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气胸的X线与CT检查分析

孟令红

关键词:气胸, X线摄影检查, CT, 新生儿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气胸的X线检查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新生儿气胸的认识与X线诊断水平.方法 对该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近6年来收治的52例新生儿气胸患儿,摄取仰卧前后位和部分仰卧水平侧位胸片,25例有多次随访片,其中8例患者还进行了胸部CT扫描.观察新生儿气胸的胸部X线表现特征,气胸量与临床治疗方案、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该组52例新生儿气胸患儿中,29例单侧气胸,其中并纵膈气肿9例;15例双侧气胸,其中并纵膈气肿4例;8例纵膈积气.正位X线片显示纵隔心影旁宽窄不一的透亮区为8例,肺野区不规则透亮区9例,外带压缩肺组织17例,肋膈角区异常透光区2例,膈面上异常透光区4例,其余正位X线片未发现异常,侧位X线片均显示为胸骨后大小不一的异常透光区.结论 由于新生儿多采用卧位摄片,因此其气胸与年长儿、成人的X线表现不同,气体多聚集在胸腔前部和内侧,并常伴有纵隔积气.目前胸部X线检查仍是确诊新生儿气胸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并及时处理有重要意义.
世界复合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根据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3组,其中病理性Q波组106例、碎裂QRS波组53例、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1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电图中出现病理性Q波者126例(73.75%);出现碎裂QRS波者66例(40.00%);出现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者40例(21.25%).其中出发生在前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63例(88.73%),碎裂QRS波32例(45.07%),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21例(29.58%);发生在下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53例(79.10%),碎裂QRS波27例(40.30%),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14例(20.90%);发生在侧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10例(83.33%),碎裂QRS波7例(58.33%),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5例(41.67%).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中,病理性Q波组(78.75%)敏感性高于碎裂QRS波组(41.25%)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中,病理性Q波组(90.47%)组高于碎裂QRS波组(78.18%)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碎裂QRS波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价值,可以提高诊断,避免漏诊.

    作者:张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安全转运路径在精神科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在精神科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安全转运路径的效果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6月由该院急诊科诊治后转运入院的精神科急诊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转运模式.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月精神科急诊患者40例为试验组,采用安全转运路径转运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及接收科室对转运工作的满意率.结果 试验组精神科急诊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试验组接收科室对转运工作满意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 在精神科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安全转运路径模式,能明显减少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提升转运工作满意度.

    作者:刘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治疗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39例,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术后复发率、完全夹闭率、预后良好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GOS量表疗效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观察组患者为7.69%,对照组患者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夹闭率,观察组患者为94.87%,对照组患者为94.4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94.87%,住院时间为(15.6±4.25)d,对照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8.89%,住院时间为(21.5±6.95)d;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为7.69%;对照组患者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颅夹闭术对比,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发生少、恢复快,更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徐耀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给予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B组30例,给予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疼痛指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VCAM-1(494.38±50.46)ng/mL、ICAM-1(315.62±24.65)ng/mL、IL-6(82.67±16.24)pg/mL,B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VCAM-1(497.68±49.96)ng/mL、ICAM-1(313.67±23.67)ng/mL、IL-6(83.71±16.95)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I级疼痛指数患者7例,B组患者I级疼痛指数患者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7例,发生率23.33%,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5例,发生率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较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较低,有更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刘春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脊柱外科手术中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应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脊柱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接受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各自50例.吸入组患者采取吸入麻醉处理,全麻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处理,对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麻醉诱导后20 min(t2)、麻醉诱导后40 min(t3)、麻醉诱导后80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MAP、HR、SPO2、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有一定变化,其中两组患者麻醉诱导80 min时MAP、HR[吸入组分别为(78.45±9.34)mmHg、(67.84±8.51)次/min,全麻组分别为(67.83±9.01)mmHg、(55.92±5.43)次/min]与麻醉前[吸入组分别为(89.54±13.05)mmHg、(72.34±9.33)次/min,全麻醉分别为(89.92±13.32)mmHg、(72.81±9.12)次/min]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吸入组MAP与HR均明显优于全麻组(P<0.05).结论 脊柱外科手术中实施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均能取得不错的麻醉效果,但吸入麻醉处理在MAP与HR上更为平稳,影响波动更小,值得借鉴.

    作者:崔丛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时间不同进行分组,该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实施二甲医院的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选择在此期间直接接受西药房服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2000例,于2015年12月—2016年11月该院西药房实施三甲医院的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选择在此期间直接接受西药房服务的12000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的西药房药品出错率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西药房药品出错率为0.33%,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48%,与对照组数据相比更高(P<0.05).结论 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执行三级医院管理模式,执行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能够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廖卫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反应蛋的动态变化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浅析血清CRP(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RRA(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确诊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病例,依据甲氨蝶呤片与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两种药物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药物治疗无效的2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余75例纳入对照组.检测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2、16、20、24周的血清CRP含量,并用DAS28值评价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结果 药物只治疗24周的随访结果显示,RRA的发生率是25%.药物治疗24周,实验组患者的CRP含量是(14.38±3.88)mg/L,呈现出动态变化,且各时间段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验组RRA患者血清CRP水平随时间推移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预测RRA的重要依据.

    作者:钱慧玲;钱颖玲;周小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新生儿气胸的X线与CT检查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气胸的X线检查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新生儿气胸的认识与X线诊断水平.方法 对该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近6年来收治的52例新生儿气胸患儿,摄取仰卧前后位和部分仰卧水平侧位胸片,25例有多次随访片,其中8例患者还进行了胸部CT扫描.观察新生儿气胸的胸部X线表现特征,气胸量与临床治疗方案、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该组52例新生儿气胸患儿中,29例单侧气胸,其中并纵膈气肿9例;15例双侧气胸,其中并纵膈气肿4例;8例纵膈积气.正位X线片显示纵隔心影旁宽窄不一的透亮区为8例,肺野区不规则透亮区9例,外带压缩肺组织17例,肋膈角区异常透光区2例,膈面上异常透光区4例,其余正位X线片未发现异常,侧位X线片均显示为胸骨后大小不一的异常透光区.结论 由于新生儿多采用卧位摄片,因此其气胸与年长儿、成人的X线表现不同,气体多聚集在胸腔前部和内侧,并常伴有纵隔积气.目前胸部X线检查仍是确诊新生儿气胸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并及时处理有重要意义.

    作者:孟令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与病原菌分析

    目的 探讨引起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并对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15例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肺部感染易感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肺部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病原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60岁、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肿瘤细胞中高度分化、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微创手术方式、住院时间≥15 d、术后进行放化疗治疗为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鉴定结果显示115份痰液标本共检出致病菌168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09例,占64.88%,病原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病原菌呈现较高多重耐药性.结论 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引发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根据病原菌分布情况有针对性的用药,有助于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获得满意度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广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儿童龋齿采用微创去腐技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去腐技术治疗儿童龋齿的临床效果,为微创去腐技术治疗儿童龋齿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龋齿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45例,两组患儿均为单一患牙,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微创去腐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VAS疼痛评分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VAS疼痛评分分别为(12.73±2.84)min、(2.13±0.89)分,对照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2.03±3.54)min、(3.85±1.82)分,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VAS疼痛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填充物脱落1例,占比2.22%,继发龋齿2例,占比4.44%,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儿牙髓炎3例,占比6.67%,填充物脱落4例,占比8.89%,继发龋齿6例,占比13.33%,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去腐技术治疗儿童龋齿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和预后,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疼痛感,提高了治愈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效果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后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8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1.43%;1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69%.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29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9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井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采取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86例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接收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常规针刺治疗,n=43)与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n=4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要高(P<0.05),分别为93.02%、72.09%;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58±0.92)分、(4.05±1.15)分;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A评分为(21.71±3.1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3.58±3.24)分,其MNA评分为(23.28±3.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1.05±3.55)分(P<0.05);此外,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显著要优(P<0.05).结论 调神利咽针刺法联合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伴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蔡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引流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评判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DLC)合并腹水患者行腹腔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8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42例行腹穿抽液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腹腔引流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BUN、Cr、肾脏1d内尿量、ALT、AST)变化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行腹腔引流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为(36.6±11.7)U/L,对照组为(48.5±12.4)U/L;肾功能指标BUN观察组治疗后为(11.7±4.6)mmol/L,对照组为(15.0±4.4)mmol/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73.81%(P<0.05).结论 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行腹腔引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肝脏、肾脏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因此值得推广.

    作者:朱晓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使老年患者能够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降低护理中风险的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精神科收治的60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老年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投诉率、护理总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老年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33%(1例),患者投诉率为0.67%(2例),对照组分别为2.67%(8例),3.33%(10例),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8.33%(295例)与对照组96.33%(289例)相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99±2.27)分,高于对照组(95.12±1.68)分,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精神科老年患者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也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吕新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产科围术期子痫前期急性肺水肿的临床干预研究

    目的 对产科围术期子痫前期急性肺水肿的临床干预进行研究,实现对急性肺水肿的有效控制.方法 将该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所收治的围术期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中126例,依照随机性原则选取66例为观察组,治疗期间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剩余60例为对照组,则仅给予常规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急性肺水肿发生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平均动脉压上均未表现出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为(98.54±1.55)%,而对照组则为(92.34±1.97)%,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频率上,观察组为(19.02±1.24)次/min,而对照组为(24.57±1.66)次/min,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率上,观察组为(85.95±10.58)次/min,对照组为(108.44±12.4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在平均动脉压、术后尿量、胶体渗透压以及急性肺水肿发生率上,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围术期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干预,可实现对急性肺水肿的有效预防,对于保障患者健康,促进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乌日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探究异常分娩中臀位助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异常分娩中臀位助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异常分娩产妇130例,其中采取臀位助产术40例,剖宫产术60例,臀位牵引术30例,比较各组胎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率,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胎儿体质量低于3500 g大多选择臀位助产术,体质量达3500 g及以上大多选择剖宫产术,臀位助产术分娩胎儿并发症发生率(10.00%)、死亡率(2.50%)较剖宫产分娩(33.33%、3.33%)与臀位牵引术分娩(40.00%、6.67%)胎儿低,其中臀位牵引术分娩胎儿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异常分娩中需综合评估产妇与胎儿实际情况后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臀位助产适用于体质量低于3500 g的异常分娩中,可减少胎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董银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在中耳炎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和评估不同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在中耳炎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3年10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91例中耳炎乳突根治术患者为研究主体.依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7例与44例.A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B组给予一般护理,对比各项舒适度评分、住院时间、心理状态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A组的社会环境舒适度评分(26.52±1.81)分,生理舒适度评分(30.25±2.55)分,心理舒适度评分(34.66±3.36)分,均优于B组的(22.37±1.22)分,(26.44±3.12)分,(29.33±1.17)分;住院时间(9.22±0.61)d短于B组(12.67±1.57)d;焦虑评分(4.15±1.11)分与抑郁评分(4.26±1.24)分低于B组的(8.41±1.18)分和(7.21±1.16)分;护理满意度(95.74%)高于B组(79.5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耳炎乳突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舒适度,调整其心理状态,并能获得较佳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沈佩;周荣;尹海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6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5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遵医行为、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中疾病成因(20.69±5.41)分、自我护理(30.12±3.31)分、正确用药(20.75±4.2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遵医行为中合理用药(15.48±2.53)分、适量运动(15.87±2.91)分、正确饮食(16.09±1.03)分、生活规律(16.15±2.06)分、戒烟戒酒(16.36±2.03)分等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优(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疼痛(80.76±5.13)分、精神状态(83.74±3.45)分、生理职能(84.17±4.23)分、活力(85.62±4.33)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促进其预防保健知识增长,有助于生活质量提升.

    作者:王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胃癌与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胃癌与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50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就其癌旁胃组织及癌组织实施检测,另选取同期50例非胃癌患者,就其mTOR相应表达状况予以检测;且对mTOR表达与临床参数关系予以分析.结果 mTO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胃组织及癌旁胃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OR mRNA在胃癌组织相应表达当中呈现为正相关,而其在正常胃组织及癌旁胃组织表达当中也呈现为正相关.mTOR mRNA在胃癌组织当中相应表达水平,则相关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等,而不相关于性别及肿瘤直径等.结论 针对胃癌患者,mTOR信号通路在其组织当中特异性激活,而mTOR信号通路可能作用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韩熙渊;韩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对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25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药物联合清宫术进行治疗,宫腔镜手术组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满意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流血量、术后首次月经时间、术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复常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 宫腔镜手术组患者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满意率96.00%高于常规治疗组76.00%(P<0.05);宫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流血量、术后首次月经时间、 术后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复常时间(28.51±1.41)min、(5.13±1.13)d、(65.62±6.21)mL、(39.51±4.41)d、(15.51±2.62)d优于常规治疗组(40.39±2.77)min、(7.78±3.13)d、(106.61±12.59)mL、(62.39±4.45)d、(33.39±3.51)d(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宫腔镜手术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 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流血量,加速术后月经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金蕴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世界复合医学杂志

世界复合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