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脓肿2例

石光锋;王晓霜;魏本尊;王林萍

关键词:甲状腺脓肿, 病例报告
摘要:1 病例报告例1 男,14岁.颈前区肿痛1个月入院.入院前在当地医院以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给予青霉素治疗1个月无好转.查体:体温 :37. 5℃, 脉搏: 92次/min,呼吸: 20次/min,血压:110/70 mmHg.颈前部皮肤红肿,压痛 ,甲状腺右侧叶触及一5cm×5cm的结节,随吞咽活动,质硬,边界不清,无波动感, 触痛明显.白细胞16.3×109/L,中性0.87;B超示:化脓性甲状腺炎. 入院后给予先锋霉素静脉滴注、穿刺抽脓,无好转.行甲状腺脓肿切开引流,引出血性脓液约 30 ml,脓液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理报告示:化脓性甲状腺炎.换药8d后治愈出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非加压包扎双管引流法在乳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减少乳癌手术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1997年4月~1999年6月间72例乳癌根治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病人采用双管引流不加压包扎(双管组),3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加压包扎单管引流(单管组).观察发现:手术后前3d的引流量双管组 (302.9±129.9)ml明显大于单管组(153.8±91.0)ml(P<0.01),手术后4~6d的引流量双管组(73.4±89.4)ml与单管组(62.1±39.2)ml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双管组(2/42,4.8%),明显少于单管组(9/30,30.0%)(P<0.01).单管组有3例病人手术后出现皮瓣坏死或切口延迟愈合,而双管组未发生这种情况.结论我们认为在乳癌手术后的创面处理中,非加压包扎双管引流要比加压包扎单管引流更为充分,并且应用双管引流可明显降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余之刚;张强;王建新;付勤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主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因腹主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65岁的男性患者,予以施行下腔静脉瘘修补、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腹主动脉、双侧股总动脉移植术术毕,患者腹壁怒张血管消失;术后第4d,患者双下肢、臀部、阴囊水肿消退,下肢血运良好;术后17d痊愈出院.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腹主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由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致死性的大出血,因此,腹主动脉瘤一经诊断,如无特殊情况,应及时施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作者:于仁;陈国玉;周光荣;王业波;徐益明;唐洪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左乳巨腺纤维瘤1例

    患者女,37岁.左乳无痛性肿物5年而就诊.体查:左乳晕下及周围可触及10cm×6cm×5cm的肿块,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差.左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诊断:乳腺纤维瘤恶变.行乳癌简化根治术.病理检查:镜下见肿物由纤维组织和腺管2种成分组成,均无异型性.病理诊断:左乳多发巨腺纤维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术后已半年,一般状况好,未见肿物复发.

    作者:胡建功;王军;金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35岁以下的乳癌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青年乳癌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青年乳癌71例 (≤35岁,青年组)与(>35岁)乳癌739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乳癌病人有延迟诊断、更高的临床肿瘤分期、更多侵袭性肿瘤和更加积极地接受辅助治疗等临床特点.两组间的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青年乳癌的临床特点与对照组不同,积极地接受辅助治疗是有益和必要的.

    作者:高标;余建军;梁国良;崔叶钧;江河;周咸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目的掌握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结果和发展方向.方法针对细胞毒素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细胞内信号感应器、一氧化氮、转录因子、Fas配体等作用或调节环节基因治疗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和胞嘧啶脱氨酶细胞毒基因治疗、突变的Rb、cdk抑制因子p21,p27,p53,β-干扰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 β,A-Raf和C-Raf的反义寡核苷酸及AGβγ等阻断细胞内信号传递、增加NO的合成、抑制平滑肌细胞(SMC)的细胞核因子kB(nucl ear factor-kB NF-kB)、促进gax和Fas配体表达等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再狭窄.结论基因治疗再狭窄治疗实验疗效明显,多基因多环节的联合基因治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何延政;何春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术中热低渗液浸泡化疗预防乳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癌术中手术创面热低渗液浸泡化疗在预防乳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85例行乳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3)和对照组(n=42),两组均于术毕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创面并取冲洗液送检癌细胞.然后实验组行手术创面热低渗液浸泡化疗,对照组行手术创面生理盐水浸泡,两组均取浸泡液送检癌细胞.对手术创面癌液细胞液检出率及乳癌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浸泡前生理盐水冲洗液癌细胞检出率实验组为30.2 3%,对照组为26.19%(P>0.05);浸泡后浸泡液中癌细胞检出率实验组2.33%,对照组为19.05%,差异显著(P<0.05).2年后局部复发率实验组液为4.65%,对照组为21.43 %, 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癌术中手术创面一次性热低渗液浸泡化疗具有杀灭术野表面癌细胞的作用,可降低乳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较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张宏中;李凤苍;张玉玲;朱海颖;周少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多原发癌1例

    患者女,45岁. 2年前发现右乳头庠,搔庠后乳头部糜烂、灼痛然后结痂,脱痂后乳头仍糜烂.曾外涂药物无效. 查体:双乳对称,右侧乳头、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水肿、有渗出,皮肤弹性差,病变部位边界清楚,未触及包块;左乳及双腋窝未

    作者:魏艳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介绍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10月~2001年6月间6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男性 ,年龄42~72岁.Standford A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B型5例.其中5例经行腔内人工血管支架修复成功,1例中转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术后1例发生髂外动脉夹层破裂,行腹主动脉夹层开窗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术后3d因严重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死亡.5例随访1~9个月,情况良好.结论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小了手术风险.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手段.

    作者:李晓曦;王深明;吴壮宏;杨建勇;陈伟;庄文权;林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rose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

    目的探讨Crose 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的疗效.方法对采用Crose氏改良根治术114例(C组),Halsted根治术205例( H组)的乳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 319例中,278 例获随访(C组98例,H组180例),随访3~14年.随访3年以上278例(C组98例,H 组180例),5年以上216例(C组56例,H组160例),10年以上69例(C组31例,H组38例). C组和H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5.71%,70.97%和95.6%,83.13%,71.05%;3,5 ,10年局部复发率为4.08%,7.1%,6.45%和3.89%,6.88%,5.26%,3,5,10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 .1%,12.5%,12.9%和6.67%,11.25%,15.79%,两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而C组患者上肢活动功能较H组明显为佳(P<0.01).结论 Crose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其根治性疗效同Halsted根治术,而患侧上肢功能好,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袁时芳;宁莫凡;黄育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hTERT基因与端粒酶活性调节

    目的介绍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 TERT)基因及评价其在端粒酶活性调节中的意义.方法复习近4年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报道.结果 hTERT属逆转录酶系,hTERT基因的表达调控可分为转录调控与转录后加工;hTERT是调控端粒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其调控可分为转录调控和转录后mRNA选择性剪接调控.结论在众多调控端粒酶活性的因素中,hTERT的调

    作者:李宁;范学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部轻微外伤致肠破裂引起死亡1例

    患者女,68岁.2001年6月17日下午被人殴打四肢、腹部 ,疼痛难忍,拒绝检查不配合治疗,6月19日凌晨6时15分,因抢救无效死亡.死后低温保存3d后,尸检:死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尸长150cm,球、睑结膜苍白,口鼻腔无异物.四肢多处片状皮下出血斑,大小分布如下:左上臂上侧9cm×4cm、右小腿胫部 15cm× 8cm、左膝部后侧11cm×11cm,左小腿胫前上方1cm×1cm表皮剥脱,腹部无明显损伤及瘀血.解剖见:

    作者:张继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SA 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12例,全部治愈;手术治疗34例, 治愈30例;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胰性脑病和严重感染死亡各1例. 结论围手术期的基本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是SAP治疗成Φ墓丶SAP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作者:胡泽民;陆伟;余元龙;常晓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老年人胆囊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老年人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3年5月~2001年3月两院收治的310例60岁以上老年人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0例中有193(62.3%)合并有不同程度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及支气管疾患.49例(15.8%)粘连严重,操作难度大,其中6例(1.93%)中转开腹,其余顺利完成L C,无胆管损伤,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尽管老年人机体老化、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症多,但LC损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后,LC应为老年人胆囊结石胆囊切除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黄建贤;蔡祥梧;侍立志;方永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成束蛋白在乳癌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的相互关系和意义

    目的探讨与细胞运动相关的成束蛋白在原发性乳癌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阴性癌细胞的关系.方法选取乳癌标本共84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成束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E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状况相比较. 结果成束蛋白主要在癌细胞胞浆内弥漫性着色,在53 例ER阳性病例中仅3 例为成束蛋白表达阳性(5.7%),相反,在31例ER阴性肿瘤中有21例表达阳性(67.7%),二者差异显著(P<0.001 );但成束蛋白表达与绝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等无显著相关(P>0.05);然而,阳性成束蛋白表达与PCNA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 ).结论人成束蛋白的过度表达可导致细胞间粘着力的降低和细胞运动活性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肌动蛋白动力学中的分子调节对癌细胞的恶性表型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肌动蛋白的功能作用受肌动蛋白相关蛋白,如成束蛋白的活性控制.且成束蛋白大多存在于那些高表达PCNA的癌细胞,也可能与高增殖活性的癌细胞有关,这可能是阴性ER乳癌相对于阳性ER组有着更差的预后的原因之一,但具体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唯强;郑建明;卢建;胡凤仙;倪灿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导管扩张症(附96例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1961~200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9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误诊72例(75.0%).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乳管切除术、肿块局部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单纯乳房切除术、切开引流术、瘘管切除术、乳癌根治术.治愈88例(91.7%),另18例术后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复发.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易误诊,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张建国;王夫景;杨维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女,40岁.因左乳包块2个月入院.曾于7个月前行左乳肿物的切除术,未送病理.体查:左乳晕外上侧可见1弧形切口疤痕长4?cm,其下方扪及4?cm×4?cm×3?cm肿物,质硬,活动度差,与皮肤有粘连.诊断 :左乳癌.在全麻下行

    作者:姜书勇;徐书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53,p21在乳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3,p21蛋白在乳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癌旁乳腺组织和69例乳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癌旁乳腺组织中p53和 p21表达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p21阳性率分别为47.8%和43.5%;随细胞分化程度降低 ;p53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p2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降低.p21表达的阳性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显著(P<0.05);p53阳性、p21阴性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p53 阴性、p21阳性组(P<0.05);在乳癌组织中p21表达与p53明显相关(P<0.05). 结论 p53和p21在乳癌中的表达可判断乳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

    作者:赵春临;吴飞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第十三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日甲状腺乳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记要

    由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湖南省普外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的第十三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日甲状腺乳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31日~6月5日在广西北海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台湾地区和日本的17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10余个专题讲座,另有20 余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就甲状腺疾病的手术问题、乳癌的诊治发展、普外领域有关疾病诊治的新理论、新进展和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广泛讨论,现就会议上所研讨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隐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附8例报告 )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四肢大动脉缺损长度为3 ~5 cm 2例,5.1~8cm 6例,均采用自体健侧大隐静脉倒置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通畅,肢体全部成活.经4个月~5年随访,8例的肢体情况均良好.结论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是修复肢体大动脉缺损的理想材料,具有取材容易、抗感染能力强、血管通畅率高等特点.

    作者:李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癌诊治的进展

    目的介绍近年来乳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复习近期有关乳癌的国内外文献,并作有关乳癌诊治进展的评论.结果 [ HTF NF-κB和端粒酶可能成为乳癌新抗癌靶点.核素扫描、纤维乳管镜、乳癌微转移检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等均是近年对乳癌早期诊断方法的发展.乳癌治疗的进展有保留乳房手术、哨兵淋巴结勘测、新辅助化疗、生物化学修饰治疗、三苯氧胺(TAM)和1,25(OH)2D3 治疗.结论近年来,对早期乳癌的诊治概念和模式已有明显的改进.

    作者: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