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腋下异位乳腺纤维腺瘤

柳宏

关键词:乳腺肿瘤, 异位, 病例报告
摘要:患者女,40岁.因左腋下肿物6个月入院.6个月来,肿物由花生米大小,增至鸡蛋大小,无疼痛,月经周期对其大小无影响.患者生有二子,哺乳期间左腋下有憋胀感无疼痛及肿胀.体查:左腋下可触及3.0cm×4.0cm×5.0cm的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三苯氧胺与乳癖消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

    目的观察三苯氧胺与乳癖消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 方法将168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A,B,C 3组. A组52例,单独以三苯氧胺治疗;B组58例,以三苯氧胺加乳癖消联合治疗;C组58例, 单以乳癖消治疗.三苯氧胺与乳癖消均按月经周期给药法. 结果 A组总有效率80.8%,B组总有效率94.8%,C组总有效率72.4%,B组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B组与A组副作用表现也有显著差异(P<0.01) . 结论三苯氧胺与乳癖消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明显,乳癖消能显著减轻三苯氧胺副作用.

    作者:夏一平;邓仁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区段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乳癌

    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治疗早期乳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乳腺区段切除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的46例(治疗组),与标准根治术(Halsted根治术)加放疗66例( 对照组)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活质量和保留乳房的美观效果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 3,5,8年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97.8%,80.5%,76.1 %,对照组分别为97.0%,87.9%,71.2%,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复发率为:4.3%,对照组为4.6%;治疗组远处转移率为19.6%,对照组为16.7%,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保留乳房总优良率达93.2%.结论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疗治疗早期乳癌疗效同Halsted根治术,是治疗早期乳癌的理想术式.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杨波;董立国;朱志东;汤敬东;赵学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乳腺肿瘤1例

    患者女,64岁.劳动时感右腋窝处疼痛,遂发现有拇指大小肿块,同时于右乳房上发现一粟子大小肿块,轻触痛2d入院.体查:乳房外上象近边缘有一椭圆肿物2.0cm×2.0cm×1.8cm大小,与皮肤无粘连 ,右腋前线内侧扪及1.5cm×2.0cm×2.0cm大小肿块,质硬固定.白细胞4.2×10 9/L.住院后病人有咽喉疼痛、检查见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红肿、并轻咳.以上呼吸道感染予抗菌素治疗.诊断:乳癌.拟行乳癌根治术,先切取乳房肿物及腋窝肿物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检查,报告为非恶性病变.即关闭

    作者:马海云;张如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癌诊治的进展

    目的介绍近年来乳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复习近期有关乳癌的国内外文献,并作有关乳癌诊治进展的评论.结果 [ HTF NF-κB和端粒酶可能成为乳癌新抗癌靶点.核素扫描、纤维乳管镜、乳癌微转移检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等均是近年对乳癌早期诊断方法的发展.乳癌治疗的进展有保留乳房手术、哨兵淋巴结勘测、新辅助化疗、生物化学修饰治疗、三苯氧胺(TAM)和1,25(OH)2D3 治疗.结论近年来,对早期乳癌的诊治概念和模式已有明显的改进.

    作者: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目的掌握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结果和发展方向.方法针对细胞毒素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细胞内信号感应器、一氧化氮、转录因子、Fas配体等作用或调节环节基因治疗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和胞嘧啶脱氨酶细胞毒基因治疗、突变的Rb、cdk抑制因子p21,p27,p53,β-干扰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 β,A-Raf和C-Raf的反义寡核苷酸及AGβγ等阻断细胞内信号传递、增加NO的合成、抑制平滑肌细胞(SMC)的细胞核因子kB(nucl ear factor-kB NF-kB)、促进gax和Fas配体表达等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再狭窄.结论基因治疗再狭窄治疗实验疗效明显,多基因多环节的联合基因治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何延政;何春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35岁以下的乳癌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青年乳癌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青年乳癌71例 (≤35岁,青年组)与(>35岁)乳癌739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乳癌病人有延迟诊断、更高的临床肿瘤分期、更多侵袭性肿瘤和更加积极地接受辅助治疗等临床特点.两组间的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青年乳癌的临床特点与对照组不同,积极地接受辅助治疗是有益和必要的.

    作者:高标;余建军;梁国良;崔叶钧;江河;周咸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rose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

    目的探讨Crose 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的疗效.方法对采用Crose氏改良根治术114例(C组),Halsted根治术205例( H组)的乳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 319例中,278 例获随访(C组98例,H组180例),随访3~14年.随访3年以上278例(C组98例,H 组180例),5年以上216例(C组56例,H组160例),10年以上69例(C组31例,H组38例). C组和H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5.71%,70.97%和95.6%,83.13%,71.05%;3,5 ,10年局部复发率为4.08%,7.1%,6.45%和3.89%,6.88%,5.26%,3,5,10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 .1%,12.5%,12.9%和6.67%,11.25%,15.79%,两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而C组患者上肢活动功能较H组明显为佳(P<0.01).结论 Crose氏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其根治性疗效同Halsted根治术,而患侧上肢功能好,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袁时芳;宁莫凡;黄育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现状

    目的综合分析国内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现状.方法检索国内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相关文献,选择其中病例数较大或试验较规范的文章,结合本院经验,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腔内修复术是一种治疗腹主动脉瘤有效、可行的新方法,近期研究发现该法具有创伤小、失血量小、病人易接受等优点,移位、内漏及转为开腹手术是目前的主要问题.结论腔内修复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术后随访极其重要.

    作者:黄俊;符伟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隐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附8例报告 )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四肢大动脉缺损长度为3 ~5 cm 2例,5.1~8cm 6例,均采用自体健侧大隐静脉倒置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通畅,肢体全部成活.经4个月~5年随访,8例的肢体情况均良好.结论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是修复肢体大动脉缺损的理想材料,具有取材容易、抗感染能力强、血管通畅率高等特点.

    作者:李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炎性乳癌的治疗

    目的探讨炎性乳癌的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对25例炎性乳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均经手术切除,经典式根治术12例,经典式根治术加背阔肌瓣包盖腋静脉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术前化疗20例,术后化疗21例,11例行内分泌治疗.随访14例,生存期为0.5~5年,平均存活23个月;现仍存活5例(2个月~5年). 结论采用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综合治疗可改善炎性乳癌的预后.

    作者:张丽丽;于学智;付容湛;顾禾;郭源;李兆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多原发癌1例

    患者女,45岁. 2年前发现右乳头庠,搔庠后乳头部糜烂、灼痛然后结痂,脱痂后乳头仍糜烂.曾外涂药物无效. 查体:双乳对称,右侧乳头、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水肿、有渗出,皮肤弹性差,病变部位边界清楚,未触及包块;左乳及双腋窝未

    作者:魏艳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男性副乳癌2例

    1 病例报告例1 男,34岁.查右腋窝发现肿块6个月,伴有上肢麻木感入院.体查:右腋部肿块,约为3cm×4cm,质地硬,边界不清,与皮肤略有粘连.行手术治疗,术中做病理检查,诊断为副乳癌,行肿块局部切

    作者:高振世;窦荣修;孟庆东;刘立军;刘志军;李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介绍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10月~2001年6月间6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男性 ,年龄42~72岁.Standford A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B型5例.其中5例经行腔内人工血管支架修复成功,1例中转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术后1例发生髂外动脉夹层破裂,行腹主动脉夹层开窗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术后3d因严重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死亡.5例随访1~9个月,情况良好.结论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小了手术风险.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手段.

    作者:李晓曦;王深明;吴壮宏;杨建勇;陈伟;庄文权;林勇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主动脉瘤术后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血小板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1例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中81例行主髂动脉单臂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 EVR),40例行常规开腹人工血管移植术(open repair, OR).分别记录术后1~5d血小板的变化以及其它有关因素.结果手术后EVR组中26%、OR组23%病人发生血小板减少(<100×109 /L),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第1~4d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较术前相比显著降低,第5d无显著差异.术后第2d血小板降到低点,EVR组中位数为80×109/L,OR 组中位数为95×109/L.在EVR组血小板降低与动脉瘤直径、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显著相关,而在OR组仅与失血量有关.手术后在EVR组5例发生心肌梗塞,其中4例血小板低于100× 109/L.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的患者血小板变化与常规开腹手术基本相同.但是在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增高.

    作者:张强;Walker SR;Macierewica J;Hopkinson BR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Fas/FasL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Fas/FasL基因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45例胃癌标本、22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21例正常胃粘膜标本的Fas/FasL表达.结果胃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组的Fas阳性率分别为53.3%,54.5%和23.8%,Fas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 2.2%,9.1%和0.结论 Fas/FasL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活跃的基因,二者的检测对胃癌的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作者:郑凯;何建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胸腹联合伤(附56例报告)

    目的分析和总结胸腹联合伤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56例胸腹联合伤,意外伤害的原因和分类,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结果交通事故致伤15例,占26.8%,建筑施工致伤18例 ,占32.1%;其它(打架、斗殴、刀伤、爆炸等)致伤23例,占41.1%.轻度伤23例(41.1%) , 中度伤26例(46.4%),重度伤7例(12.5%).手术治疗38例,占67.9%.总治愈率82.1%, 死亡率17.9%.轻度伤全部(100%)治愈;中度伤治愈21例(80.8%),死亡5例(19.2%) ;重度伤治愈2例(28.6%),死亡5例(71.4%).结论胸腹联合伤是意外伤害中较严重的一种,胸腹联合伤入院后,应迅速纠正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有手术指征者应尽快手术,胸腹二组手术重要.及时正确的掌握以胸外伤为主的联合伤的早期开胸指征,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实墓丶

    作者:崔安明;苏保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术后胆漏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 ST)治疗肝胆术后漏的效果.方法对肝胆术后胆漏病人结合逆行胆道造影(ERCP),实施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鼻胆管负压引流.结果 3例肝叶切除术后肝创面胆漏和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或胆囊床胆漏经采用此方法治疗后,均治愈无并发症.结论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胆道内压降,利于胆汁引流入十二指肠,促使胆漏愈合.创伤小,成功率高,治愈时间短,为术后胆漏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樊献军;耿协强;韩天明;谭建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女,40岁.因左乳包块2个月入院.曾于7个月前行左乳肿物的切除术,未送病理.体查:左乳晕外上侧可见1弧形切口疤痕长4?cm,其下方扪及4?cm×4?cm×3?cm肿物,质硬,活动度差,与皮肤有粘连.诊断 :左乳癌.在全麻下行

    作者:姜书勇;徐书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非加压包扎双管引流法在乳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减少乳癌手术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1997年4月~1999年6月间72例乳癌根治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病人采用双管引流不加压包扎(双管组),3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加压包扎单管引流(单管组).观察发现:手术后前3d的引流量双管组 (302.9±129.9)ml明显大于单管组(153.8±91.0)ml(P<0.01),手术后4~6d的引流量双管组(73.4±89.4)ml与单管组(62.1±39.2)ml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双管组(2/42,4.8%),明显少于单管组(9/30,30.0%)(P<0.01).单管组有3例病人手术后出现皮瓣坏死或切口延迟愈合,而双管组未发生这种情况.结论我们认为在乳癌手术后的创面处理中,非加压包扎双管引流要比加压包扎单管引流更为充分,并且应用双管引流可明显降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余之刚;张强;王建新;付勤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治疗分析(附6例报告)

    目的讨论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6例乳腺囊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乳腺肿物切除1例,乳腺单纯切除2例,乳癌改良根治术2例,乳癌根治术1例.6例患者中随访5例,随访5~10年,局部复发1例,经给予化疗后 ,于术后3年死于肺转移;另4例现均健在,已分别存活5,7,8,10年.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检查,对可疑患者应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治疗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伟峰;冯文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