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成;梁志清;常青;史常旭;张红梅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腹痛查因病例中诊断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8月~2003年1月间应用腹腔镜技术对急性腹痛22例病人诊治效果的分析.结果:20例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探查及治疗,2例中转开腹.结论:腹腔镜技术对腹痛查因的病例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作者:陶霖玉;冯铎;杨超;谢有志;喻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耐多药肺结核主要由于患者间断治疗、疗程不足或有的医务人员用药不当造成.本研究用纤支镜局部用药+全身化疗与单纯全身化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蒲德利;唐国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改良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MLC)的设计与应用.方法:不增加特殊器械,用普通丝线在腹腔内结扎胆囊管和胆囊血管,减小剑突下切口.结果:454例LC术中应用丝线结扎、77例剑突下切口改为5mm,无因此而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应用不增加特殊器械的打结式MLC方法简便、安全、经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许跃明;程云霄;葛敦钧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洛赛克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41例患者随机分为洛赛克治疗组(A组)及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B组),A组(132例)分别于术前1d,当日及术后1d给予洛赛克(40mg/d,静脉滴注),B组(109例)给予安慰剂.术前、术后3h及24h检测血清淀粉酶(参考值10~120U/L).结果:A组有4例(3.03%),B组有9例(8.26%)发生急性胰腺炎(P<0.05),A组有33例(25.00%),B组有58例(53.21%)出现高淀粉酶血症(P<0.01).结论:洛赛克能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作者:汤晓怀;杨传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行LC的176例老年胆囊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1例完成LC手术,5例中转开腹;因胆漏和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而再次剖腹手术各1例;无1例死亡.结论:严格的适应证选择、充分的术前准备、细心的术中操作和妥善的术后处理是老年患者LC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阮成荣;周华;刘厚宝;姚礼庆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在结核性腹膜炎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1983年~2001年536例腹腔镜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527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检查并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98.3%),有6例气腹失败(1.1%),有3例因腹腔镜检查时肠管损伤行剖腹肠管修补术(0.6%).在536例病例中,渗出型有67例(12.5%),粘连型有183例,(34.1%),干酪型286例(53.4%).粘连型腹腔镜检查失败率和并发症均明显高于渗出型和干酪型.结论:腹腔镜检查是一种安全、诊断准确率高的检查方法,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惠成;梁志清;常青;史常旭;张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讨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应用十二指肠镜进行病因诊断及实施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ERCP及行ES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RCP检查明确胆道器质性疾病25/64,占39%,行EST者16/25,占64%,均解除症状,诊断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35/64,占54.6%,全部行EST,有效率32/35,占91%,行ERCP、EST失败4/64,占0.06%.结论:十二指肠镜下ERCP术对胆道术后综合症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EST技术针对病因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吕建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汽化膀胱颈(TUVBN)治疗老龄高危女性膀胱颈梗阻(BNO)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老龄高危女性BNO的TUVBN临床资料.结果:汽化后1~3周内恢复自行排尿6例,延长至5~6周恢复自行排尿2例.不能恢复自行排尿而间歇导尿1例.术前慢性尿潴留组汽化后尿动力学指标和恢复自行排尿能力均优于术前急性尿潴留组.结论:应选择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属代偿期的老龄高危女性BNO行TUVBN疗效较好.汽化膀胱颈深度和尿道长度应有可视参照物标定和遵循个体化原则以免发生汽化并发症.注意同时发现和处理腺性膀胱炎.
作者:金洪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96年8月~2002年8月,我科采用电视纤维喉镜下微波热凝术治疗会厌囊肿46例,收到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胜利;肖来华;刘建功;裴文兴;赵晓宇;曹立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院1994年5月~2002年9月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用活检钳进行小儿道内异物摘取82例,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吕燕平;沈绚梅;张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总管下段及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ERCT及B超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并将ERCP与B超、CT对胆总管下段疾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1例均由ERCP确诊并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其中胆总管结石41例、胆总管癌6例、壶腹部癌5例、胰头癌6例、十二指肠乳头炎2例、胆总管胆泥沉积1例.ERCP对结石及肿瘤的诊断分别为97.5%、90.9%与CT66.6%、33.3%;B超58.5%、36.3%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ERCP可清晰地观察整个胰胆管形态,对胆道及壶腹部肿瘤、胆总管下段结石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林琪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扩张加射频治疗重度癌性食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经内镜、病理和X线钡餐确诊的104例重度癌性食管狭窄患者,分为扩张加射频治疗组和支架置入对照组,对其近期、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经费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扩张加射频治疗重度癌性食管狭窄近期疗效明显,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且治疗费用远低于食道支架置入术,而两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易为患者接受.结论:扩张加射频治疗重度癌性食管狭窄不失为目前较理想的姑息疗法之一.
作者:刘昱辰;谷中红;肖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2002年8月20日我们为1例肝移植术后2年伴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ST治疗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2*!926例次,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检出大肠隆起性病变共608个,非肿瘤性病变189个,占31.1%,其中增生性息肉114个(18.8%),炎性息肉56个(9.2%),P-J息肉4个(0.7%),幼年性息肉15个(2.5%);腺瘤性息肉260个,占42.8%;进展期癌159例(26.2%).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95.2%(180/189);而在腺瘤性息肉中,Ⅱ、ⅢL、Ⅳ型腺管开口分别占26.5%、56.9%、16.5%,尤其是管状腺瘤,Ⅱ型腺管开口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百分率为33.3%,ⅢL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57.3%,而Ⅳ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71.4%;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白岚;万田谟;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男性,17岁,学生,住院号358531;因咳嗽、咳痰、咯血8年,加重4月,于2003年3月10日入院.
作者:刘为舜;刘玉全;任思群;余元书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论证输尿管镜术在肾绞痛发作时的诊断治疗作用.方法:在65例肾绞痛患者中运用输尿管镜术作常规检查,对因结石引起的进行取石或气压弹道碎石,对伴有增生性息肉者行镜下切除.结果:发现输尿管结石62例,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在肾绞痛发作时应用输尿管镜术不仅可以确定引起肾绞痛的病因,同时可以对因结石、血块、息肉、肿瘤等引起的梗阻进行治疗.
作者:刘国光;彭海贤;何锋;周兴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神经内镜结合CRW立体定向仪在MRI或CT导向下进行颅内肿瘤活检和囊肿开窗疏通术,或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小切口开颅手术切除颅内肿瘤和行三叉神经根减压术.结果:30例病人,包括4例颅内肿瘤,4例透明隔囊肿,7例蛛网膜囊肿,2例鞍区胆质瘤,5例三叉神经痛,8例桥小脑角肿瘤,术后所有病人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神经内镜有助于颅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与立体定向术结合具有微创、准确、简便、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微侵袭神经外科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李刚;李新钢;徐淑军;王建刚;刘玉光;王云彦;贾德泽;宫崧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总结经尿道联合应用电汽化与切割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联合应用电汽化与切割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6例.结果:平均手术操作时间68min,平均失血量85.8ml.术后主观症状评分,大尿流率,剩余尿均比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经尿道联合应用电汽化与切割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可以兼容二者的长处,切割组织多,并发症少.
作者:童滨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胃大部分切除后常有许多并发症的发生,现就我院1979~2002年对残胃258例检查结果及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安海;赵逵;文学铨;熊弦;刘同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前瞻性研究解痉催眠镇痛法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预约的肠镜检查按患者要求分入甲、乙、丙三组:甲、乙两组(用药组)先静注山莨菪碱解痉,8min后作催眠镇痛,2min后肠镜检查;丙组未用药作对照.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均能与术者对答,术毕可下床扶行.用药组肛门松驰,肠镜检查时安静,术后对肠镜检查过程有痛苦回忆者在5%以下.用药后20min内心率上升较用药前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则肛门紧闭,其中93.8%表情痛苦或呻吟,术后有痛苦的记忆.结论:解痉催眠镇痛法可安全有效地用作门诊病人的无痛肠镜检查.
作者:黄冰;陈圣和;陈寿根;王彩平;吴建光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