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促癌物在肿瘤诱发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研究选择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利用免疫组化、Southern Blot和半定量RNA斑点杂交的方法,研究在HPV18E6E7和促癌物佛波酯(TPA)的协同作用下,这些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HPVE6E7和TPA的协同作用可以引起细胞内癌基因c-myc的扩增4~8倍,c-erbB2的表达水平提高32~64倍,并导致抑癌基因p16的表达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的1/4~1/8.结论 HPVE6E7和TPA的协同作用可以引起细胞内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水平异常,可能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岑山;张月;许锦阶;沈忠英;曾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感染科自1999年4月起,选取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10.8±5.2)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9.9±5.9)岁.
作者:彭华彬;杨志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顾方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专门从事脊髓灰质炎研究40余载.他是中国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研发脊灰活疫苗的第一人,成绩卓著,名声斐然.
作者:王树惠;彭小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HIV-1亚型的流行规律及其与国际参考株的同源性.方法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43例采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HIV-1抗体阳性的吸毒者淋巴细胞富集液,并对其核酸样品进行扩增,使用ABI377型测序仪对扩增产物测序后,对其ENV基因C2-V3段的核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3份血样中,29份为07-BC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CN.97.C54A近,基因离散率为(2.291±1.055)%,组内离散率为(3.534±1.306)%;9份为AE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01AE.TH.90.CM240近,基因离散率为(8.068±0.534)%,组内离散率为(2.823±1.235)%;3份为08-BC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97CNGX-9F近,基因离散率为(1.403±0.681)%,组内离散率为(1.507±0.681)%;2份为泰国B(B')亚型,与国际参考株RL42近,基因离散率为(7.335±3.330)%,组内距离为8.52%.结论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感染的HIV-1以曾经主要在西北地区吸毒人群中流行的07-BC重组亚型为主,也存在主要以性传播途径感染的人群中流行的AE重组亚型,提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中流行的HIV-1亚型趋于多样化.
作者:颜瑾;王玉;李杰;马鹏飞;林鹏;邢辉;刁丽梅;邵一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数量及表型的改变,并对其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检测37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1例健康人肝功能及血清HBV DNA水平,并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体外诱导培养,促使其发育成DC,计数其数量并检测膜表面分子的变化.分析DC数量及表型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且其膜表面分子CD83、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DC数量、DC膜表面分子CD83和CD86与血清HBV DNA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肝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DC数量减少及成熟障碍,这种改变与肝内炎症反应程度不相关,但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复制水平呈负相关,提示DC参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的清除.
作者:王凯;陈龙岩;王兵;韩利岩;侯云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重肝)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及前C区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52例重肝和52例慢性乙肝(CHB)进行HBV基因分型.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随机对15例B型和15例C型重肝患者的BCP区和前C区进行序列测定,分析HBV基因型与BCP T1762/A1764及前C区A1896突变的关系.结果 泉州地区重肝的基因型以B型为主(48.08%),其次为C型(30.77%)和B/C混合型(17.31%),无A、E、F型存在.与CHB组比较,重肝组B型检出率明显降低,而C型和B/C混合型检出率明显升高.C型重肝患者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显著高于B型(P<0.05),而前C区A1896突变率在B、C型感染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型感染易引起较重肝损伤,而B/C型混合感染可能是导致重肝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C型重肝患者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显著高于B型.
作者:许正锯;杨红;陈先礼;沈建坤;张启华;王崇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毒、细菌、原虫、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脑组织炎症.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是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等,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病毒性脑炎预后不佳,死亡率高,常留有严重后遗症,如乙型脑炎患者的后遗症可达30%.病毒也可感染脑膜出现脑膜炎(Meningitis).脑膜炎可分为细菌性和无菌性两类.后者是指脑脊液涂片和细菌培养为隐性的脑膜炎.一般无菌性脑膜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故无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几乎成为同意词.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程一般较短,预后较好.病毒性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是指脑实质和脑膜同时感染.
作者:潘晓玲;梁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 材料与方法选取153例符合条件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对照组75例,治疗前肝功能均异常,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HBVM)均阳性,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HBVM和肝功能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均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给予保肝、降酶,退黄为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迈普新,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1.6 mg,每周2次,皮下注射,疗程均为3个月.用两点注(速率法)检测肝功能,用ELISA检测HBVM中HBeAg、用PT-PCR法检测HBV DNA.
作者:刘立亚;宏伟;杨文珍;万志军;谭彦芳;李荣权;汪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研究采用ELISA测定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含量,旨在探讨其在各类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能受损关系,以便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刘家秀;徐彬;汪习成;刘兴祥;姜玉章;徐秋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柯萨奇病毒IgM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并优化制备中各关键步骤的实验条件.方法 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20 nm的胶体金溶液,标记羊抗人IgM,制备免疫胶体金复合物,组装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纸条.结果 用柠檬酸还原法制备的20nm胶体金溶液呈亮红色.胶体金标记羊抗人IgM低稳定量是1 μg/ml,适稳定量为1.5 μg/ml.适pH为8.2.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与进口ELISA试剂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制备质量不但与抗原抗体的质量、层析材料的选择、胶体金的制备与标记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缓冲系统、辅助添加剂的选择与优化也非常重要.
作者:张宝元;崔小岱;马晓红;张霆;呼守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贵州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方法 选择贵阳、遵义、凯里、都匀慢性HBV感染者693例,其中无症状携带者(ASC)292例,慢性肝炎(CH)276例,肝硬化(LC)76例,肝细胞肝癌(HCC)49例.用S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确定基因型,比较主要基因型的地区分布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693例中,B基因449例(64.79%),C型233例(33.62%),A型6例(0.87%),D型5例(0.72%),未发现E、F基因型.B型的分布:凯里高(96.40%),遵义、都匀其次(78.79%、76.19%),贵阳低(53.66%).C型的分布,贵阳(45.68%)高于都匀(23.80%)、遵义(13.13%)及凯里(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型相比,C型感染者平均年龄大;ALT水平高;HBeAg阳性率低(P≤0.01).除ASC组外,B、C2种基因型在CH、LC和HCC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贵州存在A、B、C、D 4种HBV基因型,但以B型为主,C型其次,A型、D型仅占很小比例.B、C基因型在贵州不同地区的分布有一定差异.与B型相比,C型感染者肝脏损害的程度较重.
作者:丁静娟;张权;彭亮;刘悦晖;李忠;刘三都;胡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本研究应用抗病毒序贯疗法联合胸腺肽对33例应用拉米夫定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伟;姜红;李淑琴;郭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制备乙脑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各项生物学性质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免疫、融合、克隆和筛选等方法制备乙脑单抗,使用ELISA、IFA、中和试验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鉴定单抗的敏感性、特异性、种内反应广谱性以及中和活性.结果 终获得3株稳定分泌的乙脑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其滴度均超过106.3株单抗只与乙脑病毒反应,与其他9种虫媒病毒皆不反应.ELISA相加试验证明3株单抗的作用位点非常相近,选择其中的F12.37与10个代表性乙脑病毒株反应,F12.37能够敏感地检测到所有10个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株.F12.37还能够中和乙脑P3株(基因Ⅲ型)和SH03-103株(基因Ⅰ型),保护50%细胞不产生病变的稀释度分别为1:3.2×105和1:1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12.37与乙脑病毒E蛋白相互作用.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3个高滴度、高特异性的乙脑单克隆细胞株,其中F12.37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好的种内反应广谱性,能够中和两个基因型乙脑病毒,其作用位点位于乙脑病毒E蛋白.
作者:王雷;付士红;李雄;牛新玲;唐青;梁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研究表明,黏膜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称为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MIS分为两大部分:有结构的黏膜滤泡和无结构的弥散淋巴组织.抗原由黏膜滤泡进入MIS,被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处理并提呈给T、B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散淋巴组织,并在此发挥生物学功能.
作者:黄磊;周先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重组干扰素β(IFNβ)刺激人肝癌细胞系HepG2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IFNβ下调HepG2相关基因.方法 重组IFNβ 2000 U/ml刺激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以生理盐水作用的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制备细胞裂解液,从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 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份,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连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埃希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重组IFNβ刺激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58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 bp插入片段.随机挑选其中35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获得12种编码基因.结论 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IFNβ刺激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了解IFNβ在肝细胞内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钟彦伟;成军;曲建慧;张黎颖;郭江;李晓东;徐东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05年我国贵州、四川和湖北省三个监测点的乙脑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三个监测点的乙脑流行状况、媒介蚊虫、宿主带毒水平.结果 2005年我国贵州、四川和湖北3个省的乙脑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总数的40.7%,其中贵州和四川省的病例数居全国前2位,发病率均超过1/10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报道病例中0~10岁儿童占报告病例90%以上;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乙脑病例主要集中于6~9月,而7~8月发病数多;蚊虫密度调查显示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主要蚊种.结论 三省监测点与全国乙脑流行规律相同.贵州和四川省乙脑病例居全国前2位.
作者:李艺星;尹遵栋;杨俊峰;陈园生;程均福;刘力;刘学成;周兴余;王昭孝;周敬祝;梁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摸索以疱疹病毒4型(EBV)IgG/ZEBRA为捕捉抗原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条件,为大量人群普查奠定基础.方法 将纯化的ZEBRA抗原用于对鼻咽癌(NPC)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IgG/ZEBRA抗体的ELISA检测.结果 检测NPC患者血清288份,其中ELISA实验显示阳性262份,敏感度91%,检测正常人血清96份,其中阳性5份,特异度94.8%.其结果显示NPC组的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惠州5463份和广西桂平2017份血清进行检测,检出早期鼻咽癌患者5例.并将结果与免疫酶法检测IgA/VCA、IgA/EA、IgG/EA比较.结论 以EBV早期抗原ZEBRA为捕捉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用于大量人群的NPC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
作者:张晓梅;钟建明;汤敏中;张晓光;廖建;郑裕明;邓洪;曾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针对西尼罗Ⅲ重组融合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西尼罗Ⅲ重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并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所获得的单抗经间接ELISA、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结果 共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针对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F7、6H3和8E4,其单抗亚类鉴定分别属于IgG1、IgG1和Ig2a.这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重组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日本脑炎病毒无交叉反应,并且,8E4和6H3识别同一抗原位点,4F7识别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另一抗原位点.结论 本实验成功研制出针对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我国建立西尼罗河病毒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并与日本脑炎病毒进行鉴别诊断提供了技术贮备.
作者:陈义平;杨艳菊;吴晓东;王志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