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史晨辉;张爱萍
目的:分析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宫腔镜检查子宫异常出血200例,其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79例,并对其治疗后行宫腔镜复检。结果;200例子宫异常出血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79例占39.5%,治疗后复检,痊愈率达89.8%。所有检查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检查使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率提高,在宫腔镜指导下诊刮,配合药物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陈佩珊;卓静;张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讨论应用腹腔镜施行子宫手术在妇科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8例因不同原因需要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子宫肌瘤剥出术患者,采取腹腔镜下手术及剖腹手术,对不同手术方式、适应症、及术中、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术式在适应症及切除子宫及剥出肌瘤大小上无显著区别。腹腔镜下子宫切除及肌瘤剥出手术,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而手术时间并未延长。而且腹腔镜下子宫手术具有术后病率低,抗生素用量少,无需用镇静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结论:腹腔镜下施行子宫手术具有微创效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华克勤;刘惜时;林金芳;姜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及总结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疾病与非胆道疾病的疗效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1999年临床应用纤维胆道镜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临床应用138例纤维胆道镜,胆道疾病术中应用83例,75例协助手术一次取净结石,6例肝内Ⅱ~Ⅲ级胆管残留少量结石,留待术中取石。其中12例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检查,发现2例总胆管结石,胆管切开取石治愈。2例总胆管下端梗阻确诊为肿瘤。术后48例中,14例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一次取净,3例分3次取净。纤维胆道镜应用非胆道疾病22例,均一次使用确诊、治愈。结论:纤维胆道镜不仅可用于胆道疾病围手术期的检查与治疗。亦可用于处理非胆道疾病疑难问题。
作者:仇方信;王俊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案摘要患者女,35例,体型瘦,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痛2年,B超扫描示胆囊炎、胆囊多发小结石,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经胆囊管造影证实胆总管内也有多发结石,随即在腹腔镜下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和置入“T”形引流管。术后7d带“T”管出院。术后第55天来院拔除“T”管后,即出现右侧腹痛而急诊入院;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巩膜不黄,心肺听诊阴性,腹平,右侧腹部有压痛、肌卫及反跳痛。经原引流窦道重新置入引流管,静脉补液和对症等治疗。24h后,引流出胆汁150ml,但腹痛加重,全腹腹膜刺激征,腹腔穿刺抽得胆汁样液体。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检查,见右侧腹腔有较多胆汁,右肝下间隙无明显粘连,原胆总管置“T”管处有胆汁溢出。用大量盐水冲洗腹腔,于肝下及小网膜孔各置一根引流管。术后1周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特殊症状。
作者:莫晓东;李会斌;杨敖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汽化电切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汽化切割电极对35例重度BPH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8min,出血量平均55ml,术后留置尿管平均4.2d,术后平均住院7d。术后3个月评价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标准,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重度BPH,手术安全、出血少,疗效确切。
作者:孟晓;唐利生;王梅叶;程红梅;鲁乃恩;尹继云;管淑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采用三孔打结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方法:326例患者在全麻下采用三孔打结法行LC,脐部皮肤皱褶处截第一孔(10mm)置入腹腔镜,剑突下稍偏右截孔(5mm)为主操作孔,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cm处截孔(5mm)为辅助操作孔,借助自制的打结器,应用丝线结扎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胆囊从脐部孔取出。结果:采用此方法行LC成功率达100%,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恢复快。结论:三孔打结法LC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此方法进一步减少了手术的创伤,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林建华;李朝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肠道病变(包括癌症)的高发病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诊治手段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常规胃肠内镜诊断是基于粘膜和粘膜下异常的总体形态特征而做出的。现有内镜靠肉眼在白光照射下观察,只能发现形态或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病灶,如突起的肿块、凹陷的溃疡,且能被察觉的腺瘤样息肉的直视差别准确性也较低。而对于微小的、扁平病变或慢性肠炎、Barret食管等没有显著表征的病变,根本无法发生,常导致漏诊。
作者:张阳德;唐贵林;刘东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胆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胆道出血病人在胆道探查手术中行纤维胆道镜检查。结果:检查1例发现肝内各胆道无出血,胆囊管开口处有血凝块附着,胆总管结石,确诊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出血,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结论:本方法能确定胆道出血位置,弥补B超、CT、MR和手术探查等的不足,提高胆道出血的诊断正确率;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指导,降低无效手术率和再手术率,提高手术效果;局部应用止血药或微波凝灼有一定止血效果。
作者:吴一武;梁建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ENBD术中的内引流现象,探讨其判断指征和意义。方法:观察分析12例行ENBD术而存在内引流现象的患者术前、后病情变化,血常规,肝功能及X线、B超下胆管形态学改变等,进行自身对照,并与10例未行引流术者(未引流组)对照。采用SPSS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引流组所有患者外引流胆汁总量极少,但病情和各项指标无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自身对照具统计学意义(P<0.01)。与未引流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结论:ENBD中可存在显著的内引流现象,应加以利用。
作者:舒建昌;张文茹;杨绮红;黎铭恩;张晓燕;庞春梅;丁常日韦;宋慧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各类滑膜炎性疾患的关节镜诊治特点。方法:采用镜下直观检查、关节液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综合方式并同时对相关病变组织行镜下治疗。结果:64例经上述综合检查确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1膝(其中病检符合11膝,关节液RF阳性10膝),外伤性关节炎8膝,化脓性关节炎4膝,晶体性滑膜炎5膝,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3膝,滑膜软骨瘤病3膝,风湿性关节炎1膝,滑膜血管瘤1膝,慢性滑膜炎28膝。56例平均随访13个月,优良率达89.28%。结论:应用关节镜诊治膝关节滑膜关患直观准确、创伤小,对反复发作诊断不清的病例,结合滑液及病理检查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关节液RF检测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永明;史晨辉;张爱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处理泡状中鼻甲的方法及其同预后的关系。方法:10例16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泡状中鼻甲患者在鼻内窥镜手术时,6例双侧病变者单侧行泡状中鼻甲外侧半切除术。对侧行泡状中鼻甲成形术,另外4例单侧泡状中鼻甲者均行中鼻甲成形术。观察两种处理方法术后创面上皮化完成时间及粘连情况。结果:术后创面上皮化完成时间:中鼻甲成形处理侧为6~16周,平均12周,单纯中鼻甲外侧半切除侧为16~28周,平均21周,两组间上皮化时间差异显著(P<0.01);术腔粘连情况:中鼻甲成形处理侧无1例发生粘连,未成形侧有1例发生粘连。结论:鼻内窥镜手术中泡状中鼻甲行成形处理,可以防止术腔粘连,缩短术后上皮化完成时间。
作者:宋文光;李永贺;龙孝斌;郭梦和;黄以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卢戈氏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疾病的作用。方法:通过胃镜用卢戈氏碘液对食管粘膜进行染色检查,共280例病人。结果:发现182例患者出现不染色区,经病理检查全部异常,其中食管癌4例,慢性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02例,Barrett's食管23例,食道息肉18例,单纯鳞状上皮增生35例。检查敏感率达65%,特异率达100%。结论:卢戈氏碘液染色是诊断早期食管疾病的良好方法之一,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衍军;周翼;谢如全;何异萍;陈小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原因,结合文献探讨如何避免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2000年12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8例资料。结果:4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横断1例,术中发现并剖腹行胆总管断端吻合T管引流。结论:胆道损伤是LC的严重并发症、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诊断和治疗也不同,其后果对病人和术者都是灾难性的。
作者:夏存林;朱月清;王源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解决传统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费时、费力和成功率低的问题。方法:对申请进行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的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施胃镜介导十二指肠内置管方法,B组实施传统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方法,对置管成功率,置管需用时间,置管过程中明显恶心呕吐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118例病例纳入研究范围。胃镜介导十二指肠内置管成功率100%,置管需用时间平均缩短至5.02±0.24min,置管过程中明显恶心呕吐反应出现率减少至14.29%,均与传统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方法相比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镜介导十二指肠内置管方法,在置管成功率、置管节省时间、置管过程中减少明显恶心、呕吐反应方面,均优于传统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方法。
作者:王恩平;王士玲;徐萌;时建华;蔡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鼻咽癌的临床价值。方法:从1997年7月~2000年2月,采用电子支气管镜对345例鼻咽癌患者行鼻咽部检查。结果:检出初诊鼻咽癌患者235例;肿瘤残存8例;肿瘤复发16例。结论:电子支气管镜可清晰地观察鼻咽各部,对鼻咽癌的诊断、随访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刘立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早期有上腹部手术史被视为相对禁忌症,但随着LC技术的熟练,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囊结石LC术也被列为首选方法。该文就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我科30例有上腹部手术史行LC术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将腹腔粘连分级为Ⅲ级,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通气时间、置放引流情况、中转开腹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提示有上腹部手术史行LC术,其术后恢复无显著差异。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及术中出血相对较多(P<0.05),并且其中转开腹比率较高(20%,对照组为4.92%),但无1例并发症。因此作者认为有相当熟练腹腔镜手术经验者,有上腹腔手术史胆囊结石病人,LC术应被列为首选术式。
作者:万小平;何剪太;张阳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了解鼻内窥镜下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效果。方法:对26例鼻内窥镜下电凝的顽固性鼻出血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均一次治疗成功,治愈率100%。结论:鼻内窥下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刘定荣;唐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84~1999年71例经病理证实为早期大肠癌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治疗43例,癌灶的完全切除率达90.7%。手术治疗组(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46例,比较25例单纯内镜治疗及24例手术治疗的粘膜层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疗效及预后相仿(P>0.05)。结论:早期大肠癌位于粘膜层者的内镜治疗较手术治疗具有安全、简便、损伤小、费用低的优势。位于粘膜下层癌需要严格掌握内镜治疗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孙爱武;张奕荫;鲁志诚;赵振刚;黄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结肠镜诊断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电子结肠镜进行全结肠检查,并作病理组织学诊断。对近5年来内镜检出的IBD作分析评价。结果:2*!181例全结肠镜插入回盲部成功率98.95%。检出IBD 38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隆病(CD)8例,总检出率1.74%。UC结肠镜下特点:粘膜充血水肿、粗糙伴细颗粒状,糜烂及浅表溃疡呈弥漫密集分布,假息肉及粘膜桥形成。CD结肠镜下特点:病变呈跳跃式,有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短环状狭窄。病变分布部位,UC以直乙及左侧结肠为主,CD以盲升及右侧结肠为主。结论:全结肠检查在诊断IBD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方法,对病灶发现,定期随访和追踪后病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宗永;丁红;卢蕊芬;汪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1984年1月~2000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105例(106个病变)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大肠癌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肉眼形态以隆起型多见。大肠腺瘤癌变多具有以下特点:腺癌>2cm;广基型;表面不平、糜烂;组织易破碎出血。对早期大肠癌先进行内镜下摘除,病理证实有下列之一者追加肠段切除或行根治性手术:切缘有癌组织;癌组织侵犯粘膜下层深层;癌组织分化程度差。结论:血便患者首选内镜检查。粘膜层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与手术治疗有同样的效果,且损伤小、安全、简便。
作者:王成文;金松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