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叶青;周国华
目的探索在耳疾和耳科手术中对常规耳镜和显微镜不易窥清的潜隐部位进行临床检查的价值.方法选用直径2.7mm、4.0mm的30°、70°不同角度的耳内镜对外耳道、鼓膜、中耳等在不同角度进行检查或手术评估.结果在236例患者241耳中,外伤性鼓膜穿孔91耳,蓝鼓膜2耳,外耳道肉芽肿2耳,外耳道皮内痣2耳,外耳道胆脂瘤5耳,咽鼓管功能通畅者10耳,咽鼓管功能不良者14耳,分泌性中耳炎8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8耳,骨疡型3耳,胆脂瘤型21耳,并使用耳内镜进行手术前后检查单纯乳突凿开术11耳,乳突根治术7耳,乳突根治联合鼓室成形术14耳.复查耳常规、耳显微术后14耳,分泌性中耳炎术后10耳.结论耳内镜检查研究为耳疾病,以及耳常规、耳显微手术和耳内镜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辅助和治疗方法.
作者:韩畅宇;殷延涛;陆平;陈皎;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术中灌流液吸收及其对血循环和血生化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31例,采用0.9%NaCl为灌流液.麻醉前、灌流前及术中每30分钟为记录时间点,监测血压(M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胸腔液体含量(TFC)、外周阻力(SVR);术前、术后动脉血气分析测血酸碱度(pH)、Na+、K+、Cl-、阴离子间隙(BE).结果灌流时间平均(172.41±60.84)min,灌流液用量12000~61000 mL.HR、CO、SV、SVR变化灌流前后差异无显著性;MBP、CVP、TFC逐渐增高,与灌流前比差异有显著性,TFC与手术时间、灌流液量呈线性正相关.血Na+、K+、Cl-的浓度术前术后差异无显著性,术后44%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1例肾实质损伤大的病人TFC、CVP急剧增加,静脉使用速尿后好转.31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存在灌流液吸收.灌流液吸收对器官代偿功能正常的病人不易引起血循环的显著变化,使用生理盐水作为灌流液也不会引起血生化的改变.
作者:陈宇;夏杰华;吴荣佩;刘卫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开腹及腹腔镜手术成功率100%,药物保守治疗中MTX组成功率82.6%(19/23),米非司酮组成功率84.6%(11/13),期待疗法成功率100%.结论严格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荷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后腹腔镜完成45例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病程10个月~6 a,结石直径1.1~3.2 cm;12例经ESWL无效,2例经输尿管镜取石失败;输尿管上段结石37例,肾盂结石8例.结果结石均一次取净,手术55~130min,平均75min,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12个月,患者肾输尿管积水均明显好转,无结石复发和切开缝合处狭窄.结论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具有损伤小、安全有效、可行和恢复快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江根;张轶庠;方烈奎;尹朝晖;黄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及术后康复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对膝关节单纯半月板损伤的110例病人,进行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其中康复组56例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早期负重行走和下蹲练习;对照组术后未行系统康复治疗.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膝关节功能的Lysholm评分.结果术前Lysholm评分,康复组为(61.3±5.7)分,对照组为(61.8±5.5)分;术后3个月时,康复组Lysholm评分为(93.6±3.8)分,对照组为(79.8±4.2)分.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两组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个月两组间Lyhol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及术后早期康复,可有效恢复病人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周雨迁;崔毅;李初俊;谢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安全建立气腹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测110例行LC的患者建立气腹前脐下周围腹壁与肠管间滑动征象诊断有无粘连,并与术中诊断结果比较,同时与术者共同标定佳第一入腹点,计算超声诊断粘连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记录并发症例数.结果比较110例行LC的患者超声诊断和术中诊断脐下周围粘连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超声诊断脐下周围粘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7%,准确性为99%,阳性预测值为97%,阴性预测值为100%.该组LC成功率为100%,第1孔穿刺并发症为0例.结论超声可准确地检测脐下周围有无粘连,标定佳第1入腹点,有效避免第1孔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阳德;雷蕾;张煦;何伟;张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US-FNA)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方法用上部消化道超声电子内镜GF TYPE UM2000,宽频探头,FNA细针,对8例纵膈淋巴结不明原因肿大患者行EUS-FNA.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的组织以供病理学检查,其中2例肺鳞癌,3例为肺腺癌,2例结核,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所有患者除了有可以忍受的疼痛及常规胃镜所引起的不适外,未发生损伤周围大血管、神经、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EUS-FNA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因的诊断中是一准确、实用的检查方法.
作者:杨力;王斌;陈功;邝军;郭光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两微小孔治疗疑难复杂阑尾炎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脐部10mm Trocar为腹腔镜目镜孔和阑尾标本取出孔,阑尾上下5 cm处各置一<5mm Trocar为操作孔.结果对后腹膜阑尾炎16例、阑尾根部坏疽穿孔13例、大网膜急性慢性炎性包裹阑尾炎17例、异位阑尾2例、阑尾炎伴急性重症腹膜炎4例,均在两微小操作孔下完成.结论腹腔镜两微小孔可适用疑难复杂阑尾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严顺新;李兆堂;叶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3 680例LC各种严重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胆管损伤6例,胆瘘11例,肠穿孔3例,肝外胆管结石漏诊5例,戳孔肿瘤种植1例.除1例恢复较差外,全部治愈.结论重视胆囊切除指征,注意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是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关键.腹腔镜技术诊断和治疗LC术后严重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先国;鲜其福;江长清;胡换春;吴荣翔;王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大径线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136例单发壁间肌瘤分为A、B两组.A组54例肌瘤大径线≥7 cm;B组82例肌瘤大径线小于7 cm.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A组手术时间平均(79.9±39.7)min,B组平均手术时间(51.6±3.8)min,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术中出血(92.5±68.2)mL,B组术中出血(51.1±7.3)mL,差异有显著性(P<0.001).A、B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病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下大径线子宫壁间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有一定的难度,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和镜下缝合技术是关键.
作者:米鑫;姚书忠;刘莉;符丽荣;关阿娜;赵洁;董丽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分析该院2001~2004年14例腹腔镜下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完全在腹腔镜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7例,平均出血量600mL,手术时间200min;腹腔镜辅助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5例,其中3例是在出血情况下行辅助切口,平均出血量为2 200mL,手术时间250min,2例主动行辅助切口,平均出血量为800mL,手术时间210min;手助式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2例,平均出血量为600mL,手术时间3 h.结论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杨建荣;梁中骁;罗建强;李辛平;刘天奇;潘金飞;黄栋;李梦阳;邹全庆;黄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神经鞘瘤多发生于神经干,位置浅表者多位于皮下,较深的多发生于腹膜后、纵隔等部位,而发生在胃窦部罕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东强;李林德;鄢宗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气囊扩张序贯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43例被确诊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接受单纯气囊扩张治疗;B组接受气囊扩张治疗1周后,在内镜直视下LES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3、6、12和24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贲门口内径、5 min存留钡柱高度等.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近期疗效显著,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6、12和24个月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2.2%、61.1%、40%,高于气囊扩张治疗组36%、28%、16%,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治疗后12、24个月序贯联合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气囊扩张治疗组.A组有9例分别于治疗后8、12、17个月因再次出现进食困难进行再次扩张.结论气囊扩张序贯联合食管下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技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治疗费用经济,且近远期疗效高,是兼顾病因治疗、对症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杨正武;邵先玉;卜令秀;马立兴;张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8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抗炎抑酶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内镜(1~3d内)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或鼻胆管引流(ENBD)等治疗.结果经内镜治疗后72例(90%)急性轻症胆源性胰腺炎(MABP)患者2~5 d体温恢复正常;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SABP)患者3~8 d腹部体征好转,血常规、淀粉酶及血生化1、2周内基本恢复,平均住院18.7 d.8例形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转外科手术,平均住院65.9 d,3例死亡.内镜治疗过程中5例出现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口出血,经局部喷洒凝血酶止血外,未再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ERCP及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施伟斌;王雪峰;张文杰;董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术后发热和感染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了从2000年1月~2005年4月呼吸科住院病人纤支镜术后发热和感染的临床表现.结果512例住院行纤支镜检查病人,57例(11%)出现了术后发热,其中49例(10%)不经处理或对症处理后体温在24h内降至正常(术后短期发热),术后开始发热时间平均(2.8±1.8)h,持续发热时间平均(11.2±6.6)h;8例(1.6%)术后发热持续时间>24 h(术后长期发热),术后开始发热时间平均(5.0±7.8)h,持续发热时间平均(96.8±32.1)h,经加用或换用抗生素治疗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所有患者纤支镜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术前(P<0.01),但发热组病人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不发热组病人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纤支镜术后短期发热是一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无需特殊处理.纤支镜术后长期发热较少见,与继发感染有关,需用抗生素治疗.
作者:邓小梅;谭星雨;何权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靶控输液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静脉注射得普利麻麻醉辅助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结肠镜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麻醉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麻醉组用靶控输液器(TCI)静脉注射得普利麻麻醉辅助结肠镜检查;对照组肌注0.5 mg阿托品无麻醉药物.观察结肠镜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生命指征的变化、操作时间、患者反应等.结果麻醉组与对照组在结肠镜检查的成功率、疼痛的反应及生命指征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靶控输液器静脉注射得普利麻维持麻醉辅助结肠镜检查安全、平稳、可控性好、节省药、术后苏醒快,值得推广.
作者:谢玉民;王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旁视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膀胱尿道结石的疗效.方法应用旁视经皮肾镜机直视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膀胱及尿道结石30例,其中膀胱结石27例,尿道结石3例.结果27例膀胱结石及3例尿道均一次性完全击碎并取出.结论该碎石方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痛苦小,损伤轻,是治疗膀胱及尿道结石有效的方法.
作者:崔志刚;赵永体;郑保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1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黏膜下肿瘤92例,其中肌原性肿瘤86例,脂肪瘤4例,囊肿2例,息肉14例,静脉瘤(静脉曲张)34例;外压性改变21例,其中胸主动脉外压18例,纵隔肿瘤3例.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较清楚地显示食管壁的5层结构,比较准确地判断隆起性病变与食管壁的关系,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很大价值.
作者:邓明明;扬秀疆;王煊;刘苏;陈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石的临床效果及技术要领.方法应用胆道镜经T管瘘道网篮取石辅以液电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石155例,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55例患者中148例均治愈,治愈率95.5%;每例患者取石次数为1~6次,平均为2.83次;治疗期间并发胆道出血1例,胆管炎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胆道镜取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当前治疗胆道术后残石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胆道镜操作技术有利于提高取石的成功率.
作者:李坚;张阳德;何剪太;龚连生;张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管的置放方法及优势.方法在腹腔镜直视下将腹膜透析管置放于膀胱直肠凹或子宫直肠凹,总结分析腹腔镜方法较传统置放方法的优势.结果通过临床运用认为,腹腔镜下透管置放术方法易行,安全可靠,较传统手术方法导管置放更准确到位,不易漂移,手术时间短,病人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结论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管置放术安全可靠,方便易行,有较好临床运用推广价值.
作者:龚昭;熊飞;胡思安;周程;刘彦;曾志武;余秉治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