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粱国栋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输入性病例, 报告, 自治区, 台湾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死亡, 地区
摘要:2002年11月以来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先后7个县/市发生病例,此后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市.自2003年3月份以来我国部分省市出现输入性病例.截止2003年6月21日,除台湾省外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共报告5 326例,死亡347例.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HBV-DNA定量与HBV-M检测的联合应用

    作者:林春艳;关秀茹;辛晓敏;周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2的研究回顾

    Epstein-Barr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在人类中广泛传播.大多数EBV的初次感染是在患者幼儿时期,而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终身携带病毒.EBV与越来越多的人类肿瘤相关,包括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的免疫增生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NPC、HD和多种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

    作者:左建民;周玲;曾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一种特异的EBER-1原位杂交探针检测石蜡组织中的EB病毒

    作者:齐宗利;赵彤;周新华;刘换新;黄宏宇;韩西群;姚开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方法收集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病原体分离,并运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用MDCK细胞从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用SARS病毒聚合酶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扩增出一个279 nt的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和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有39%~65%同源性,和来源于不同地区分离的SARS冠状病毒株(中国北京、香港、台湾和德国、意大利等)在同一个位置(第12个碱基)仅有一个碱基不同,由a→t.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显示,该病毒能够和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呈特异的抗体反应.结论这种新的冠状病毒是引起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且能够用MDCK细胞进行分离.

    作者:鄢心革;万卓越;张欣;陈秋霞;郑夔;黄吉城;黄平;陆家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在昆虫细胞表达汉坦病毒的核蛋白及其在血清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川;孟祥芝;张全福;刘琴芝;于建石;胡孔新;刘刚;梁米芳;李德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胎鼠原代神经元细胞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感染胎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模型.方法取孕14~16 d昆明小鼠皮质神经元进行细胞培养并感染HSV-Ⅰ.观察倒置光学显微镜下神经元形态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的百分比.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正常及病毒感染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用特异性HSV-Ⅰ荧光抗体检测神经元受染情况,并利用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原代培养神经元数量、形态良好.用阿糖胞苷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生长后,神经元纯度较高.培养3 d时加入HSV-Ⅰ感染神经元,HSV-Ⅰ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阳性,受染神经元形态变化,活性降低.结论HSV-Ⅰ可直接感染原代培养神经元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体外模型.

    作者:李伟荣;王佳伟;王得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人巨细胞病毒中和性人源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

    目的研究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人源基因工程抗体.方法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首先从HCMV感染者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RNA,逆转录后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轻、重链基因,然后插入噬菌体载体pComb3,构建噬菌体抗体库.使用纯化的HCMV病毒裂解物对噬菌体抗体库进行4轮富集,然后通过ELISA筛选阳性克隆,并对获得的克隆进行功能鉴定.结果克隆和表达了3株抗HCMV人源Fab抗体,经ELISA证明均具有抗原结合活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后通过病毒中和试验证明其中2株具有中和活性.结论获得2株抗HCMV人源Fab抗体,具有一定的中和活性,为下一步研究抗HCMV人源全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段涛;梁米芳;谷淑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BV核心与前S1融合蛋白疫苗对HBV转基因鼠的免疫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与前S1融合蛋白疫苗(HBV CS1)在HBV转基因小鼠中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6只HBV转基因小鼠分成2组,在0周和3周时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HBV CS1与免疫佐剂(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对照组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基因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结果实验组(1.99±0.35)转基因鼠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1.56±0.15);实验组第6周(3.58±0.80)与第9周(3.45±0.70)血清中HBsAg终点滴度与第0周(4.36±1.04)及第3周(4.81±0.98)以及同一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HBsAg终点滴度均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小鼠第6周(4.02±0.29)和第9周(3.58±0.17)血清中HBV DNA含量明显低于免疫前(5.55±0.88),而对照组各批血清无此差别.结论HBV CS1蛋白疫苗在HBV转基因小鼠中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并具有抑制HBV DNA复制和HBsAg表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美忠;陈心春;周伯平;乐晓华;徐六妹;王火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型别重组人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上抗SARS病毒的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2b、α1b、β1b和ω1b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在人横纹肌瘤(Rda)细胞系培养上测定干扰素的抗SARS病毒活性.结果高度纯化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α1b、β1b和ω1b在Rda细胞培养上抑制SARS病毒产生50%细胞病变(CPE)的小活性单位各为(160.5±129.5)IU/ml、(149.0±71.7)IU/ml、(69.5±61.5)IU/ml、(87.3±47.1)IU/ml或各为(0.6±0.5)ng/ml、(10.6±5.1)ng/ml、(3.5±3.1)ng/ml、(0.9±0.5)ng/ml.结论本研究中所用的重组人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上均具有较好的抑制SARS病毒的活性.本研究就各型干扰素抗病毒敏感性的差异及干扰素预防SARS病毒感染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作者:段招军;张丽兰;谢志萍;喻志爱;张丽萍;张滨;刘永清;王健伟;李武平;张成海;马学军;舒跃龙;段淑敏;李德新;侯云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关于出示刊出论文获奖及获基金资助证明的通知

    作者:《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松;孙宝云;康云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从人分离出两株甲型流感H9N2亚型毒株内部基因特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2株从人分离出的H9N2亚型毒株内部基因特性,并弄清其来源.方法用R-PCR扩增目的基因,用PGEM-T Vector(美国Promega公司),4℃过夜连接,重组质粒转入dH5α细菌,筛选阳性菌落,酶切鉴定,送六合通公司自动测序.然后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2株测定毒株内部基因均为G9基因系,它们相互间除PA基因有差异外,其余5个基因均相同.结论2株测定毒株的基因组均为G9基因系,它们是由携带不同基因特性H9N2毒株的禽群分别直接感染人,而不是来自同一禽的H9N2亚型流感病毒.

    作者:郭元吉;温乐英;王敏;郭俊峰;张烨;李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螨类传播汉坦病毒的研究进展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在我国多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疫区分布广、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在中国流行的有由黑线姬鼠携带传播的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和由褐家鼠携带传播的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HFRS病原体的多型性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构成HFRS复杂多变的流行特征.

    作者:张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毅;吕冰洁;宋纯;许评;宋春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北京医学病毒学分会换届改选及第一次委员会会议纪要

    作者:赵锦铭;史利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发展中的新型病毒性疫苗

    疫苗早已成为人类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其中病毒疫苗,对人类预防控制疾病的贡献尤其显著.比如曾经在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天花,依靠牛痘苗的广泛预防接种已经被彻底消灭;对儿童造成数以万计的麻痹症而至终生残疾的脊髓灰质炎病,依靠脊灰疫苗的大面积儿童接种已经接近消灭.疫苗生产技术,传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病毒大量培养出来,加入适量的灭活剂制成灭活疫苗(早是用动物或鸡胚培养病毒,60年代开始用体外细胞培养繁殖病毒).

    作者:俞永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拉米夫定治疗引起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变异的研究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 RFLP),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HBV DNA)变异.方法收集240例用拉米夫定治疗52~78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应用PCR RFLP方法扩增HBV 552,528两个基因位点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Nde Ⅰ,Nla Ⅲ酶切分析,同时测定HBV DNA含量,并用DNA序列分析测定3例患者HBV DNA P区基因序列(1例野毒株,1例M552V伴L528M变异,1例M552I变异).结果240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52~78周后,51例血清HBV DNA出现YMDD变异,其中M552V变异38例,M552I变异13例,L528M和M552V同时变异26例,L528M和M552I同时变异1例.与定量PCR比较,可以测定YMDD变异的低含量为1×104 copies/ml HBV DNA序列分析结果与RLFP测定一致.结论PCR RLFP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HBV DNA聚合酶变异的方法,可以用来筛查大量的血清标本,适宜作为临床用来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HBV变异的方法.

    作者:李卓;郭雁宾;郝娃;林尊慧;靳海英;刘德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输卵管妊娠妇女巨细胞病毒的感染

    作者:史恩祥;沈喜;高桂卿;袁永红;智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2002年11月以来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先后7个县/市发生病例,此后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市.自2003年3月份以来我国部分省市出现输入性病例.截止2003年6月21日,除台湾省外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共报告5 326例,死亡347例.

    作者:粱国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凝血因子Ⅴ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凝血因子Ⅴ(Ⅴ因子)在重型肝炎预后因素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诊断标准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比浊法对5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129例次V因子活性检测,并与同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进行对比研究;以SPSS及SDA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重型肝炎时Ⅴ因子和PTA水平分别为15.3%±9.7%及23.5%±10.0%,随着病情的加重V因子或PTA水平逐渐降低,病死率均逐渐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死亡者Ⅴ因子及PTA水平逐步迅速降低,而存活者则逐渐升高.在病情加重或恢复时,PTA较Ⅴ因子先下降或先上升;在14例(24.14%)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中,10例(92.86%)在病程终末期出现,远晚于V因子水平下降的时间;通过分析可知,Ⅴ因子水平与PTA水平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12),临床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Ⅴ因子水平可作为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预后因素,较PTA水平更为特异.因此,同时测定PTA及Ⅴ因子水平,可以更早地、更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同时应加强重型肝炎患者Ⅴ因子的检测及重视V因子在作为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的研究.

    作者:邹正升;刘志国;陈菊梅;邢汉前;毛远丽;李保森;辛绍杰;游绍莉;荣义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