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根动脉在脊髓的排列特征

周怀伟;孙宪成;孙同舟

关键词:
摘要:部分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出现深感觉障碍这一现象,前人仅仅作为问题提出.本文基于形态学研究,发现了根动脉的排列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的变化.方法:选择35例无明显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观察,于透析前分别按个体剂量给予普通肝素动脉血路端注射,并在透析前、透析后6个月及12个月检测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及脂酶活性.结果:治疗组透析前血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脂蛋白(Lp(a)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l(apo-Al)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脂质代谢障碍,易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作者:周盾;孙洞箫;王悦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静脉输液常见感染的原因及预防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抢救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此项操作有一整套操作程序,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到临床,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保证,减少因静脉输液而引起的感染.本文就输液中常见的静脉炎及局部皮肤感染的原因和预防,从护理角度做以下分析.

    作者:秦丽玉;初玉云;田玉波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胆总管囊肿术后继发胰腺癌8例临床分析

    胆总管囊肿术后继发胰腺癌临床并不多见,我院自1985年6月-2001年12月共收治8例胆总管囊肿术后继发胰腺癌患者,占我院病例8/97(8.2%).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厉宣德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盆腔淋巴结清扫在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月-1997年12月,因卵巢癌在本院首次就诊和治疗者,按手术记录中描述分期,并随访她们的生存年限至2001年1月.结果:患者总例数为259例,死亡73例,Ⅰ、Ⅱ、Ⅲ及Ⅳ期卵巢癌分别为103、32、101和23例,各占39.77%、12.36%、39%和8.88%.四期患者的生存月数分别为98.37±3.90、20.17±1.34、72.49±5.21和41.94±5.23个月,P<0.01;Ⅲ期卵巢癌者32例行淋巴清扫术,生存月数为48.56±6.05,与未清扫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3072).淋巴清扫术中,有淋巴累及者8例,与淋巴未累及者的生存月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85);Ⅰ、Ⅱ期卵巢癌与Ⅲ期卵巢癌中行淋巴清扫术而无淋巴累及者的生存数月分别为51.33±5.87及49.97±6.95,(P=0.5710).结论:盆腔淋巴结清扫对卵巢恶性肿瘤预后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但因本研究淋巴清扫者例数较少,故是否淋巴清扫术可增加患者的存活期尚有待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作者:薛晓红;刘惜时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重症肝病患者并发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的临床诊治进展

    重症肝病患者包括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及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预后极差,其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方法,主要以综合疗法为主,其中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对保持病人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重肝与肝硬化并发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杨清;龚作炯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7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乙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胃肠病患者33例,用ELISA法进行乙肝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乙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胃肠病患者中乙肝前S1抗原检出率分别是69.7%、87.5%、38.5%、0%.117例乙肝血清中前S1抗原检出率73.5%,HBeAg检出率63.2%,HBVDNA检出率17.9%,前S1抗原与HBeAg、HBV-DNA间有相关性.结论:前S1抗原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病毒复制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敏;王钧镕;费瑞银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跨膈压的影响

    膈肌疲劳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进行性加重的原因之一.而膈肌疲劳状态测定尚无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测定COPD患者的跨膈压(Pdi),并对照吸氧对Pdi的影响,了解COPD患者膈肌疲劳的情况.

    作者:白冲;李强;孙德明;刘忠令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川崎病2例报告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8岁,因发热4天伴全身皮疹2天就诊.患者于受凉后发病,发热38-40℃,共11天,抗生素治疗无效.皮疹为猩红热样,中间消褪2天,尔后复出.

    作者:江志雄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CES-D筛选患者,DSM-Ⅳ明确诊断,HAMD抑郁量表评定轻、中、重,MMSE评定认知功能,CT确定病灶部位.结果: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其中轻度抑郁为20%,中度抑郁为15.3%,重度抑郁为4.7%.对脑卒中后抑郁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有: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前部皮层、抑郁症病史、经济状况、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孙玉华;许晶;王俊平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淋菌性直肠炎11例分析

    现将我院自1998年以来诊断的11例淋菌性直肠炎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例病例中男4例,女7例,年龄17-30岁,平均23.3岁,均有性乱史.

    作者:任善朗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前列腺素E1联合654-2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前列腺素E1合并654-2针对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王卫东;高在忠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皮肤护理

    我院于2001年3月2002年3月共收治乳腺癌术后病人80例,采用瑞典直线加速器(SLI)电子线照射方法治疗.接受放射治疗患者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皮肤反应,影响治疗的实施,因此正确及时的皮肤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姜红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救护

    多发性创伤多属突发性,出血量大,并发症多,病情发展迅速,且处理困难等特点.本文收集了我院2000年6月12月收治的61例中、重度创伤病人的入院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梁玲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病例报告

    我科在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败血症过程中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爱兰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慢性分隔型硬膜下血肿

    慢性分隔型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颅内血肿,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同,但在治疗上却不尽相同.我科于1994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123例,17例血肿表现有粘连,呈不规则分隔改变.本文就其CT表现特点及治疗总结如下.

    作者:胡杰;倪万成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导管修复神经损伤的运用及进展

    修复神经损伤的传统方法是神经端端吻合或神经移植,但是神经恢复效果有限,而且存在着供区功能障碍等缺陷.自从Lundborg等利用神经再生室模型证实神经趋化特异性,神经导管修复神经损伤的优势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同时许多年来,神经导管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所实验的材料包括自体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其中人工合成的可吸收材料,代表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此外人们也一直在研究改变导管内的生物环境,包括基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以促进神经的再生,以及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这些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导管修复周围神经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疗效.

    作者:谢峰;李青峰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与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对照分析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分析对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防治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对朝阳市一院45岁以上健康人120例和脑动脉硬化症80例,脑血栓后遗症42例,冠心病37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观察.

    作者:马文樵;李屹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自发性小脑出血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70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的回顾性分析,对比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老年组以眩晕、呕吐为首发症状,发病时均有明显血压升高.非老年组以头痛,喷射性呕吐为首发症状,偶发抽搐.结论:老年人自发性小脑出血原因以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破裂为主要病因.非老年人尤其是青少年以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为主要病因.早期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黄连泉;黄勇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结核分枝杆菌DNA指纹分析研究

    目的:采用结核分枝杆菌IS6110-RFLP DNA分型的方法分析上海近年分离的部分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提取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纯化后经限制性内切酶Pvu Ⅱ切割、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outhern转印后,用荧光标记的IS6110 DNA序列中245bp探针杂交,以核酸化学发光试剂盒探测荧光信号,比较各菌株指纹的IS6110拷贝数和带型,分析各菌株指纹的IS6110拷贝数和带型.结果:经245bp探针杂交后的指纹图谱显示大部分菌株含9-21个IS6110拷贝,但有1菌株不含IS6110拷贝,另一株含1个IS6110拷贝.结论:结核分枝杆菌上海分离株指纹图谱呈高度多态性.零拷贝菌株和单拷贝菌株不能用IS6110-RFLP DNA指纹分析方法分析.

    作者:裴秀英;胡忠义;戴寿芝 刊期: 2002年第26期

  • 结核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进展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症结核病之一,常因诊断和治疗不及时而危及生命.因此,提高结脑的诊断水平仍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课题.

    作者:胡忠义 刊期: 2002年第26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