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KAI1基因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张英兰;刘秀英;李续亮

关键词:KAI1, 大肠癌, 转移
摘要:目的:研究KAI1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KAI1mRNA的表达.结果:KAI1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有淋巴结或肝转移的癌组织中KAI1表达明显低于无转移的癌组织(P<0.01).结论:KAI1mRNA表达降低可能与大肠癌的转移有关.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体会

    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致死的首要原因.中间综合症(intermediate syndrome,IMS)是AOPP呼吸衰竭新类型.我们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IMS的早期诊断体会.AOPP除引起急性胆碱能危象和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外,还可引起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症,因其在发病时间上居于前两者之间,故命名为IMS.1998年Feng sheng He己制订出IMS的诊断标准[1],①确切的服用有机磷农药史;②肌无力发生于中、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后1-4d:③急性胆碱能症状已控制,患者神志恢复清醒;④肌无力或麻痹:主要为屈颈肌,四肢近端肌肉、颅神经运动支支配的肌肉和(或)呼吸肌;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不伴感觉障碍;⑥胆碱酯酶活性持续降低;⑦肌电仪高频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呈波幅进行性递减.根据以上诊断标准,IMS诊断较为容易,其中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持续性减低及特征性的肌电图改变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指标.但要做到IMS早期诊断要注意IMS早期的不典型表现:颅神经运动支支配的肌肉无力,表现为睁眼困难,复视,张口、咀嚼、吞咽、伸舌困难、声音嘶哑、不能转颈耸肩等运动障碍;屈颈肌及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表现为平卧时不能抬头,上下肢胎举困难,肌力下降;呼吸肌无力,表现胸闷、气喘、肺呼吸音减低,呼吸肌动度减弱.

    作者:赵圣燕;李霖;戴建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新型α1受体阻滞药-萘哌地尔

    新型α1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Naftopidil)近在中国上市,该药商品名称博帝(Eapidil),化学名称为1-(2-甲氧基苯基)-4[3-(萘-1-氧基)-2-羟丙基]哌嗪,是贵州益康医药集团与贵阳医学院合成药物研究所历时10年联合研制的化学合成国家一类新药,已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生产批文(国药准字X20010004号),填补了国产抗高血压一类新药的空白,是一种新型的高度选择性突触后膜a受体阻滞剂,对突触前膜的a2受体无影响.本品通过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但不降低心输出量,也不会产生由于负反馈机制促进肾上腺素(NE)释放而发生心动过速的危险[1].文献报道该药还兼有Ca2拮抗作用[2][3].

    作者:廖名龙;郁杰;胡正波;黄成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疗致皮下出血感染1例

    患者,男50岁,因患脑血栓形成而住院.在行光量子血疗后,因按压针眼不当引起出血,形成约3×3cm大小的血肿,局部疼痛,患者擅自行热敷后,感觉疼痛缓解,肿块消失.第二天患者发现离穿刺点(肘关节)上下各20cm以内均见皮下青紫,在前臂内侧离针眼10ml处有一直径约5cm大小的肿块,局部青紫,疼痛,皮温高,遵医嘱给予热敷,五天后局部疼痛加重,块内形成数个结节,压痛明显,无波动感,中心无苍白.患者以往无静脉炎病史,测体温37.8℃,化验室检查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82.立即遵医嘱给予青霉素400万u静滴,每日两次,局部热敷,经以上治疗,五天后肿块后结节均消失,皮肤颜色由青紫色恢复到正常肤色,体温及血常规也恢复正常.

    作者:张建荣;曹积荣;李文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在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ntimitochodrial antibody M2 subtype,AMA M2)与其它自身抗体对于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意义.方法:选取30名健康献血者和79名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慢性肝炎50例,肝炎肝硬化17例,PBC12例.用ELISA法定量检测AMA-M2,间接荧光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drialantibody,AMA)、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心肌抗体(anti heart antibody,AHA),抗胃壁细胞抗体(anti parietal cell antibody,APCA).结果:PBC组病人的AMA-M2显著高于正常组、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组病人(147.0±95.8比1.0±1.6,4.0±13.6,0.5±1.0,P<0.001),但与病情严重程度没有显著关系.AMA M2、AMA和ANA对诊断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AMA-M2在三者中好(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结论:ELISA(Enzyme-Linsedimmunosorbent assay)法检测AMA M2是诊断PBC的敏感、特异、简便的临床指标.

    作者:唐淑珍;李茁;尤红;李新民;贾继东;王宝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硫酸镁加极化液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的影响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入院24小时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或猝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急性期QT离散度(QTd)异常增大密切相关,若在AMI早期的QTd异常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改善近期预后很有益处.本文采用硫酸镁加极化液治疗AMI对早期QTD的影响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临床观察和探讨.

    作者:于景彬;苏华;孙峰;宋媛媛;张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增液汤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习惯性便秘120例,临床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男36例,女84例.年龄16-78岁,平均43岁.病程1-12年.主要症状:腹胀腹痛,大便秘结.平均2-4天排便1次.常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尿少,舌红少津,脉细数.饮食习惯:喜食辛辣46例,多主食、少蔬菜74例.2 用药及结果增液汤:为玄参50g,麦冬24g,生地黄24g,辅以麦冬、生地养阴清热润燥.随症加减,如伴有咳嗽气喘加杏仁6g,左下腹痛可及肠形加大黄3g.每日1剂,开水浸泡,分数次饮服.10天为1疗程.佐以生活和饮食调节.

    作者:李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32例妇科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分析

    本文收集了我科从1989-2000年间将妇科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手术者32例,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年龄12 49岁,平均29.8岁.已婚18例,未婚14例.其中右侧宫外孕破裂16例(其中未婚7例、有宫内节育器4例、结扎术1例),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5例,右侧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7例,右侧输卵管炎3例,右侧卵巢脓肿1例.全组均以右下腹疼痛为首发症状,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1例,伴恶心、呕吐30例,发热(37.5-38℃).除右下腹均有压痛外,下腹部肌紧张21例,右下腹触及肿块3例,有移动性浊音者5例,肠鸣音减弱13例.术前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22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7例,穿孔性阑尾炎7例,阑尾周围脓肿3例.术中见阑尾正常未予切除28例:切除阑尾4例,病理检查为正常阑尾.

    作者:韩文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65例胰腺癌手术治疗探讨

    笔者采用手术治疗65例胰腺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现将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从65例发病情况分析,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8.2岁,以50-70岁发病者占85%,其中胰头癌51例,胰体癌14例.1.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表现有腹痛10例,轻、中、重度黄疸33例,低热3例,明显腹胀9例,少量腹水3例,腹部触诊、B超和CT检查发现有腹部包块7例.

    作者:肖新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患者Th1/Th2变化与肝损伤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肝功能状态下Th1/Th2变化,探讨Th1/Th2在乙肝病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半定量RT PCR和LISA检测肝功能正常(ZC组)、异常(YC组)的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DZ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FN-γ、IL 4mRNA以及血浆IFN-γ、IL-4水平结果:与ZC组和DZ组相比,在转录水平YC组IFN-γ mRNA相对量显著升高(p<0.05和 p<0.05);与YC组和DZ组相比,ZC组的IL-4的mRNA相对量升高(p<0.05和p<0.05).在蛋白水平YC组IFN γ亦升高(p<0.05和p<0.05),ZC组IL 4升高(p<0.05和p<0.05).结论:Th1激活,肝细胞受损增加;Th2激活,肝细胞损伤局限.

    作者:沈燕;张愔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治疗病理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对病理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我院自2000至2001年对5例患者使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治疗大面积病理性骨缺损.结果: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进行评估,无不良反应,骨痂形成良好,患肢活动正常.结论: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填充治疗病理性大面积骨缺损是解决骨缺损治疗的实用、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鑫;康宝林;弋军峰;邓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应用BACTEC-TB检测仪行结核分支杆菌药敏试验

    用BACTEC-TB检测仪行结核分枝杆菌对氨基水杨酸(PAS)、卡那霉素(KM)和氧氟沙星(OFLX)3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观察其结果与传统L J法的符合性及药物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选定合适的浓度.1 材料与方法132株结核分支杆菌取自1998-2001年门诊及住院肺结核患者,其中原发耐药42株,耐多药28株.BACTEC-TB检测仪12B培养瓶均购自美国BD公司.12B培养瓶内含药浓度为PAS2 μ g/m1、4μg/ml、10 μ g/m1.KM2.5 μ g/m1、5 μ g/m1、10μ g/ml.OFLX5 μ g/ml、10 μ g/ml、20 μ g/ml.改良L-J培养基耐药界限浓度为PASl μ g/ml、KM5 u g/ml、OFLX5ug/ml.BACTEC-TB检测仪药敏试验按推荐方法进行,L-J法药敏试验按<结核病诊断学检验规程>进行.

    作者:邹明远;岳志国;刘广德;田艳生;汤桂梅;崔幸琨;冯增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胎心监护预测脐带异常的评价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预测脐带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入院未临产的单胎妊娠308例进行预测,于临产前和(或)临产后分别行胎心监护.以胎心监护基线变异跳跃型和(或)CST(OCT)出现晚期减速或变异减速作为产前预测脐带异常判断标准.结果:脐带异常的发生率为30.50%.胎心监护预测脐带异常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7.84%、83.79%、58.04%、96.43%、84.62%.其中以跳跃型基线变异和变异减速的符合率较高,分别为90.00%和92.50%.结论:脐带异常对围产儿存在严重危害,应用胎心监护产前预测脐带异常有预测值和准确率高的特点.可作为临床预测脐带异常的方法之一.

    作者:高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KAI1基因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KAI1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KAI1mRNA的表达.结果:KAI1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有淋巴结或肝转移的癌组织中KAI1表达明显低于无转移的癌组织(P<0.01).结论:KAI1mRNA表达降低可能与大肠癌的转移有关.

    作者:张英兰;刘秀英;李续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O2激光配合中药熏洗及免疫疗法治疗尖锐湿疣500例临床观察

    我科自1995至1999年采用CO2激光配合中药熏洗及免疫疗法治疗尖锐湿疣50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00例中男300例,女200例,年龄14-72岁,平均27.5岁.病程短15天,长13个月,半年以内者400例,占80%.有非婚性接触(或配偶患同样疾病)者200例.其中同时患淋病19例,占3.8%.曾经患过淋病者85例,占17%.1.2 发病部位:尖锐湿疣的好发部位男性多分布于阴茎冠状沟,包皮系带两侧,分别为154例及125例,且多为包皮过长;女性患者则分布于小阴唇、尿道外口、阴蒂及子宫颈;多部位发疹者180例,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仅有少数出现瘙痒感;女性患者出现白带增多伴恶臭.

    作者:史存莲;李正洪;陈勐;张辉;何先秀;玉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胎盘早期剥离延误诊断临床分析(附8例临床分析)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威胁产妇及胎儿生命的并发症,又常并发大量出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危及产妇生命.现将我院自1989-1999年共收治胎盘早期剥离(以下简称胎盘早剥)192例,其中8例误诊病例作一回顾性总结,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总结如何早期诊断、早期处理.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8例胎盘早剥中,年龄21-29岁,平均24.6岁.孕周36 39周,平均35th周,第一胎6例,第二胎2例,农村7例,城镇1例.

    作者:张熠;田会琴;杨海宁;张冬梅;魏月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附40例分析)

    总结我院1985年至1999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老年非霍奇金氏淋巴瘤40例,现将其治疗特点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本组40例病人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0-70岁,平均63岁.1.2 病理组织学分类:按国际分类,本组40例病人,低度恶性7例,中度恶性12例,高度恶性8例,13例不能分类.1.3 临床分期:按Ann-Arbor临床分期,Ⅰ期9例,占22.5%,Ⅱ期6例,占15.0%,Ⅲ期13例,占32.5%,Ⅳ期12例,占30.0%.

    作者:董世兰;管同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指骨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是发生在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生在骨内者较少见[1].1923年Somtag首次报道1例.1976年日本北城文男统计了世界各地41例予以报道.笔者从1980年至1998年共收治1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其中30-37岁9例,48岁以上4例,平均年龄39岁.发病部位13例均发生在末节指骨,食指4例,拇、中指各3例,环指2例,小指1例.受伤至发病时间在0.5-13年之间,有外伤史7例,无外伤史6例.

    作者:谢怀正;魏登科;宋保平;许玉本;欧学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3-26周妊娠60例效果观察

    本文着重对13-26周妊娠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2001年因各种原因要求引产的单胎中期妊娠60例,全部住院引产,年龄19-46岁,停经13-26周,其中初产48例,经产12例,均无引产禁忌症.用药前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B超检查胎儿大小,胎盘位置,羊水深度.

    作者:杨琦芳;王敏;陈玉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进展

    自1997年英国科学家Willmut等[1]将成年绵羊乳腺细胞移入去核的的卵母细胞中,成功地获得克隆羊多莉以后,相继获得多种类型的体细胞克隆动物,台用输卵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克隆的牛马,颗粒细胞克隆的小鼠等.关于克隆及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反对克隆人类自身,但对病人所需的组织和器官进行克隆持积极态度.本文在胚胎干细胞水平上对国内外治疗性克隆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秦彦文;黄益民;王绿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源性脑脓肿的临床治疗体会(附8例报道)

    笔者对1998-1999年收治的8例血源性脑脓肿的临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8例血源性脑脓肿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12-78岁,平均42岁.症状为发热4例、头痛7例、局灶症状3例、癫痫3例、昏迷3例、Weber氏综合症2例、合并皮肤脓肿2例、合并肺部炎症4例、合并肾移植3例、血小板减少1例.入院时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3 5分3例、6-8分2例、13分2例、15分1例.头颅CT 7例显示:颅内多发大片混杂密度病灶,以低密度病灶为主,注药后可见多发囊性病灶呈环状强化,中线结构移位.1例为额叶皮层环状强化小病灶.MR 17例显示:颅内多发混杂信号,长T,T2为主,少量短T1信号.注药后病灶呈环状强化.

    作者:艾泉山;刘绍光;柴万兴;马骥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