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班膦酸钠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杨祚璋;许建波;袁涛;谢琳;李少莹;李曙海

关键词:伊班膦酸钠, 骨转移,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效果.方法:对58例有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按治疗意愿分为2组,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化疗间歇期使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对照组为单纯化疗.化疗2个疗程后观察生活质量的变化,骨痛评分的变化,血清ALP及Ca2+水平的变化,肿瘤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两组生活质量的变化,骨痛评分的变化,血清ALP及Ca2+水平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疗效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其治疗和预防恶性肿瘤骨转移有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的特点.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

    笔者在跟随家父临床学习时,采用手法复位,外敷药膏,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杨永;杨进林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巨大子宫肌瘤术后足月妊娠分娩1例

    患者,女,25岁,因婚后半年余未孕,查体发现腹部包块于1996年8月12日入院.平时月经规律,周期30天,经期4-5天,经量中等,无痛经,于1995年11月结婚,婚后未采取避孕措施,一直未孕,故来我院就诊,门诊查体发现腹部包块,B超所见:子宫大小约5.5×2.2×3.9cm,形态尚规则,宫腔线居中,实质回声欠均质,子宫底部可探及一巨大实性包块,大小约30× 30×15cm,与子宫底部关系密切,左侧附件区可探及卵泡大小约2.5×2.0cm,右侧附件区似可探及卵巢,边界不清晰,提示:盆腔实性占位,子宫发育不良.

    作者:张华;刘瑞雪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小儿骨肿瘤误诊和漏诊原因分析

    小儿骨肿瘤本来就是小儿骨科治疗中的难题,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给予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由于对小儿骨肿瘤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误诊,延误治疗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错过了治疗机会.

    作者:李西成;曹同军;燕太强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新生儿窒息肺复苏体会

    新生儿窒息在产科无论是正常分娩或异常分娩均有发生.其原因为口咽部或气管内积存羊水、分泌物、粪便、血等,致使呼吸道不通畅,皮肤口唇表现缺氧症,心跳无力,心音微弱.

    作者:张丽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浅谈诱发前列腺疾病的原因

    前列腺是男性一生殖系统的重要器官,它产生的前列腺液,也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还有营养精子、促使卵子受精的作用.而前列腺又是多数男性而产生疾病的地方.经临床验证,男性55岁以后无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并且,前列腺道还容易患结石、炎症、肿瘤等疾病.因此,平时了解和预防诱发前列腺疾病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孙婷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药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RAS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沙坦、培多普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循环和组织RAS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法制作大鼠AM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氯沙坦组(L);培多普利组(P);两药合用组(LP);假手术组(S).术后3天、1和6周观察循环PRA、AngⅠ、AngⅡ、ACE、ALD和心肌组织AngⅡ、ACE的变化.结果:AMI后3天和1周,C组血浆AngⅡ和ALD水平显著增高,而6周时恢复到与S组没有显著差异.L组血浆AngⅡ水平在三个时间点都显著增高;P和LP组血浆PRA活性在3天时显著增高,血浆ACE、AngⅡ和ALD水平则显著降低;在1周和6周,血浆PRA和AngⅠ显著升高,血浆ACE、AngⅡ和ALD水平则显著降低.C和L组非梗死区心肌组织AngⅡ含量在三个时间点均显著增高;P和LP组心肌组织AngⅡ和ACE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RAS参与了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且氯沙坦、培多普利能有效阻断AngⅡ所诱导的负面作用,终改善心功能.

    作者:刘佳梅;沈潞华;杨新春;李宏伟;谢苗荣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头痛36例临床观察

    血管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病,我们用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养血清脑颗粒治疗36例,镇脑宁胶囊治疗31例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养血清脑颗粒对中青年疗效较镇脑宁胶囊好,特报道如下.

    作者:谢正凯;王胜文;赵娜;陈素侠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睾丸扭转的治疗体会

    睾丸扭转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10h以内)可尝试手法复位.现将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11例睾丸扭转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与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汪涛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243例体会

    受腹腔镜手术及现代人审美观念增强的启示,笔者对243例阑尾炎病人施行了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病人痛苦轻、切口瘢痕小、术后恢复快,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景宪;孙传芬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心肺脑复苏的影响因素分析

    心肺脑复苏(CPCR)成败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74例CPCR患者资料,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4例中男39例,女35例.年龄16-72岁,其中<40岁12例,40-60岁29例,>60岁33例.

    作者:李天云;杨学水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80例报告

    腹股沟疝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自1884年Bassini创造传统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以及其后的McVay,Halsted和Shouldice等手术都为疝的治疗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对腹股沟解剖的新认识与新型疝修补材料的研发应用,近20年来,国际上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王今;李定纲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大力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但随者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饮片及其制剂的运用日益广泛,由此在人群中发生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据文献报道,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作者:阳明;庞晓军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双眼同时人工晶体植入术

    双眼白内障同时手术历来为病人和医生共同关注,我院自2000年6月以来,对11例双眼白内障患者,因经济、时间或身体原因不能接受2次手术,强烈要求双眼一期复明,又无绝对手术禁忌证者,同时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手术.11例术后视力稳定,人工晶体位置好,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蔡迎难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菏泽市综合性医院应用抗生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抗生素(均指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情况,防止滥用抗生素和院内交叉感染,指导基层医疗单位正确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我市三家综合性医院1997年7月-2000年6月各临床科室出院病历2256份进行回顾性调查,随机抽取三等乙级、二等甲级和二等乙级医院病历分别为986份、745份和525份.结果:有1762例使用抗生素,占78.1%.47.0%用于治疗感染,53.0%用于预防感染,7.5%参考药敏用药.结论:强调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防止交叉感染.

    作者:朱守成;崔同健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不同穿刺间隙硬外阻滞对剖宫产术的效果影响

    为了观察不同穿刺间隙硬外阻滞麻醉对剖宫产术阻滞平面、麻醉效果、术中管理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从2000年-2002年,我院选择了80例剖宫产病例,分为T11,12间隙穿刺向下置管3cm和L2,3间隙穿刺向上置管3cm两组,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黎明;梁君兰;王志勇;杨贤召;高婷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术病人的护理

    我科在2003年3月份共为8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颅内血肿抽吸术,除1例系脑干出血,导致手术失败,其它愈后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玉果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皮肤扩张术皮瓣设计的研究

    皮瓣设计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要达到满意效果的核心,从扩张器的埋植,到Ⅱ期手术修复皮肤的缺损,都是为能够形成一个转移方便到位,面积充足宽松,血供良好的皮瓣而努力.

    作者:李培富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肝胚胎性肉瘤1例

    患者,男,54岁.因右腹闷胀不适2个月,加重伴腹痛、恶心、呕吐10天入院.查体:肝上界位于第五肋间,肋下平脐,质硬,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AFP(一).

    作者:赵玉斌;张少华;张少君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改良式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除的临床分析

    近些年来,许多医院开展了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该术式可避免全子宫切除及次全子宫切除术的弊端,且具有减少手术步骤、减少创伤,对性机能影响较少等优点,为了既能在同样施行子宫切除的同时,又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切除子宫的患者的术式进行改良,皮肤行横弧形切口,美容缝合皮肤,不用拆线;对切除子宫后的宫颈筋膜进行的成形,使其优点更为突出,现报告如下.

    作者:邝美玉 刊期: 2003年第14期

  • 头环背心支架外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枢椎齿突陈旧性骨折

    枢椎齿突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一旦发生骨折,容易出现寰枢椎的不稳定,并可能导致其临近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严重的骨折并发症,而且齿突骨折治疗后不愈合较高,形成齿突陈旧性骨折机率较大.

    作者:聂少平;喻晓峰;曹盛生;甘心荣;傅云根 刊期: 2003年第14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