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平;钱可平;袁小珍;Johnson YN LAU
Prion疾病是一组由于正常膜蛋白PrPC因各种原因发生构象改变、聚集并在脑组织沉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病变.Prion疾病可表现为散发性、家族性及传播性三种形式[1],尤其以传播性疾病极大威胁人类的健康,给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与其他传染性疾病不同,传播性的Prion疾病不引起免疫系统的应答,但是免疫系统却是Prion疾病的重要参与者.多年来,对Prion疾病的免疫学研究不仅为它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做出贡献,更为预防和治疗Prion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周晓勃;高晨;董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高度的变异性是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HIV-1)显著特征之一,也是HIV-1逃脱机体免疫监视的主要原因和HIV-1疫苗研制的主要障碍.了解体外传代HIV-1基因型别、感染毒力及病毒产量等生物学形状的变异,对评估机体内环境在HIV-1变异中的作用及评价体外长期传代HIV-1毒种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军事科学院P3实验室保存的HIV-1毒种进行长期传代培养,观察CPE,分析病毒的感染毒力和病毒产量的变异,并进行了基因亚型变异鉴定.
作者:樊卫平;李敬云;王红霞;鲍作义;吕富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解龙泉市男女青年婚前检查中发现的乙型肝炎(乙肝)的发病情况,特将1998年全年中来妇幼保健所进行婚检的318对男女青年乙肝三系的检查中HBsAg、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男女青年分别进行统计,以针对性进行健康婚育指导,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商联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整合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用于筛选和研究HIV-1整合酶抑制剂.方法将质粒F185K/C280S IN1-288转化到大肠埃希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HIV-1整合酶融合蛋白.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其生物学活性,与32P同位素标记方法比较,并用ELISA方法筛选HIV-1整合酶的抑制剂.结果 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相对分子质量30 000上方有HIV-1整合酶融合蛋白条带出现.ELISA及32P同位素标记法证实,此融合蛋白对于特异底物具有3′切割和链转移活性.ELISA反应的平均P/N值为2.836±0.161,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4.63%和5.89%.检测到中药丹参提取物CEH等有抑制整合酶的活性,CEH的大孔树脂洗脱物CEHL活性提高.结论 ELISA法检测HIV-1整合酶活性技术简单,快速,重复性好,无同位素污染,可用于HIV-1整合酶为靶点的抑制剂的筛选及抗-HIV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作者:郭志敏;陈鸿珊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以Epstein-Barr病毒(EBV)TK激酶为抗原,建立简便、快速、敏感和特异的鼻咽癌(NPC)诊断方法.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RSET-TK,在原核细胞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的TK激酶,以Western blot检测证明其抗原的特异性和应用于NPC检测的可行性.以纯化的TK激酶为抗原初步建立ELISA检测方法,检测NPC患者血清中TK/IgG抗体.结果在NPC患者血清中含有特异的针对TK激酶的IgG抗体,Western blot TK/IgG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初步建立了ELISA TK/IgG诊断NPC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黄滨;李伯军;周为民;皮国华;唐慰萍;谷淑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4年美国科学家常远等[1]从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患者瘤组织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疱疹病毒样序列,许多学者称之为KS相关疱疹病毒.经鉴定后被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近年国外已对普通人群及人HIV感染人群中HHV-8血清流行病学作了大量调查.为了解乌鲁木齐地区HIV感染人群HHV-8 IgG抗体情况,我们对56例HIV阳性者作了HHV-8 IgG的检测.
作者:孙荷;周梅;陈国敏;杜文慧;曾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活性分子,在神经信息传递、心脑血管调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催化L-精氨酸生成NO的酶类.
作者:张吉才;胡秀学;李海平;李文斌;孙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7岁.1984年因为明显消瘦,食量增大,心率>110次/min,手颤多汗,大便次数增多,查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685 ng/dl(正常参数值<120 ng/dl),总甲状腺素(T4)20.2 μg/dl(正常参数值<10 μg/dl),甲状腺吸131Ⅰ率增高,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给予他巴唑10 mg,每日3次,2个月后逐渐减量并加用甲状腺素片20 mg,每日1次,服药2周后T3及T4正常,坚持服药3年,渐停药.
作者:朱玲;张晏;付亮;张鸿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掌握我国新生儿单纯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和远期预防效果;观察新生儿免疫较长时间后是否需加强免疫.方法在湖南湘潭市等4个乙型肝炎疫苗试点区内,对1986~1988年出生并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新生儿,连续14~15年按免疫儿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血随访,累计随访21 680人次,观察免疫儿HBsAg、抗-HBs和抗-HBc的动态变化.结果新生儿单纯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全程基础免疫后,在15年随访中没有加强免疫,各试点区免疫儿童HBsAg携带率低于1.66%,携带率没有随免疫后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阻断HBV慢性感染的效果持续在90%左右(95%可信限为:83.1%~97.2%);免疫后不同年限间HBsAg携带率、HBV感染率和保护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儿抗-HBs阳性率随免疫后年限延长而逐年明显下降,至第9~10年下降为40%~50%,之后数年内下降幅度不大,至免疫后13~14年抗-HBs阳性率维持在30%~42%;抗-HBs滴度下降了90%.结论新生儿单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与滴度的下降不影响其远期预防效果;就群体而言,新生儿及时完成全程免疫后,无需加强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感染后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而很有可能终生受益.
作者:夏国良;贾志远;颜天强;李荣成;刘洪斌;徐志一;曹惠霖;刘崇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们对3例不同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溶血性贫血(溶贫)进行了血液学、骨髓片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以进一步认识溶贫的发病机理,有助于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
作者:邓晓琳;洪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71型在不同地区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病、脑膜炎、脊髓灰质炎为主,可引起瘫痪甚至死亡[1,2].我们对52例EV-71感染者进行了分析.
作者:谢若男;林祥伟;费选文;向晓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改造干扰素功能结合域,以提高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在新型基因工程干扰素(IFNα1c/86D)AB环内通过点突变技术引入2个独立酶切位点EcoRⅤ和EstEⅡ,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干扰素cDNA水平对母体干扰素LoopAB的31位甲硫氨酸换成天冬氨酸(M-D),32位天冬氨酸换成脯氨酸(D-P),将重组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用滤泡口炎病毒(VSV)-人羊膜传代细胞(WISH)系统检测抗病毒活性.用比色MTT实验检测抗增殖活性.结果通过突变,31和32位氨基酸获得重组突变体3132IFNα1c/86D,经限制性内切酶图分析、DNA序列和抗病毒活性测定,初步表明3132IFNα1c/86D是母体干扰素IFNα1c/86D抗病毒活性的8倍,抗增殖作用与母体干扰素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改造干扰素受体结合域,可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
作者:胡荣;马学军;魏开坤;王虹;钱振超;薛水星;段招军;侯云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弄清萍乡地区TT病毒(TTV)感染情况,分析本地区TTV株基因结构特点,我们对江西省萍乡地区8例TT病毒株进行了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作者:王长奇;陈燕萍;欧阳福桂;伍淑云;周宪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筛选适合于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研制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和E7突变基因.方法采用定点诱变技术对E6和E7基因进行改造,得到几种E6和E7基因的突变体;构建成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E6与E7的重组痘苗病毒,对这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E6和E7蛋白的稳定性及其免疫原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E6蛋白第50位氨基酸的突变、E7蛋白第24和26位氨基酸的突变都不影响蛋白的稳定性和抗原性,但E7蛋白第91位氨基酸的突变使E7蛋白的稳定性和抗原性大大减弱.结论证实了E7蛋白C-末端的锌指结构对E7蛋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职慧军;韩立群;任皎;田厚文;骆卫锋;梁雨;阮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一株再次从流感患儿中分离出禽H9N2流感毒株的基因组特性,并弄清它的来源.方法病毒在鸡胚中传代,从收获的尿囊液中提取RNA,通过逆转录合成cDNA,cDNA用PCR扩增.PCR产物用纯化试剂盒纯化,接着做核苷酸序列测定,然后用Meg Align(Version 1.03)和Editseg(Version 3.69)软件进行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 A/广州/333/99(H9N2)毒株的基因组属于禽流感病毒,但它明显不同于A/Duck/Hong Kong/Y439/97毒株.同时不含有任何人流感病毒基因节段,其基因组中有4个基因节段(分别编码HA、NA、NP和NS蛋白)来自G9毒株基因系,而其余4个基因节段(分别编码PB2、PB1、PA和M蛋白)来自G1毒株基因系.结论 A/广州/333/99(H9N2)病毒是G9和G1毒株通过基因重配而来的重配株,它大可能性直接来自禽.进一步证实了禽H9N2毒株能感染人,同时首次证实了H9N2不同基因系毒株间,在自然界中也能发生基因重配.
作者:郭元吉;谢健屏;吴昆昱;董婕;王敏;张烨;郭俊峰;陈继明;陈稚峰;李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应用双杂交体系统克隆与乙型肝炎病毒(HBV)Pre S1蛋白结合的肝细胞受体的可行性.方法构建编码HBV Pre S1全序列或部分序列与酵母蛋白GAL 4 DNA结合区域融合蛋白的酵母表达质粒,应用这些质粒转化酵母报道菌株SFY526,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作为酵母中转录激活的指标.构建编码Pre S1全序列与GAL4 DNA结合区域融合蛋白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质粒,与CAT报道质粒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uh-7,使用薄层层析法检测细胞提取物的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活性.结果全序列Pre S1蛋白与GAL4 DNA结合区域的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呈现转录激活功能,其转录激活序列被定位于Pre S1第21~47氨基酸之间.全序列Pre S1蛋白与GAL 4 DNA结合区域的融合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未呈现转录激活功能.结论 HBV Pre S1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转录激活功能,限制了研究人员应用酵母双杂交体系统克隆与Pre S1结合的HBV受体.然而,Pre S1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未呈现转录激活功能.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体系统可能是克隆与Pre S1蛋白作用的肝细胞受体的可行途径.
作者:肖生祥;楚雍烈;彭宣宪;王翠玲;肖生彬;吴艳红;曹振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小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分子诊断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测定45例疑诊HCMV感染的患儿,并与常规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对确诊为HCMV肝炎的25例分别在5个时点(治疗前、出院时、3个月、6个月及9个月)监测其外周血白细胞中HCMV DNA拷贝(copies)数.结果常规PCR、ELISA和FQ-PCR的阳性率分别为60.00%,33.33%和66.67%,灵敏度分别为84.38%,46.88%和93.75%.HCMV肝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CMV DNA量在5个时点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以103 copies/ml的FQ-PCR值为临界值(≥103有症状,<103无症状)可预测活动性HCMV感染的出现.结论 FQ-PCR可作为小儿HCMV感染的有效诊断方法之一,动态检测HCMV DNA含量有助于指导治疗、估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作者:陈奋华;何政贤;潘思年;宁方芹;王清文;肖作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构建可表达A组轮状病毒组特异性抗原VP6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对其生物学和免疫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将人轮状病毒VP6基因插入腺病毒载体pShuttle-CMV中,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获得重组腺病毒DNA,将其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重组腺病毒中的整合,用Western blot检测VP6的表达.通过灌胃和滴鼻两种途径对小鼠进行免疫,并对免疫后小鼠体液和粘膜免疫进行分析.结果得到了重组腺病毒rvAd-VP6,VP6基因整合于腺病毒基因组中,在293细胞中可稳定表达.2次免疫后灌胃和滴鼻两组小鼠均产生明显免疫应答,血清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1 000和1∶10 000~1∶100 000.除了血清IgG外,小鼠还产生了较强的针对轮状病毒的血清IgA,滴度为1∶10~1∶100.滴鼻组在肺灌洗液和肠匀浆液中均可检测到分泌型IgA(sIgA),灌胃组仅在肠道检测到sIgA.滴鼻组的免疫学效果明显优于灌胃组.结论人轮状病毒VP6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及所取得的良好免疫学效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何金生;王健伟;姜秀丽;王大燕;温乐英;董京芳;屈建国;洪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克隆人单纯疱疹病毒Ⅰ、Ⅱ(HSV-Ⅰ、Ⅱ)型共同性抗原gD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AL-c2/gD,诱导融合蛋白MBP-gD的表达.方法提取病毒DNA,PCR扩增出gD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MAL-c2并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插入的gD基因序列正确后,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MBP-gD,并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MAL-c2/gD在大肠埃希菌中能高效表达.经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约占菌体总蛋白35.5%,其中39%以可溶蛋白形式存在于胞质中,61%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构建了pMAL-c+2/gD表达质粒,Western blot证实,HSV-Ⅰ gD单克隆抗体DL6可特异识别表达的gD蛋白,该蛋白具有天然gD的抗原性.
作者:李梅;李晓眠;刘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准种变异与病毒血症水平、疾病活动度及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针对HCV E2高变区1(HVR1)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SSCP)对6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准种检测,分析准种数目与HCV RNA、ALT、AST水平及肝组织活动指数(HAI)的相关性.对其中48例给予干扰素治疗,分析准种数目对干扰素应答效果的影响.结果 61例HVR1 SSCP阳性,HCV准种数目为(6.2±2.4)条.准种数量与HCV RNA水平显著相关(P<0.01),与ALT、AST及HAI无明显相关(P>0.05).干扰素治疗患者中,43例HVR1阳性,持续应答者治疗前HCV准种数量(3.3±1.2,n=11)显著少于获得治疗终点应答(ETR)伴复发者(6.3±2.2,n=12,P<0.05)或无应答者(8.0±3.3,n=20,P<0.01).治疗结束时,干扰素组仍有16例检测出HCV准种,但准种条数降为(3.4±1.2)条,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病例的准种数目(6.8±2.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其中10例准种模式发生了改变.结论 HCV准种多样性可引起较高的病毒血症水平,但与疾病活动度无关;准种数目可作为预测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的指标.
作者:唐小平;钱可平;袁小珍;Johnson YN LAU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