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

吕品;苗雄鹰;李永国;钟德玝;刘国利;胡继雄

关键词: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内镜,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对1979年以来诊治的3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肿块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者29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黄疸、便血、呕血和腹部包块等.37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率为56.7%(21/37),根治切除率为62.1%(23/37),其中31例获随访,死亡22例,平均存活(19±8.1)个月,存活9例.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高,为75%(12/16).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内镜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MED术中难题及对策

    目的:探讨MED术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寻求解决难题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采用MED术治疗的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43例术中难题的原因.结果:43例术中寻求到了解决难题的对策.结论:分析了MED术中出现的难题原因,寻求到了解决的对策,扩大了MED的手术适应症.

    作者:梁显球;黄绍贤;谢广文;陈志军;余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咪唑安定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治疗过程中的镇静作用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治疗过程中的镇静作用.方法:在对99例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及氩气等离子凝固治疗过程中,静脉应用咪唑安定进行镇静.进镜前2min静脉给予咪唑安定,首次剂量为2mg,治疗前常规静脉追加1mg,根据情况间隔2min以上可追加1mg,但总剂量不超过5mg.术中观察镇静分级及术中症状.术后评价病人对治疗过程的配合程度、感受、耐受程度及记忆缺失情况.治疗过程中给予病人持续吸氧,持续心电、血氧、血压、脉搏监测.结果:本组患者咪唑安定剂量均≤5mg,其中97例(98%)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无焦虑且能配合治疗.7例(8%)患者治疗时略有不适,无1例患者不能耐受内镜治疗.74例(75%)患者对内镜治疗过程记忆缺失,25例(25%)患者记忆或部分记忆.治疗成功率100%,无1例并发症及意外发生.除1例由于病人肝功能欠佳出现嗜睡外,余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咪唑安定在一定剂量(≤5mg)范围内作为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治疗的镇静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贵齐;于桂香;鞠凤环;马跃华;郝长清;魏文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巨大肺大疱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巨大肺大疱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对14例(15侧肺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肺大疱均占据胸腔>50%,术前呼吸困难4级7例,5级7例.结果:本组14例病人15侧肺叶,其中2侧肺叶在单纯胸腔镜下完成大泡切除,13侧肺叶在小切口辅助下施行了肺大泡切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240min,出血50~800ml.术后呼吸困难情况明显改善:指标提升1级8例,提升2级6例(如5级提升至3级).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漏气.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巨大肺疱是可行和安全的,切割方法和壁层胸膜摩擦固定术是防止复发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标;王正;林少林;邱平;杨超;乔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电凝钩在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解剖胆囊三角的体会

    LC术作为腹腔镜的经典术式已在我国各级医院广泛开展,其中转率和并发症率的高低与手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张建平;张熙容;徐凛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儿童气道非金属异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儿童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及急诊处理的意义.方法:40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者均进行了螺旋CT及仿真内窥镜检查,并经纤维支气管镜取出.其方法:将螺旋CT容积扫描的图像数据传输到独立工作站,利用仿真内窥镜的软件功能重建为三维支气管图像.通过鼠标和键盘的操作使光标进入气管腔进而进入支气管腔内.结果:40例患者中,气管异物8例,右主支气管异物23例,左主支气管异物9例.仿真内窥镜表现为气道内结节者24例,支气管阻塞12例,假阴性4例.结论: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是一种安全无创的诊断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及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为纤支镜取出异物提供依据和更多的信息;可用于患者的复查,避免反复纤支镜检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作者:汪延明;王学廷;解相礼;陈静;孙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经纤支镜置放气管支架治疗气管狭窄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并评价纤支镜直视下置放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气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14例气管狭窄患者在纤支镜直视下置放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术前、术中、术后常规监测SaO2,术后1周行纤支镜检查,所有病例追踪观察3个月.结果:本组14例患者在置放气管支架后呼吸困难立即缓解,术后SaO2明显升高,1周后复查气管支架无移位,管腔通畅.SaO2与术后所测无明显变化.追踪观察3个月,其中1例因大咯血窒息于术后50d死亡,1例因肺内感染于术后70d死亡,余12例在观察期内未再出现呼吸困难.结论:经纤支镜直视下置放气管支架治疗气管狭窄,方法简单、易行,近期疗效明显.

    作者:董卫平;胡青;李秀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咪唑安定、芬太尼和异丙酚用于结肠镜检查

    目的:在结肠镜检查中辅以良好的镇静和镇痛,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290例患者,随机分为MF(210例,咪唑安定和芬太尼静脉注射)和MP两组(80例,咪唑安定和异丙酚静脉注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操作时间、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后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检查顺利完成,操作时间无差异,MP组的苏醒时间短于MF组,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咪唑安定和芬太尼或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结肠镜检查,明显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杨浩波;胡志勇;蔡宏伟;何剪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内镜表现特征及结肠镜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近5年来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资料.结果:位于盲肠占57.1%,直肠占28.6%,病灶呈局限性分布6例,累及肠管平均7.6cm长,1例为多发性跳跃式分布;内镜下表现为弥漫型4例,息肉型3例,溃疡2例,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学诊断)确诊率达75.0%,明显高于(P<0.01)钡灌肠诊断.结论:本病好发于盲肠,其次是直肠;内镜下以弥漫型多见,病变累及范围广,粘膜皱褶肥厚如脑回状、病灶复合多发等表现颇具特征性;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内镜活检至粘膜下、多点取材和加做免疫组化检查能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吴泽惠;唐石初;杨通明;彭季兰;秦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食管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ras基因的突变.方法:采用PCR技术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对38例食管鳞癌及食管炎、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及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ras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38例食管癌中32例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84.2%,ras基因阳性31例,阳性率81.2%;癌旁组织2例呈阳性,检出率为16.7%;ras基因阳性4例,阳性率33.3%;食管炎2例呈阳性,检出率为16.7%;ras基因阳性2例,阳性率16.7%;食管癌组与癌旁组织组及食管炎组分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8例食管癌端粒酶和ras基因突变存在显著相关性(x2=11.4,P<0.005);端粒酶及ras基因与食管癌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及ras基因突变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食管癌的诊断指标,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毕超;肖创清;黄修海;卢基平;李学文;张一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代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1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全麻下经腹腔镜进胸腔探查,寻找肺大泡及气胸破口,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内镜导引下胸壁小切口肺大泡切除6例;内镜下自体血加凝血酶堵塞胸膜破口及孤立性肺大泡3例;肺表面及肺叶边缘肺大泡或破口用钛夹夹闭或电凝固定3例.结果:本组共治疗12例,手术时间15~125min,全部病例手术经过顺利,无中转开胸手术,随访6个月~3年,无1例复发.结论:利用腹腔镜开展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童超;靳利英;李霞;潘新民;王百胜;刘波;李凤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肾上腺素联合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大出血

    目的:研究内镜联合注射肾上腺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疗效.资料与方法:39例患者,胃溃疡18例(窦小弯10角部6体前后壁2)胃空肠吻合口溃疡1例,幽门管溃疡3例,12指肠球溃疡9例、球后溃疡2例.39例中直径大于2.5cm分别为胃溃疡3例,胃癌性溃疡2例,(溃疡直径4.5~6cm).溃疡面约0.8~5cm38例中直径大于2.5cm分别为胃溃疡3例,胃癌性溃疡2例,内镜下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喷血、渗血.先选择注射点分布紧邻血管和渗血的四周(0.1~0.5cm)各注1点,先用1/10 000肾上腺素注射病灶周围,待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再将1/10 000肾上腺素与纤维蛋白原混合注射(1:5),每点各用纤维蛋白原1~4ml注射(总量30ml),凝血酶50~100u局部推注(总量800u).内镜治疗后均禁食12~14h,继续静滴奥美拉唑,并加用抗生素,1~2d后,将奥美拉唑改为口服,加粘膜保护剂.结果全部病例均立即止血,即刻止血效率100%,4周后,37例良性溃疡复查胃镜,见溃疡愈合34例,变化缩小H2期3例.8周后复查胃镜37例溃疡全部愈合(100%),并发症:无过敏性休克或DIC发生.结论:联合注射肾上腺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疗效好,再出血低并发症少,再出血率低.

    作者:冯凯祥;冯琦;章静;徐维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术中髂内动脉结扎术成功止血1例

    1病例资料患者,46岁,因月经增多10年、加重3年入院.查体:贫血貌,心肺肝脾无异常.

    作者:林永红;吴继容;王晨笛;吴晓兰;李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ZES型防反流食管支架的远期疗效及防反流瓣膜功能研究

    目的:通过对CZES型防反流食管支架远期疗效的研究,全面评价CZES型防反流型食管支架的性能.方法:对28例随访超过2年的放置防反流食管支架患者随访临床症状,胃镜下观察防反流瓣的逆向开启和顺向复位运动状况;监测24h后取出的防反流食管支架,检测防反流瓣的逆向开启压,同时检测新出厂的防反流食管支架的防反流瓣的逆向开启压,并进行比较.结果:28例患者均无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胃镜检查见防反流瓣膜因呕吐而逆向开启,因胃舒张而顺向复位,24h食管pH值检测无胃酸反流.支架放置2年后与刚放置时无明显差异;7例取出的支架,防反流瓣膜的逆向开启压与新出厂的支架无显著差异.结论:CZES型防反流食管支架的防反流瓣膜在正常胃压力下能防止胃酸反流,在胃内压增高时通逆向开启而发生呕吐并迅速自动复位.防反流瓣膜能持久保持良好的物理性能,近远期均具有类似贲门的功能.

    作者:仇学明;焦峰;刘泽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TUVP配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配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TUVP结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BPH并膀胱结石5例,结果均一次治疗成功,无膀胱穿孔,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大尿流率平均>16.2ml/s.结论:TUVP结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是治疗BPH并膀胱结石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龙启;朵永福;张勇科;李春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胆道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利用胆道镜灵活的转向、柔和的弯曲性,对腹腔镜下剖开胆总管的远端及肝内胆管进行探查、术中取石、狭窄胆管的治疗.结果:该组52例胆管结石患者均术中应用胆道镜探查,单纯胆总管结石31例,术中取净3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7例,术中取净5例,肝内外共存结石14例.术中取净10例;肝内胆管狭窄8例,Oddi括约肌狭窄2例.对8例肝内胆管狭窄及2例Oddi括约肌狭窄进行球囊导管扩张治疗.结论:胆道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术中结石取出率及取净率;同时可以对胆管及Oddi括约肌狭窄进行诊断和术中治疗.提高了腹腔镜胆管结石一期治愈率.达到微创的目的.

    作者:董加纯;赵淑清;陈德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经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体会(附100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输尿管镜下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方法,提高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输尿管结石在输尿管镜下取石碎石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一次性碎石取石成功率89%,6例上段结石碎石失败,4例进镜失败,1例套石蓝嵌顿.结论:经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方法安全,疗效确切,但应熟练掌握进镜技术以及根据结石大小决定处理方法.

    作者:赵永体;崔志刚;董雪长;吕金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O2气腹后慢性肾衰大鼠肾脏急性时相期病理学的改变

    目的: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状态下不同压力CO2气腹对肾脏功能影响及肾脏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5/6肾切除慢性肾衰模型,分别施加2h 0.67kPa和1.33kPa的CO2气腹压,检测气腹前和解除气腹后即时,1,4d的血Scr、BUN浓度,光镜下观察各时相点残肾组织H-E染色切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气腹后Scr开始升高,以1d时显著;1.33kPa气腹压引起的改变更明显,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7kPa气腹压作用后组织结构没有变化,1.33kPa的气腹压使得肾脏组织在气腹解除后即时出现被膜下的肾皮质炎细胞浸润,1d后消失.结论:CO2气腹可引起慢性肾衰肾脏功能改变,过高的气腹压力可能导致残肾细胞的损伤而出现急性肾脏病理学变化.

    作者:吴辉;陈训如;罗丁;杨举伦;毛静熙;李胜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尿道狭窄的内窥镜治疗(128例报告)

    目的:探讨尿道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991~2000年128例尿道狭窄处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窥镜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和尿道内切开术+电切术的疗效.结果:单纯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56例,治愈29(51.9%).窥镜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电切术72例,治愈63例(87.5%).结论:窥镜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电切术的方法明显提高尿道狭窄的疗效,减少其复发率.

    作者:庞自力;肖传国;曾浦清;鲁功成;张齐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镜套扎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41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的门脉高压症患者实施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治疗,手术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奇静脉侧支循环情况,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异位栓塞死亡,1例出现脾脓肿经开腹手术治疗得到治愈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联合术后患者食管曲张静脉得到根治,脾功能亢进缓解.手术后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P<0.05),奇静脉血流量降低(P<0.01),胃左静脉血流速度减慢(P<0.05).术后随访2~24个月,未出现复发性出血.结论:联合术能有效地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减少了闭塞曲张静脉所需重复套扎次数及近期再出血,同时术后减少了门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降低了套扎术后复发出血的风险,该方法操作简单,侵袭性小,尤其适应于肝功能较差,难以耐受分流及断流手术的门脉高压症患者.

    作者:刘波;许瑞云;黄飞舟;刘浔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不典型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体会

    目的:提高不典型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2002年3月间收治的无异物吸入史、X线不显影、肺CT亦未发现异物及临床表现较特殊的支气管异物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方法经纤支镜检查直视下窥见支气管异物9例;纤支镜检查后患者自行咳出1例;开胸手术确诊1例.结论:注重详询病史,增强胸部X线、CT及纤支镜下支气管异物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的识别能力,综合判断,才能不断提高非典型支气管异物的诊断水平.双侧交替性肺炎和上叶肺炎也不能排除支气管异物.

    作者:孙卫红;魏淑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