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荣;唐莹
目的:旨在观察奥美拉唑与西米替丁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切除术后溃疡创面的愈合率、缓解疼痛及预防出血的作用。方法:81例隆起性病变均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2次/d,对照组口服西米替丁400mg,3次/d。服药期间观察胸骨后,上腹部疼痛及有无出血、穿孔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溃疡创面愈合率为95.24%,对照组为71.9%。(P<0.01);治疗组1周内有疼痛者9例,对照组为21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1周内出血1例,而对照组有6例,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切除术后,应常规应用奥美拉唑治疗。
作者:沈磊;王颖;刘军;谭诗云;罗和生;沈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提高伴有尿潴留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1例伴有较严重的内科疾病,并发急、慢性尿潴留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联合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和电切割术。结果:除1例患者于手术行将结束时包膜切穿外,其余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前列腺增生组织10~12g。均排尿通畅、梗阻缓解。随访5~12月,前列腺症状评分由30~35降至3.5~10.5,生活质量评分由5~6分降至0~3分。结论:积极治疗合并症,联合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和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易掌握、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作者:罗洪星;王弘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和肝胆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多次开腹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31例。经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肝外胆管尤其是胆总管下端结石及狭窄。经腹腔镜手术行胆囊切除(LC)及结合胆道镜行肝胆管探查术(LCDE)和耐高压球囊导管扩张术(LPBD),解除肝门部胆管梗阻及狭窄。术后2月行胆道镜和/或十二指肠镜治疗残余结石及肝内外胆管内支撑引流术。结果:31例均获成功,未再施行开腹手术,经IVC和ERCP随访30例结石取净,1例左外叶肝管残石。结论:病例选择恰当,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结石除净率高,狭窄胆管球囊导管扩张安全有效。
作者:陈安平;田刚;宋安宁;易斌;李清亮;李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6年10月~1999年3月,我们对11例腹腔镜肿瘤病人进行腹腔镜探查、活检和放置腹腔化疗泵,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4例,女7例,年龄37~65岁。因腹胀,食欲不振,消瘦等不适收入内科诊治。CT、B超示大网膜增厚,壁层腹膜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大量腹水。腹水检查发现有大量癌细胞,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腹腔镜探查。
作者:胡三元;于文滨;王培林;李波;亓玉忠;张建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应用腹腔镜诊断技术,探讨继发不孕症的病因,评价腹腔镜对继发不孕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对136例继发不孕症妇女的盆腔疾病和不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134例,检查阳性率为98.5%。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继发不孕症的第1位病因,占53.6%(73/136),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第2位病因,占41.2%(56/136),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患者中90.4%有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仅7.2%有输卵梗阻。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者多无急性盆腔炎病史,60.2%(44/73)没有自觉症状。结论:生殖道炎症和节育手术引起盆腔感染是继发不孕的重要原因。且以亚临床感染为主,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应用腹腔镜技术对继发不孕症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对继发不孕的盆腔疾病分出亚类,便于针对性地治疗,并可在直视下通液,动态观察输卵管通畅度和形态。
作者:唐均英;徐小蓉;姜淑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肠道病变(包括癌症)的高发病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诊治手段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常规胃肠内镜诊断是基于粘膜和粘膜下异常的总体形态特征而做出的。现有内镜靠肉眼在白光照射下观察,只能发现形态或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病灶,如突起的肿块、凹陷的溃疡,且能被察觉的腺瘤样息肉的直视差别准确性也较低。而对于微小的、扁平病变或慢性肠炎、Barret食管等没有显著表征的病变,根本无法发生,常导致漏诊。
作者:张阳德;唐贵林;刘东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使用金属支架治疗恶性狭窄。方法:在非X光胃镜直视下放置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33例,其中食管癌所致食管狭窄25例(肿块型9例,四周狭窄型16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6例,肺癌转移食管并狭窄2例。术后给予治疗和/或化疗。结果:本组病例放置成功率100%,术中无食管出血及食管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咽下困难、梗噎感、食管反流消失。术后与术前比较,吞咽困难明显改善达两个级别以上,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非X光胃镜直视下置入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恶性狭窄安全、可靠,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姑息性的治疗方法,术后放疗和/或化疗效果更佳。
作者:彭安邦;石魏;刘景生;邓晓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案摘要患者女,35例,体型瘦,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痛2年,B超扫描示胆囊炎、胆囊多发小结石,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经胆囊管造影证实胆总管内也有多发结石,随即在腹腔镜下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和置入“T”形引流管。术后7d带“T”管出院。术后第55天来院拔除“T”管后,即出现右侧腹痛而急诊入院;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巩膜不黄,心肺听诊阴性,腹平,右侧腹部有压痛、肌卫及反跳痛。经原引流窦道重新置入引流管,静脉补液和对症等治疗。24h后,引流出胆汁150ml,但腹痛加重,全腹腹膜刺激征,腹腔穿刺抽得胆汁样液体。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检查,见右侧腹腔有较多胆汁,右肝下间隙无明显粘连,原胆总管置“T”管处有胆汁溢出。用大量盐水冲洗腹腔,于肝下及小网膜孔各置一根引流管。术后1周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特殊症状。
作者:莫晓东;李会斌;杨敖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于1996~1998年胃镜诊断3例Dieulafoy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4岁、33岁、48岁。1例喝酒后发病,2例无明显诱因。均急性起病,反复呕血及黑便,1例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量500~1*!600ml。病灶位置分别于贲门下3cm小弯侧后壁,贲门下6cm小弯后壁。镜下见粘膜溃烂,中央小动脉呈博动样喷血。1例镜下喷凝血酶及局部注射肾上腺素(1:10*!000)后出血停止,随访半年不复发。2例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对此病认识的提高,国内报道逐渐增多,但都是零星报道。复习90年代国内文献,见散在报道203例,连同我院共206例。分析如下。
作者:徐自强;罗学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胆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胆道出血病人在胆道探查手术中行纤维胆道镜检查。结果:检查1例发现肝内各胆道无出血,胆囊管开口处有血凝块附着,胆总管结石,确诊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出血,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结论:本方法能确定胆道出血位置,弥补B超、CT、MR和手术探查等的不足,提高胆道出血的诊断正确率;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指导,降低无效手术率和再手术率,提高手术效果;局部应用止血药或微波凝灼有一定止血效果。
作者:吴一武;梁建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鼻咽癌的临床价值。方法:从1997年7月~2000年2月,采用电子支气管镜对345例鼻咽癌患者行鼻咽部检查。结果:检出初诊鼻咽癌患者235例;肿瘤残存8例;肿瘤复发16例。结论:电子支气管镜可清晰地观察鼻咽各部,对鼻咽癌的诊断、随访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刘立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从我院1991年10月-1998年5月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的329例患者中,找出第1次病理诊为慢性炎症的全部患者73例,对73例病理检查,对2次有完整资料的57例老年患者进行了总结对比分析,旨在寻找2次慢性炎症的真正含义,从而找出真正的病因,以对因治疗。
作者:王珏;王云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组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合理的胃镜检查时间。方法:对107例临床疑似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结果: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79例(十二指肠溃疡61例,胃溃疡7例,食道静脉曲张3例,食管炎1例,贲门粘膜撕裂症3例,十二指肠憩室2例,膈疝2例),小肠出血6例(3例小肠憩室,2例克隆氏病,1例小肠结核),咽血综合症3例,未检查出病因19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是年龄较大儿童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是婴幼儿消化道出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患儿在出血48h内纤维胃镜检查阳性率高,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急症胃镜检查是一种快速、准确、较安全的检查方法,同时可对小肠出血提出间接诊断依据。
作者:郭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1984年1月~2000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105例(106个病变)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大肠癌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肉眼形态以隆起型多见。大肠腺瘤癌变多具有以下特点:腺癌>2cm;广基型;表面不平、糜烂;组织易破碎出血。对早期大肠癌先进行内镜下摘除,病理证实有下列之一者追加肠段切除或行根治性手术:切缘有癌组织;癌组织侵犯粘膜下层深层;癌组织分化程度差。结论:血便患者首选内镜检查。粘膜层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与手术治疗有同样的效果,且损伤小、安全、简便。
作者:王成文;金松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各类滑膜炎性疾患的关节镜诊治特点。方法:采用镜下直观检查、关节液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综合方式并同时对相关病变组织行镜下治疗。结果:64例经上述综合检查确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1膝(其中病检符合11膝,关节液RF阳性10膝),外伤性关节炎8膝,化脓性关节炎4膝,晶体性滑膜炎5膝,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3膝,滑膜软骨瘤病3膝,风湿性关节炎1膝,滑膜血管瘤1膝,慢性滑膜炎28膝。56例平均随访13个月,优良率达89.28%。结论:应用关节镜诊治膝关节滑膜关患直观准确、创伤小,对反复发作诊断不清的病例,结合滑液及病理检查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关节液RF检测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永明;史晨辉;张爱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ENBD术中的内引流现象,探讨其判断指征和意义。方法:观察分析12例行ENBD术而存在内引流现象的患者术前、后病情变化,血常规,肝功能及X线、B超下胆管形态学改变等,进行自身对照,并与10例未行引流术者(未引流组)对照。采用SPSS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引流组所有患者外引流胆汁总量极少,但病情和各项指标无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自身对照具统计学意义(P<0.01)。与未引流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结论:ENBD中可存在显著的内引流现象,应加以利用。
作者:舒建昌;张文茹;杨绮红;黎铭恩;张晓燕;庞春梅;丁常日韦;宋慧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末端回肠炎(CTI)发病时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的变化。方法:经临床、内镜、病理学确诊的CTI 32例(男19例,女13例)与同期检查末端粘膜正常者30例(男19例,女13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对比分析。本研究选用NSE、嗜铬素A、S-100蛋白等几种单抗。结果:病理学检查,CTI有较多的淋巴滤泡,炎性细胞明显增多;CTI的NSE、嗜铬素A、S-100蛋白明显增多;5-羟色胺阳性细胞增多;CTI中IgG、IgM阳性细胞增多,IAG阳性细胞减少,CD45、CD20阳性细胞增多。结论:神经、免疫、内分泌在CTI发病时均有变化。尤其是肠道免疫反应在CTI的发病过程中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国华;左大镒;李平;冷明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将内镜诊断的1*!012例RE患者,依据HP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按Tytagat分级进行严重程度比较。结果:1 012例RE的HP感染率为71.8%,Ⅲ~Ⅴ级的中重度RE检出率HP阳性组为31.5%(229/727),HP阴性组为38.9%(111/2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地区RE患者的HP感染率较高,HP阴性者RE病变程度较重,显示HP感染可能对RE发病起保护作用。
作者:张梅;陈中和;莫略;温永通;汤宗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FOB)针吸活检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336例镜下疑为支气管肺癌患者,进行了经FOB支气管针吸活检,并与钳取、刷片、痰液等病理学检查对比。结果:228例确诊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学证实,其中鳞癌118例,小细胞未分化癌72例,腺癌15例,肺泡癌13例,混合癌6例,未分类癌4例。针吸活检阳性率为93.86%,与钳取活检69.96%,刷片56.58%和痰检37.7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05,总阳性率100%。有48例(21.05%)患者仅针吸活检查到癌细胞而确诊。结论:经FOB支气管针吸活检对肺癌的诊断,具有安全可靠,简单易行,阳性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对钳取活检困难,特别是管外型和转移性纵膈肿瘤等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熊瑛;王宋平;李国平;王荣丽;王蜀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及总结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疾病与非胆道疾病的疗效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1999年临床应用纤维胆道镜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临床应用138例纤维胆道镜,胆道疾病术中应用83例,75例协助手术一次取净结石,6例肝内Ⅱ~Ⅲ级胆管残留少量结石,留待术中取石。其中12例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检查,发现2例总胆管结石,胆管切开取石治愈。2例总胆管下端梗阻确诊为肿瘤。术后48例中,14例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一次取净,3例分3次取净。纤维胆道镜应用非胆道疾病22例,均一次使用确诊、治愈。结论:纤维胆道镜不仅可用于胆道疾病围手术期的检查与治疗。亦可用于处理非胆道疾病疑难问题。
作者:仇方信;王俊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