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

郭志强

关键词:高血压, 并发症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并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156例老年EH与150例非老年EH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情况.结果:老年组较非老年组心、脑、肾的损害多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在老年EH组多见,并且老年EH中ISH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并发靶器官损害多见.结论:老年EH具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多见的临床特点,其临床特点与并发靶器官损害相关.因此,临床应重视老年EH的治疗,并且在降压治疗过程中注意血压节律的调整.
临床医药实践B版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护理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方法:对58例作颢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结果:56例患者效果明显,视力得到了提高:2例患者视力提高不明显;58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强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可确保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朝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我院2007年临床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分析

    目的:评价抗高血压药应用现状.方法:对2007年我院住院患者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频度高的是钙拮抗剂,单个使用频度高的是卡托普利.结论:抗高血压药的不良反应轻微且短暂,有望成为今后高血压的主要治疗药物.

    作者:董秀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目的:评价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剂量可调整的研究.受试者分别口服利培酮1~6mg/d或氟哌啶醇片2~12mg/d.疗程4周.结果:共收集符合入组条件的躁狂病人32例,其中利培酮组16例,氟哌啶醇组16例.主要疗效指标Young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分在治疗结束时较基线显著减少(P<0.01).有效率利培酮组为87.5%,氟哌啶醇为81.2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常见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便秘及心电图异常,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试验药利培酮与对照药氟哌啶醇具有类似的疗效与不良反应.为治疗躁狂症的安全而有效的新药.

    作者:李佑辉;李婷;殷青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在过敏性哮喘患儿中的护理应用

    目的:探讨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过敏性哮喘患儿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家庭化护理服务,观察患儿焦虑情绪评分(SAS)、并发症发病率和护理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SAS)、并发症和护理效果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降低了患儿紧张忧虑的心理,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麦润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心脏穿透伤4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院2005~2007收治4例心脏穿透性损伤患者.其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患者均为年轻男性,既往体健;②受伤原因都是在工厂作业时被高速飞行的热金属碎片击伤左侧胸部;③受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进行性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④受伤后约20~30分钟急诊入院,入院前未行输液治疗:

    作者:蔡泽贤;陈加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重症肌无力术后机械通气脱机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经验性脱机和程序化脱机在机械通气(MV)撤机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7例,根据脱机方式不同分为经验性脱机组和程序化脱机.比较两种脱机方法的MV时间、监护室住院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等差异.结果:两组重症肌无力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比较,程序化脱机组比经验性脱机组MV时间、监护室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有明显缩短(P<0.05):VAP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方面,程序化脱机组均明显低于经验性脱机组(均P<0.05).结论: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机械通气时采用程序化脱机能明显缩短MV时间和监护室住院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VAP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大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运用循证护理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策略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策略.方法:运用循证护理,先确定60例机械通气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后针对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寻找直接和间接实证,并对其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实用性进行分析、归纳,选择佳护理证据,研究出佳护理策略,制定出佳护理方案,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机械通气病人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例,发生率为8.3%,低于文献报道14.3%.结论:运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对机械通气病人运用恰当的护理策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王淑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女性生殖道三种病原体感染与宫颈炎关系

    目的:以探讨女性生殖道解尿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感染与子宫颈炎的发病关系,为临床有效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481例有自觉症状的宫颈炎患者和147例无自觉症状的宫颈炎症患者进行UU、CT、NG检测.结果:总检测628例,其中感染人数293例,总感染率为46.66%.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14.33%.有症状组宫颈炎症患者UU、CT、NG的检出率分别为16.63%,8.73%,7.90%.无症状组宫颈炎症患者UU、CT、NG的要检出率分别为13.61%,8.16%,7.48%.结论:UU是宫颈炎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宫颈炎症有无症状、病情轻重程度与病原体阳性感染无显著差异.

    作者:毛锦芳;董燕群;侯玉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接受MMF治疗,对照组接受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指标变化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4周后:MMF组总有效率为81.81%,与CTX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MMF组血清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田玉梅;张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并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156例老年EH与150例非老年EH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情况.结果:老年组较非老年组心、脑、肾的损害多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在老年EH组多见,并且老年EH中ISH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并发靶器官损害多见.结论:老年EH具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多见的临床特点,其临床特点与并发靶器官损害相关.因此,临床应重视老年EH的治疗,并且在降压治疗过程中注意血压节律的调整.

    作者:郭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麻仁软胶囊合并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顽固性便秘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随着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变化,便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式.便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病症之一,而且还可诱发多种症病.便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多见,尤其老年顽固性便秘,治疗上相当棘手.

    作者:刘长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目的:分析探讨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42例Pilon骨折患者接受了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在入院时急症行伤口处理及临时崮定.待2周后软组织条件允许切开手术后行内固定.结果:随访12月~30月,平均18个月.参照改良Mazur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优:21例;良:15例;可:5例:差:1例.结论: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具有传统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优势,并允许了软组织条件恢复,治疗Pilon骨折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朱奇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ER、PR及HER-2受体在乳腺癌原发灶及复发灶间表达差异及意义

    目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及免疫靶向药物赫赛汀生物治疗的前提是相应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及HER-2癌基因蛋白的过表达.目前对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病例受体表达情况的判断主要依据原发灶,而忽略了原发灶和复发转移灶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本研究着重研究ER、PR及HER-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及复发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5例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复发灶中ER、PR及HER2表达,分析研究ER、PR及HER2的变化率.结果:原发灶中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62.2%,60%(28/45,27/45),明显高于复发灶(37.8%17/45,31.1%14/45)(P<0.01).复发灶中HER-2阳性率为62.2%(28,45),明显高于原发灶(26.7%12/45)(P<0.01).结论:ER、PR及HER-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和复发灶之间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在对复发乳腺癌进行临床治疗时,应考虑上述3种指标在复发灶中的确切状况.

    作者:陈志萍;李金高;黄传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阑尾切除术联合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2007年12月间2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ascopic appendectomy,LA)联合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胆漏1例,无感染、出血和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日平均为5.7d.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各自疾病的手术治疗原则及联合手术的适应证,对两种腹部病变的腹腔镜联合处理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灵活方便和多病联治的优点.

    作者:李中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临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和使用注意

    目的:了解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便于临床上更好地使用.方法:收集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进行分析、统计、归纳.结果:我院使用的27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中,有11个列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症状有12类.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如注意配伍、合并用药、使用剂量、滴注速度、开瓶后放置时间、患者个体差异等问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大大降低.

    作者:陈爱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81例的临床特点与内镜表现探讨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与内镜表现.方法:选取81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结肠镜下病变部位和特点以及活检组织病理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C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85.19%)、腹痛(71.60%)、黏液脓血便(62.96%);病变分布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40.74%)、直肠(28.40%)及左半结肠(24.69%):镜下表现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改变者72例(88.9%);活检病理结果: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糜烂及溃疡形成有58例(71.6%).结论:UC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或伴溃疡形成,病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左半结肠:结肠镜和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作者:葛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呋塞米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鲎试剂检测呋塞米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当样品作25倍稀释时,呋塞米注射液对鲎试剂的凝集反应未见干扰作用,测试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可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来控制呋塞米注射液的质量.

    作者:刘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煤矿末节指骨粉碎性骨折196例临床报导

    末节指骨骨折在矿山劳动的伤害中所占四肢所有骨折总数约60~70%,而常常又需及时正确的处理,如果处理不正确,会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和未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如果处理恰当,能给患者保留或多保留其应有的功能,我院从2003年以来收治196例末节指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及时正确的治疗,挽救了大部分患者手的功能,现报导如下:

    作者:杨远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鼻腔隐蔽部位鼻出血的治疗

    目的:探讨鼻腔后部隐蔽部位鼻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12例鼻腔后部肉眼无法观察的鼻出血电凝止血.结果:112例全部治愈.结论:鼻内窥镜下电凝止血是鼻腔隐蔽部位出血的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刘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庆大霉素过敏3例报告

    1资料与方法例1,患者男,36岁,因尿急、尿频、尿痛、下腹痛3d来我院求治,尿常规检查:蛋白(++),镜下:脓尿(+++),WBC12×109/L.诊断:急性尿路感染,给予庆大霉素24万U+生理盐水250ml静滴,3min后患者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冷汗寒战,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及全身出现荨麻疹,患者意识障碍、四肢麻木、抽搐、小便失禁、心律失常,心率145次/min,心音弱,血压56/46mmHg,呼吸22次/min,立即肌注0.1%肾上腺素0.5ml、地塞米松5mg,面罩吸氧,10%葡萄酸钙20ml,静推10%葡萄糖500ml加维生素C4g静脉点滴约半小时左右患者神志清,无抽搐,上述症状消失,血压100/70mm11g,呼吸/min,生命体征平稳.

    作者:鄢德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医药实践B版杂志

临床医药实践B版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 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