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曾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患,主要是因为患者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高,约占95%.
作者:夏云峰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其中以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代表性.糖尿病患者确诊10年内,神经功能检查可发现60%~ 9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其中30%~40%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吸烟、年龄> 40岁以及血糖控制差者患病率更高.由于DPN的临床结局主要是足溃疡和截肢,故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的意义重大.
作者:田建卿 刊期: 2018年第20期
面对一名肺腺癌伴全身多处转移,两次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全科医生通过全面了解患者ICE,即对病情的想法(Idea)、担忧(Concern)及期望(Expectation),针对症状指引患者得到正确就诊,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去大医院就诊的频率,还能为他分析病情答疑解惑,随着病情的进展在适时的情况下与患者或其家属讨论临终关怀的问题,充分体现全科医生的“全人照护”特点.
作者:肖晓莉;谢佩媛;裴宇慧 刊期: 2018年第20期
患儿,男,9岁,小学生,10天前出现鼻塞、打嚏、咽喉部不适等症状,未引起重视.3天后突然发热,体温高达39.8℃,伴有咳嗽,咯黄色脓性痰,家长带他去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体格检查发现,患儿两肺呼吸音粗,右下肺有细湿啰音.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6.5×109/L,中性粒细胞94%.X线胸片提示右下肺支气管肺炎.
作者:珍泉 刊期: 2018年第20期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其中因药物诱发的疾病又称为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临床医生要把握好用药的矛盾,抓住主要问题与主要疾病.本文以1例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的支气管哮喘治疗为例,分析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诱发消化道出血的用药选择及救治措施.
作者:唐小飞 刊期: 2018年第20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与年龄相关,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及老年男性.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无特异性,容易忽视,随着疾病的进展,严重时易出现骨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被称为“隐形的杀手”,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本文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用药予以简单介绍.基础治疗药物基础治疗即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有利于钙吸收、促进骨矿化、增加肌力.预防成人骨质疏松时,建议每日摄入800~1200mg维生素D,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
作者:田丹丹;蒋升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现今医方维权存在两大问题:要么忽视,要么过度,归根结底是不清楚如何恰当维权.如果画三个圈,内层行医权是医生的“合法行医权利圈”,中层可称为与患方相关联的“职业扩展圈”,外层为不与患方相关联的“一般性社会圈”.那么维护医方权利,首先主要指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行医权,其次是指由合法行医权派生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各种权利.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作者:耿拔群 刊期: 2018年第20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目前主要疗法为及早溶栓,但是,临床上很多患者因就诊时间延误,溶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此时,应用脑栓通胶囊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联合治,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黄胜军[1]选取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进行常规治疗,如拜阿司匹林片口服给药,每次100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给药,每次20mg,每日1次,以及其他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脑栓通胶囊进行治疗,口服给药,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作者:司马 刊期: 2018年第20期
贫血的病因非常复杂,既有血液科疾病,也有非血液科疾病.而且患者贫血症状的有无或轻重,也取决于贫血的病因、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循环血量的改变、患者的年龄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等.在我35年的血液科临床工作中,遇到贫血的患者不在少数,也接诊了很多在基层医院治疗后效果不佳,转到我院的患者.在此,笔者以2个例子,为基层医生讲述贫血的治疗思路.
作者:周其锋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炎热夏日的一个周末,我院儿科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治了一位2岁的男孩.据母亲代述,近几天孩子莫名其妙地发热,体温在37.8~39℃之间,白天为低热,晚上“烧得高”,由于口干,喝水增多,尿量也多.患儿白天玩耍如常,无咳嗽、流涕、鼻塞等症状,也无腹泻,就是出汗少.曾到多家医院诊治,用过消炎药和退热药,但发热一直没退或退又复升.经过住院观察1周,停止所有抗生素和退热药,改用物理降温,同时行血液生化检查均无异常,后诊断为小儿暑热症,也就是俗称的夏季热.
作者:王小衡 刊期: 2018年第20期
老人院住院老人,女性,77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2小时.既往有高血压病20余年,一直口服厄贝沙坦片,血压控制在150/95mmHg左右.今天晨起时(6:00)发现右侧肢体无力,伴懒言、乏力,对答切题,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嘴角歪斜,无大小便失禁.急转院内治疗区,查体:血压180/120mmHg,神志清楚,言语流利,智力正常,饮水无呛咳,双侧瞳孔等大对称,直径3mm,对光反射(+),心肺腹查体大致正常,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弱,霍夫曼征及巴彬斯基征阳性.左侧正常.
作者:梅伟文 刊期: 2018年第20期
近日,笔者读湖北中医药大学王绪前教授所著《方药传心录》,不禁回想起本科学习中药时聆听王先生纵横捭阖论中药的课堂时光.王先生当时上中药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前后呼应,注重教会学生如何临床,怎么用药.中药,医之兵也.然而,这“兵”如何才能为己所用,又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这些枯燥的中药功效和应用呢?在此,笔者分享一些王先生传授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记忆中药的体会.
作者:李杰 刊期: 2018年第20期
刺血疗法是用针具(三棱针)或刀具剌破或划破选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刺络”“划割”等疗法,属于中医放血疗法之一.放血疗法甲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官针篇》说:“刺络者,剌小络之血脉也.”《灵枢·针解篇》亦说:“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此后历代都有放血疗法的 记载,如金元时期伟大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很多放血疗法的经验,用于治疗目疾、头风等证,他指出“出血者宜太阳,阳明”“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作者:刘育贤;毛维武 刊期: 2018年第20期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全国的心血管患者已达2 9亿,其中2.7亿是高血压病,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群体,他们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远低于国外,一旦血压控制不好,容易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事件,严重者甚至可致猝死.以社区为基础单位,系统地对居民实施健康教育,让其更加积极、全面地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以及自我保健方法,对控制高血压和提高冶疗依从性非常重要.
作者:兰蕙 刊期: 2018年第20期
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恶性心律失常,大家都不由眉头紧皱,替患者也为自己捏把汗,无论后救治成功与否,都要耗费一番心神.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治,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确实是个挑战,但若把握了一定原则与方法,也可从容应对.接下来笔者分享自己近经历的一个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病例,与同行探讨.
作者:曾伟芳 刊期: 2018年第20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升较大变化,高血压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仅仅依靠确诊后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预防工作减少或者延缓高血压的发痫,以及发病后的规范治疗和社区管理及自我管理以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6月20日,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同工作的通知》,部署2018年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及重点工作推进基层高血压医防融合试点.
作者:吴金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近和一位医生朋友聊天,谈及他们医院有一次120出车刚好碰上120突击检查,把他们吓破了胆,大家都庆幸出去接诊的医生资质齐全,要不后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倒不是120突击检查吓人,而是这位医生朋友说的庆幸让人觉得不妥.卫生部门相关领导组织120急救指挥中心对医院等医疗机构急诊工作进行突击检查,是促进医疗卫生工作改进的重要举措,主要目的是检查120的统一协调调度情况和急救反应速度.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检查各相关医院出诊速度、车载设备、药品配备、急诊科人员资质、急诊值班医师在岗及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及落实情况等.因此,医院对上述项目涉及的内容都必须加以重视并使之达到合格水平.这不是为了应付突击检查,而是为了患者安全和医院自身避免纠纷.总结下来,主要有2个方面.
作者:冯立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近,电影《我不是药神》被刷爆了屏,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电影围绕着白血病患者因吃不起瑞士公司生产的治疗抗白血病药物“格列宁”不得已去印度代购仿制药而展开.终,天价神药历经“磨难”落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医者,看这样的影片却是另一番心境.格列宁,在现实生活中对应的药物是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格列卫的化学名称为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患者以及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成人患者,是一种靶向药物.
作者:纪光伟 刊期: 2018年第20期
医生与患者本是陌生人,却因疾病的关系牵连在一起.因彼此对生命存有敬畏、对健康充满渴求,故医生和患者成为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又因医生与患者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也存有一份尊严,因此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尊重,就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谢在和谐中传递,在医学的光芒中传导.在我学医行医的道路上,有几件小事,给了我莫大的启发.
作者:邓北珍 刊期: 2018年第20期
7月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在此之前,本刊已客观报道过5月25日贵州省的省级《意见》.记者梳理发现,陕西、新疆、湖北、青海、重庆、广东等省市也先后在五六月份印发了相关内容.那么,各个省市《意见》侧重点是否有所不同,细化的方向是否有统一性?各省市均以“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为基本目标,其中,广东、青海创新分解目标,提出到2025年,各地级以上市每万名居民拥有4名以上全科医生;重庆更精准发布到2030年注册全科医生达到1.8万名的具体数值.
作者:陈丽娜 刊期: 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