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羊水栓塞致孕产妇死亡41例相关因素分析

陈惠丽

关键词:羊水栓塞, 孕产妇, 死亡
摘要:目的:寻找羊水栓塞发生的诱发因素,积极预防,提高早期识别能力,探讨急救措施,降低羊水栓塞所致孕产妇死亡.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1996~2006年41例羊水栓塞致孕产妇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羊水栓塞中,17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寒战、胸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骤降等;24例临床表现为切口渗血,阴道流出大量不凝血;15例在产程中用缩宫素(或米索前列醇、蓖麻油炒鸡蛋)引产或催产.结论:提高产科人员业务水平,严格遵守产科操作常规,减少不恰当的干预,早期识别,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及所致孕产妇死亡.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与血清雌二醇及催乳激素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与血清雌二醇(E2)、催乳激素(PR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女保健门诊40~55周岁的更年期妇女进行睡眠质量评价;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差组(I组)、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正常组(Ⅱ组)和生育年龄正常对照组(Ⅲ组)妇女各30例进行血清E2、PRL水平测定.结果:I组血清E2水平低于Ⅱ组和Ⅲ组妇女,且差异有显著性;血清PRL水平I组和Ⅱ组低于Ⅲ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I组与Ⅱ组间血清PRL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更年期组血清PRL水平与E2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差与血清E2水平降低有关,与更年期妇女血清PRL水平无关.

    作者:吴飞;郭锡永;赵令君;易立岩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阿希米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WVC)的巩固治疗方法.方法:研究组30例采用强化治疗伊曲康唑、阿希米联合,阿希米巩固治疗3月.对照组20例采用强化治疗及巩固治疗都用硝酸咪康唑.分别于第1次停药后3~7天、1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各随访一次,进行妇科检查,记录患者VVC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同时进行真菌学镜检.结果:强化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复发率研究组为17.6%,对照组为36.8%,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阿希米的特征,用阿希米巩固治疗RVVC较适宜.

    作者:陈彬彬;王新萍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鄂西北及比邻地区446例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目的:了解鄂西北及比邻地区学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为进一步作好儿童心理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月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门诊以及住院病人446例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就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心理问题就诊人群以6~15岁为主,男、女就诊比例为2.8:1,心理问题以多动、学习困难及注意力障碍为主,儿童情绪问题随着年龄增加就诊比例也有所增多.结论:学习问题是儿童在心理问题就诊的主要原因,男童就诊比例明显高于女童.儿科医生应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及其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方萍;刘俊华;王大斌;明萌;王勇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10年间57例单脐动脉的临床分析

    人类正常脐带中有两条动脉和一条静脉,脐带中仅有一条脐动脉者称为单脐动脉(Single ambilical artery)[1].单脐动脉是脐血管数目异常,诊断一旦成立,是继续妊娠还是终止妊娠,日益受到医务人员及孕产妇的关注.

    作者:肖梅;陈欣林;孙军;宋婕萍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C-myc基因和P73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myc基因和P73基因表达在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检测不同卵巢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C-mye基因和P73基因表达产物.结果:C-myc基因和P73基因表达产物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C-myc基因和P73基因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病年龄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C-myc基因和P73基因高表达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于敏;鲍永娜;孙丽;王蕾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肠外表现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肠外表现的68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RV肠炎同时伴皮疹6例(8.82%);呼吸道病变24例(35.29%);肝功能改变18例(42.86%),心肌酶改变24例(57.14%);惊厥16例(37.5%).结论:RV感染除引起肠炎外,还可累及肠外多器官,需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田野;郭虎;于毅;游贤慧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上海市区家庭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青少年生理知识的影响

    目的:了解城市家庭中生殖健康教育状况,探讨其对青少年生理知识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徐汇区3个街道57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核心家庭,并就青春期生理知识及家庭生殖健康教育情况对核心家庭中的536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答父母曾主动与之谈及生殖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占51.31%,女孩(67.97%)多于男孩(36.07%);回答父亲主动谈的比例为19.48%,母亲主动谈的比例为44.03%.主动向父母询问生殖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占37.69%,主动向父亲询问者占11.19%,主动向母亲询问者占33.58%.青少年基本生理知识答对率较低,平均得分为42.30分.父母与之谈论过生殖健康问题的青少年生理知识得分比父母未与之谈论相关问题者高近15分.结论:青少年基本生理知识缺乏,虽然家庭生殖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青少年的生理知识水平,但家庭中生殖健康教育明显不足.

    作者:刘宁;高尔生;武俊青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婴幼儿泪道冲洗的改进——附48例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泪道冲洗简易有效新方法.方法:自创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结果: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操作简易,可单一医务人员操作,效果很好.结论:婴幼儿泪道冲洗新方法因其操作简易有效,适合基层儿童眼科使用.

    作者:张宁;陶晗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宫腔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5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官腔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疗效及评价.方法:选择子宫异常出血经B超确诊为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患者57例,应用宫腔电切镜经宫颈行子宫肌瘤切除,根据术中肌瘤切除的情况、是否有并发症、术后月经的改变和B超复查子宫情况判断宫腔镜的安全性及疗效满意程度.结果:子宫粘膜下肌瘤57例,直径《5.5 cm,应用宫腔镜电切去除肌瘤,一次性去除56例,1例Ⅱ型子宫肌瘤行二次去除,无子宫穿孔、感染、低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9例近期疗效满意.结论:子宫粘膜下肌瘤可以经官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安全等优点,但需严格选择病例.

    作者:刘建忠;朱晓红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人工流产术400例分析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方法:400例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术中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作为观察组.同期同等条件下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比较.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100%,对照组镇痛有效率1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无人流综合征发生,对照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11.07%;流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应用异丙酚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满意、安全,操作简便,不增加阴道出血量,适宜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

    作者:郑梅兰;邢月琴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长春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研究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儿童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PAGE和/或ELISA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方法对2006年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胃肠炎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胃肠炎轮状病毒检出率54.01%,轮状病毒感染97.13%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G3型为79.63%,G1型为5.56%,未分型为14.81%.轮状病毒G3型为2006年长春地区轮状病毒流行优势株,每年寒冷季节流行(11月到次年3月).结论:轮状病毒是长春地区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承训;孙利炜;刘愉;赵艳玲;邓琳菲;方肇寅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阴道镜检查结合LEEP刀治疗宫颈病变疗效研究

    宫颈病变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指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等.

    作者:陈小琴;刘汉萍;郑芙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妊娠期宫颈细胞学的筛查

    目的:探讨妊娠期宫颈细胞学筛查的必要性、安全性及特点.方法:对海淀医院就诊的396例孕妇与1572例妇科就诊患者的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孕妇宫颈病变(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38例,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6例,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3例)47例,占11.87%;细菌感染12例,占3.03%;霉菌感染27例,占6.82%;滴虫10例,占2.52%;人乳头瘤病毒(HPV)22例,占5.56%,与妇科组相似.结论:产前检查时应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该方法安全、可行、必要.

    作者:吴国英;吕华;张楠;何晓明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24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类别,分娩方式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比较249例病人中正常产、会阴侧切及胎头吸引助产对软产道损伤的差异,分析软产道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软产道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宫缩过强、胎儿娩出过快、会阴软组织异常、胎儿先露部径线过大、骨盆出口狭窄、手术产及接产手法不当、缩宫素使用不当等,其中初产妇的发生率高于经产妇.结论:重视产妇发生软产道损伤的高危因素,及时正确地诊断和处理软产道损伤是降低软产道损伤并发症、提高围产保健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翔;刘博;王岩;张志伟;刘先同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防治

    低血糖症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自2002年8月~2006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29例新生儿低血糖症,现将临床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玲;刘月梅;潘丽兰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卵巢癌细胞对CD 8+T细胞活化分子CD 69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卵巢癌细胞对CD 8+T细胞活化分子CD 69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株卵巢癌细胞(OVCAR 3、CAOV 3和SKOV 3)培养上清液对CD 8+T细胞表达早期活化分子CD 69表达的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测定CD 8+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株卵巢癌细胞培养上清液可对CD 8+T细胞CD 69的表达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F=29.90,P<0.01),CD 8+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水平显著降低(F=16.31,P<0.01).结论:卵巢癌细胞早期就能抑制CD8+T细胞的活化,CD69可作为评价免疫效应细胞功能的指标.

    作者:汪辉;黄亚非;李天;李晓;程琪;谢幸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筛查上的应用价值,评估其灵敏度及特异性.方法:取150例妇科住院及门诊病人标本,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高危型HPV-DNA,同时作宫颈TCT细胞学检查及行阴道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高危型HPV-DNA检测检出阳性标本49例,阳性率32.6%,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HybriMax)的灵敏度为93.7%,特异性81.6%,细胞法筛查灵敏度为81.3%,特异性91.3%.结论: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PV-DNA检查可作为常规方法用于子宫颈癌的筛查.

    作者:陆少颜;朱坤仪;陈泳言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PCR和免疫组化SP法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治疗宫颈糜烂患者相关病毒感染的疗效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3例宫颈糜烂患者治疗前后HPV、HSV-Ⅱ及HCMV的感染情况,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62例给予阴道放置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对照组161例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剂,比较两组的疗效和病毒转阴率.结果:试验组痊愈率29.6%,有效率90.1%,PCR检测HPV 6、11及HPV 16、18,HSV-Ⅱ和HCMV转阴率为70.0%、58.6%、85.7%和62.5%,SP法检测HPV、HSV-Ⅱ及HCMV转阴率为68.3%、87.1%和66.7%;对照组痊愈率26.7%,有效率79.5%,PCR转阴率为63.0%、55:5%、72.7%和50.0%,SP法转阴率为61.7%、83.3%和61.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治疗宫颈糜烂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并对HPV、HSV-Ⅱ及HCMV感染有一定的转阴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邵为荣;张雪涛;李凡;王妍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280例胎膜早破分析

    目的:分析足月后胎膜早破发生的因素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探讨胎膜早破的预防与恰当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上半年住院分娩的280例胎膜早破患者,并与同期住院分娩的28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依次为胎位不正、子宫过度膨胀、潜在感染.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应加强三级保健工作,积极预防胎膜早破,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对于有胎膜早破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积极预防,一旦发生胎膜早破应及时处理.

    作者:于达;宋雁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亚甲蓝染色法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寻找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方法,并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预测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准确性.方法:对8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亚甲蓝染色法检测SLN,并与腋窝淋巴结切除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后的淋巴结转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81例患者中成功检测出SLN 79例,成功率为97%.共检出SLN 166个,平均每例检出2.1个.共出现3例假阴性结果,未有假阳性,假阴性率为3%.79例患者中有30例SLN阳性,阳性率为38.0%;共检测出SLN 66个,其中54个为转移癌,转移率为81.8%(54/66).结论:亚甲蓝染色法检测乳腺癌SLN经济实用,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

    作者:罗民;毛洪志;苑春莉;王医林 刊期: 2007年第3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