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内脏转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6例报告)

杨浩雷;方登华;保红平;高瑞刚;姚永良

关键词:全内脏转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全内脏转位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对1997年6月~2004年10月6例全内脏转位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术者站立于患者左侧,1例术者站立于患者右侧.结果6例全内脏转位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获成功.结论全内脏转位患者行腹腔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安全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第1种方法比第2种方法更便于手术操作.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胃镜导向穿刺活检对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US-FNA)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方法用上部消化道超声电子内镜GF TYPE UM2000,宽频探头,FNA细针,对8例纵膈淋巴结不明原因肿大患者行EUS-FNA.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的组织以供病理学检查,其中2例肺鳞癌,3例为肺腺癌,2例结核,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所有患者除了有可以忍受的疼痛及常规胃镜所引起的不适外,未发生损伤周围大血管、神经、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EUS-FNA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因的诊断中是一准确、实用的检查方法.

    作者:杨力;王斌;陈功;邝军;郭光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宫腔镜插管注入氨甲蝶呤配合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临床研究

    目的利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入氨甲蝶呤配合中药对输卵管妊娠进行治疗.方法200输卵管妊娠患者,在宫腔镜下将导管插入患侧输卵管口,注入氨甲蝶呤60mg,同时服用中药治疗,B超观察妊娠囊内胚芽、原始心搏消失情况以及血β-HCG下降情况.结果190例包块直径<5 cm,β-HCG值在10.6~34.7μg/L,孕龄在36~56 d患者,经治疗后10~16 d β-HCG下降至正常,B超示2 d后胚芽及原始心搏消失,1、2个月包块吸收.10例患者,孕龄平均60 d,包块直径>5 cm,β-HCG值在45.0~86.5μg/L,用药后腹痛加剧2例,β-HCG持续不下降,包块增大8例,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论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入氨甲蝶呤配以中药治疗,对孕周小、β-HCG值低、包块直径<5cm的输卵管妊娠患者治疗有效.

    作者:纪妹;武惠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慢性胰腺炎所致左侧门脉高压症3例临床分析

    左侧门脉高压症又称节段性、区域性或脾性门脉高压症,是一种少见的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约占5%.在临床上时有发生,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常造成误诊与漏诊.本文报告3例由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疗经过如下:

    作者:陈叶青;周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全内脏转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6例报告)

    目的探讨全内脏转位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对1997年6月~2004年10月6例全内脏转位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术者站立于患者左侧,1例术者站立于患者右侧.结果6例全内脏转位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获成功.结论全内脏转位患者行腹腔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安全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第1种方法比第2种方法更便于手术操作.

    作者:杨浩雷;方登华;保红平;高瑞刚;姚永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开展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开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2005年10月期间该院子宫切除术9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术式分为四组.以年为一个时间段,观察各组比例的变化;观察各组并发症及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例数;比较第1年度Ⅰ组与Ⅱ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后1年各组间进行同样的比较.结果LAVH术式率先开展,其他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式开展后,LAVH术式比例减少.LAVH术式无1例并发症,无1例中转开腹.其他术式皆有并发症或中转开腹情况.第1年内Ⅱ组比Ⅰ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住院费用高,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两组无差别.后1年除Ⅱ组的手术时间,Ⅳ组术中出血量与Ⅰ组无差别外,腹腔镜子宫切除各组的住院费用皆高于Ⅰ组,腹腔镜子宫切除各组在其他各个方面皆明显优于Ⅰ组.除腹腔镜子宫切除各组间住院费用无差别外,Ⅱ组在其他各个方面皆不如Ⅲ组,Ⅱ组的手术时间比Ⅳ组长,这两组在其他方面的比较无差别.结论从LAVH入手开展腹腔镜子宫手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并且可以通过LAVH熟练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技巧,使腹腔镜子宫手术的开展更加顺利.

    作者:仝进毅;朱春芝;卓新;黄坚;俞琳;徐宁;李和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腹腔镜在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附52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腹腔镜对52例消化性溃疡穿孔(十二指肠球部46例,胃窦部前壁5例,胃体部小弯侧1例)行穿孔修补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52min,3、4d进流质饮食,术后6~9d出院.结论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患者痛苦小、损伤轻、康复快、脏器干扰小、腹腔冲洗方便、彻底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曾志强;裘华德;陶世明;陈务民;吴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内镜超声检查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1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黏膜下肿瘤92例,其中肌原性肿瘤86例,脂肪瘤4例,囊肿2例,息肉14例,静脉瘤(静脉曲张)34例;外压性改变21例,其中胸主动脉外压18例,纵隔肿瘤3例.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较清楚地显示食管壁的5层结构,比较准确地判断隆起性病变与食管壁的关系,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很大价值.

    作者:邓明明;扬秀疆;王煊;刘苏;陈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胆道探查术中联合胆道镜免置T管术(附136例报告)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术中免置T管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提出免置T管的指征.方法胆道探查术中常规使用胆道镜,先查肝内胆管,再查肝外胆管,取尽结石或其他异物后扩张胆道下端,使其能轻松通过18~20号尿管,并用维生素C酸化肠道,胆管切口用0/3丝线或可吸收线缝合.结果术后胆漏7例(5.15%),残石3例(2.2%),胆道蛔虫1例(0.74%),无胆道狭窄和腹腔感染.结论放置T管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要免置T管,必须严格掌握好指征;术中使用胆道镜、B超和造影,是降低残石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吴本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经皮肾镜术中灌流液吸收及对血液循环和血生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术中灌流液吸收及其对血循环和血生化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31例,采用0.9%NaCl为灌流液.麻醉前、灌流前及术中每30分钟为记录时间点,监测血压(M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胸腔液体含量(TFC)、外周阻力(SVR);术前、术后动脉血气分析测血酸碱度(pH)、Na+、K+、Cl-、阴离子间隙(BE).结果灌流时间平均(172.41±60.84)min,灌流液用量12000~61000 mL.HR、CO、SV、SVR变化灌流前后差异无显著性;MBP、CVP、TFC逐渐增高,与灌流前比差异有显著性,TFC与手术时间、灌流液量呈线性正相关.血Na+、K+、Cl-的浓度术前术后差异无显著性,术后44%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1例肾实质损伤大的病人TFC、CVP急剧增加,静脉使用速尿后好转.31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存在灌流液吸收.灌流液吸收对器官代偿功能正常的病人不易引起血循环的显著变化,使用生理盐水作为灌流液也不会引起血生化的改变.

    作者:陈宇;夏杰华;吴荣佩;刘卫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石155例分析

    目的探讨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石的临床效果及技术要领.方法应用胆道镜经T管瘘道网篮取石辅以液电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石155例,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55例患者中148例均治愈,治愈率95.5%;每例患者取石次数为1~6次,平均为2.83次;治疗期间并发胆道出血1例,胆管炎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胆道镜取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当前治疗胆道术后残石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胆道镜操作技术有利于提高取石的成功率.

    作者:李坚;张阳德;何剪太;龚连生;张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36例胰头癌超声内镜诊断分析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及术后康复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对膝关节单纯半月板损伤的110例病人,进行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其中康复组56例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早期负重行走和下蹲练习;对照组术后未行系统康复治疗.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膝关节功能的Lysholm评分.结果术前Lysholm评分,康复组为(61.3±5.7)分,对照组为(61.8±5.5)分;术后3个月时,康复组Lysholm评分为(93.6±3.8)分,对照组为(79.8±4.2)分.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两组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个月两组间Lyhol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及术后早期康复,可有效恢复病人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周雨迁;崔毅;李初俊;谢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ERCP在十二指肠乳头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ERCP在十二指肠乳头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病人的内镜表现、病理分型及行支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例经内镜诊断的十二指肠乳头癌均为病理证实,经支架引流术后病人的退黄显效率60.41%、支架平均引流186 d,6个月支架阻塞率55.80%.结论ERCP是诊断和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孟艳玲;史立军;尹基颖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溃疡性结肠炎活检组织中E-选择素、ICAM-1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活检组织中黏附分子E-选择素、ICAM-1表达情况,及其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58例UC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的直肠黏膜E-选择素、ICAM-1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UC活动期E-选择素及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静止期和对照组(P<0.05),而静止期与对照组二者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ICAM-1的表达与炎症活动度相关.结论E-选择素、ICAM-1在UC活动期表达明显上调,在UC的发生与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郭晓青;王士杰;张立玮;郭瑞霞;王晓玲;杨会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经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80例临床报告

    目的观察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8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抗炎抑酶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内镜(1~3d内)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或鼻胆管引流(ENBD)等治疗.结果经内镜治疗后72例(90%)急性轻症胆源性胰腺炎(MABP)患者2~5 d体温恢复正常;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SABP)患者3~8 d腹部体征好转,血常规、淀粉酶及血生化1、2周内基本恢复,平均住院18.7 d.8例形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转外科手术,平均住院65.9 d,3例死亡.内镜治疗过程中5例出现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口出血,经局部喷洒凝血酶止血外,未再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ERCP及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施伟斌;王雪峰;张文杰;董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经内镜取上消化道难取有风险异物技巧

    目的探讨经内镜取上消化道难取有风险异物的技巧.方法用自制的内镜前端保护套、胆道碎石器、双活检管道治疗内镜、胃镜外套管及静脉麻醉等方法治疗如刀片、玻璃、义齿等难取有危险或不能配合的患者的上消化道异物72例.结果除1例较大联体义齿嵌顿于食管壁,经内镜未能取出改外科手术外,其他异物均顺利取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随着治疗器械、方法及技术的改进,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范围愈来愈大.

    作者:潘汝明;麻树人;张宁;袁爱姣;胡馨予;杨琳;宫照杰;常丽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内镜序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内镜下套扎与硬化序贯治疗(EVLS)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4例肝硬化EVB患者分为3组:EVS组38例,采用曲张静脉血管内注射硬化剂;EVL组40例;EVLS组26例.定期随访,观察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再出血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静脉曲张消失率相似(EVS组81.6%,EVL组85.7%,EVLS组92.3%,P>0.05);达到静脉曲张完全消失所需的平均治疗次数:EVL组(1.8±0.6)次,明显少于EVS组的(3.0±1.0)次和EVLS组的(2.9±1.0)次(P<0.05);EVLS组曲张静脉完全消失所需的平均套扎环数(7.3±3.0)环少于EVL组(11.0±3.0)环,P<0.05,平均硬化剂量(20.2±10.7)mL少于EVS组(52.9±25.6)mL,P<0.05;3组的再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性;EVLS组的并发症为19.2%,明显低于EVS组的32.7%(P<0.05),与EVL组的15.1%相似(P>0.05);EVLS组复发率为11.5%,低于EVL组的35.0%(P<0.05)和EVS组的15.8%(P>0.05).结论EVLS组复发率及并发症低于其他两组,特别对于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操作时安全性明显增加,因而序贯治疗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理想选择.

    作者:朱萱;梅瑞平;刘志坚;李弼民;徐萍;喻国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纤维支气管镜术后发热和感染的调查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术后发热和感染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了从2000年1月~2005年4月呼吸科住院病人纤支镜术后发热和感染的临床表现.结果512例住院行纤支镜检查病人,57例(11%)出现了术后发热,其中49例(10%)不经处理或对症处理后体温在24h内降至正常(术后短期发热),术后开始发热时间平均(2.8±1.8)h,持续发热时间平均(11.2±6.6)h;8例(1.6%)术后发热持续时间>24 h(术后长期发热),术后开始发热时间平均(5.0±7.8)h,持续发热时间平均(96.8±32.1)h,经加用或换用抗生素治疗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所有患者纤支镜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术前(P<0.01),但发热组病人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不发热组病人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纤支镜术后短期发热是一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无需特殊处理.纤支镜术后长期发热较少见,与继发感染有关,需用抗生素治疗.

    作者:邓小梅;谭星雨;何权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建立气腹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安全建立气腹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测110例行LC的患者建立气腹前脐下周围腹壁与肠管间滑动征象诊断有无粘连,并与术中诊断结果比较,同时与术者共同标定佳第一入腹点,计算超声诊断粘连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记录并发症例数.结果比较110例行LC的患者超声诊断和术中诊断脐下周围粘连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超声诊断脐下周围粘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7%,准确性为99%,阳性预测值为97%,阴性预测值为100%.该组LC成功率为100%,第1孔穿刺并发症为0例.结论超声可准确地检测脐下周围有无粘连,标定佳第1入腹点,有效避免第1孔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阳德;雷蕾;张煦;何伟;张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腹腔镜两微小孔治疗疑难复杂阑尾炎39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两微小孔治疗疑难复杂阑尾炎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脐部10mm Trocar为腹腔镜目镜孔和阑尾标本取出孔,阑尾上下5 cm处各置一<5mm Trocar为操作孔.结果对后腹膜阑尾炎16例、阑尾根部坏疽穿孔13例、大网膜急性慢性炎性包裹阑尾炎17例、异位阑尾2例、阑尾炎伴急性重症腹膜炎4例,均在两微小操作孔下完成.结论腹腔镜两微小孔可适用疑难复杂阑尾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严顺新;李兆堂;叶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多种方法治疗输卵管妊娠176例分析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开腹及腹腔镜手术成功率100%,药物保守治疗中MTX组成功率82.6%(19/23),米非司酮组成功率84.6%(11/13),期待疗法成功率100%.结论严格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荷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