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稳
总结了蝰蛇科毒蛇咬伤患者112例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蝮蛇毒血清应用的护理、病情观察、患肢及伤口护理、出血护理、肾衰竭护理及饮食护理.认为密切的病情观察、积极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作者:陈长凤;崔佳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通过查阅袋鼠式护理在早产儿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袋鼠式护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为袋鼠式护理在我国开展提供借鉴.
作者:肖娜;石绍南;何诗雯;谢鑑辉;童丽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分析脑血管病房护士的心理压力与调控措施.方法 针对脑血管病房护士心理压力过大的现象,本科于2015年1月开始开展一系列心理调控措施来减轻脑血管病房护士的心理压力,选取本科36名脑血管病房护士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其心理压力情况,观察比较调控前一年间(2014年1月~2014年12月)和调控后一年间(2015年1月~2015年12月)36名护士的SCL-90评分及护士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调控后一年间36名护士的SCL-90评分低于调控前一年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满意度高于调控前一年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调控前一年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病房护士心理压力较大,常常身心疲惫,上班有情绪,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均较低,科室通过一系列心理调控措施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唐云红;刘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专业小组护理质量评分管理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5年4月起将血液室护理人员组建感染防控组、安全组、宣教组、生活组、技能组、设备维护组、循证组7个专业小组和1个管理组,制定各组管理内容,明确职责,并采用追踪法评价效果.结果 第二季度护士血透患者病区管理、安全防范、感染控制、护理规范、设备管理及总分评分均高于第一季度,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季度血透患者护理质量优秀率63.8%,第一季度优秀率为1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业小组护理质量评分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血液净化中心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强化护士的管理意识和能力.
作者:孙文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自我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知信行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管理组两组,分别接受常规教育和自我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知信行的差异.结果 管理组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自我效能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 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邓翠珍;丁建华;雷芬芳;邓莉莹;李爱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运用品管圈提升儿科门诊皮试电子登记规范执行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针对儿科护士对门诊皮试电子登记执行率运用低的现状,运用品管圈的活动进行改善,来提高儿科门诊皮试电子登记的规范执行率,从而让医生、药师及护士均可在电子系统上直接查看到皮试结果,方便医生、药师、护士查对治疗,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士对门诊皮试结果电子登记规范执行率.结果 实施品管圈管理后儿科门诊护士对门诊皮试电子登记规范的执行率由活动之前的32.61%提升到90.86%.结论 品管圈活动对提升儿科门诊护士皮试电子登记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显著,同时也提升了本科护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向丹丹;雷瑞玲;董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糖、血脂监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心内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期间行PCI术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在出院后给予常规电话回访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于出院后1、3、6月集中统一来院,由高年资护士、医师现场接待,免费进行心率、血压、末梢血糖、末梢血脂测量并建单立卡,同时对阳性检查结果患者给予针对性用药和生活指导.并于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进行服药依从性和日常生活状态问卷调查.观察患者是否按时服用降脂及抗血小板药(依从性好或差);患者合理膳食(是否控制盐脂及甜品)、合理运动(是否参加体力劳动或运动).分别汇总分析两组问卷调查中关于服药依从性及合理膳食运动的数据,比较两组之间的服药依从率和生活状况合理率.结果 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服药依从率、合理膳食率及合理运动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血脂具体监测数据能直接影响患者的认知评价,有效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生活方式.
作者:刘冬兰;李素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实施规范化的床旁交接班程序,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方法 随机将住院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交接班模式,实验组实施规范的交接班模式,即按流程与程序进行,首先参加交接班人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按规定进入病房的顺序及床旁的站位,接着先尊称问候患者,行自我介绍及说明解释下一步实施的内容,然后进行查体与病情介绍,落实部分护理措施,后护士长进行点评提问,交接者使用PDA巡视,两位患者之间进行速干手消毒.比较两组交接班模式的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的交接班质量好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化的床旁交接班程序能提高护士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患者满意率,确保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使优质护理服务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作者:杨骏;詹美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普林格尔仪联合手法按摩乳房治疗产妇泌乳量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产科发生泌乳量不足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采用普林格尔仪联合手法按摩乳房治疗产妇泌乳量不足.对照组用传统的手法按摩乳房治疗产妇泌乳量不足.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情况.结果 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普林格尔仪联合手法按摩乳房治疗产妇泌乳量不足效果优于传统的手法.
作者:韦学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插管深度对入液量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10例需要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术前采取常规清洁灌肠法:左侧卧位,插管深度为10~12 cm;研究组则在术前采取改良清洁灌肠法:头低臀高左侧卧位,插管深度为20~22 cm.对比两组术前清洁灌肠的入液量、灌肠次数、肠道清洁以及出现不适感的患者比例;同时对两种不同深度的清洁灌肠方法的护理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入液量、灌肠次数、出现不适感的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清洁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73%(51/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8%(43/5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使用改良清洁灌肠法(即插管深度为20~22 cm)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清洁度和患者满意度,而且有效减少了入液量、灌肠次数,降低了不适感患者发生比例,且无显著的安全性问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万云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随着肠造口护理研究的推进,护理过程中正确使用造口护理产品:皮肤保护粉和防漏膏[1] ,可以降低肠造口周围并发症的发生,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信心. 但是患者个体差异、护理知识的缺乏、文化程度和心理接受能力的迥异,使用造口护理产品后出现过敏情况也时有发生[2]. 如何减少肠造口周围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永久性肠造口患者100余万,每年约有10万人因患大肠疾病或外伤而接受肠造口手术. 这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许多患者因此而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勇气,有的甚至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作者:罗生蕊;杨菜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8~9月本科新生儿390人次作为研究对象,自发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对策并实施等,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情况.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率由17.7%下降至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交接缺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地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红;王云霞;张玲玲;姚张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介绍本科在给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中,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应用,包括入院对宣教、手术前宣教、术前准备、术中宣教、术后宣教、出院前宣教.认为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
作者:贺三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柔性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儿科患儿,20名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各30例,护理人员各1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柔性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护理质量和业务知识考核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好于对照组,业务知识考核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护理管理中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柔性管理,可较好地提升患儿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业务知识考核水平,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较为科学的临床价值.
作者:陆小娅;郭献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老年骨科疾病中髋部骨折为常见,主要包括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会对老年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行动障碍,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据文献报道,老年髋部骨折后1年死亡率达8.7%[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不论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卧床是其首先接受的治疗措施,加上多种基础疾病和骨折创伤影响,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防控并发症和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成为骨科护理工作重点与难点. 脑梗后遗症是指脑梗发病后虽经过系统治疗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行动障碍,言语障碍等影响患者生活的症状[2]. 脑梗后遗症会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赵欣;刘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分析影响病区诸多因素并总结护理管理的对策.从护士、管理者、社会因素、实习同学、职业暴露—针刺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增强护士法律意识,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加强实习同学管理,做到放手不放眼,排除安全隐患,促进护理质量可持续性发展.认为病区护理不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保障了患者护理安全.
作者:李向红;鲁发芸;黄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脑卒中焦虑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两组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危机干预疗法及家庭支持疗法.两组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后10天采用Zung氏焦虑自测量表(SAS)和抑郁自测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评分,采用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量表(QLI)对护理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指数QLI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黄丽丽;杨旭霞;王卫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中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3年第2版)》,此病潜伏期一般为7d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并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1]. 本院2015年12月收治1例中期妊娠并发禽流感孕产妇,现将个案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涂青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随着临床护理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许多评价分析方法逐渐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中得到应用,目前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正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本文综述了当前临床护理质量评价发展趋势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更好地开展临床护理质量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作者:曹芳;卢湘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内科专科护士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干预组予心内科专科护士实施连续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随访,观察两组在出院后6个月内疾病加重次数及再次入院次数、改良Barthel指数(ADL)、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评分.结果 两组在出院6个月内疾病加重次数及再次入院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MLHF的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其他领域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内科专科护士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计划可减少疾病加重次数、减少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诸吉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