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芪冬润肺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李静;史志勇

关键词:润肺, 单纯西药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非特异性, 周围组织, 中药治疗, 益气养阴, 气管黏膜, 感染因素, 大气污染, 患病率, 发病率, 多发病, 常见病, 炎症, 临床, 患者
摘要:慢性支气管炎是指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5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0例,分别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和联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现总结如下.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对血管及系膜病变引起急性上腹痛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对血管及系膜病变引起急性上腹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间收集的22例急性上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CT的影像学征象.结果,通过22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发现7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为肠系膜扭转.结论:CT在血管性病变引起的急性上腹痛的诊断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作者:陈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腹腔镜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护理及优点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护理及优点.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之间于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25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时间于术后12~24h内下床活动,观察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并给予相关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第一次排便和排气时间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与首次排气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对照组患者呕吐、腹胀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结论:腹腔镜术后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能够促进肠胃蠕动,缩短排气、排便和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效果,有效减少或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杨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西药房处方用药审核的分析与思考

    目的:对我院6238张西药房处方进行审核,进而探讨西药房处方用药的适宜性.方法:对我院开出的6238张处方审核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用药不合理的情况.结果:审核结果显示,6238张西药房处方中,出现处方用药和临床诊断不相符的处方有173张,占比2.77%;给药剂型、给药途径不适宜的处方有94张,占比1.51%;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处方有87张,占比1.39%;联合用药不适宜的处方有48张,占比0.77%;无充分理由为患者开具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同种药物的处方有43张,占比0.69%;存在药物配伍禁忌的处方有16张,占比0.26%;其他原因造成用药不适宜处方有51张,占比0.82%.结论:针对我院西药房处方用药出现的不合理状况,药师需对西药房处方用药的适宜性进行严格审核,减少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进一步提升医院药学服务水平.

    作者:舒国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进展

    目的:观察分析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进展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显效18(60.0%)例,有效10(33.3%)例,无效2(6.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对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应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乌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子宫内膜增生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的图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行宫腔镜检查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的102例住院患者的经腹部及经阴道超声图像的特征、病理、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与病理一致的符合率为69.61%(经腹部57.50%低于经阴道超声77.42%).结论:子宫内膜增生二维及彩色经阴道或经腹超声图像有一定特征,阴道超声较经腹超声对内膜厚度、边界及连续性、内部回声特征、宫腔线及宫腔血流分布特征能提供更精确全面信息,能指导临床及时正确诊治疾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塔娜;路英;宋鹏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根据体表面积设置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的合理性研究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下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根据体表面积(body-surface area,BSA)设置潮气量(tidao volume,VT)和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的合理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OLV手术患者120例,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肥胖组,每组又按体重或BSA设置VT、MV均分为两个亚组:消瘦组分为A、B亚组,正常组分为C、D亚组,肥胖组分为E、F亚组,每亚组20例.A、C、E3个亚组根据体重设置VT=8ml/kg、MV=90ml/(kg.min);B、D、F三亚组据BSA设置VT=250ml/m2、MV=3L/(m2.min),机控OLV.于T1(OLV开始前)、T2(OLV开始后30min)、T3(OLV结束前)记录PETC02 、pH、PaCO2,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亚组通气不足、呼吸性酸中毒;E亚组通气过度、呼吸性碱中毒;据BSA设置VT、MV各组监测指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全身麻醉OLV设置VT=250ml/m2、MV+3L/(m2.min)是一种合理、准确的方法.

    作者:逄立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小切口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白内障合并青光眼采用小切口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中,抽选4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小切口联合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1周视力不足0.1者明显减少,0.1~0.3、0.3以上者明显增加;治疗后眼压明显降低、前房深度明显增大,和治疗前相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角膜水肿5例、前房积血3例、晶状体夹持1例、一过性高眼压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4%,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而言,小切口联合手术效果确切,能够控制眼压、促进视力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唐天德;李林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护理干预,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效果上的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77.5%,P<0.05;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87.5%,对照组为72.5%,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全面护理观察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邱春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按常规降眼压,局部麻醉45例,年龄在7 ~ 14岁;全身麻醉25例,年龄在7岁以下.手术在ToPcon手术显微镜下施行.角膜清创术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一期植入晶体14例;二期植入晶体28例;白内障联合眼内异物取出一期植入晶体3例;玻切取异物二期植入晶体2例;钝挫伤一期植入人工晶体10例,二期植入晶体3例;爆炸伤致白内障一期人工晶体植入7例,二期植入8例.结果:术后视力:0.05~0.1者15例;0.1~0.3者10例;0.3 ~0.5者30例;0.5 ~1.0者15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9例;前房炎症、瞳孔区纤维渗出膜37例;人工晶体移位、夹持3例;后囊混浊43例;玻璃体机化、视网膜脱离2例;继发性青光眼2例.结论: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因致伤原因不一,伤情复杂多变,临床上很难形成固定的处理模式,因根据具体伤情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叶东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药学干预前后我院住院患者氟喹诺酮类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前后我院住院患者的氟喹诺酮类应用情况;方法:通过限定日剂量法来统计分析我院药学干预前(2009年)和药学干预后(2010-2011年)住院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以此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结果:药学干预后我院住院患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用药金额显著下降;药学干预前,洛美沙星注射剂是应用频率高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药学干预后高的则为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药学干预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日均费用显著低于药学干预前,另外G-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降低.结论:药学干预能让住院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更加合理和规范.

    作者:高立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部X线透视在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诊断体会

    目的:探究胸部X线透视在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诊断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支气管异物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X线透视资料,观察42例患者X透视的表现特征.结果:所有支气管异物患者均接受了胸部X线透视检查,临床表现为纵膈摆动、肺气肿、肺不张等.结论:给予支气管异物患者胸部X线透视检查,能有效提高检查的准确率,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军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医药治疗恶性血液病优势的思考

    恶性血液病是一组临床预后不佳的血液系统疾病的总称,现代医学主要以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有不良反应多、易复发等缺点,而中医作为一种安全、副作用少的治疗手段,其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优势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常宝珠;黄礼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酪酸梭菌活菌散在治疗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在治疗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的14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2组均不停止母乳喂养.结果:对照组经皮测胆红素每天下降46.7±27.1 umol/L,治疗组每天下降62.7±23.63 umol/L.对照组下降至85umol/L需5.8±4.2d,治疗组需4.4±3.1d.结论:治疗母乳性黄疸中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可明显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李素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早期综合护理对鼻咽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后副作用的防治

    目的:深入探讨在鼻咽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中对其行早期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5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综合护理,然后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资料整合,两组患者在皮肤反应、黏膜反应、腮腺反应及全身化疗反应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早期综合护理作用于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治疗后的副作用发生率.

    作者:谭丽华;林文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深部热疗在肿瘤放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深部热疗在肿瘤放疗(IMRT)中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肿瘤放疗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给予单纯放疗,观察组50例给予放疗后联合深部热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完全缓解情况88.0%,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的6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测定Ⅰ级疼痛36例,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部热疗在肿瘤放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放疗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且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唐惠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分析56例接受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精心护理,总结术前术后护理经验,帮助患者手术获得成功,康复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十分关键.

    作者:黄君玲;林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短波配合超声波疗法治疗初产妇非化脓性急性乳腺炎

    目的:探究治疗初产妇非化脓性急性乳腺炎采用超短波配合超声波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80例非化脓性急性乳腺炎初产妇,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短波配合超声波疗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超短波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且在治疗天数以及术后恢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初产妇非化脓性急性乳腺炎采用超短波配合超声波疗法可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治疗时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作者:于瑞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动脉血栓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在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52例,这52例患者都在我院接受临床病情诊断,且都分别进行了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以及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研究比较在两种诊断方法下,患者病情检出情况以及相对应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经过临床病情诊断和研究比较发现,在患者临床诊断检出情况和灵敏性以及特异性情况上,对照组都不如观察组.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方式对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病情诊断可以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且可以起到定性判断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掌握患者栓塞具体形态以及位置,还能有效诊断出患者分期征象和间接征象等,为患者后期病情诊断提供比较详细和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作者:宗德周;罗光银;范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门诊如何做好服务沟通的护理

    目的:探讨现代医院门诊部门如何做好与患者的服务沟通的护理,提高医院门诊部门的服务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医院门诊部门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服务护理工作的效果,包括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满意程度、健康教育、护理方法的操作等.将病例分为两组进行研究.结果:试验组的患者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的高.结论:医院门诊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作者:华佩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全面剖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入院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原理,将74例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行抗感染,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雾化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辅以康复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的终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无效患者4例,其中包括病情无变化2例,病情加重2例,死亡0例;本组治疗有效率为89.19%,死亡率为0.对照组无效患者共14例,其中包括病情无变化5例,病情加重7例,死亡2例;本组治疗有效率为62.16%,死亡率为5.41%.有效率方面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方面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康复治疗合理并广泛地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常规治疗中,能收到较好的成效,且安全性也较高.

    作者:朱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