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子宫肌瘤术后足月妊娠分娩1例

张华;刘瑞雪

关键词:
摘要:患者,女,25岁,因婚后半年余未孕,查体发现腹部包块于1996年8月12日入院.平时月经规律,周期30天,经期4-5天,经量中等,无痛经,于1995年11月结婚,婚后未采取避孕措施,一直未孕,故来我院就诊,门诊查体发现腹部包块,B超所见:子宫大小约5.5×2.2×3.9cm,形态尚规则,宫腔线居中,实质回声欠均质,子宫底部可探及一巨大实性包块,大小约30× 30×15cm,与子宫底部关系密切,左侧附件区可探及卵泡大小约2.5×2.0cm,右侧附件区似可探及卵巢,边界不清晰,提示:盆腔实性占位,子宫发育不良.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中药升降双向调节作用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所谓上升、下降、发散、泄利,都是针对病理而言.但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双向调节作用.正确认识药物升降双向调节作用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响,无疑会对临床辨证论治、处方遣药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房健;刘玉贤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80例报告

    腹股沟疝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自1884年Bassini创造传统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以及其后的McVay,Halsted和Shouldice等手术都为疝的治疗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对腹股沟解剖的新认识与新型疝修补材料的研发应用,近20年来,国际上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王今;李定纲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肺癌组织p53、PCNA及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p53肿瘤细胞增殖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潘武红;黄国平;邱慧敏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严重小腿骨折不同方法治疗比较

    我院自1995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AO自动加压钢板、Ⅴ型髓内针、单臂外固定支架、组合式外固定器四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胫腓骨骨折320例,现就治疗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锡忠;付彦杰;谢敏;陈明光;王新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绝经后子宫出血34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为了探讨绝经后发生子宫出血的病因和机理,以便提高临床诊治率.方法:通过对343例绝经后发生子宫出血病例活检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出各种原因所占的比例.结果:共检出子宫肿瘤131例,为常见的原因占总资料人数的38.2%,其次为卵巢肿瘤76例(22.1%),子宫内膜呈增生反应或增生过长61例(17.8%),子宫肌腺病15例(4.4%),子宫内膜息肉14例(4.1%),老年性子宫内膜炎20例(5.8%),子宫内膜萎缩26例(7.6%).结论:阐述了各种原因引起子宫出血的机理,其中恶性肿瘤占一定比例(子宫和卵巢恶性肿瘤共96例,约占28%),提示临床上对绝经后发生子宫出血的病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李瑞兴;郭红艳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给患儿生活学习及家庭带来很多不良后果,笔者自1997年5月-2002年7月对2-9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用抗生素、抗病毒及止咳化痰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外加中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纪明春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昏迷病人高压氧治疗和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作为脑复苏的重要治疗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患者在高压氧舱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对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有特别疗效.结合临床,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二妮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蒿属花粉致呼吸道痉挛窒息5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我们诊治了2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其中有5例是由蒿属花粉过敏所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痉挛、窒息症状,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郭惠娟;王红宇;施丽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大力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但随者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饮片及其制剂的运用日益广泛,由此在人群中发生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据文献报道,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作者:阳明;庞晓军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药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RAS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沙坦、培多普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循环和组织RAS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法制作大鼠AM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氯沙坦组(L);培多普利组(P);两药合用组(LP);假手术组(S).术后3天、1和6周观察循环PRA、AngⅠ、AngⅡ、ACE、ALD和心肌组织AngⅡ、ACE的变化.结果:AMI后3天和1周,C组血浆AngⅡ和ALD水平显著增高,而6周时恢复到与S组没有显著差异.L组血浆AngⅡ水平在三个时间点都显著增高;P和LP组血浆PRA活性在3天时显著增高,血浆ACE、AngⅡ和ALD水平则显著降低;在1周和6周,血浆PRA和AngⅠ显著升高,血浆ACE、AngⅡ和ALD水平则显著降低.C和L组非梗死区心肌组织AngⅡ含量在三个时间点均显著增高;P和LP组心肌组织AngⅡ和ACE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RAS参与了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且氯沙坦、培多普利能有效阻断AngⅡ所诱导的负面作用,终改善心功能.

    作者:刘佳梅;沈潞华;杨新春;李宏伟;谢苗荣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人参茎叶皂甙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心肌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人参茎叶皂甙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心肌氧自由基的作用.方法:应用结扎Wistar大鼠胆总管的方法,制作了梗阻性黄疸的动物模型.共分4个实验组,CBDL(胆总管结扎组)、CBDL+GSL(胆总管结扎加腹腔注射人参茎叶皂甙组)、sham组(手术对照组)、NC组(正常对照组),于术后3日、7日、14日、21日分别剖杀5只,取匀浆的大鼠心脏检查氧自由基清除酶(SOD、CAT、GSH-Px)及过氧化脂质(LPO),并行心肌组织学检查(光镜、电镜)检查.结果:胆总管结扎后心肌氧自由基清除酶的活力明显降低.3日开始降低,7日开始降至低,以后稍有升高,但仍较NC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而过氧化脂质(LPO)的变化正好与此相反.CBDL+GSL组氧自由基清除酶的活力明显高于CBDL组,差异显著,P<0.05;而过氧化脂质则正好相反,CBDL+GSL组均低于CBDL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人参茎叶皂甙具有增高梗阻性黄疸大鼠心肌氧自由基清除酶的活力,降低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即具有抗氧自由基的作用.

    作者:马冲;金永焕;宋昌龙;何尔斯泰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红景天研究进展

    红景天RhodioLa rosea L系景天科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木或亚灌木植物,常具有肉质根及根茎.全世界红景天属约90余种,我国约有80种,分布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及东北、尤以云南,四川及西藏高寒地区种类多.

    作者:胡中慧;堵年生;李玉莲;孙燕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患者家属和护工承担护理工作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究患者家属和护工承担护理工作现状,规范护理行为.方法:调查Ⅰ级护理患者97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病情观察、导管的护理、个人卫生方面家属和护工承担17项的护理工作.结果:患者的极大部分生活需要通过家属和护工的照顾获得满足,家属和护工在患者病情观察、留置导管操作也分担了相当多的护理工作、兼管部分卫生工作并因此影响了患者家属的正常工作生活,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结论:医院应当配备合理的护理人力,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刘雪晴;沈君华;蔡建萍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宫颈癌合并妊娠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合并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7月至2002年6月我院收治的13例宫颈癌合并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CR 84.61%(11/13),PR 15.39%(2/13),随访2年以上10例,6例(60%)在完成治疗后2月-5年复发,该6例均为足月产后.结论:宫颈癌合并妊娠的诊断应包括产后6个月这段时间,足月产后诊断的宫颈癌预后很差.妊娠期宫颈癌妇女宜选择剖宫产.

    作者:史彩霞;廖革望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肺心病177例心电图分析

    肺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加强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为危及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一大公害,本文分析了177例肺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旨在探讨肺心病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愈合的关系.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低分子右旋糖酐致超高敏感反应1例

    低分子右旋糖酐在改善微循坏、扩充血容量、抗血栓和渗透性利尿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疗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抢救失血性休克,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等多种急重症疾病,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于临床引起超敏反应少见,2003年3月我科收治1例病人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时致超高敏反应,及时发现给予相应的处理,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有关情况及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张淑艳;于莉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小儿骨肿瘤误诊和漏诊原因分析

    小儿骨肿瘤本来就是小儿骨科治疗中的难题,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给予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由于对小儿骨肿瘤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误诊,延误治疗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错过了治疗机会.

    作者:李西成;曹同军;燕太强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40例剧毒灭鼠药中毒的临床研究

    灭鼠药以毒性大小可以分为三类:①低毒类如敌鼠钠盐等.②高毒类:如磷化锌、毒鼠磷、溴代毒鼠磷.③剧毒类如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强、毒鼠硅等,文本主要指的是氟乙酰胺和毒鼠强中毒,它们共同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主要的一类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惊厥,致死的原因主要是持续性或间歇性四肢痉挛性抽搐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作者:王文哲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益气消瘀散治疗子宫肌瘤20例疗效观察

    笔者自1998年以来,用自制益气消瘀散治疗子宫肌瘤2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例均属门诊病人,年龄26-28岁9例,29-48岁11例,全部患者均经B超诊断证实.

    作者:张巧燕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伊班膦酸钠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效果.方法:对58例有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按治疗意愿分为2组,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化疗间歇期使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对照组为单纯化疗.化疗2个疗程后观察生活质量的变化,骨痛评分的变化,血清ALP及Ca2+水平的变化,肿瘤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两组生活质量的变化,骨痛评分的变化,血清ALP及Ca2+水平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疗效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其治疗和预防恶性肿瘤骨转移有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的特点.

    作者:杨祚璋;许建波;袁涛;谢琳;李少莹;李曙海 刊期: 2003年第14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