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平;殷明;李晨旭;赵旭;王俊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间收治的116例老年(≥60岁)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右半结肠癌并梗阻39例,左半结肠癌并梗阻64例,直肠癌并梗阻13例.采用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治疗39例,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62例,Hartmann手术9例,Dixon手术4例,肿瘤近端肠管造瘘2例.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14.7%)21例次,包括切口感染14例次,腹腔感染5例次和吻合口瘘2例次,死亡1例(0.9%).115例(99.1%)痊愈出院.结论 一定条件下,一期切除吻合治疗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是方便可行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隋国德;胡三元;牛兆健;张光永;张海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肿瘤组织E-cadherin,MMP-2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中下段直肠癌肿瘤组织中E-cadherin,MMP-2和VEGF的表达.结果示,44.6%(25/56)的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其中T3的阴性率为63.0%,明显高于T2和T1的26.1%和33.3%(P=0.028).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率为62.1%,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25.9%(P=0.007).MMP-2表达阳性率为75.0%(42/56);其中T3,T2阳性率分别为88.9%,69.6%,明显高于T1期的33.3%(P=0.013).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的40.0%(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MMP-2表达率为86.2%,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63.0%(P=0.045).VEGF表达率为57.1%(32/56);其中T3 VEGF表达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期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者VEGF表达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提示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和MMP-2,VEGF表达阳性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作者:吴泽宇;罗中仁;万进;杜嘉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筛选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相关的蛋白,为大肠癌分子分期和预后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将不同临床分期大肠癌组织蛋白进行二维凝胶电泳,选择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筛选结果.结果 建立了不同临床分期大肠癌组织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其中Ⅰ,Ⅱ,Ⅲ,Ⅳ大肠癌组织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70±41,980±32,1010±43,1240±34;以Ⅰ期大肠癌为参照,Ⅱ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有52.00±12,Ⅲ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42.00±11,Ⅳ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72.00±15,通过进行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查询,鉴定30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Ⅱ,Ⅲ,Ⅳ均上调的有3种蛋白:AnnexinⅡ,AnnexinⅣ,热休克蛋白27(HSP27).而仅在Ⅳ期中上调蛋白有1种蛋白,即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AnnexinⅡ和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蛋白质筛选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不同临床分期的大肠癌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可能作为大肠癌分子分期和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裴海平;朱红;李宜雄;肖自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年间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组(A)45例和未实施组(B)53例两组间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组仅1例发生吻合口瘘(2.2%);B组 11例发生吻合口瘘(20.8%)(P<0.05).结论 有选择的预防性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阎玉矿;Helmut Friess;J(o)rg Kleeff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及22例良性疾病胃组织(对照组)中β-Cat和NF-кB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示,β-Cat和NF-кB在胃癌组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分别为69.64%和66.07%.β-Cat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 .NF-кB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 .β-Cat,NF-к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S=0.541, P<0.01) .β-Cat和NF-kB的过表达与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关.它们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β-Cat和NF-кB有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恒平;殷明;李晨旭;赵旭;王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Ca)对大鼠内囊出血合并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测定内囊出血大鼠dbcAMP-Ca治疗前后血浆及胃组织匀浆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含量的变化.结果 内囊出血时血浆PAC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组织匀浆中PAC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用dbcAMP-Ca治疗后血浆PACAP明显低于内囊出血组(出血组)(P<0.01),胃组织匀浆中PACAP高于出血组(P<0.01).结论 血浆及胃组织匀浆中PACAP可能是参与内囊出血后应激性胃溃疡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dbcAMP-Ca对大鼠内囊出血并应激性胃溃疡有治疗作用.
作者:林汉昇;罗晓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笔者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8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44.4岁.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多有完整包膜,血供丰富,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等关系密切.肿瘤大直径20cm,小3cm.5例手术完全切除,1例手术部分切除,2例手术活检.6例随访患者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活检者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转移,5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者均无瘤生存.提示该病一期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智勇;刘昌;吕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探讨X线电视(TV)透视下空气灌肠对拟诊为急性结肠梗阻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笔者选取无腹部手术及腹膜炎病史、肛查为阴性、腹部立位片提示急性结肠梗阻的患者48例.在X线TV透视下经Foley双腔导尿管注入压力为60~80mmHg的空气,然后观察空气影像.结果示42例空气影像在结肠不同部位受阻,手术均证实为结直肠癌梗阻;其中38例(90.5%)肿瘤位置与空气灌肠梗阻部位一致.3例为小肠梗阻.2例横结肠癌并发肠套叠.1例乙状结肠扭转.提示空气灌肠X线TV透视有利于急性结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对结肠套叠及扭转有相对的定性诊断价值.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实用.
作者:张红彬;周维良;李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发育和凋亡等多种生命活动,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有关TGF-β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进展,阐述了该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配体、受体及Smads蛋白等的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作者:李志刚;周绍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R)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结肠癌组织中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的关系.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结肠癌组织及13例正常结肠组织中EPO-R的表达,并对血管进行CD34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MVD.结果示,EPO-R表达及MVD值与肿瘤分化、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PO-R表达阳性组织中,MVD计数显著高于EPO-R表达阴性者(P<0.05).提示EPO-R表达及MVD值与结肠癌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可能成为结肠癌治疗的标靶和预后指标.
作者:刘卫平;蒲永东;何建苗;宋晶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吻合口狭窄是Dixon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生原因是由于吻合口缺血、吻合口肠管厚度的影响、盆底肌群、及吻合器型号的选择等因素对吻合口的影响.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对Dixon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有关问题作综述.
作者:王夫景;杨茂鹏;于洪亮;杨维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对于末段(距肛缘4.0~5.0cm)直肠癌仍几乎无法保留肛门或同时达到保肛及根治两个目标.内括约肌切除(ISR)保肛手术用于部分符合要求的末段直肠癌患者,既可达到保留肛门功能的目的,又同时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有希望成为末段直肠癌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然而尚有部分问题没有明确.笔者仅就ISR技术的解剖、病理生理学基础,ISR在直肠癌治疗中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技术以及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病死率、并发症等诸方面作一文献综述.
作者:胡康;王康;王波;李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笔者采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示CD44v6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survivin主要在细胞质.60例结直肠癌CD44v6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和65.0%.它们与肿瘤临床Dukes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P<0.05).提示分别检测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对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宏伟;胡海霞;李艳红;黄勇;熊正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原因和对策 , 笔者回顾性分析218例直肠癌手术后29例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发时间为3.6个月~7年,中位数为19个月.包括局部切除1例,术后复发时间4个月;Miles术11例,Dixon术17例,复发时间分别为21,19.5个月.复发病例中管状腺癌19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癌2例,未分化癌1例,混合型1例;属DukesA期1例, B期15例, C期13例.复发部位主要在吻合口、盆腔会阴部及远处转移. 提示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与根治不彻底,以及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围手术期处理不当等多种因数有关.术后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王明华;赵不非;曲志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收治的64例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均手术治疗,肝叶(段)切除术19例,胆管空肠端侧Roux-en-Y吻合术21例,2种方法联合使用24例;其中行T 管和U管引流分别为11 例和8 例,肝门部肝胆管狭窄整形9例.全组无术中及术后死亡;随访0.5 ~12 年,术后残留结石7例,残石率10.9%.术后用胆道镜取石4例,取净3例;体外震波碎石3例,结合冲洗及中药治疗,排净2例,终残石率3.12%.提示肝段(叶) 切除联合其他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杨颖;王明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式,即支撑捆扎法低位(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采用支撑捆扎法进行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保肛组)3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肿瘤距离肛缘的平均距离为(4.7±1.2)cm.TNM分期:Ⅰ期40例,Ⅱ期130例,Ⅲ期109例,Ⅳ期31例.吻合口距肛缘平均距离为2cm(1~4cm).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2.3%,肛门括约肌控制力优良率为82.25%.中位随访时间为84个月(12~186个月),310例患者中5年内有18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5.8%.全组中位生存时间(57.8±2.73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 (67.494±1.738)个月.结论 支撑捆扎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技术,可以完成从肛提肌内口到括约肌间沟的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影响肿瘤的根治原则、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梁国刚;韩方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73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1个月,间歇性腹痛7d伴发热5d入院.患者于30年前因产后大出血导致席汉氏综合征,一直服用强的松及甲状素片治疗.体查:一般情况尚可,典型席汉氏综合征体征.
作者:梁勇;师龙生;王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48例进展期胃癌(Ⅲb和IV期)患者,术前行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乐沙定化疗,采用双周疗法;经2~3个疗程后,行CT,超声内镜复查,分期.对可切除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58.4%;其中Ⅲb期为64.1%,IV期为22.2%.39例Ⅲ期患者中,手术根治率达71.8%.9例IV期患者中,2例行姑息手术切除,1例行探腹术.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Ⅲb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根治率,而对IV期患者疗效不显著.
作者:沈定丰;董平;赵铭宁;王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建立不同类型肠梗阻动物模型后,观察肠梗阻不同时段内毒素移位情况.取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单纯性肠梗阻组(C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组(D组)和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运障碍组(E组).各组均在腹腔麻醉下无菌手术,制模后不同时段取下腔静脉血后放血处死.用基质偶氮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结果示单纯性肠梗阻组6h后血浆内毒素显著升高( P<0.05);D,E组血运障碍后0.5h时血浆内毒素显著升高,尔后6h内各时段继续升高(P<0.05). 提示血运障碍性肠梗阻早期即有肠道内毒素移位.
作者:张志明;张才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和分析残胃复发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48例因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而再次接受手术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均为胃癌根治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复发时间为6~36个月,再次行根治性手术28例(58.3%),平均生存40.0个月;非根治性手术20例(41.7%),平均生存14.8个月;全组平均生存期30.6个月,中位生存期28.0个月.病期、病理类型、根治与否、腹膜种植、肝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根治性手术及临床分期、腹膜种植是影响残胃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复发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庞典付;冯安明;张克难;龚腊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