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TERT基因与端粒酶活性调节

李宁;范学工

关键词:端粒/代谢, 端粒酶催化单位, 综述文献
摘要:目的介绍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 TERT)基因及评价其在端粒酶活性调节中的意义.方法复习近4年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报道.结果 hTERT属逆转录酶系,hTERT基因的表达调控可分为转录调控与转录后加工;hTERT是调控端粒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其调控可分为转录调控和转录后mRNA选择性剪接调控.结论在众多调控端粒酶活性的因素中,hTERT的调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腹联合伤(附56例报告)

    目的分析和总结胸腹联合伤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56例胸腹联合伤,意外伤害的原因和分类,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结果交通事故致伤15例,占26.8%,建筑施工致伤18例 ,占32.1%;其它(打架、斗殴、刀伤、爆炸等)致伤23例,占41.1%.轻度伤23例(41.1%) , 中度伤26例(46.4%),重度伤7例(12.5%).手术治疗38例,占67.9%.总治愈率82.1%, 死亡率17.9%.轻度伤全部(100%)治愈;中度伤治愈21例(80.8%),死亡5例(19.2%) ;重度伤治愈2例(28.6%),死亡5例(71.4%).结论胸腹联合伤是意外伤害中较严重的一种,胸腹联合伤入院后,应迅速纠正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有手术指征者应尽快手术,胸腹二组手术重要.及时正确的掌握以胸外伤为主的联合伤的早期开胸指征,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实墓丶

    作者:崔安明;苏保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隐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附8例报告 )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四肢大动脉缺损长度为3 ~5 cm 2例,5.1~8cm 6例,均采用自体健侧大隐静脉倒置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通畅,肢体全部成活.经4个月~5年随访,8例的肢体情况均良好.结论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是修复肢体大动脉缺损的理想材料,具有取材容易、抗感染能力强、血管通畅率高等特点.

    作者:李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男性副乳癌2例

    1 病例报告例1 男,34岁.查右腋窝发现肿块6个月,伴有上肢麻木感入院.体查:右腋部肿块,约为3cm×4cm,质地硬,边界不清,与皮肤略有粘连.行手术治疗,术中做病理检查,诊断为副乳癌,行肿块局部切

    作者:高振世;窦荣修;孟庆东;刘立军;刘志军;李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Fas/FasL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Fas/FasL基因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45例胃癌标本、22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21例正常胃粘膜标本的Fas/FasL表达.结果胃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组的Fas阳性率分别为53.3%,54.5%和23.8%,Fas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 2.2%,9.1%和0.结论 Fas/FasL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活跃的基因,二者的检测对胃癌的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作者:郑凯;何建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第十三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日甲状腺乳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记要

    由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湖南省普外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的第十三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日甲状腺乳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31日~6月5日在广西北海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台湾地区和日本的17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10余个专题讲座,另有20 余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就甲状腺疾病的手术问题、乳癌的诊治发展、普外领域有关疾病诊治的新理论、新进展和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广泛讨论,现就会议上所研讨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年各期重点内容安排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目的掌握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结果和发展方向.方法针对细胞毒素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细胞内信号感应器、一氧化氮、转录因子、Fas配体等作用或调节环节基因治疗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和胞嘧啶脱氨酶细胞毒基因治疗、突变的Rb、cdk抑制因子p21,p27,p53,β-干扰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 β,A-Raf和C-Raf的反义寡核苷酸及AGβγ等阻断细胞内信号传递、增加NO的合成、抑制平滑肌细胞(SMC)的细胞核因子kB(nucl ear factor-kB NF-kB)、促进gax和Fas配体表达等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再狭窄.结论基因治疗再狭窄治疗实验疗效明显,多基因多环节的联合基因治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何延政;何春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抗癌药物术前化疗对乳癌端粒酶活性的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乳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0例乳癌病人分为:(1)化疗组,32例. 行1~3 次的术前CMF(环磷酰氨、氨甲喋磷、氟脲嘧啶)方案治疗;(2)对照组,8例. 未行术前化疗或放疗.检测两组的乳癌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TA).结果化疗组端粒酶活性(TA=0.499)较对照组(TA =1.018)明显降低(P<0.001);且发现:化疗 1次、2次、3 次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 812,0.492和0.280,说明术前化疗次数越多,乳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下降越明显.结论乳癌术前CMF方案化疗能明显抑制端粒酶活性,其活性降低程度与化疗次数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可考虑作为化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和为进一步治疗决策或选择化疗提供依据.

    作者:黄建华;吕新生;刘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现状

    目的综合分析国内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现状.方法检索国内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相关文献,选择其中病例数较大或试验较规范的文章,结合本院经验,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腔内修复术是一种治疗腹主动脉瘤有效、可行的新方法,近期研究发现该法具有创伤小、失血量小、病人易接受等优点,移位、内漏及转为开腹手术是目前的主要问题.结论腔内修复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术后随访极其重要.

    作者:黄俊;符伟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女,40岁.因左乳包块2个月入院.曾于7个月前行左乳肿物的切除术,未送病理.体查:左乳晕外上侧可见1弧形切口疤痕长4?cm,其下方扪及4?cm×4?cm×3?cm肿物,质硬,活动度差,与皮肤有粘连.诊断 :左乳癌.在全麻下行

    作者:姜书勇;徐书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腋下异位乳腺纤维腺瘤

    患者女,40岁.因左腋下肿物6个月入院.6个月来,肿物由花生米大小,增至鸡蛋大小,无疼痛,月经周期对其大小无影响.患者生有二子,哺乳期间左腋下有憋胀感无疼痛及肿胀.体查:左腋下可触及3.0cm×4.0cm×5.0cm的

    作者:柳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主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因腹主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65岁的男性患者,予以施行下腔静脉瘘修补、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腹主动脉、双侧股总动脉移植术术毕,患者腹壁怒张血管消失;术后第4d,患者双下肢、臀部、阴囊水肿消退,下肢血运良好;术后17d痊愈出院.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腹主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由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致死性的大出血,因此,腹主动脉瘤一经诊断,如无特殊情况,应及时施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作者:于仁;陈国玉;周光荣;王业波;徐益明;唐洪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区段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乳癌

    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治疗早期乳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乳腺区段切除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的46例(治疗组),与标准根治术(Halsted根治术)加放疗66例( 对照组)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活质量和保留乳房的美观效果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 3,5,8年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97.8%,80.5%,76.1 %,对照组分别为97.0%,87.9%,71.2%,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复发率为:4.3%,对照组为4.6%;治疗组远处转移率为19.6%,对照组为16.7%,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保留乳房总优良率达93.2%.结论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治疗早期乳癌疗效同Halsted根治术,是治疗早期乳癌的理想术式.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杨波;董立国;朱志东;汤敬东;赵学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治疗分析(附6例报告)

    目的讨论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6例乳腺囊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乳腺肿物切除1例,乳腺单纯切除2例,乳癌改良根治术2例,乳癌根治术1例.6例患者中随访5例,随访5~10年,局部复发1例,经给予化疗后 ,于术后3年死于肺转移;另4例现均健在,已分别存活5,7,8,10年.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检查,对可疑患者应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治疗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伟峰;冯文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53,p21在乳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3,p21蛋白在乳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癌旁乳腺组织和69例乳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癌旁乳腺组织中p53和 p21表达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p21阳性率分别为47.8%和43.5%;随细胞分化程度降低 ;p53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p2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降低.p21表达的阳性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显著(P<0.05);p53阳性、p21阴性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p53 阴性、p21阳性组(P<0.05);在乳癌组织中p21表达与p53明显相关(P<0.05). 结论 p53和p21在乳癌中的表达可判断乳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

    作者:赵春临;吴飞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炎性乳癌的治疗

    目的探讨炎性乳癌的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对25例炎性乳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均经手术切除,经典式根治术12例,经典式根治术加背阔肌瓣包盖腋静脉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术前化疗20例,术后化疗21例,11例行内分泌治疗.随访14例,生存期为0.5~5年,平均存活23个月;现仍存活5例(2个月~5年). 结论采用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综合治疗可改善炎性乳癌的预后.

    作者:张丽丽;于学智;付容湛;顾禾;郭源;李兆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的再次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意义、手术时机及其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 月~2000年1月间57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肿块切除或甲状腺患叶次全切除术47例,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6例,甲状腺患侧叶全切除术4例.首次手术病理类型:乳头癌32例,滤泡状癌15例,混合癌7例,未分化癌3例; 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首次手术不当致癌残存和肿瘤复发者47例,占82.5%,其次为术中漏诊6例,快速冰冻切片误诊4例.再次手术中甲状腺及周围组织中残癌率为53.7%;颈部淋巴结残癌率48 .6%.再次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92.9%,10年生存率为87.5%.结论由于甲状腺癌的术前误诊,如首次术式选择不当,则手术后的残癌率较高,再次手术是必要的, 而且两次手术间隔不要超过3个月.再次手术时宜重视选择适当手术方式,以提高病人的长期生存率.

    作者:林胜璋;郑志强;许家熔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介绍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10月~2001年6月间6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男性 ,年龄42~72岁.Standford A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B型5例.其中5例经行腔内人工血管支架修复成功,1例中转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术后1例发生髂外动脉夹层破裂,行腹主动脉夹层开窗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术后3d因严重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死亡.5例随访1~9个月,情况良好.结论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小了手术风险.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手段.

    作者:李晓曦;王深明;吴壮宏;杨建勇;陈伟;庄文权;林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rose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

    目的探讨Crose 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的疗效.方法对采用Crose氏改良根治术114例(C组),Halsted根治术205例( H组)的乳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 319例中,278 例获随访(C组98例,H组180例),随访3~14年.随访3年以上278例(C组98例,H 组180例),5年以上216例(C组56例,H组160例),10年以上69例(C组31例,H组38例). C组和H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5.71%,70.97%和95.6%,83.13%,71.05%;3,5 ,10年局部复发率为4.08%,7.1%,6.45%和3.89%,6.88%,5.26%,3,5,10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 .1%,12.5%,12.9%和6.67%,11.25%,15.79%,两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而C组患者上肢活动功能较H组明显为佳(P<0.01).结论 Crose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其根治性疗效同Halsted根治术,而患侧上肢功能好,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袁时芳;宁莫凡;黄育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术后致死性并发症7例分析

    目的探讨早状腺术后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诊治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1年间甲状腺术后致死性并发症7例的发生原因、诊断要点、防治措施及其经验教训.结果近21年间共施行甲状腺切除术4 048例,死亡7例,死亡率0. 1 7%,其中前11年死亡率为0.31%(6/1940),后10年死亡率为0.05%(1/2108). 7例均为女性,其中死于(1)血肿窒息2例.均为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下称甲亢)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腺叶残面和肌肉断面严重渗血引流不畅所引起; (2)气管软化塌陷1例,系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切除术后.术中未作预防性气管悬吊术, 术后又未能坚持持续气管插管导致严重缺氧、房颤、心力衰竭致死;(3)心跳骤停2例,均发生于甲亢性心脏病术后,因突发性房颤心跳骤停而死;(4)哮喘大发作1例.此例原发甲亢合并哮喘患者,术前后均未服用心得安,仍死于术后哮喘大发作;(5)急性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该例系拟诊为原发甲亢,而尸检证明为桥本氏病患者.此例术后数小时即呈现脑、肺及全身性水肿(尸检证实).结论 (1)甲状腺切除术仍是高风险性手术之一;(2)除呼吸道梗阻和危象外,罕见的致死性并发症亦时有发生 ,应有足够的警惕;(3)任何甲状腺手术,都应有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以避免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卢崇亮;钟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