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英
我院采用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美玲;范月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联合切除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8月-9月3例行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结果3例病人中2例肿瘤位于胰头,有阻塞性黄疸,1例肿瘤同时占据胰头和钩突,无明显黄疸.手术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解剖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整块取除标本,行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端端吻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长度分别为5cm、6cm和7cm.肠系膜上静脉切除6cm和7cm的病例均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降低吻合口张力.血管阻断时间分别为17min、15min和20min.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半胃切除,Child法重建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胰肠吻合为捆绑式吻合.1例病人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脾脏轻度肿大,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2例为胰头管状腺癌,1例为胰头和钩突纤维肉瘤,3例肿瘤均侵犯肠系膜上静脉壁.术后均无胰漏和胆漏发生.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6个月、22个月和14个月.结论3例病人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阻断时间相当于血管吻合时间,阻断时间明显缩短,对小肠和肝脏循环影响较小.血管切除较长时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能降低血管吻合张力.
作者:徐琳;吴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镜护士对ERCP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制定ERCP健康教育手册,内镜护士术前一日到病房与患者面对面访谈,有针对性的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结果与结论内镜护士实施ERCP健康教育能增加病人对ERCP的耐受性,提高病人对内镜操作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密切医护患人际关系,从而帮助病人有效配合操作.同时,也减少了护士配合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责任感和健康教育能力.
作者:郑东萍;陈彩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分型与超声图像所见的关系,笔者对1年半来101名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胆脾超声影像学所见与组织病理学分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平;王曙光;李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64岁,因吞咽困难1个月于1999年2月25日入院,胃镜提示贲门部癌,于3月6日下午在连硬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广泛转移,故做姑息疗法,腹腔插管应用丝裂霉素8mg,5-Fu 1g,切除部分大网膜做病检.于3月7日10:30时出现房颤,虽经治疗,仍不能纠正且出现肾功能衰竭,于21:00恶化自动出院.
作者:王建萍;江祥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一年来反复黑朦晕厥于1999年3月5日入院.平时无胸闷、心悸,无胸前区疼痛,无夜间端坐呼吸,无高血压病病史.入院时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神清.T37℃,R18次/min,BP140/80mmHg(1mmHg=0.133kPa),颈静脉无怒张,口唇不发绀,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68次/min,频发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上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血钾3.0mmol/L,血钠140mmol/L,血氯102mmol/L,EKG提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呈二联律,Q-T间期0.58s.入院给予补钾,纠正心律失常治疗,次日4时30分突然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即予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发现数次短暂昏厥中均为扭转型室速,用阿托品、利多卡因、补钾等常规方法未奏效,改用异搏定5mg缓慢静脉注射后才终止发作,此后以80mg异搏定每日3次口服3个月,随访1年病情稳定无复发.
作者:许敏秀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对青藏高原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进行分析.方法对88例伤者的伤情,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痊愈5例,中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4例,死亡74例.结论①脑损伤程度与伤者预后关系极为密切,严重原发脑损伤是伤者短期内死亡的关键因素.②创造条件及时解除脑受压是伤者可能获救的重要救治环节.③高寒缺氧地区纠正此类伤者严重缺氧环境,防治伤后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十分重要,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救治手段之一.
作者:俞祥海;刘玉琴;张永刚;向凯;孙胜;俞缓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文论述了电台心理咨询师的选拔条件,指出现行部分电台心理咨询师与听众交流中使用道德原则的缺陷,提出了正确的与听众交流的心理咨询原则.
作者:朱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我科2001年-2002年之间收治早产儿24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徐业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临床对照,将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的840例产妇和新生儿(A组)与同期本院母婴同室未进行母乳喂养的676例产妇和新生儿(B组)的状况进行对比.结果①A组减少了产妇产后出血(100±50ml入室,185±45ml出室);B组出血量显著增加(100±55ml入室,300±50ml出室);②A组避免了新生儿的早期减重(2700±250g入室,3000±255g出室);而B组减重显著(2850±245g入室,2680±243g出室);③A组新生儿腹泻率(1.75%)和鹅口疮发生率(1.13%)低于B组(7.56%,5.45%).结论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及新生儿健康.
作者:周敬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治水平减少并发症.方法本组病例68例,其中66例在伤后早期行手法复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托外固定,2例出现缺血性肌挛缩就诊.结果随访42例,2例功能无明显改善,40例肘关节功能恢复均达满意效果,肘部外观基本满意,未留下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应及时就诊,准确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术后早期适时积极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余锋;郭宏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胆囊结石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胆汁成分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和B超检查的普及,胆结石的检出率日渐增多.为了探讨胆囊结石发生的相关因素,并积极开展有效地干预措施,我们对681名中老年人进行B超和血脂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盛梓松;包志红;徐铭宝;黄燕平;莫晨;罗社文;邓笑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致盲原因.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在治疗有效阶段,往往缺少症状,晚期常致双眼不可逆性盲.早期发现,长期观察给予适当治疗,是减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关键,现将我科从2000年1月-2002年6月间,对1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与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周新柳;刘秀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以高血糖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的急性并发症,血糖可高达16.7-33.3mmo1/L,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则可致死亡[1].我科于2003年9月初收入1例糖尿病急性酮症酸中毒的患者,经过正确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症状改善、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采用中药清热利胆化湿汤(金钱草、蛇舌草、虎杖、蒲公英、黄芩、栀予、赤芍、枳壳、柴胡、川楝子等)配合西药甲硝唑氨苄青霉素等辨证治疗急性胆系感染55例,痊愈29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比西药对照组之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较之单用西药治疗急性胆系感染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梁启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研究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三联疗法进行改良减少服药次数,对门诊收治的48例由胃镜确定为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同服,均为每日2次,连服7天为1疗程、于停药后至少4周复查胃镜示溃疡愈合达瘢痕期、Hp阴性.其根除率达89.6%,其结果证明低剂量、短程三联疗法根除率高、副作用小、疗程短、病人有较好的依从性.
作者:林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持续性枕后位是产科常见的胎抬头位置异常,是剖宫产和阴道手术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在产程中恰当的实施人为干预措施矫正持续性枕后位,降低剖宫产率已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近两年我科对492例住院分娩的产妇在产程中实施不同的体侧卧位,配合胎儿自身重力、羊水浮力及产力的协同作用,观察矫正枕后位的效果,实践证明,不同体侧卧位纠正枕后位有显著差异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宏;吴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对病人手术后的剧烈疼痛及癌症晚期的持续性疼痛一直没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法.近几年我们科给病人使用了止痛泵,其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深受病人喜欢.现就其临床应用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黄美凤;赵洪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极少见,常伴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治疗上与一般心肌梗死有所不同.自2000年3月-2003年8月我院共收治8例,报告如下.
作者:雷生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晕厥是指急起而短暂的意识丧失,为急诊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近年来我院急诊科收治了141例晕厥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邱红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