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何延政;何春水

关键词:血管再狭窄/治疗, 基因疗法, 综述文献
摘要:目的掌握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结果和发展方向.方法针对细胞毒素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细胞内信号感应器、一氧化氮、转录因子、Fas配体等作用或调节环节基因治疗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和胞嘧啶脱氨酶细胞毒基因治疗、突变的Rb、cdk抑制因子p21,p27,p53,β-干扰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 β,A-Raf和C-Raf的反义寡核苷酸及AGβγ等阻断细胞内信号传递、增加NO的合成、抑制平滑肌细胞(SMC)的细胞核因子kB(nucl ear factor-kB NF-kB)、促进gax和Fas配体表达等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再狭窄.结论基因治疗再狭窄治疗实验疗效明显,多基因多环节的联合基因治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哺乳期乳癌的诊治(附7例报告)

    目的探讨哺乳期乳癌的诊治方法 .[ HT6H 方法回顾分析7例哺乳期乳癌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 结果 7例哺乳期乳癌中4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行乳癌根治术;2例Ⅳ期行大剂量甲孕酮或( 和)CEF方案化疗;手术5例术后均行CAF方案化疗及三苯氧胺治疗.随访5例均健在(3年5个月~6年).结论哺乳期乳癌早期发现,早期预后好;合并急性乳腺炎者容易误诊.

    作者:朱思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旁腺囊肿1例

    患者女,34岁. 无意中发现颈前包块1年入院.包块生长缓慢,无任何自觉症状.体查:左侧颈前甲状腺区略隆起,可触及一3cm×3cm大小包块,质软、光滑、边

    作者:张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53,p21在乳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3,p21蛋白在乳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癌旁乳腺组织和69例乳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癌旁乳腺组织中p53和 p21表达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p21阳性率分别为47.8%和43.5%;随细胞分化程度降低 ;p53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p2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降低.p21表达的阳性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显著(P<0.05);p53阳性、p21阴性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p53 阴性、p21阳性组(P<0.05);在乳癌组织中p21表达与p53明显相关(P<0.05). 结论 p53和p21在乳癌中的表达可判断乳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

    作者:赵春临;吴飞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术后胆漏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 ST)治疗肝胆术后漏的效果.方法对肝胆术后胆漏病人结合逆行胆道造影(ERCP),实施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鼻胆管负压引流.结果 3例肝叶切除术后肝创面胆漏和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或胆囊床胆漏经采用此方法治疗后,均治愈无并发症.结论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胆道内压降,利于胆汁引流入十二指肠,促使胆漏愈合.创伤小,成功率高,治愈时间短,为术后胆漏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樊献军;耿协强;韩天明;谭建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的再次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意义、手术时机及其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 月~2000年1月间57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肿块切除或甲状腺患叶次全切除术47例,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6例,甲状腺患侧叶全切除术4例.首次手术病理类型:乳头癌32例,滤泡状癌15例,混合癌7例,未分化癌3例; 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首次手术不当致癌残存和肿瘤复发者47例,占82.5%,其次为术中漏诊6例,快速冰冻切片误诊4例.再次手术中甲状腺及周围组织中残癌率为53.7%;颈部淋巴结残癌率48 .6%.再次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92.9%,10年生存率为87.5%.结论由于甲状腺癌的术前误诊,如首次术式选择不当,则手术后的残癌率较高,再次手术是必要的, 而且两次手术间隔不要超过3个月.再次手术时宜重视选择适当手术方式,以提高病人的长期生存率.

    作者:林胜璋;郑志强;许家熔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治疗分析(附6例报告)

    目的讨论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6例乳腺囊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乳腺肿物切除1例,乳腺单纯切除2例,乳癌改良根治术2例,乳癌根治术1例.6例患者中随访5例,随访5~10年,局部复发1例,经给予化疗后 ,于术后3年死于肺转移;另4例现均健在,已分别存活5,7,8,10年.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检查,对可疑患者应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治疗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伟峰;冯文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非加压包扎双管引流法在乳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减少乳癌手术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1997年4月~1999年6月间72例乳癌根治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病人采用双管引流不加压包扎(双管组),3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加压包扎单管引流(单管组).观察发现:手术后前3d的引流量双管组 (302.9±129.9)ml明显大于单管组(153.8±91.0)ml(P<0.01),手术后4~6d的引流量双管组(73.4±89.4)ml与单管组(62.1±39.2)ml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双管组(2/42,4.8%),明显少于单管组(9/30,30.0%)(P<0.01).单管组有3例病人手术后出现皮瓣坏死或切口延迟愈合,而双管组未发生这种情况.结论我们认为在乳癌手术后的创面处理中,非加压包扎双管引流要比加压包扎单管引流更为充分,并且应用双管引流可明显降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余之刚;张强;王建新;付勤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内镜结扎交通静脉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

    目的探讨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SPES治疗11例(11条)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病人,(CEAP)分型:V型7例,VI型4例.手术方法用腹腔镜行SEPS、股浅静脉第一瓣膜缩窄术和浅静脉高位结扎术加抽剥术.结果术后肢体症状和浅静脉曲张消失.11例溃疡均在4~6周内愈合.结论 [ HTSS SEPS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有效方法,损伤小,并发症少,溃疡愈合快,且能改善下肢外观.具有腹腔镜设备的医院都能开展该手术.

    作者:曾和平;叶古祥;杨力;姜卫庆;徐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Fas/FasL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Fas/FasL基因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45例胃癌标本、22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21例正常胃粘膜标本的Fas/FasL表达.结果胃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组的Fas阳性率分别为53.3%,54.5%和23.8%,Fas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 2.2%,9.1%和0.结论 Fas/FasL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活跃的基因,二者的检测对胃癌的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作者:郑凯;何建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部轻微外伤致肠破裂引起死亡1例

    患者女,68岁.2001年6月17日下午被人殴打四肢、腹部 ,疼痛难忍,拒绝检查不配合治疗,6月19日凌晨6时15分,因抢救无效死亡.死后低温保存3d后,尸检:死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尸长150cm,球、睑结膜苍白,口鼻腔无异物.四肢多处片状皮下出血斑,大小分布如下:左上臂上侧9cm×4cm、右小腿胫部 15cm× 8cm、左膝部后侧11cm×11cm,左小腿胫前上方1cm×1cm表皮剥脱,腹部无明显损伤及瘀血.解剖见:

    作者:张继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附6例报告)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方法对1997~2000年收治的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体瘤术前均经B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 .6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外膜下剥离切除术,2例行颈外动脉结扎,1例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 .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结论颈部B超,DSA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现代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较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作者:王为民;查玮;赵云富;姜晓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三苯氧胺与乳癖消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

    目的观察三苯氧胺与乳癖消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 方法将168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A,B,C 3组. A组52例,单独以三苯氧胺治疗;B组58例,以三苯氧胺加乳癖消联合治疗;C组58例, 单以乳癖消治疗.三苯氧胺与乳癖消均按月经周期给药法. 结果 A组总有效率80.8%,B组总有效率94.8%,C组总有效率72.4%,B组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B组与A组副作用表现也有显著差异(P<0.01) . 结论三苯氧胺与乳癖消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明显,乳癖消能显著减轻三苯氧胺副作用.

    作者:夏一平;邓仁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乳腺肿瘤1例

    患者女,64岁.劳动时感右腋窝处疼痛,遂发现有拇指大小肿块,同时于右乳房上发现一粟子大小肿块,轻触痛2d入院.体查:乳房外上象近边缘有一椭圆肿物2.0cm×2.0cm×1.8cm大小,与皮肤无粘连 ,右腋前线内侧扪及1.5cm×2.0cm×2.0cm大小肿块,质硬固定.白细胞4.2×10 9/L.住院后病人有咽喉疼痛、检查见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红肿、并轻咳.以上呼吸道感染予抗菌素治疗.诊断:乳癌.拟行乳癌根治术,先切取乳房肿物及腋窝肿物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检查,报告为非恶性病变.即关闭

    作者:马海云;张如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老年人胆囊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老年人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3年5月~2001年3月两院收治的310例60岁以上老年人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0例中有193(62.3%)合并有不同程度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及支气管疾患.49例(15.8%)粘连严重,操作难度大,其中6例(1.93%)中转开腹,其余顺利完成L C,无胆管损伤,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尽管老年人机体老化、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症多,但LC损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后,LC应为老年人胆囊结石胆囊切除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黄建贤;蔡祥梧;侍立志;方永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多原发癌1例

    患者女,45岁. 2年前发现右乳头庠,搔庠后乳头部糜烂、灼痛然后结痂,脱痂后乳头仍糜烂.曾外涂药物无效. 查体:双乳对称,右侧乳头、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水肿、有渗出,皮肤弹性差,病变部位边界清楚,未触及包块;左乳及双腋窝未

    作者:魏艳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抗癌药物术前化疗对乳癌端粒酶活性的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乳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0例乳癌病人分为:(1)化疗组,32例. 行1~3 次的术前CMF(环磷酰氨、氨甲喋磷、氟脲嘧啶)方案治疗;(2)对照组,8例. 未行术前化疗或放疗.检测两组的乳癌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TA).结果化疗组端粒酶活性(TA=0.499)较对照组(TA =1.018)明显降低(P<0.001);且发现:化疗 1次、2次、3 次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 812,0.492和0.280,说明术前化疗次数越多,乳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下降越明显.结论乳癌术前CMF方案化疗能明显抑制端粒酶活性,其活性降低程度与化疗次数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可考虑作为化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和为进一步治疗决策或选择化疗提供依据.

    作者:黄建华;吕新生;刘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术中热低渗液浸泡化疗预防乳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癌术中手术创面热低渗液浸泡化疗在预防乳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85例行乳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3)和对照组(n=42),两组均于术毕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创面并取冲洗液送检癌细胞.然后实验组行手术创面热低渗液浸泡化疗,对照组行手术创面生理盐水浸泡,两组均取浸泡液送检癌细胞.对手术创面癌液细胞液检出率及乳癌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浸泡前生理盐水冲洗液癌细胞检出率实验组为30.2 3%,对照组为26.19%(P>0.05);浸泡后浸泡液中癌细胞检出率实验组2.33%,对照组为19.05%,差异显著(P<0.05).2年后局部复发率实验组液为4.65%,对照组为21.43 %, 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癌术中手术创面一次性热低渗液浸泡化疗具有杀灭术野表面癌细胞的作用,可降低乳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较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张宏中;李凤苍;张玉玲;朱海颖;周少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SA 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12例,全部治愈;手术治疗34例, 治愈30例;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胰性脑病和严重感染死亡各1例. 结论围手术期的基本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是SAP治疗成Φ墓丶SAP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作者:胡泽民;陆伟;余元龙;常晓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X线立体穿刺钢丝标记定位对无体征乳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X线立体穿刺钢丝标记定位在无临床体征的早期乳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钼靶X片上有可疑病灶而无任何临床体征的患者,在X线立体定位下穿刺病灶并用金属导丝标记,标记后根据导丝位置切除病灶,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明确诊断.结果 29例中9例 (31.0%)为癌,20例(69.0%)良性.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报告结果一致.结论 X线立体穿刺钢丝标记定位活检技术解决了乳腺微小病灶活检术中精确定位的难题,对无临床体征的早期乳癌诊断准确、可靠、实用.

    作者:李宏江;赵扬冰;陈国经;冯吉吉;朱精强;敬静;李志宇;陈佩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介绍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10月~2001年6月间6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男性 ,年龄42~72岁.Standford A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B型5例.其中5例经行腔内人工血管支架修复成功,1例中转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术后1例发生髂外动脉夹层破裂,行腹主动脉夹层开窗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术后3d因严重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死亡.5例随访1~9个月,情况良好.结论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小了手术风险.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手段.

    作者:李晓曦;王深明;吴壮宏;杨建勇;陈伟;庄文权;林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