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bcAMP-Ca对内囊出血并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血浆和胃组织中PACAP的影响

林汉昇;罗晓阳

关键词:二丁酰环腺苷酸, 脑出血/并发症, 内囊,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 胃溃疡, 应激性
摘要:目的 探讨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Ca)对大鼠内囊出血合并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测定内囊出血大鼠dbcAMP-Ca治疗前后血浆及胃组织匀浆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含量的变化.结果 内囊出血时血浆PAC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组织匀浆中PAC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用dbcAMP-Ca治疗后血浆PACAP明显低于内囊出血组(出血组)(P<0.01),胃组织匀浆中PACAP高于出血组(P<0.01).结论 血浆及胃组织匀浆中PACAP可能是参与内囊出血后应激性胃溃疡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dbcAMP-Ca对大鼠内囊出血并应激性胃溃疡有治疗作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空气灌肠电视透视对急性结肠梗阻的辅助诊断

    为探讨X线电视(TV)透视下空气灌肠对拟诊为急性结肠梗阻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笔者选取无腹部手术及腹膜炎病史、肛查为阴性、腹部立位片提示急性结肠梗阻的患者48例.在X线TV透视下经Foley双腔导尿管注入压力为60~80mmHg的空气,然后观察空气影像.结果示42例空气影像在结肠不同部位受阻,手术均证实为结直肠癌梗阻;其中38例(90.5%)肿瘤位置与空气灌肠梗阻部位一致.3例为小肠梗阻.2例横结肠癌并发肠套叠.1例乙状结肠扭转.提示空气灌肠X线TV透视有利于急性结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对结肠套叠及扭转有相对的定性诊断价值.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实用.

    作者:张红彬;周维良;李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手术联合腹腔温热灌注化疗治疗Ⅲb,Ⅳ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Ⅲb,Ⅳ胃癌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其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对比研究胃癌单纯手术(对照组,31例)和手术加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化疗组,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化疗组2年及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腹腔2年及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胃癌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防治肿瘤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生祥;陈红兵;陈文元;王吉胜;苏发德;田海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位直肠癌行双吻合器保肛手术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行双吻合器保肛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应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的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直肠闭合及吻合均成功, 术后切缘病理均未见癌细胞浸润, 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73例(93.6%)随访9~65个月,盆腔复发2例(2.7%),腹腔广泛转移1例(1.4%),肝脏转移7例(9.6%),吻合口局部复发1例(1.4%, 术后11个月再行Miles术).结论 双吻合技术可为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保肛机会,使用得当可有效预防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宏;沈延艳;丛进春;乔雷;冯勇;陈春生;刘恩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撑捆扎法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式,即支撑捆扎法低位(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采用支撑捆扎法进行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保肛组)3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肿瘤距离肛缘的平均距离为(4.7±1.2)cm.TNM分期:Ⅰ期40例,Ⅱ期130例,Ⅲ期109例,Ⅳ期31例.吻合口距肛缘平均距离为2cm(1~4cm).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2.3%,肛门括约肌控制力优良率为82.25%.中位随访时间为84个月(12~186个月),310例患者中5年内有18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5.8%.全组中位生存时间(57.8±2.73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 (67.494±1.738)个月.结论 支撑捆扎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技术,可以完成从肛提肌内口到括约肌间沟的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影响肿瘤的根治原则、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梁国刚;韩方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患者IL-6基因启动子-174G→C多态性研究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IL-6基因启动子-174G→C位点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判断46例结直肠患者IL-6启动子-174G→C多态性.结果 全组结直肠癌患者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均为GG型.结论 本组结直肠癌患者中未发现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的多态性.

    作者:陈江辉;李登清;陈子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估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48例进展期胃癌(Ⅲb和IV期)患者,术前行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乐沙定化疗,采用双周疗法;经2~3个疗程后,行CT,超声内镜复查,分期.对可切除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58.4%;其中Ⅲb期为64.1%,IV期为22.2%.39例Ⅲ期患者中,手术根治率达71.8%.9例IV期患者中,2例行姑息手术切除,1例行探腹术.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Ⅲb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根治率,而对IV期患者疗效不显著.

    作者:沈定丰;董平;赵铭宁;王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成人小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摘要回顾性分析35例成人小肠套叠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有腹痛(100%),31例有早期而频繁的呕吐(88.5%),25例有腹部肿物(71.5%).引起小肠套叠的原因:良性病变26例(74.3%),恶性病变6例(17.1%);无原发病变3例(8.6%).3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提示成人小肠套叠多有病理因素存在;诊断主要依据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CT显像.成人小肠套叠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应根据肠套叠的部位、类型、病因、肠管的病变情况和患者的情况以及术者的临床经验来决定其佳的外科治疗方案.

    作者:易石坚;李兰兰;钟德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动胶圈套扎法与传统手术切除治疗Ⅲ期内痔的比较分析

    采用自动胶圈套扎法治疗Ⅲ期内痔40例,并与60例行传统内痔手术切除者作比较,术后随访均在2个月以上.结果示,自动胶圈套扎组有36例1次治愈,另4例经2次套扎后亦治愈.手术组共有58例1次治愈,另有2例术后仍有便血,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但未再行手术治疗.提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采用自动胶圈套扎法治疗Ⅲ期内痔,近期疗效确切,并具有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无需麻醉和住院,经济方便等优点,更易为患者所接受,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内痔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志康;陈子华;伍韶斌;张其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影响

    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就直肠癌术后排尿和性功能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手术的操作要点及适应证、PANP术后对排尿和性功能的影响、PANP与肿瘤根治性等复习有关文献,以评价PANP直肠癌根治术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影响.综合要点如下:(1)直肠癌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和因素是多方面的.(2)PANP手术指征及对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评价标准尚有不同意见.(3)PANP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保存明显优于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和TME.(4)合理选择患者前提下,PANP同样达到直肠癌根治性效果.

    作者:张学辉;曾庆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癌手术后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

    为探讨胃癌手术后梗阻性黄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8例胃癌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5例肝门、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1例胰头部肿物,2例肝内转移瘤压迫肝内胆管.8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术后死亡3例,另5例的生存期为5~14个月.资料显示胃癌术后肝门、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导致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治疗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有望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张伟;胡还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胸腹联合伤48例诊治体会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6年8月收治的48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车祸伤16例,刀刺伤10例,击打伤8例,坠落伤6例,挤压伤5例,枪击伤3例.形成创伤性膈疝16例.合并有血、气胸者38例,休克20例,创伤性湿肺11例.术前确诊41例,误诊7例,误诊率14.6%.4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经左胸切口24例,经右胸切口7例,经腹、胸分别切口5例,经胸腹联合切口2例,经腹部切口4例,经双侧胸切口3例.治愈43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10.4%.失血性休克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胸腹联合伤病情复杂严重,易误诊,病死率高,临床应根据病史、体检、X线检查及穿刺引流等做出综合判断,对确诊及高度可疑病例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作者:彭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与结直肠癌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发育和凋亡等多种生命活动,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有关TGF-β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进展,阐述了该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配体、受体及Smads蛋白等的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作者:李志刚;周绍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预防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年间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组(A)45例和未实施组(B)53例两组间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组仅1例发生吻合口瘘(2.2%);B组 11例发生吻合口瘘(20.8%)(P<0.05).结论 有选择的预防性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阎玉矿;Helmut Friess;J(o)rg Kleeff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原因

    吻合口狭窄是Dixon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生原因是由于吻合口缺血、吻合口肠管厚度的影响、盆底肌群、及吻合器型号的选择等因素对吻合口的影响.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对Dixon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有关问题作综述.

    作者:王夫景;杨茂鹏;于洪亮;杨维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目的 探讨吻合器食管横断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史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联合断流组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对照组仅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对比手术后的近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1)联合断流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1.7%,对照组为30.0%(P>0.05);(2)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联合断流组优于对照组(P<0.01);(3)术后再出血率联合断流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联合断流组长期(4~7年)生存率(98.3%)高于对照组(90.0% )(P<0.05).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吻合器食管横断吻合术能更有效地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降低再出血率,进一步提高了断流术的疗效.

    作者:刘佳新;艾竹林;郭继雄;丁国建;潘舸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紫杉醇联合大蒜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大蒜素对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及联合应用两药后以MTT法测定MGC-803细胞的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RT-PCR法观察基因bax和bcl-2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观察其蛋白表达. 结果 15~60μg/mL大蒜素和4~32μg /mL紫杉醇单用24h对MGC-803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低剂量大蒜素(9μg /mL)联合紫杉醇(1~16μg/mL)比单用紫杉醇作用更强(P<0.05).15μg/mL大蒜素,12μg /mL紫杉醇和两药联用24h凋亡率分别为10.7%,30.4%和84.7%(P<0.01 ).单用大蒜素和紫杉醇对胃癌细胞bax和bcl-2表达无明显影响,两药联用bax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而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少.结论 大蒜素可增强紫杉醇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两药联用可减少紫杉醇的剂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MGC-803细胞的凋亡,后者与bax和bcl-2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张钧书;崔健;丁丽君;朱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着斑激酶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结果结论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FCM)检测40例大肠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AK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K阳性表达率为60.0%,与正常人(2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外周血淋巴细胞FAK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结论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K异常表达与荷瘤状况有关,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淋巴转移的预测等可能有一定帮助.

    作者:邓联球;廖国庆;王万川;丁杰;刘湘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β-Catenin与NF-кB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及22例良性疾病胃组织(对照组)中β-Cat和NF-кB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示,β-Cat和NF-кB在胃癌组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分别为69.64%和66.07%.β-Cat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 .NF-кB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 .β-Cat,NF-к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S=0.541, P<0.01) .β-Cat和NF-kB的过表达与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关.它们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β-Cat和NF-кB有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恒平;殷明;李晨旭;赵旭;王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及意义

    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笔者采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示CD44v6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survivin主要在细胞质.60例结直肠癌CD44v6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和65.0%.它们与肿瘤临床Dukes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P<0.05).提示分别检测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对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宏伟;胡海霞;李艳红;黄勇;熊正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施他宁在急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为探讨施他宁在急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将入选的急性肠梗阻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一般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施他宁,观察其胃肠减压情况、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平片明显改善时间等指标.结果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胃肠积液量明显减少,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平片改善时间、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提示施他宁可明显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降低肠道压力,有效地控制肠梗阻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明利;潘凯;夏利刚;钟克力;汪迎;胡海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