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勇;李宗武;程琳
目的总结超重或肥胖成年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心内直视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以体重指数(BMI)≥24的CPB心脏手术患者42例为观察组,体重平均(70.9±3.5)kg,BMI平均27.1±1.2,其中超重(BMI≥24)24例,肥胖(BMI≥28)18例.术前注意控制高血压及纠正糖尿病.手术在中低温、 CPB下完成, 其中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2例、先心病矫治术17例、冠脉搭桥术同期心瓣膜置换2例、心脏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入ICU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以同期BMI<24的CPB心脏手术患者220为对照组. 结果观察组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及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其它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死亡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死亡2例(4.8%). 结论超重或肥胖并非心内直视手术禁忌症,只要围术期处理得当,超重或肥胖患者也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游昕;陈若为;但文富;赵六六;周建国;马游;吴敏;徐恩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刀及注射内给氧在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1999年4月~2005年2月运用超声刀及注射用内给氧行老年人(>60岁)LC 357例.手术时间<2 h者术后常规静脉输注注射用内给氧(过氧化碳酰胺)1 g,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用量,<95%时予1 g,<90%时予2 g,必要时重复给药.手术时间>2 h者,术中也可内给氧1~2 g. 结果 351例成功完成LC,6例中转开腹.术后胆漏2例,分别经保守治疗、内镜鼻胆管引流治愈,死亡1例.317例予内给氧,平均用量1.4(1~6)g.随访274例,时间3个月~3年,未发现胆道并发症. 结论对老年人LC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灵活采取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应用超声刀、低压气腹及内给氧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周凤桐;尚培中;代慧珍;任爱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胸部肿瘤患者术前心功能的状况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随机抽取166例胸部肿瘤患者,进行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检查并分析其特点.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VEF对术后发热≥38℃天数、术后行气管镜吸痰、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出院时状况的影响. 结果①左心室各部位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由大到小依次为:下壁、侧壁、心尖部、间壁和下间壁.②除间壁外,其他各部位EF及LVEF,运动后较运动前值均有显著增加(P<0.05).③心电图显著异常组和合并心脏疾病史患者,运动后LVEF无显著提高(P>0.05).④心率越慢,LVEF值越大(P<0.05).⑤运动前LVEF、FEV1%和年龄对术后发热天数(≥38℃)影响大.运动前LVEF对术后肺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大.⑥LVEF与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吸痰、住院时间和出院时状况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①心脏异常时,LVEF增加困难.②LVEF仅影响术后肺并发症和发热天数,对术后吸痰、住院时间、出院时状况等其他术后恢复情况影响不大.
作者:李鉴;张德超;郑蓉;严少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食管癌、贲门癌580例手术治疗情况,平均年龄68(60~79)岁.术中予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经左后外侧开胸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术;围手术期予营养支持、呼吸道管理,并及时处理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152例,其中呼吸道并发症118例(77.6%),死亡12例,7例死于呼吸衰竭,2例心脏猝死.360例平均随访4(1~7)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8.7%和36.8%. 结论 老年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予营养支持、严格的呼吸道管理及术后正确处理呼吸道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相臣;梁宗敏;朱勇;刘建华;马森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 RAML)出血的诊治经验. 方法 20例RAML出血患者,14例肿瘤直径>4 cm出血难自止者经急诊手术治疗,其中行肾切除8例,肾部分切除和肿瘤剜除术各3例;肿瘤直径<4 cm的6例先行抗休克治疗后行肾切除术、肿瘤剜除术各3例.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为RAML破裂出血.随访6~36月肿瘤无复发,行保肾手术(肾部分切除、肿瘤剜除术)的9例患肾功能正常. 结论 B超及CT对RAML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原则常根据肿瘤大小及症状而定.
作者:马健;谭孝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胃空肠吻合术对预防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54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采用食管胃、空肠唇状单层Gambee法吻合,食管胃吻合43例,食管空肠吻合11例.结果全组术后恢复顺利,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明显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术后3~12月钡餐检查示吻合口口径平均1.6(1.2~2.0)cm.54例平均随访5.8(1.5~8.0)年,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7.6%(20/42)和14.3%(14/28). 结论单层唇状吻合重建消化道有单层吻合和套入式吻合的双重优点,可防止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作者:孔繁成;曲家骐;蔡世振;李怀业;王文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桥本病(Hashimoto's disease, HD)合并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2005年7月16例HD合并TC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均于彩超下行细针穿刺, 9例1次、 3例2次针吸查见癌细胞;4例针吸阴性者, B超示包膜不完整而高度怀疑HD合并TC,行术中冰冻诊断确诊.16例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 其中3例加行同侧改良式颈淋巴结清扫. 结果术后病理诊断HD合并乳头状癌13例、滤泡状癌3例.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规行甲状腺替代和(/或)抑制治疗.术后并发轻度声音嘶哑1例,予营养神经药物和颈部理疗3月后好转.1例术后4年死于甲状腺癌转移,余15例健在. 结论 HD患者甲状腺触诊或怀疑有结节者可常规行超声检查或99mTc甲状腺扫描,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提高HD合并TC的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全切加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颈淋巴结肿大时可加行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常规应用甲状腺素治疗可预防甲状腺功能低下.
作者:郭石;郭刚春;彭凯;孔庆东;王研;李文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肺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的靶器官.外科手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肺动脉血栓栓塞和急性肺损伤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远较心脏异常普遍,亦是导致术后死亡主要的原因.随着环境危险因素的增多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呈稳步上升趋势.因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及早预防、积极阻断其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卢崇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逆行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1年2月~2005年1月采用远端打入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41例,34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7例行闭合复位.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复位后行桡神经探查术.术后早期进行患侧肩、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6~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3~5)月.根据Rodriguez-Merchan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27例,良14例. 结论逆行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相对较小,骨折复位稳定可靠、愈合良好,不引起肩袖损伤和肩关节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胡玉亮;孙亚伟;韩思林;徐冬;匡凌浩;牛犇;丛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3年4月~2004年6月我科采用悬浮离子刀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80例,报告如下:
作者:裴戈;李艳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位低温阻断肾血管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效果. 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1月采用原位低温阻断肾血管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肾内型肾盂复杂性肾结石患者22例,术中快速静脉滴注肌苷2.0 g,静滴20%甘露醇250 ml.根据术前影像检查结果及术中所见选择肾切口径路:13例充填于各盏的鹿角状结石,行肾背侧Brodt线肾实质肾盏切开取石;5例肾下盏肾盂鹿角状结石,行肾盂肾实质联合切开取石;4例结石过多者,于肾皮质薄处另作放射状切口取石.结果肾血管阻断时间平均45(30~60)min;手术时间平均110(90~180)min;平均失血量150(80~400)ml.结石一次取净21例,1例残余结石,术后2个月带双J管行ESWL碎石排出.术后1~2月复查肾功能,术前有肾功能损害的8例,血清Cr平均110.2 μmol/L,血清BUN平均8.0 mmol/L,均明显改善,其余患者肾功能无损害,无严重术后并发症.18例随访6个月~3年无一例复发. 结论原位低温阻断肾血管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安全有效、出血少、结石残留率低.
作者:谭国鹏;刘跃光;李文科;赵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幼儿直肠脱垂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以手术为主.目前手术方法繁多,疗效不一.本文介绍了直肠脱垂经腹和经肛门两种入路的多种手术方式以及注射疗法、激光手术等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各有利弊.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提倡个体化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因、年龄及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作者:赵涛;郑泽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疗效. 方法 1996年8月~2000年8月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1例, 行原发癌与转移癌同时切除者9例,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6月再切除肝转移灶者18例;切除肝转移灶后2月再切除原发病灶者4例.原发灶行右半结肠切除5例,横结肠切除4例,左半结肠切除7例,Dixon术12例,Miles术3例.肝转移灶行左外叶切除5例, 左半肝切除2例,右后叶切除4例,右前叶切除2例,左或右肝不规则切除18例.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平均随访6.4(0.5~8)年,1、2、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6%、29.0%.同期手术者与分期手术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27.3%,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积极争取手术切除,术后可配合其他综合治疗;对原发灶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及辅助化疗有利于防止结直肠癌肝转移.
作者:孙义锋;杨玉贵;郭万霞;戴春晖;周明芹;田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大面积烧伤的综合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共93例, 以1999年1月1日为界分成两组, 之前的49例为A组,之后的44例为B组.A组治疗方法较为局限,B组应用新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休克期快速补液, 早期胃肠道营养, 早期大面积切削痂手术, 功能部位早期大张自体皮覆盖,早期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等.比较两组补液量、切削痂时间及面积、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 结果与A组相比,B组补液量明显增加(P<0.01),切削痂时间提前、面积增加(P<0.05),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1).A组发生并发症27例, B组15例;A组死亡12例, 分别死于烧伤脓毒症6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B组死亡4例, 分别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烧伤脓毒症2例、呼吸道大出血窒息1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A组(P<0.05). 结论大面积烧伤的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晓芳;赵柏程;吴祖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胃肠道间质瘤是原发于胃肠道和腹腔的间叶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即便是极低恶性,仍有复发的可能.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c-kit特异性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是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重大进步,改变了GIST的治疗现状.
作者:齐刚;李卫东;张成;龙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脊髓损伤分级:Frankel A级5例,B级3例;损伤节段:C4~5 3例,C5~6 3例,C6~7 2例.8例于受伤后3~7 d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及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3例于术前,5例于术后3~7 d发生低钠血症,所有患者低钠血症发生后第2~10 d确诊SIADH,根据血钠水平,采用控制每日水量、补钠进行治疗. 结果 7例经10~21 d治愈,血钠平均恢复至138(135~142)mmol/L,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尿钠均正常;1例C4骨折、Frankel A级者,因截瘫平面上升并发呼吸衰竭死亡. 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不同于普通低钠血症,早期正确的诊治能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严格控制入液量及补钠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刘伟东;吕国华;王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减少人工流产术中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术中疼痛,自2002年7月起我科对100例人工流产患者进行了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凌惠敏;吴淑凤;牟慧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结肠切除后三环形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加选择性截流术的价值.方法 1994年9月至2004年9月对18例全结肠切除患者应用三环形回肠贮袋加选择性截流术,其中家族性大肠腺瘤性息肉病14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 结果 18例获12月~5年随访,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16.7%),贮袋阴道瘘、早期炎性肠梗阻、切口感染各1例,均治愈.术后平均排便频率:术后2周内4.9次/d,1个月3.8次/d,6个月3.1次/d,1年1.8次/d.至6个月时都能控制干便,其中控制正常者15例(83.3%),控制欠佳者3例(16.7%),无大便失禁.但稀便控制能力较差,至1年时仍有1例(5.6%)患者稀便失禁.无一例须插管排空. 结论全结肠切除后三环形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加选择性截流术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排便功能好,是家族性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和严重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作者:蒋斌;张建新;唐燕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后部 (跟后区) 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1999年3月~2005年5月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供血的内踝上皮瓣逆行移位修复跟后区软组织缺损18例,皮瓣面积(6 cm×5 cm)~(15 cm×10 cm). 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8(4~28)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 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便安全,质地好,厚薄适中,特别是不牺牲小腿的主要血管,是一种修复跟后区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皮瓣.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刘俊;刘鸣江;谢松林;廖前德;朱勇;胡懿颌;雷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经肛门微创手术行直肠中、高位良性息肉切除手术的疗效. 方法 1997年10月~2004年1月采用经肛门微创手术切除中高位无蒂良性息肉23例,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充分扩肛,用4号丝线缝合肠壁向下牵引,将息肉下拖至齿状线附近切除. 结果 23例直肠息肉均顺利切除,术后无大出血,均获治愈.病理检查:管状腺瘤11例,绒毛状腺瘤6例,管状并绒毛状腺瘤4例,炎性息肉2例.23例经1~5年随访未再复发,无肛门狭窄等并发症. 结论经肛门手术效果好、微创,适合于中、高位直肠良性息肉切除.
作者:刘浩;霍雄伟;冯玉梅;陈进才;盛薇;王康;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