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江
目的:探讨母胎界面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物TMP-1的表达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2004年9月~2005年6月经剖宫产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及正常产妇,于术中取胎盘组织、胎盘附着处的子宫肌层组织及子宫切口处肌层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染色,观察MMP-9及TMP-1的表达情况.结果:妊高征者胎盘组织MMP-9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胎盘附着处子宫肌层TMP-1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正常妊娠组及妊娠期高血压组胎盘附着处子宫肌层TMP-1表达与同组子宫切口肌层TMP-1表达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与母胎界面上MMP-9/TMP-1表达异常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渠源;邵艳萍;朱凤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成都市幼儿园儿童牙(牙合)发育现状,为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对520名2.5~6岁儿童的牙(牙合)进行调查.结果:符合理想乳牙牙(牙合)发育特征的为70%~80%,有先兆异常20%~30%.结论:乳牙防龋,纠正坏习惯,管理间隙,保持牙弓长度是非常重要的;及早预测恒磨牙的(牙合)关系,采取措施干预错(牙合)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郝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000~2004年大连市0~6岁集居儿童体格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2000~2004年大连市集居儿童健康年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逐年下降,2004年低体重、发育迟缓和消瘦患病率分别为0.42%、0.66%、0.47%,体格趋于肥胖儿童逐年上升,2004年达5.05%,5年间增长1.56个百分点.营养不良在男女儿童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肥胖在男女儿童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男童高于女童,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其中5~6岁年龄组发生率高.结论:大连市集居儿童营养状况良好,在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逐年下降的同时,肥胖儿童的预防和干预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张静;曲文君;张焕丽;刘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FLT3基因内部串联复制(FLT3/ITD)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法检测7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4例ALL患儿FLT3/ITD的发生情况.结果:AML患者发生FLT3/ITD的突变几率为11.8%(9/7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均未检出FLT3/ITD;2~10岁AML患儿FLT3/ITD发生率4.76%(2/42),11~18岁AML患儿FLT3/ITD发生率20.58%(7/34),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FLT3/ITD检测可作为AML具意义的分子标志,对AML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河;段秀梅;黄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丰台区早期新生儿死亡发生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丰台区13所产科医院2000~2004年早期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新生死亡率为2.48‰,主要死亡原因是早产、窒息、畸形.足月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窒息.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孕期宣教,增强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加强产时监护,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正确选择分娩方式,可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发生率.
作者:孙志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喂养困难新生儿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喂养困难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进行干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1%,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到达全量肠道营养的时间缩短(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疗效满意.
作者:蔡桂花;杨凤娥;孙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对小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出生的新生儿366人,随机分为早教组和对照组,按照早教方案对早教组进行干预训练,定期随访,进行智能发育评价.结果:早教组Gesell发育量表IQ提高≥15和IQ提高10~14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早期教育对小儿智能发育有促进作用.
作者:赵亚楠;郝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和掌握北京市丰台区万源路社区孕产妇和围产儿近几年的情况,找出孕产妇和围产儿新的主要高危因素,以便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区干预.方法:对预产期为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户口在丰台区万源路社区的孕产妇和围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4名孕产妇文化水平均较高,6年来平均流产率为3.10%(28/904),呈逐年下降趋势;剖宫产率处于较高水平,并逐年上升;孕产妇高危率逐年上升,其中贫血和产后出血合并糖尿病有增高趋势,但不显著.围产儿死亡率达11.22‰(10/891);21名低出生体重儿中,因早产和双胎因素者占42.86%.结论:该社区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以进一步改善围产期保健工作;降低剖宫产率仍是今后的重点;加强孕产妇卫生保健知识和营养知识宣传,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
作者:郭玉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乙肝感染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871名2~6岁学龄前儿童乙肝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871名学龄前儿童中HBsAg阳性63名,阳性率为7.23%.男女儿童乙肝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4岁以前儿童患乙肝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农村儿童HBV感染率高于城区.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及早发现HBV 感染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的管理,提高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率,严格规范输血操作及注射用具的一次性使用等是预防HBV感染和切断乙肝传播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晓兰;陈豫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们对鞍山市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今后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黄莘;祝美洲;姜玉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在大学园区开设生殖健康教育公选课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适合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供依据.方法:大学园区各高校二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专职教师讲课,授课前、后同一试卷内容进行考试,考试方式为闭卷,由专人监考和评分,并对试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由授课前的4.10%~50.68%上升到授课后的72.60%~100.00%,差异非常显著.男、女生授课前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授课后女生成绩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显著(t=9.45,P<0.05).结论:在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非常低,通过生殖健康教育公选课的学习,可迅速提高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女大学生对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较男生更加重视.在大学园区内开设生殖健康教育公选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仍需改进,以吸引更多的男生参加并重视生殖健康教育公选课的学习.
作者:赵风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分娩期护理干预对分娩方式和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将324例脐带绕颈单胎头位待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162例和观察组162例,干预组实行分娩前健康教育、产前监护、产时监护、导乐陪伴分娩的干预方法,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阴道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剖宫产率和胎儿宫内窘迫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新生儿Ⅰ度、Ⅱ度窒息率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脐带绕颈分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难产率、胎儿宫内窘迫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李焕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笑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在全程胎心监护下,对60例产妇于宫口开大2~3 cm以后开始自控吸入笑气,于宫口开大8±cm时停用.对照组除不给笑气外,其他产科处理与观察组相同.观察两组的产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等.结果:观察组分娩镇痛效果显著(P<0.01);活跃期和总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笑气自控吸人性分娩镇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短,未发现对母婴有不良影响,是一种良好的分娩镇痛方法.
作者:谢平;王玉娟;许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产程中运用正规腹式深呼吸和人性化护理减轻分娩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产妇自进入产程潜伏期即开始指导运用正规腹式深呼吸和人性化护理,对照组给予间歇吸入氧气.结果:观察组的产妇分娩疼痛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程中给予指导正规腹式深呼吸和人性化护理可减轻产妇分娩疼痛,降低剖宫产率,是一种无创伤、无副作用、简单有效、可行的非药物性减轻分娩疼痛方法.
作者:徐名妨;王晓辉;翁田茵;吴双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细胞免疫的作用及预防哮喘的可能性.方法: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且选择15例健康婴儿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测定血清IgE水平及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然后治疗组用γ-干扰素,出院时复查血清IgE、IFN-γ、IL-4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IgE水平及细胞因子IFN-γ、IL-4、IFN-γ/IL-4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IgE、IFN-γ、IL-4均无显著的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各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尤其是IFN-γ/IL-4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出院后随访12个月,统计喘息反复发生的例数,治疗组3例,对照组10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gE水平高,机体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低下,故IFN-γ/IL-4失衡.用γ-干扰素治疗能干扰体内病毒的复制,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机体的IFN-γ水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使机体恢复IFN-γ/IL-4平衡状态,它对于预防婴幼儿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桂花;张慧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极易复发.本文对已行保守(保留生育功能)或半保守(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后的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予以小剂量米非司酮(下称米非司酮组),并与单纯手术、术后服用达那唑(下称达那唑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副作用等方面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葛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瞬态耳声发射(TEOAE)与听性脑干反应(ABR)联合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探讨听力损伤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丹麦产MADSEN CAPEILA耳声发射仪对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新生儿265例和同期在该院产科出生正常足月新生儿1 139例进行听力跟踪筛查.结果:NICU住院新生儿179例(67.55%)通过初筛,66例(24.91%)通过复筛,20例未通过,经ABR检测有11例(4.20%)不合格,假阳性率为3.39%.产科正常新生儿初筛通过1 050例(92.19%),80例(7.02%)通过复筛,9例未通过,经ABR检测有1例(0.1%)不合格,假阳性率为0.7%,两组新生儿通过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TEAOE测试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客观等优点,但其只能反映耳蜗功能,不能用来诊断听神经病损,结合ABR测试,互相补充,才能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精确性、可靠性.早诊断早干预,大限度地降低耳性失聪引起的伤残.
作者:李焕娣;李保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产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9月产科分娩新生儿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情况.结果:新生儿窒息91例,发生率5.07%.其中轻度窒息87例,占95.60%,重度窒息4例,占4.40%.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宫内窘迫密切相关.结论:产程中加强监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胎儿宫内窘迫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朱启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产前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与分娩方式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调查问卷、查阅病例、个别指导、个别访谈的形式.结果:采用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综合性群体式的健康教育或针对个体健康咨询,实施个性化互动式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孕产妇对分娩的认知,情感技巧掌握,获取健康信息,剖宫产率下降(P<0.001).结论:因人而异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行为指导,较好地满足孕妇的需求,促进自然分娩.
作者:范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菌必治)对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0例淋球菌性结膜炎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87例采用头孢曲松250 mg,按25 mg~50 mg/(kg·d)肌注,每天1次,余量稀释成眼药水与氯霉素眼药水交替滴眼,连用3~5 d;B组83例采用青霉素常规剂量肌注,眼部用氯霉素眼药水和金霉素眼膏涂眼,每天数次,连用7 d;判定两组的效果并随访.结果:A组急性轻度用药3d痊愈,中度以上用药5 d痊愈,治愈率为91.95%;B组治愈率为68.67%.两组比较A组效果优于B组,差异显著(P<0.005).结论:头孢曲松是治疗淋球菌的首选药物,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和清除因淋球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病变,目前在淋菌耐药株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尤显优势.
作者:周东日;许美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