黄彩虹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了解分析日渐庞大的独生子女孕妇孕期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拟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对62例独生女孕妇、120例非独生女孕妇就其心理状态采用一般情况调查、SAS、SDS自评量表值.结果:调查显示,她们在年龄、职业、妊娠月份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独生女孕妇与非独生女孕妇相比,文化程度要高一些.非独生女孕妇SAS、SDS值高于独生女孕妇.而孕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结论:面对独生女孕妇这一日益扩大的群体,医务工作者应有得放失地进行产前宣教、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作者:李霞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拇指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的病因及早期治疗方法.方法:选择62例拇指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的婴幼儿患者,采用早期切开并切除部分狭窄腱鞘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62例患儿术后患指的屈伸度、力量和大小形态均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是婴幼儿特有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早期切开并切除部分狭窄的腱鞘是治疗婴幼儿拇指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确保患儿拇指正常发育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庆霖;李惠斌;刘俊志;张巨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在子宫峡部妊娠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子宫峡部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子宫峡部妊娠患者行UAE均获成功,取得良好效果.2例大出血行UAE,另18例刮宫/再次刮宫前预防性栓塞,20例患者均未行子宫切除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UAE治疗子宫峡部妊娠具有疗效确切、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对子宫峡部妊娠可作为首选治疗.
作者:钱志大;翁玥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型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4月共行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型术8例,观察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阴道情况、性生活满意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0~180 min,术中出血50~120 ml,术后2天肛门排气,人工阴道深度10~12 cm.随访时间平均3个月,人工阴道粘膜红润、光滑、弹性好,功能和形态达到生理要求,已婚者述性生活满意.结论: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破坏机体完整性,符合生理状态,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秀英;金海红;魏菊屏;李晓静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组织物残留的刮宫指征,以期更好地掌握刮宫适应症,降低药物流产并发症.方法:对800例药物流产病人进行追踪随访、B超影像学检查、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诊刮后病理学检查,并将资料作前瞻性分析.结果:800例中因药物流产出血行刮宫者共75例(占9.37%),病理报告为幼胎盘组织共63例(占64.00%),实际药流不全率为7.87%.保守治疗者经雌、孕激素药物性刮宫治疗后,待月经复潮后B超检查恢复正常者可达85%以上.结论:药物流产后出血观察时限以21天为宜,根据相关指征进行相应的保守处理或刮宫处理,可明显降低药流不全率及刮宫率.
作者:陈建平;梁(王争);孙惠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通过对358例正常临产孕妇及26例妊高征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低产物(FDP)、D-二聚体6项指标的检测发现,这些指标对临产孕妇及妊高征患者的临床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伟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了解乳腺增生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对乳腺增生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94名乳腺增生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乳腺增生患者缺乏自我保健知识,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有关.结论: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保健等相关知识为重点,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
作者:王桂杰;王桂贤;杨秀娟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现状与特点.方法:收集1997年~2006年深圳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资料,采用SAS 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意外死亡是1~4岁儿童的第1位死因.婴儿期主要意外死亡原因为意外窒息,1~4岁儿童主要意外死亡原因为溺水.结论:意外死亡是儿童期可避免的死亡指标,重视儿童意外死亡,加强对意外死亡的管理,大限度地降低儿童因意外造成的死亡,提高儿童的生存水平.
作者:林艳;刘筱娴;王虹;赵光临 刊期: 2007年第26期
我们对近1年来我所测定的900例小儿血清微量元素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晓春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环行电刀切除术(LEEP)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检诊断为宫颈炎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经LEEP治疗术后出血患者82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妇康片、云南白药及两者联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组对治疗LEEP术后出血的治愈率达87.5%,总有效率为100%,各组间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性.3组术后3个月宫颈创面光滑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妇康片、云南白药联合治疗LEEP术后出血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林;高洁;刘久英 刊期: 2007年第26期
宫内节育器(1UD)具有安全、长效、可逆、简便和不影响性生活等优点,一直是广大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
作者:刘晓鹏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分析新式剖宫产术引起各组织层次的愈合及粘连情况,以求改良术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间采用新式剖宫产及改良式剖宫产后第2次行腹部手术的20例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手术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华利康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良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素丽;侯立文;麻长虹;陈树新;邓金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降低妇科病患病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1~2006年某高校妇科病普查普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年来,每年妇科病普查率均在95%以上,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48.2%降至26.5%),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下降幅度较大,其次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附件囊肿.普查6年发现乳腺癌1例,子宫体癌1例.结论:妇科病普查普治可使各类妇科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患病率.
作者:黄锦荣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了解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并探讨与其个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IPIP-NEO简约版修改形成的成人个性量表,对1 398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入户面访.结果:调查对象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44.99%.知识综合得分与外向性、协作性、谨慎性和开放性维度得分呈正相关,与神经质性得分呈负相关,各分类知识得分与个性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方向基本与总体保持一致.高年龄组的知识得分与个性各维度得分大多呈显著相关,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组知识得分与个性的相关关系不大.结论:个性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有重要影响,提示今后的防保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应将个性因素考虑在内.
作者:王德斌;管建粉;洪倩;程静;王飞;丁瑞;潘淑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分析该院9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因素,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该院1997~2005年围产儿死亡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9.74‰,死胎占63.26%,死产占8.16%,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8.57%.结论:加强产前监护,早期干预孕期并发症,预防早产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马春秀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曲张对精子形态的影响.方法:分析71例已有生育男性和417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样本,其中不育患者分为精索静脉曲张组Ⅰ.(130例)、Ⅱ.(64例)、Ⅲ.(88例)和无精索静脉曲张组(135例)4组.采用精子形态检测系统下人工修正方法进行精子形态分析.结果:精索静脉曲张Ⅱ.和Ⅲ.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均显著低于生育组(P<0.05,P<0.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精索静脉曲张Ⅰ.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与生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显著低于生育组和无精索静脉曲张组(P<0.005,P<0.05),梨形头精子、尾部/中部缺陷精子百分率显著高于生育组(P<0.05,P<0.005),大头精子、颈部/中段缺陷精子和尾部缺陷精子百分率显著高于无精索静脉曲张组(P<0.05),而其它畸形精子百分率显著低于无精索静脉曲张组(P<0.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能够影响精子形态,Ⅱ.和Ⅲ.能导致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下降.
作者:李付彪;许宗革;齐威;吴玉春;张红国;刘睿智 刊期: 2007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