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兰;王海霞;梁璇
总结了16例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教育、饮食教育、中医针灸推拿中药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认为健康教育在预防、治疗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减少糖尿病足致残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贵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3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经验,包括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胃肠减压、改变相应体位及加强心理护理等,认为非手术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詹宪玲;周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对2008年1月~2012年6月入院的3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心理、病房环境等的舒适护理,认为贯穿诊治过程的舒适护理能够显著减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不适感,保持其病情稳定,促进其病体康复。
作者:顾春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持续而有效的胃肠减压是外科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特别是食道癌、贲门癌术后一般需持续胃肠减压5~7 d,这样可减轻胃胀气、液体潴留,防止胃过度膨胀,减轻吻合口张力,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由于患者误吞痰液、口腔分泌物、血块,或者是胃液黏稠而导致胃管严重堵塞,而在此期间术后吻合口正处于高度水肿期,食管吻合口区组织非常薄弱,食管腔变小,若重新插管很容易将吻合口穿透,形成致命的吻合口瘘,鉴此,本科采用Ladas医生的理念,应用创新的“可口可乐”灌注法解决胃管堵塞再通的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晓艳;李水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综述了近年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后家庭护理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家庭护理需求、患者社会心理特征、家庭护理者的需求与负荷、影响家庭康复的因素及家庭干预方式等,特别是出院后家庭护理干预方法尤为重要。认为家庭护理仍是目前我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重要的康复方式,建设成立出院准备服务中心,整合各项医疗资源,评估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护理需求,达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延续性的康复指导的目的。
作者:李慧芬;许益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季得胜蛇药外敷受到不明毒虫咬伤的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将69例受到不明毒虫咬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对照组34例。实验组使用季德胜药进行外敷治疗和护理,而对照组使用聚维酮碘进行涂抹来进行护理,比较一个星期内2组的治疗和护理的效果,包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使用季得胜蛇药治疗的实验组的治愈率为71.43%,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采用聚维酮碘治疗的对照组的治愈率50.00%和总有效率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在治疗期间,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上,实验组的患者满意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使用季得胜蛇药治疗不明毒虫咬伤并予以良好的护理,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推广使用。
作者:宗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11例使用利福平胶囊粉末涂抹配合留置针透明敷贴包敷的方法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并股骨颈骨折患者Ⅱ期压疮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选用材料、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认为利福平胶囊粉末涂抹配合留置针透明敷贴包敷治疗Ⅱ期压疮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作者:李彬彬;葛卫红;吴琼;雷涛;万电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不同干预方法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选择7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术前宣教,术后磁热理疗、气压治疗及被动运动(CPM机)和主动运动等综合干预方式,对照组行常规的干预方法。结果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综合干预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秋丽;韩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78例小儿厌食症患儿的中医护理体会。主要包括运用针刺、推拿、脐疗的方法,结合了饮食、生活起居和情志护理。认为对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以中医为主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患儿消除和缓解症状,增进食欲,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邵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胸腰椎骨折是导致截瘫的常见原因。这类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护理不当会形成大面积压疮,继而造成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本科曾收治1例高位截瘫并发多发性压疮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腾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比赛加点评”法在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按照分层抽样法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14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从2010年1~12月806名护士中抽取67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从2011年1~12月887名护士中抽取77名作为试验组,在传统的训练方法基础上使用“比赛加点评”法进行培训,考试结束后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2组护士对心肺复苏术步骤掌握的准确性、整体效果以及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训练加“比赛加点评”法应用于护士心肺复苏培训,可以明显调动护士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培训效果、操作技巧和护士抢救技能。
作者:郑素珠;陈开珠;朱小燕;谢丽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老年肝癌患者手腕带佩戴依从性的现状。患者手腕带佩戴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包括:认为没必要佩戴手腕带、抵触患者角色、佩戴不方便不舒适等。认为老年肝癌患者佩戴手腕带依从性较差,医务人员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完善操作流程,落实手腕带核对制度等措施,提高患者佩戴的依从性。
作者:魏巍;郑芹;卢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比较2组的湿化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可提高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苏凤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通过对3例风心病二尖瓣二次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风心病二尖瓣二次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认为严密的术后护理监测及健康指导有利于风心病二尖瓣二次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
作者:赵杉杉;卫元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手术患者术后转运过程的细节管理经验,包括运用细节管理方法,对转运途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转运各个环节护理对策并实施,认为将细节管理应用到手术患者术后的安全转运中,能够减少转运中的风险,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马丽娜;迟金凤;张洁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24例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包括检查前准备、心理护理、检查时护理和检查后护理。认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精心护理对能否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非常重要。
作者:李花林;胡银清;帅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非肌电图引导Tenon氏囊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麻痹性斜视的效果探讨及注射前后的护理措施的总结。方法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36例患者(36眼)采用直视Tenon氏囊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患者进行注射前后护理,观察近期及远期疗效并随访3个月。结果该组病例对注射认知全面,依从性良好。注射肌肉包括内直肌30眼,外直肌6眼。注射剂量2.5~5.0 u(平均2.35 u),注射后5~14 d(平均9.36 d)可达大肌肉麻痹作用,斜视矫正度平均39.20△。近期治愈率44.4%,显效率72.2%。3个月后重复注射者17例,总治愈率58.3%。结论非肌电图仪引导的Tenon氏囊下注射对麻痹性斜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全面的注射前后护理是取得良好注射效果的保证。
作者:刘琼;税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200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支持、充分的治疗前准备、治疗中正确的指导、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完善的健康教育。认为对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在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超激光治疗的同时,合理的护理计划、有效的护理措施、完善的健康指导是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的有力保证。
作者:张秀萍;吴成富;戚卫侠;屈兰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儿科输液室患者临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的各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输液室护理时主要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护理时主要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比较2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通过进行分析得知,观察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达到90.0%,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仅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输液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而且对提升医院整体护理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10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操作及患者抢救的配合,术后病情观察、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等。认为围手术期精心的护理,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白洪娣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