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春
目的:分析新式剖宫产术引起各组织层次的愈合及粘连情况,以求改良术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间采用新式剖宫产及改良式剖宫产后第2次行腹部手术的20例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手术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华利康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良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素丽;侯立文;麻长虹;陈树新;邓金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我们对近1年来我所测定的900例小儿血清微量元素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晓春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在子宫峡部妊娠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子宫峡部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子宫峡部妊娠患者行UAE均获成功,取得良好效果.2例大出血行UAE,另18例刮宫/再次刮宫前预防性栓塞,20例患者均未行子宫切除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UAE治疗子宫峡部妊娠具有疗效确切、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对子宫峡部妊娠可作为首选治疗.
作者:钱志大;翁玥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锁骨骨折与钙、磷、镁代谢的关系.方法:应用奥林巴斯AU640生化分析仪和AVL9180电解质分析仪检测30例新生儿锁骨骨折者游离钙、血清钙、血磷、血镁、碱性磷酸酶,并将20例因单纯羊水吸入综合征需摄胸片而排除锁骨骨折的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①锁骨骨折组患儿的游离钙、血清钙、血镁、碱性磷酸酶浓度[分别为(1.33±0.097)mmol/L、(2.35±0.25)mmol/L、(0.84±0.099)mmol/L、(182.48±62.59)U/L]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磷浓度[(1.628±0.34)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对照组和锁骨骨折组患儿母血清钙、磷、镁、碱性磷酸酶浓度相近,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锁骨骨折组患儿的血钙偏高,可导致血磷吸收减少,骨密度可能降低,从而增加了肩娩出时锁骨发生骨折的风险.
作者:陈朝红;卢光进;叶贞志;周北燕;马春英;张跃先;邹建话;韩玉昆 刊期: 2007年第26期
47,XXX综合征(也称为Jacobs综合征或超X综合征),1959年由Jacobs等首先报道1例继发性闭经伴性幼稚的妇女,其核型为47,XXX,又名超雌(super female),第二年又报道1例,47,XXX/45,X嵌合体.
作者:王军荣;刘志婷;续薇;关宝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激素替代治疗(HRT)初是用于改善绝经期后妇女的身体发生症状而进行的疗法,因而广泛地用于手术后绝经或者自然绝经后的妇女.
作者:陈景文;陈晓丽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调查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接受避孕方法咨询服务及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晓率,分析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服务的前景及必要性.方法:对湖北省潜江市1 479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接受过避孕方法咨询服务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咨询服务的比例很低,并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多数调查对象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服务持肯定态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育龄妇女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知晓程度与妇女接受避孕咨询的状况、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所持的态度及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直接相关.结论:避孕节育咨询服务在农村有很大的空间,对提高农村育龄妇女自愿、自主选择合理有效的避孕方法及积极配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苏萍;任宁;陈莉;周洁玲;沈继云;熊承良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了解成都市0~5岁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2个城区1 276例儿童,对其家长或看护人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市0~5岁儿童白天睡眠时间和总的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不同性别间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别;影响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喂养方式、入睡方式以及母亲年龄和睡眠总时间等.结论:目前成都市小年龄阶段儿童睡眠时间较少,需引起重视;对儿童睡眠时间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从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保证儿童充足睡眠的重要前提.
作者:王红;冉域辰;李薇;曹丽;张亚果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用于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seldinger技术对16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行经皮双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术,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明确出血部位,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结果:16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产后出血患者,经TAE治疗后一次性止血成功.全部病例均在1 h内完成栓塞治疗,术后24 h内全部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并发症.结论:TAE技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具有止血迅速、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杨晓菊;彭伟;杨宗利;徐金娥;闫晓青 刊期: 2007年第26期
实施胎儿监测,是降低孕妇与胎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1].随着电子胎心监护的普及,无负荷试验(NST)仍是产科临床普遍应用的判断胎儿宫内安危的重要方法.
作者:左书娥;张清涛;张清秀;韩风梅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周期中进行垂体降调节后的血清激素水平,预测不孕症患者卵巢的反应性,为选择佳的超促排卵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69例不孕症患者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进行垂体降调节前后月经第3天的血清卵泡刺激素和雌二醇水平,按卵巢反应性指标-获卵数及刺激程度,分为低反应组,正常反应组及过度刺激组,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降调后月经第3天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与获卵数呈显著负相关(r=-0.436,P=0.001).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与获卵数呈显著负相关(r=-0.334,P=0.005).3组比较,年龄无差异性,获卵数、受精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促性腺激素总用量,低反应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正常反应组与过度刺激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降调后3组的妊娠结局无差异,P>0.05.结论:降调后月经第3天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能较敏感地预测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反应性,优于基础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的预测作用.
作者:陈小芳;杨彦;刘云;赵捷;沈亚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随着围产保健医学的发展,围产期健康教育覆盖率成为衡量妊娠、分娩安全的过程指标[1].在帮助孕产妇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保障产妇、婴儿在分娩全过程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方面,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发展为健康教育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
作者:赵迅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曲张对精子形态的影响.方法:分析71例已有生育男性和417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样本,其中不育患者分为精索静脉曲张组Ⅰ.(130例)、Ⅱ.(64例)、Ⅲ.(88例)和无精索静脉曲张组(135例)4组.采用精子形态检测系统下人工修正方法进行精子形态分析.结果:精索静脉曲张Ⅱ.和Ⅲ.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均显著低于生育组(P<0.05,P<0.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精索静脉曲张Ⅰ.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与生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显著低于生育组和无精索静脉曲张组(P<0.005,P<0.05),梨形头精子、尾部/中部缺陷精子百分率显著高于生育组(P<0.05,P<0.005),大头精子、颈部/中段缺陷精子和尾部缺陷精子百分率显著高于无精索静脉曲张组(P<0.05),而其它畸形精子百分率显著低于无精索静脉曲张组(P<0.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能够影响精子形态,Ⅱ.和Ⅲ.能导致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下降.
作者:李付彪;许宗革;齐威;吴玉春;张红国;刘睿智 刊期: 2007年第26期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妊娠妇女反复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对反复流产的妇女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宫剑;王秀娣;李勇;杨少燕;陈小芳;曹淑燕 刊期: 2007年第26期
为了做好妇女保健工作,保障人口素质,我们定期进行妇女病普查工作,以便早发现和早治疗.
作者:丛丽娟;周丽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了解乳腺增生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对乳腺增生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94名乳腺增生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乳腺增生患者缺乏自我保健知识,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有关.结论: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保健等相关知识为重点,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
作者:王桂杰;王桂贤;杨秀娟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了解分析日渐庞大的独生子女孕妇孕期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拟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对62例独生女孕妇、120例非独生女孕妇就其心理状态采用一般情况调查、SAS、SDS自评量表值.结果:调查显示,她们在年龄、职业、妊娠月份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独生女孕妇与非独生女孕妇相比,文化程度要高一些.非独生女孕妇SAS、SDS值高于独生女孕妇.而孕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结论:面对独生女孕妇这一日益扩大的群体,医务工作者应有得放失地进行产前宣教、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作者:李霞 刊期: 2007年第26期
利用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高分辨率的特点,检测女性外阴、阴道及宫颈分泌物中真菌、加德纳菌(GV)、滴虫、纤毛菌等病原体,为临床实验室快速诊断女性外生殖道感染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孙春霞;任原珍;林桂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宫内节育器(1UD)具有安全、长效、可逆、简便和不影响性生活等优点,一直是广大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
作者:刘晓鹏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分析该院9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因素,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该院1997~2005年围产儿死亡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9.74‰,死胎占63.26%,死产占8.16%,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8.57%.结论:加强产前监护,早期干预孕期并发症,预防早产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马春秀 刊期: 2007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