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执民;黄穰浪
目的 观察异体骨板与钢板联合固定治疗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新鲜冷冻异体长骨段,术中制备与钢板类似的长骨板,置于钢板对侧皮质骨表面联合固定骨折端。结果 治疗9例股骨和4例肱骨骨不连,获得良好的骨愈合。其中骨不连一次手术者8例,二次手术者5例。结论 通过异体骨板的骨强度,可提高螺钉对萎缩骨的骨把持力,同时利用异体骨的骨诱导作用,获得机械固定和生物学固定的双重效果,提高骨愈合率。
作者:赵云鹤;张季铠;张瑾;高雷;赵栓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现已证实脾脏是具有重要功能的免疫器官,胰体尾病变或损伤常附带切除正常的脾脏有悖于未来外科发展的方向。某些情况下,尤其对于胰体尾的良性病变,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均合理、可行。本文简要介绍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原则、手术步骤和术后处理等问题,以期临床工作中推广该术式。
作者:乔海泉;姜洪池;代文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网膜扭转较为少见,本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2岁,医生,因反复右下腹疼痛半年,加剧1 d,于1999年5月2日入院。查体:T:38.2℃,P:88次/min,R:20次/min,Bp:140/80 mmHg。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未见曲张,腹肌无明显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尤以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未触及包块,结肠充气试验(+),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正常,肠鸣音约2次/min,双肾区叩击痛(-)。
作者:缪发禄;王秀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严重下肢创伤后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的有效方法 。方法 本组164例,根据不同组织缺损或损伤情况,设计了5种修复与重建方法 。结果 无1例截肢,随访5~10年,其优良率为96.3%。结论 本研究的5种方法 ,基本能满足严重创伤后各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与重建,能保存肢体。
作者:周祥吉;范启申;王成琪;张成进;周建国;张树明;田青业;王剑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将120例胫骨干骨折病人分成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两组,每组病人按软组织损伤程度分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在软组织感染率和软组织损伤上有显著性差异,钢板内固定组高于外固定支架组。以不同的标准来判断两组骨折的稳定性结果 不同,关节功能与固定方法 无明显关系。作者认为在开放性胫骨骨折中应以外固定支架作为首选。
作者:曹燕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脊柱外科的手术治疗可经不同的入路来完成,而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常取决于脊柱外科医师的手术技能。脊柱前路手术已作为许多脊柱疾患的常规治疗方法 而逐渐普及,本文就脊柱前路手术的人路及术中、术后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介绍。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介绍一种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新的手术方法 。方法 采用塑料螺纹管对72例低位直肠癌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结果 完全恢复正常排便功能的71例(98.6%),1例轻度排便失禁(1.4%),术后并发症1例(1.4%),局部复发1例(1.4%),无手术死亡,随访率100%,平均48个月。结论 塑料螺纹管明显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成功率,并发症低,局部复发未见增加,说明了该术式设计的合理性。
作者:陈治龙;彭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提高晚期胰头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对28例不能实行手术切除的胰头癌患者施行T管胆管十二指肠架桥内引流减黄并同时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放置化疗泵行术后化疗。所有患者均在1至2周内黄疸逐渐消退,追踪随访结果 显示患者平均生存9.2±3.6个月,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T管架桥内引流加区域化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
作者:王炜;秦兆寅;张一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胃大部切除术又称胃次全切除术,切除包括胃体大部、胃窦部、幽门及部分十二指肠球部(图1),范围为胃远端的2/3~3/4(75%左右),即高二支胃短动脉为止。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及其并发症、胃癌等疾病。现主要介绍胃大部切除后,残胃与肠道吻合的经典术式。
作者:皮执民;黄穰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50岁,因反复中上腹隐痛8月,纳差6月,于1999年4月入院,入院诊断为胃体癌。手术探查见胃体溃疡型肿块侵及浆膜外,予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示低分化腺癌,术后10 d出院
作者:房林;谭江平;郝杰民;姜圣亮;滕宏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在1992~1998年间选择普通宽纱布绷带取代传统的软木塞,共施内痔环切手术120例,随访6~12个月,无肛管狭窄并发症发生。介绍手术方法 如下:
作者:贺大桥;莫伟明;阮勇;王文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5年以来对56例包皮环切术改进缝合方法 ,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过去并发感染13例、包皮嵌顿3例,激光治疗失败3例。术后无1例发生阴茎皮肤水肿、伤口出血、渗血及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经5年随访观察,效果良好。
作者:卢善昌;王光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前尿道憩室并结石临床上少见,我院1988~1999年共收治5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均为男性,年龄4~65岁。临床表现为排尿期阴茎腹侧出现包块及尿后滴沥,2例局部有红肿热痛和尿痛等表现,1例并有高热。体查于阴茎腹侧可扪及包块及结石感,其中1例位于冠状沟,2例位于阴茎体部,2例位于阴茎阴囊交界处;1例有阴茎阴囊交界处漏尿。
作者:滕伊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鼻胆管引流治疗良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3例良性胆道梗阻病人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治疗,术后记录病人症状改善情况、胆汁引流量;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及血尿淀粉酶。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嵌顿结石取出或送回总胆管内时,大量胆汁涌出,病人腹痛立即减轻。鼻胆管引流3 d内体温、血压、周围血象均恢复正常。血尿淀粉酶下降50%,总有效率达96.3%。同时发现胆汁引流量大小与T-Bil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鼻胆管引流是一种治疗单纯性胆道结石、胆道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较理想方法 ,尤其适用于高危高龄病人。
作者:张士兴;殷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治疗早期SAP的手术方法 。方法 以腹穿为血性腹水作为急诊剖腹手术的指征,对39例SAP患者按术中不对胰腺或胰腺周围组织作任何处理,尽可能保持胰腺被膜完整性的原则行早期手术治疗。在完成手术后,分别于胰腺前缘放置双套引流管一根、盆腔内放置橡皮管一根,手术后经双套管用高渗液体行胰腺局部冲洗引流,橡皮管被动引流腹腔内残余积液。结果 全部患者存活,无一例行第二次手术,盆腔引流管在手术后第3~4 d拔除;双套引流管的引流液在术后第3~4 d逐渐清亮,第6~7 d拔除,胰腺局部冲洗的平均时间为5.67±1.44 d。患者的血、尿淀粉酶在术后第2~3 d逐渐正常。手术后第7~8 d,开始从空肠行肠内营养治疗,第10~12 d开始进食半流质饮食。手术后第18~24 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1.72±2.99 d。结论 不干扰胰腺手术治疗早期SAP的原则是提高SAP存活率的良好方法 。
作者:汪训实;曹庭加;蔡逊;高友兵;张兆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的目的 在于复习保留幽门式胰十二指肠切除(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odenectomy, PPPD)袖胰胃吻合( pancreaticogastrostomy, PG )应用以来在胰腺外科的作用。1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 历史发展[1] 1935年,Wipple等报道第1例二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根治术获得成功。在第一期手术,作胃空肠吻合、胆总管远端结扎和胆囊胃吻合术减黄;第二期则切除了十二指肠第二部、Vater壶腹和邻近的胰头及胆总管远端,残端胰腺予以缝闭。由于使幽门和胃窦形成盲端,胃空肠吻合重建了胃肠道的通路。
作者:陈道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女性发生腹股沟斜疝时合并附件滑行发生率约占10%~30%,尤其以婴幼儿多见,本组21例采用疝囊内翻法处理,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0年~1999年共收治女性腹股沟斜疝97例,其中合并附件滑行21例(占20.6%),年龄1~26岁,左侧12例,右侧6例,双侧3例,其中1~3岁16例。
作者:王明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DHS系统具有自动加压、固定牢固、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采用DHS固定效果满意。
作者:何爱詠;傅荫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每一位胆道外科医生都应严防医源性胆管损伤(IBI)的发生,而每一位高年胆道外科医生都需要熟知发生IBI时的处理原则。首次的正确处理可以避免再(多)次手术。首次术中未发现IBI者术后可能有两类表现:黄疸或胆汁渗漏。需要相应地采取两种不同的处理方针。对无胆汁渗漏者应尽早手术修复;对有胆汁渗漏者需分期手术。首先必需解剖出近端胆管,使用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很容易把肝实质从肝门前面推开,直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对于超高位的IBI有时需要切除Ⅳb肝段或者劈开肝正中裂才能找到近端胆管,为建立一个足够大的吻合口提供解剖上的基础。
作者:彭淑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积40年妇产科临床经验和手术的实践,总结出妇产科手术的难点和特点:手术野深在给手术操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与邻近器官密切,容易损伤;妇产科手术时,保留功能格外重要;妇产科紧急抢救的手术多,要求医生机敏、果断,具有边抗休克边手术的基本功。妇产科医生必须紧随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掌握内窥镜、显微外科及微创技术从而拓展各种整形保留功能的手术;掌握介入疗法等新型治疗手段和新型手术材料的使用,从而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林秋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