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刘佳新;艾竹林;郭继雄;丁国建;潘舸

关键词:高血压, 门静脉/外科学,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治疗, 联合断流术
摘要:目的 探讨吻合器食管横断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史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联合断流组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对照组仅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对比手术后的近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1)联合断流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1.7%,对照组为30.0%(P>0.05);(2)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联合断流组优于对照组(P<0.01);(3)术后再出血率联合断流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联合断流组长期(4~7年)生存率(98.3%)高于对照组(90.0% )(P<0.05).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吻合器食管横断吻合术能更有效地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降低再出血率,进一步提高了断流术的疗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8例报告

    笔者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8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44.4岁.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多有完整包膜,血供丰富,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等关系密切.肿瘤大直径20cm,小3cm.5例手术完全切除,1例手术部分切除,2例手术活检.6例随访患者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活检者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转移,5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者均无瘤生存.提示该病一期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智勇;刘昌;吕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位直肠癌行双吻合器保肛手术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行双吻合器保肛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应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的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直肠闭合及吻合均成功, 术后切缘病理均未见癌细胞浸润, 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73例(93.6%)随访9~65个月,盆腔复发2例(2.7%),腹腔广泛转移1例(1.4%),肝脏转移7例(9.6%),吻合口局部复发1例(1.4%, 术后11个月再行Miles术).结论 双吻合技术可为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保肛机会,使用得当可有效预防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宏;沈延艳;丛进春;乔雷;冯勇;陈春生;刘恩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手术联合腹腔温热灌注化疗治疗Ⅲb,Ⅳ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Ⅲb,Ⅳ胃癌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其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对比研究胃癌单纯手术(对照组,31例)和手术加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化疗组,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化疗组2年及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腹腔2年及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胃癌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防治肿瘤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生祥;陈红兵;陈文元;王吉胜;苏发德;田海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茧症的外科诊治现状

    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对腹茧症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朱化强;代文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空气灌肠电视透视对急性结肠梗阻的辅助诊断

    为探讨X线电视(TV)透视下空气灌肠对拟诊为急性结肠梗阻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笔者选取无腹部手术及腹膜炎病史、肛查为阴性、腹部立位片提示急性结肠梗阻的患者48例.在X线TV透视下经Foley双腔导尿管注入压力为60~80mmHg的空气,然后观察空气影像.结果示42例空气影像在结肠不同部位受阻,手术均证实为结直肠癌梗阻;其中38例(90.5%)肿瘤位置与空气灌肠梗阻部位一致.3例为小肠梗阻.2例横结肠癌并发肠套叠.1例乙状结肠扭转.提示空气灌肠X线TV透视有利于急性结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对结肠套叠及扭转有相对的定性诊断价值.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实用.

    作者:张红彬;周维良;李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29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原因和对策 , 笔者回顾性分析218例直肠癌手术后29例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发时间为3.6个月~7年,中位数为19个月.包括局部切除1例,术后复发时间4个月;Miles术11例,Dixon术17例,复发时间分别为21,19.5个月.复发病例中管状腺癌19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癌2例,未分化癌1例,混合型1例;属DukesA期1例, B期15例, C期13例.复发部位主要在吻合口、盆腔会阴部及远处转移. 提示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与根治不彻底,以及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围手术期处理不当等多种因数有关.术后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王明华;赵不非;曲志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目的 探讨吻合器食管横断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史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联合断流组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对照组仅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对比手术后的近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1)联合断流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1.7%,对照组为30.0%(P>0.05);(2)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联合断流组优于对照组(P<0.01);(3)术后再出血率联合断流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联合断流组长期(4~7年)生存率(98.3%)高于对照组(90.0% )(P<0.05).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吻合器食管横断吻合术能更有效地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降低再出血率,进一步提高了断流术的疗效.

    作者:刘佳新;艾竹林;郭继雄;丁国建;潘舸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残胃复发癌48例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和分析残胃复发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48例因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而再次接受手术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均为胃癌根治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复发时间为6~36个月,再次行根治性手术28例(58.3%),平均生存40.0个月;非根治性手术20例(41.7%),平均生存14.8个月;全组平均生存期30.6个月,中位生存期28.0个月.病期、病理类型、根治与否、腹膜种植、肝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根治性手术及临床分期、腹膜种植是影响残胃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复发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庞典付;冯安明;张克难;龚腊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施他宁在急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为探讨施他宁在急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将入选的急性肠梗阻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一般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施他宁,观察其胃肠减压情况、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平片明显改善时间等指标.结果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胃肠积液量明显减少,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平片改善时间、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提示施他宁可明显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降低肠道压力,有效地控制肠梗阻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明利;潘凯;夏利刚;钟克力;汪迎;胡海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类型肠梗阻内毒素移位时段变化的实验研究

    建立不同类型肠梗阻动物模型后,观察肠梗阻不同时段内毒素移位情况.取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单纯性肠梗阻组(C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组(D组)和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运障碍组(E组).各组均在腹腔麻醉下无菌手术,制模后不同时段取下腔静脉血后放血处死.用基质偶氮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结果示单纯性肠梗阻组6h后血浆内毒素显著升高( P<0.05);D,E组血运障碍后0.5h时血浆内毒素显著升高,尔后6h内各时段继续升高(P<0.05). 提示血运障碍性肠梗阻早期即有肠道内毒素移位.

    作者:张志明;张才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MMP-2和VEGF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为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肿瘤组织E-cadherin,MMP-2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中下段直肠癌肿瘤组织中E-cadherin,MMP-2和VEGF的表达.结果示,44.6%(25/56)的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其中T3的阴性率为63.0%,明显高于T2和T1的26.1%和33.3%(P=0.028).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率为62.1%,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25.9%(P=0.007).MMP-2表达阳性率为75.0%(42/56);其中T3,T2阳性率分别为88.9%,69.6%,明显高于T1期的33.3%(P=0.013).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的40.0%(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MMP-2表达率为86.2%,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63.0%(P=0.045).VEGF表达率为57.1%(32/56);其中T3 VEGF表达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期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者VEGF表达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提示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和MMP-2,VEGF表达阳性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作者:吴泽宇;罗中仁;万进;杜嘉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动胶圈套扎法与传统手术切除治疗Ⅲ期内痔的比较分析

    采用自动胶圈套扎法治疗Ⅲ期内痔40例,并与60例行传统内痔手术切除者作比较,术后随访均在2个月以上.结果示,自动胶圈套扎组有36例1次治愈,另4例经2次套扎后亦治愈.手术组共有58例1次治愈,另有2例术后仍有便血,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但未再行手术治疗.提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采用自动胶圈套扎法治疗Ⅲ期内痔,近期疗效确切,并具有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无需麻醉和住院,经济方便等优点,更易为患者所接受,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内痔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志康;陈子华;伍韶斌;张其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着斑激酶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结果结论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FCM)检测40例大肠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AK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K阳性表达率为60.0%,与正常人(2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外周血淋巴细胞FAK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结论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K异常表达与荷瘤状况有关,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淋巴转移的预测等可能有一定帮助.

    作者:邓联球;廖国庆;王万川;丁杰;刘湘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抑制热休克蛋白70表达对Eca-109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 70)反义寡核苷酸阻断食管癌Eca-109细胞的HSP 70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SP 70反义寡核苷酸(10μmol/L)转染Eca-109细胞后, 其HSP 70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HSP 70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及转染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结果 HSP 70反义寡核苷酸可阻断Eca-109细胞HSP 70 mRNA和蛋白的表达;转染后48h和72h,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5.5%和35.4%;HSP 70反义寡核苷酸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HSP 70正义寡核苷酸组和未转染组(P<0.05).结论 HSP 70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Eca-109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作者:王文祥;陈胜喜;王金胜;王宽松;肖高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在治疗末段直肠癌中的应用

    对于末段(距肛缘4.0~5.0cm)直肠癌仍几乎无法保留肛门或同时达到保肛及根治两个目标.内括约肌切除(ISR)保肛手术用于部分符合要求的末段直肠癌患者,既可达到保留肛门功能的目的,又同时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有希望成为末段直肠癌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然而尚有部分问题没有明确.笔者仅就ISR技术的解剖、病理生理学基础,ISR在直肠癌治疗中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技术以及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病死率、并发症等诸方面作一文献综述.

    作者:胡康;王康;王波;李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患者IL-6基因启动子-174G→C多态性研究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IL-6基因启动子-174G→C位点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判断46例结直肠患者IL-6启动子-174G→C多态性.结果 全组结直肠癌患者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均为GG型.结论 本组结直肠癌患者中未发现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的多态性.

    作者:陈江辉;李登清;陈子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估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48例进展期胃癌(Ⅲb和IV期)患者,术前行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乐沙定化疗,采用双周疗法;经2~3个疗程后,行CT,超声内镜复查,分期.对可切除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58.4%;其中Ⅲb期为64.1%,IV期为22.2%.39例Ⅲ期患者中,手术根治率达71.8%.9例IV期患者中,2例行姑息手术切除,1例行探腹术.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Ⅲb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根治率,而对IV期患者疗效不显著.

    作者:沈定丰;董平;赵铭宁;王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治疗策略:附56例报告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及分流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再次行分流手术,其中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49例,包括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反C型分流术(肠腔分流术)45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5例,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分流术4例.结果 54例手术治疗者术后出现乳糜漏13例,均治愈;肝性脑病5例,治疗好转4例,死亡1例;术后3d,死于肝衰竭1例.另非手术治疗2例中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随访5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9年;随访期间无上消化道再出血病例;死亡7例,其中2死于原发性肝癌,3例死于肝衰竭、肝性脑病,2例死于非相关性疾病.结论 对于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患者首先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然后行择期手术;积极非手术治疗48h无效者,应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首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反C型分流术(肠腔分流术),尤其对伴有门静脉血栓、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

    作者:马秀现;李天晓;王志伟;党晓卫;许培钦;冯留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EPO-R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MVD测定的意义

    为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R)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结肠癌组织中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的关系.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结肠癌组织及13例正常结肠组织中EPO-R的表达,并对血管进行CD34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MVD.结果示,EPO-R表达及MVD值与肿瘤分化、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PO-R表达阳性组织中,MVD计数显著高于EPO-R表达阴性者(P<0.05).提示EPO-R表达及MVD值与结肠癌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可能成为结肠癌治疗的标靶和预后指标.

    作者:刘卫平;蒲永东;何建苗;宋晶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撑捆扎法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式,即支撑捆扎法低位(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采用支撑捆扎法进行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保肛组)3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肿瘤距离肛缘的平均距离为(4.7±1.2)cm.TNM分期:Ⅰ期40例,Ⅱ期130例,Ⅲ期109例,Ⅳ期31例.吻合口距肛缘平均距离为2cm(1~4cm).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2.3%,肛门括约肌控制力优良率为82.25%.中位随访时间为84个月(12~186个月),310例患者中5年内有18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5.8%.全组中位生存时间(57.8±2.73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 (67.494±1.738)个月.结论 支撑捆扎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技术,可以完成从肛提肌内口到括约肌间沟的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影响肿瘤的根治原则、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梁国刚;韩方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