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陈虹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 流动人口, 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对宁波市2003~2005年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的薄弱点,提出改进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宁波市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27.50/10万,产科原因可以避免死亡的占41.66%,产科原因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占36.11%.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及计划生育管理,加强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可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91例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研究超声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查胎儿先天性畸形并与引产或分娩后做比较.结果:发现胎儿畸形91例,其中单发畸形78例,超声检出70例,诊断符合率89.74%;复合畸形13例,其中漏诊2例合并的四肢畸形.结论:超声诊断胎儿畸形具有重要价值,是产前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郑丽雅;陈志奎;林燕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及苯丙酮尿症筛查8年回顾

    目的:总结1997~2005年江西省筛查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的经验和体会.方法:CH检测指标为血促甲状腺素(TSH)水平,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DELFIA)法;PKU检测指标为苯丙氨酸(phe),分别用细菌抑制法和化学荧光分析法.结果:①共筛查新生儿214 246例,CH患儿147例,发病率1/1 458.高苯丙氨酸血症12例,发病率 1/17 855,其中恶性PKU(BH4D)4例.②我省筛查总体覆盖率5.53%,可疑阳性患儿的总体召回率95.1%.结论:强化政府行为,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覆盖率和可疑阳性患儿召回率,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杨蓉;王枫;徐小兰;黄志华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23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情况,并获得基本资料,为制定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0月1日~2006年3月31日来我院儿保门诊健康体检的3月龄婴儿,共466例,其中231例婴儿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了心脏检查. 结果:231例婴儿进行了检查,筛查率达49.6%;216例结果正常,达93.5%;15例异常,达6.5%.其中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8例,达53.3%;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1例,达6.7%;动脉导管未闭2例,达13.3%;房缺并发室缺2例,达13.3%;肺动脉瓣狭窄1例,达6.7%;房缺并发动脉导管未闭1例,达6.7%. 结论:婴儿先心病筛查非常必要,尽早发现先心病患儿,为及时进行干预提供了保障.

    作者:王萍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6年5月该科住院的腹腔镜手术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各100例的临床资料. 对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势,可逐步取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作者:程艳秋;韩秀玲;于桂云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长春地区148例宫颈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来长春地区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1月~2005年8月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长春地区148例宫颈癌病例.结果:发病高峰在35~39岁,平均45岁.≤35岁组接触性出血的发生率为68%,≥46岁组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的发生率为37%.ⅡA期所占比例大为43%.82%的患者行手术治疗. 结论: 宫颈癌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年轻患者以接触性出血为主要表现,老年患者以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表现.应做到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周新;岳瑛;朱继红;张春香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初产妇妊娠41周以上胎头未衔接者剖宫产的危险性

    目的:探讨初产妇妊娠41周以上胎头未衔接者剖宫产的风险性.方法:对41周以上单胎、头先露的初产妇124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自然临产及引产临产的所有孕妇.比较初胎头位置及引产对剖宫产风险的影响.结果:124例产妇中67例进行引产.引产临产与自然临产组间宫口扩大、颈管消失程度、剖宫产率有显著差异.胎头未衔接者引产率增加.胎头在-2者剖宫产率11%,胎头在-1、0、+1者全部阴道分娩,胎头在-3者剖宫产率61%,8例胎头在-4者剖宫产率75%,衔接组与未衔接组间剖宫产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初产妇妊娠41周以上胎头未衔接者剖宫产率显著增加,胎头位置预测剖宫产几率比引产预测要好.

    作者:潘凌云;袁巧玲;尚峰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超声检查在早孕药物流产前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早孕药物流产前后使用的临床意义,为更安全的使用药流技术提供参考.方法:2006年我院接诊358例药流患者,226例术前进行了超声检查,多数病人术后进行了超声检查,发现异常者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只有23例术前、术后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改变,多数患者术后有异常超声改变,少数病人术前检查时发现异常.结论:通过对早孕药流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使药物流产更加安全.

    作者:马广清;包秀芳;李艳文;包金花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出国务工妇女细菌性阴道病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细菌性阴道病在延边地区出国务工妇女中的流行情况.方法:用改良多胺法对延边地区586名出国务工妇女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V)检测,同时用常规方法进行滴虫、霉菌检查.结果:586份阴道分泌物标本中,检出BV(+)275例,总阳性率为46.9%,其中单纯BV(+)242例(41.3%)、BV合并滴虫(+)8例(1.3%)、BV合并霉菌(+)25例(4.3%);按年龄分组,33~35岁组BV阳性率高,为60.3%,≤20岁组低,为20.0%.结论:延边地区出国务工妇女细菌性阴道病患病率较高,居该人群各种阴道感染的首位,无民族差异(χ2=0.22,P>0.05),但年龄差异显著(χ2=28.72,P<0.05).因此,建议在出国体检中常规开展BV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控制疾病传播范围.

    作者:姜春善;崔铉;金春花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脑蛋白水解物辅助治疗婴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丽珠赛乐)辅助治疗婴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对观察组(85例)及对照组(24例)脑性瘫痪患儿予以理学疗法、高压氧舱、干预操等治疗,观察组同时应用丽珠赛乐治疗.用统一标准测评两组治疗前后发育商并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均有效,观察组疗效更优(P<0.001).结论:丽珠赛乐注射液辅助治疗,可增加脑性瘫痪的疗效.

    作者:王珉珉;蒋少华;潘红玫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硬膜外镇痛分娩临床观察

    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分娩镇痛逐渐被生育女性认识和接受.笔者对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来我院生产的产妇中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进行了临床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魏秀芳;娄少妮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Ⅰ b期~Ⅱ b 宫颈癌病例,手术前预以动脉介入化疗法1~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3周左右行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本组22例宫颈癌患者接受介入化疗,癌肿局部出血减少或停止,局部病灶缩小,宫旁组织变软.术前评价患者临床有效率100%,显著效率59%,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手术切除.结论:宫颈癌术前新辅助介入化疗可以缩减肿瘤体积和范围,降低肿瘤临床分期,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戴虹;朱宇;程忠平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妇复丽用于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妇复丽用于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及其特征与病情,将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分为3组:A组在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后口服妇复丽,B组口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C组行人工流产术.结果: B组的完全流产率较A组和C组低(P<0.01),阴道出血量较A组和C组多.A组流产后的出血持续时间、腹痛情况及流产后正常月经周期和经量恢复明显优于B组和C组.结论:妇复丽辅助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能提高完全流产率,减少阴道出血量.

    作者:齐红燕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深圳市育龄妇女TORCH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育龄妇女TORCH感染率,为预防TORCH 感染和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深圳市3 236名育龄妇女进行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TORCH感染检测结果中,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弓形体和巨细胞病毒5种病原体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9.52%、21.3%、29.5%、5.2%和 98.3%.TORCH 感染率在育龄妇女各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深圳市育龄妇女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感染率较高,提示应及早进行育龄妇女TORCH 筛查,以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作者:张杰;林小兰;梁晓萍;韩全水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556例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定位活检对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6例细胞学阳性或临床可疑宫颈病变者经阴道镜下对可疑区域行宫颈多点活检,依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活检病理发现CIN214例,占38.49%;浸润癌5例,占0.9%;宫颈炎症 337例,占60.61%.除宫颈炎症外,宫颈病变的检出率为39.39 %.宫颈光滑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癌前病变,其检出率36.73%.结论:阴道镜下宫颈定位活检可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是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静波;吴启美;周燕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免疫球蛋白治疗早产儿败血症效果评价

    早产儿因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血清中IgG水平低,而且皮肤、黏膜薄嫩易损伤,细菌容易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进行了IVIG治疗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研究,以探索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败血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谷云;王春勇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经腹超声检测原发性痛经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经腹超声(TBUS)检测未婚少女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痛经程度与子宫血流灌注的相关性.方法:54名PD未婚少女和41名正常对照者在月经周期第一天经腹超声检查,记录子宫动脉、弓状动脉、放射动脉、螺旋动脉的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按《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痛经积分和痛经程度判定.结果:中度组、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月经期第一天子宫动脉较细分支血流阻力较高;螺旋动脉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与痛经积分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经腹超声能够检测到未婚少女子宫动脉血流参数;PD月经周期第一天子宫动脉灌注阻力高;PD严重程度与螺旋动脉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相关.

    作者:徐晓旭;张铁山;周九如;胡颖;毛骞;刘晓红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宫颈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定点活检诊断宫颈疾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宫颈巴氏细胞学检查与电子阴道镜定位活检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 760例门诊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其中224例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5 760例宫颈巴氏细胞学检查者中诊断阳性175例,占3.04%,与宫颈活检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82.86%.②对224例患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阳性例数为183例,阴道镜与病理活组织检查的符合率为79.23%.③宫颈病变程度与宫颈糜烂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和宫颈锥切、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符合率为74.29%.结论:阴道镜定位活检的假阴性率(漏诊率)低,与巴氏细胞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宫颈病变程度与宫颈糜烂无相关性.

    作者:朴今兰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对不孕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对不孕症病因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对115例不孕症患者采用40%碘化油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结果:115例造影片显影满意.发现子宫输卵管异常87例(占73.65%),其中76例继发不孕有68例异常(占87.36%).结论:采用碘油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的阳性率高,尤其对继发不孕的检查意义更显重要.碘油造影简便经济,能形成清晰的图像,可观察到子宫输卵管以及盆腔的细微变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莉萍;徐凤卫;张枢;唐晖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儿童心脏瓣膜成形与置换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儿童心脏瓣膜成形与瓣膜置换的手术特点、方法、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2月共为14岁以下患者行心脏瓣膜成形39例,瓣膜置换4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例,为法洛氏四联症,死亡率(瓣膜成形)5.1%;远期死亡1例,为瓣膜置换后细菌性心内膜炎复发,死亡率(瓣膜置换)25%.结论:儿童心脏瓣膜成形远优于置换,在瓣膜病变治疗时,应尽可能进行瓣膜修复,避免或至少延迟瓣膜置换.

    作者:江萍;李惠君;匡明星;魏崴;林世平 刊期: 2007年第34期

  • 儿童多动综合征致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探讨儿童多动综合征致病因素,为防止患病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菏泽市4~15岁164例多动症患儿及115例正常儿童或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对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饮食因素中不喜吃肉、不喜吃蔬菜水果、爱吃零食、爱吃松花蛋和爱吃爆米花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社会、环境因素中环境污染、爱啃手指和爱咬铅笔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母亲妊娠因素中有病毒感染服药史、营养不良、受过外伤及情绪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新生儿因素中难产、新生儿窒息、分娩时脑缺氧及幼年有过高热昏迷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心理因素中家庭关系不和睦、过度溺爱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OR值分析显示,这些因素对儿童多动综合征多有高度危害.结论: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预防患病或提高治疗效果,应在多方面给予干预.

    作者:马艺珲;宋易;马力扬 刊期: 2007年第34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